第1卷 第十七篇 傻傻的秋萍(中)
第十七篇 傻傻的秋萍(中)
一九七二年,单位派她到海原铁路医院进修一年。孩子才一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只是三个字,“对不起”。
一九七三年,单位派她到海西中医研究院进修一年。孩子才两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多了一个字,“真对不起”。
一九七四年,纺织厂职工子弟下乡插队,派干部随同管理,时间一年,又派了她去。孩子才三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又多了一个字,“真是对不起”。
柳秋萍下乡了,和两位知青一起住在老乡家里。里外屋,中间隔着半截栅栏门。人睡里屋,外屋是干草和羊。夜里挺热闹,羊在不时地咩咩叫。白天挺忙乎,或下地劳动,或去帮灶。
二十几名青年初次离开父母,生活不习惯,还相互闹意见。柳秋萍精心地照顾着他们,担心他们生病,担心他们打架。生病相对还好说,她是医生,轻的吃点药,休息休息,重的送回厂医院。打架不好办,须要分清是非可偏偏分不清是非,只好苦口婆心劝。劝还不行,她也就没了办法,急得直哭。说也奇怪,这哭还挺管用。无论双方对立到什么程度,一见柳大夫哭了,也就没人吵了,没人闹了。要是柳大夫还止不住眼泪,他们就会劝,还会主动检讨。柳大夫要求他们握手和好,他们都会照着办。叫做什么都行,只要柳大夫不再哭了就行。
一九七五年春节,剑之锋的家里真热闹,知青们来给柳秋萍拜年,一拨接着一拨。在剑之锋眼里,他们和柳秋萍之间,没有一点下乡知青和带队干部之间的界限,分明是一帮兄弟姐妹面对着一位大姐姐。你不要说,几个年龄大点的还真的“大姐”、“大姐”地叫着柳秋萍,逗着她的宝宝,让叫“姨姨”、“叔叔”。一屋子的人,说呀,笑呀,就别提有多热乎了!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柳秋萍劝架的事上。
一个小伙子说:“我不怕打架,可是怕大姐哭。大姐一哭,我就心酸,架就没法再打了。”
“你还有脸说!你说你让大姐哭过多少回了?口头检讨,书面检讨,可回过头来,还是让大姐为你操心!”一个姑娘批评说。
“大姐,回去后,我保证再也不惹你生气了。你也就别再记我让你生气的事了,好不好?”那个小伙子恳求道。
“好了,好了!你真得改改那个臭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发火。我和你们在一起也就半年的时间了,你要是能不打架,我就给你烧高香!”柳秋萍说。
“保证,保证!我要是发了火,就狠狠地打自己个嘴巴,把气出了也就好了。”小伙子往自己的脸上比划着,逗得全屋子人都笑。
知青走了,剑之锋乐了,对柳秋萍说:“哈,我们的大管家!看来要得诺贝尔奖了。因为你对管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出了古今中外都没有的新经验,这就是哭鼻子。”
柳秋萍不好意思了。“人家不是故意的!打起架来可凶了,急得人没办法。”她说。
“所以,我的媳妇就创造出了一个好办法。”剑之锋还在逗。
“你真讨厌!”柳秋萍委屈起来,厥起了小嘴,眼球转呀转,也不再看剑之锋,又想哭了。
剑之锋赶紧拥住,“不要哭,我的好媳妇!你一哭,我就心酸,咱俩的架就没法再打了。”一句话,把柳秋萍逗得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在剑之锋的怀里,两个手使劲往剑之锋的背上锤。
柳秋萍带队的地点是丘陵地带,离城三十来里。骑自行车,一个月回家一次。有一次,在返回乡下的路上出了事。
从城里到乡下,全是土路,一路上坡。自行车倒是能骑,但很费劲,而且是越走越费劲。骑出七八里后,她觉得有些接不上气来。再往前骑,心跳起来,而且越跳越快,一直快到每分钟二百多下。
她下了车,坐在路边的石头上。
心跳快到这种程度,医学上叫心动过速。会有什么后果,作为医生,她心里明白,不能再走了。可举目一看,前后左右没有一个人。怎么办?只能自己调理。掐虎口,调呼息,半个小时过去了,不起作用。
她镇定了一下,抬头四顾,想求外援,可是没有。这时候她想起了解放军6540部队的师部。往前走几百米,再往右拐,还有二三里路。
她支撑着站了起来,推着车慢慢往前挪,只有去那里了。她一步一步往前挪,一步一步往前挪,终于看到了门前的警卫。
“解放军同志!”她抬起手来,喊了一声,便一下坐在了地上,自行车倒在一旁。
闻声,跑过来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背起她,一个推着车,把她送到了师部卫生队。医生给她打了针,让她躺在床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总算缓了过来。
虽然缓了过来,可是身子很虚弱。她回到了主路上,稍稍犹豫了一下。
往左拐,回家?一路下坡,七八里路;往右拐,下乡?一路上坡,二十几里路。她的岗位在乡下,那些知青在等她。没再多想,她推着车子走向了上坡路。
事情过去了,可是给她留下了后遗症。之后的二十多年,心动过速不断犯,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直到一九九九年四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手术,才结束了这份痛苦。
难怪剑之锋说他傻。她就是有点傻。不只是在单位,在家里也是一个样。
一九七五年秋天,柳秋萍结束了带队工作。正遇社会星期天,她在家里清理杂物,洗衣服。前院的李叔拿来一支气枪,说是新买的,非要剑之锋练练手。他把一个破碗片放到院子中间的矮墙上,剑之锋扣动了扳机,破碎的碗片便四散开来。只听“噗”的一声,铅弹反射回来,打在了柳秋萍正在抖晾的衣服上。
剑之锋在瞄准的时候,不是没有看到柳秋萍。她在弹道右侧两米的地方,坐在洗衣盆旁边的小凳上,距射击目标两三米。目标高,她低,气枪没有什么威力,所以剑之锋便没在意。谁知当剑之锋扣动扳机的时候,她站了起来抖衣服,正好碰上了反射回来的铅弹。
剑之锋吓坏了,赶忙跑过去,上上下下看她,怕伤着什么地方。她像没事儿人一样笑了,说:“看什么,没事儿!”
剑母心疼了,说:“我说不让你们玩这东西,就是不听,真要把人伤了怎么办!”说话的语调都变了。
柳秋萍笑笑说:“没事儿!让他们玩吧。”
是没事,那是因为打在了衣服上。要是打在了脸上会怎样,打在了眼上会怎样?剑之锋内疚极了。
可她就是这么傻,只想着别人,很少考虑自己。
因为柳秋萍傻,所以厂部一九七六年任命她为医院副院长。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北大的老师给剑之锋寄来了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和有关情况。
上研究生,那是剑之锋的向往。可是现在的剑之锋却不同于往常。
柳秋萍工作忙,不同于往常。她毕竟担当了一方面责任,而且还想不丢掉业务,所以,每天除了副院长的工作外,一有空隙就坐在她固定的座位上,当起了门诊医生。像她那样事必躬亲的作风,本来就不是当院长的料。这下可好,当了一个副院长,真像剑之锋几年前就预料到的,把自己嫁给了单位,每天早出晚归。
父母亲都已年过花甲,而且身体不佳。剑之锋的两位老人,小时候都是海平纺织厂的童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坐下了一身病。虽说生活可以自理,但要支撑起全家的生活杂务,确实难以负重。
儿子面临入学,也得有人照料。爸爸上学走了,妈妈上班顾不上,爷爷奶奶年老体弱,这孩子失于教养,很可能会像无人管理的庄稼一样长疯喽。
让剑之锋最为担心的还是生活环境。
海平这个地方,虽说是城市,但生活条件却相当差。做饭用一种挺大的炉子。炉子要烧“煤泥”。煤泥是用一种特殊的黄土与煤面搅和而成的,只有搅和“熟”了才能使用。剑之锋和一次煤泥要用一担土、一担半煤、半桶水,花半个小时,出一身汗,也就使用一个星期。和泥只是给炉子进料,每个星期还得为炉子清一次渣,也得两担,还得挑出二三百米远,倒到灰渣堆上。家里用水要到小半里外的水管上去挑。剑之锋隔两天挑四担,两个大桶,每桶四十多斤,四担要花四十分钟。
剑之锋把“和泥”、“清渣”、“挑水”称做“三座大山”。不管怎么说,在这里生活,没有一个壮劳力,就会感到很困难。
怎么办?剑之锋和柳秋萍合计起来。
“秋萍,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这三座大山,你怎么担?”剑之锋问。
“你走吧,别管我!车到山前必有路。”柳秋萍说。
“家里的事,每一件都很实在,都很具体,不是表表决心就能解决问题。”剑之锋知道自己的媳妇傻,不能不提醒她。像柳秋萍这么娇嫩的身子,恐怕很难撑起这个家。
“要说具体点,那就是化整为零。你一次干的活,我分开干。水挑不动,就少挑点,够一天用就行了。”柳秋萍说得很轻巧。
“可是像你这样上班,摸黑走,模黑回,还有时间去挑水?”
“你走了,我就不会这样了。人总得生活吧,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要婆婆妈妈的了,还是前途重要,我的哲学家!”
“吓!这可不像我媳妇说的话,倒像是领导在训诫。看来一年多的院长没白当,这决策力就明显见长。”
小俩口说着说着就开起了玩笑。
玩笑总是好开的,而事情却是难办的。剑之锋走了三年,柳秋萍也想撑三年。可身体不如人意,终究还是没有撑到剑之锋毕业。
一九八0年十一月,剑之锋进入撰写毕业论文的紧要三关。
十一月六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北大总机室的一位老师傅敲开了剑之锋的宿舍门,递进来一张纸条,说:“长途!”
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六个字:“爱人病重,速归。”
六个字,像一声炸雷,让剑之逢心惊肉跳。要知道,两年多了,十天一封家信,柳秋萍从来没有写过一个“苦”字。除了思念,除了盼,就是让剑之锋安心学习,不要惦记她,不要惦记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决不会让人传过这样的六个字来。
剑之锋请了假,七日早上赶回了家。父母说,秋萍两天没回家了,可能在单位加班。
剑之锋赶到柳秋萍的医院,在楼道里碰到了院长吴冰川,他刚从柳秋萍的病房里出来。
“之锋,别着急!一下两下还没有生命危险。正在用药,需要观察。”吴院长说。
一听这话,剑之锋更着急了。竟然严重到了“生命危险”的程度?他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什么病?”他问。
“心脏有问题,还不好确诊。”吴院长说。
剑之锋三步并作两步进到柳秋萍的病房。原本一个充满朝气的柳秋萍,这时躺在病床上,吸着氧气,打着点滴,眯缝着眼睛,奄奄一息,连看剑之锋一眼的力气都没有。惟一的反应,是眼角流下了两行泪。
剑之锋的心碎了。握起柳秋萍柔软无力的手,放到自己的脸上抚。“不要紧的,会好的!”他不断地说着。
柳秋萍一点反应也没有,只是眼泪流的更多了。
吴冰川把剑之锋叫到院长办公室,给他介绍发病情况和治疗预案。
“之锋,你家秋萍太皮实,”吴冰川说。“好几天了,早该休息,可她硬是挺着。这次大发了,不能不把你叫回来。
“第一天发病是三号。上午十一点,她在门诊给病人看病,觉得胸闷气短,左背发紧。对面的高大夫给她听了听,心率九十多,但并没有听出其他问题来。休息了一会儿,缓解了。她没往心里去,下午照常来上班。
“四号上午又是十一点,和三号一样。她还是没往心里去。
“五号上午十一点,又发病了,长时间不缓解。高大夫让她去做心电图,S-T段低,说明心肌缺血。立刻让她住了院,扩张血管,吸氧。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仍不缓解,后来又出现心悸、心律失常。折腾了七八个小时,人怎么能受得了。说实在的,心肌缺血不缓解,是很危险的。不要说七八个小时,一两个小时也不行。也可能是秋萍的体质比较好,还一直坚持着,只是身体虚弱,时有昏迷。晚上十二点,征求秋萍意见,通知你回来。起初她还不同意,说你正在写论文。可是什么重要呀?人重要,还是论文重要?最后她同意了。
“现在看来,还没有出现危险的症状,可是也不能老是这样呆下去。下午想请地区医院会会诊,如果必要,明天送她到省医院。你有什么意见?”
“谢谢您,吴院长!也谢谢咱们医院!给你们添麻烦了。秋萍下乡那年在半路上闹过一次心动过速,不知道和这病有没有关系?”剑之锋问。
“下乡路上,心动过速?没听她说过。不过这次的病可不是心动过速,而是心肌缺血。问题比那严重得多,你要有思想准备。”吴冰川给剑之锋打着预防针。
“医术我一窍不通,全劳您和医院了。”剑之锋说。
“我们会尽力的。她是厂里的骨干,厂长都说话了,要尽一切努力。”
“谢谢,谢谢!”剑之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十一月八日,厂医院救护车送柳秋萍去了海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赵禾芳看了心电图,对住院医生马仁启说:“冠心病,立刻安常规用药。”
打那之后两个多月,柳秋萍就没有下过床。省医院的权威大夫做的诊断,柳秋萍听见了,全身一点力气也没了,闭着眼,等待着死亡。她的等待是有依据的,因为药物在她体内全无效用,冠心病的症状一时一刻都不缓解。
在省医院住了一十八天,冠心病的药物都用遍了,病情不见好转,可人并没有死,连主管大夫马仁启都觉得奇怪起来。这心肌缺血,能坚持二十多天?他有些不理解,可 “冠心病”是从自己导师口里说出来的,难道会有错?他有些怀疑,但却没有依据。在这种心境下,他在病历上回避了“冠心病”三个字,只写了一句“怀疑心肌缺血”。
剑之锋回来快二十天了,柳秋萍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和柳秋萍说话,柳秋萍能听见,但却从来不张口,顶多也就是点点头或摇摇头。
二十六日下午,柳秋萍张口了,但剑之锋却听不清。把耳朵贴在她的嘴边上,才听了出来。她在说:“我要回家!”
“好,好,咱们回家!明天就办出院手续。”剑之锋答应着。
柳秋萍要回家。她的家是什么?不只是那所房子,里面得有她的丈夫,还得有她的宝贝儿子。她两年多没回家了,她想家。现在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了,她要死在家里,要死在她的那个温温暖暖的窝里。
她的心思剑之锋明白。
二十七日下午,海平纺织厂医院救护车把柳秋萍送回了家。
吴冰川坚决反对,要求送到厂医院,用药物维持着。
剑之锋把柳秋萍的心思给吴冰川诉说了一遍,最后说:“如果药物只能起维持作用,秋萍早晚也是要走的。与其让她带着遗憾走,不如让她带着温暖走。”
听到这话,吴冰川,这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汉竟然落了泪,不再说什么。只是叫来内科主任,让他连同抢救的药物、器材一并送到了柳秋萍家里。
柳秋萍回了家。内科主任按照院长的要求,还是给她上了点滴,输上了氧气,并详细给剑之锋讲解了各种注意事项。
秋萍回了家。街坊邻居来了一大帮。剑母坐在床边拉着秋萍的手掉眼泪。“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了这个样!”说得二婶和前院李婶也哭了起来。
妈妈回来了,怎么成了这个样?九岁的儿子剑一品偎在妈妈身上哭。柳秋萍的手动了动,但抬不起来。剑之锋拿起她的手,放在儿子的头上。这个宝贝儿子,不愿意剃头,不剃就不剃吧,奶奶爷爷宠着。头发长疯了,像个小毛孩。摸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柳秋萍的眼泪汩汩流。
晚上十点多,剑之锋给柳秋萍喂了奶,准备上床休息,柳秋萍又张口了,要把点滴和氧气拔掉。剑之锋犹豫了一下,看见柳秋萍着急的样子,也就顺从了。
好了,睡吧!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宝贝儿子紧紧地偎在自己的左边,丈夫紧紧地靠在自己的右边。感觉真好!自己不行了,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的亲人都在自己的身边了,明天就什么痛苦也没有了!柳秋萍安稳地合上了眼睛,这就是她的归宿。她要走了,就是今晚,再也没有了其他要求。
秋萍是对的,临走之前,总得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没有喧嚣,没有干扰,静静的,静静的,这样才好!剑之锋侧着身,左手支着头,右手揽着秋萍的腰,默默地看着她。
柳秋萍睡着了。氧气拔掉了,点滴拔掉了,多多少少又恢复了她的原貌。脸色虽然苍白,但还透着秀美。剑之锋把脸贴在她的脸上,她竟然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个微笑把剑之锋引入了以往的回忆。冀中医学院喇叭里的悦耳柔声,北大未名湖畔的漫步身影,拉练归来时的蜜意柔情,知青拜年时的甜蜜笑容,都回到了剑之锋的脑海里。朝气勃勃,秀美可人,这就是自己的爱妻。可是今天却要离开自己,永远也不再回来。想到这里,憋在肚里二十多天的泪水,哗地一下泄了出来,流到了柳秋萍的脸上。柳秋萍又微微一笑,还用手抹了抹脸。
怎么回事,她的手能动?明明是抬也抬不起来的呀!怎么会抹脸上的泪水?剑之锋感到诧异,同时也就感到柳秋萍的内在活力。她不会死的,不会死!既然二十多天还能活着,就能活下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九七二年,单位派她到海原铁路医院进修一年。孩子才一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只是三个字,“对不起”。
一九七三年,单位派她到海西中医研究院进修一年。孩子才两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多了一个字,“真对不起”。
一九七四年,纺织厂职工子弟下乡插队,派干部随同管理,时间一年,又派了她去。孩子才三岁,留给了剑之锋和婆婆。从她那里得到的又多了一个字,“真是对不起”。
柳秋萍下乡了,和两位知青一起住在老乡家里。里外屋,中间隔着半截栅栏门。人睡里屋,外屋是干草和羊。夜里挺热闹,羊在不时地咩咩叫。白天挺忙乎,或下地劳动,或去帮灶。
二十几名青年初次离开父母,生活不习惯,还相互闹意见。柳秋萍精心地照顾着他们,担心他们生病,担心他们打架。生病相对还好说,她是医生,轻的吃点药,休息休息,重的送回厂医院。打架不好办,须要分清是非可偏偏分不清是非,只好苦口婆心劝。劝还不行,她也就没了办法,急得直哭。说也奇怪,这哭还挺管用。无论双方对立到什么程度,一见柳大夫哭了,也就没人吵了,没人闹了。要是柳大夫还止不住眼泪,他们就会劝,还会主动检讨。柳大夫要求他们握手和好,他们都会照着办。叫做什么都行,只要柳大夫不再哭了就行。
一九七五年春节,剑之锋的家里真热闹,知青们来给柳秋萍拜年,一拨接着一拨。在剑之锋眼里,他们和柳秋萍之间,没有一点下乡知青和带队干部之间的界限,分明是一帮兄弟姐妹面对着一位大姐姐。你不要说,几个年龄大点的还真的“大姐”、“大姐”地叫着柳秋萍,逗着她的宝宝,让叫“姨姨”、“叔叔”。一屋子的人,说呀,笑呀,就别提有多热乎了!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柳秋萍劝架的事上。
一个小伙子说:“我不怕打架,可是怕大姐哭。大姐一哭,我就心酸,架就没法再打了。”
“你还有脸说!你说你让大姐哭过多少回了?口头检讨,书面检讨,可回过头来,还是让大姐为你操心!”一个姑娘批评说。
“大姐,回去后,我保证再也不惹你生气了。你也就别再记我让你生气的事了,好不好?”那个小伙子恳求道。
“好了,好了!你真得改改那个臭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发火。我和你们在一起也就半年的时间了,你要是能不打架,我就给你烧高香!”柳秋萍说。
“保证,保证!我要是发了火,就狠狠地打自己个嘴巴,把气出了也就好了。”小伙子往自己的脸上比划着,逗得全屋子人都笑。
知青走了,剑之锋乐了,对柳秋萍说:“哈,我们的大管家!看来要得诺贝尔奖了。因为你对管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出了古今中外都没有的新经验,这就是哭鼻子。”
柳秋萍不好意思了。“人家不是故意的!打起架来可凶了,急得人没办法。”她说。
“所以,我的媳妇就创造出了一个好办法。”剑之锋还在逗。
“你真讨厌!”柳秋萍委屈起来,厥起了小嘴,眼球转呀转,也不再看剑之锋,又想哭了。
剑之锋赶紧拥住,“不要哭,我的好媳妇!你一哭,我就心酸,咱俩的架就没法再打了。”一句话,把柳秋萍逗得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在剑之锋的怀里,两个手使劲往剑之锋的背上锤。
柳秋萍带队的地点是丘陵地带,离城三十来里。骑自行车,一个月回家一次。有一次,在返回乡下的路上出了事。
从城里到乡下,全是土路,一路上坡。自行车倒是能骑,但很费劲,而且是越走越费劲。骑出七八里后,她觉得有些接不上气来。再往前骑,心跳起来,而且越跳越快,一直快到每分钟二百多下。
她下了车,坐在路边的石头上。
心跳快到这种程度,医学上叫心动过速。会有什么后果,作为医生,她心里明白,不能再走了。可举目一看,前后左右没有一个人。怎么办?只能自己调理。掐虎口,调呼息,半个小时过去了,不起作用。
她镇定了一下,抬头四顾,想求外援,可是没有。这时候她想起了解放军6540部队的师部。往前走几百米,再往右拐,还有二三里路。
她支撑着站了起来,推着车慢慢往前挪,只有去那里了。她一步一步往前挪,一步一步往前挪,终于看到了门前的警卫。
“解放军同志!”她抬起手来,喊了一声,便一下坐在了地上,自行车倒在一旁。
闻声,跑过来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背起她,一个推着车,把她送到了师部卫生队。医生给她打了针,让她躺在床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总算缓了过来。
虽然缓了过来,可是身子很虚弱。她回到了主路上,稍稍犹豫了一下。
往左拐,回家?一路下坡,七八里路;往右拐,下乡?一路上坡,二十几里路。她的岗位在乡下,那些知青在等她。没再多想,她推着车子走向了上坡路。
事情过去了,可是给她留下了后遗症。之后的二十多年,心动过速不断犯,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直到一九九九年四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做了手术,才结束了这份痛苦。
难怪剑之锋说他傻。她就是有点傻。不只是在单位,在家里也是一个样。
一九七五年秋天,柳秋萍结束了带队工作。正遇社会星期天,她在家里清理杂物,洗衣服。前院的李叔拿来一支气枪,说是新买的,非要剑之锋练练手。他把一个破碗片放到院子中间的矮墙上,剑之锋扣动了扳机,破碎的碗片便四散开来。只听“噗”的一声,铅弹反射回来,打在了柳秋萍正在抖晾的衣服上。
剑之锋在瞄准的时候,不是没有看到柳秋萍。她在弹道右侧两米的地方,坐在洗衣盆旁边的小凳上,距射击目标两三米。目标高,她低,气枪没有什么威力,所以剑之锋便没在意。谁知当剑之锋扣动扳机的时候,她站了起来抖衣服,正好碰上了反射回来的铅弹。
剑之锋吓坏了,赶忙跑过去,上上下下看她,怕伤着什么地方。她像没事儿人一样笑了,说:“看什么,没事儿!”
剑母心疼了,说:“我说不让你们玩这东西,就是不听,真要把人伤了怎么办!”说话的语调都变了。
柳秋萍笑笑说:“没事儿!让他们玩吧。”
是没事,那是因为打在了衣服上。要是打在了脸上会怎样,打在了眼上会怎样?剑之锋内疚极了。
可她就是这么傻,只想着别人,很少考虑自己。
因为柳秋萍傻,所以厂部一九七六年任命她为医院副院长。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北大的老师给剑之锋寄来了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和有关情况。
上研究生,那是剑之锋的向往。可是现在的剑之锋却不同于往常。
柳秋萍工作忙,不同于往常。她毕竟担当了一方面责任,而且还想不丢掉业务,所以,每天除了副院长的工作外,一有空隙就坐在她固定的座位上,当起了门诊医生。像她那样事必躬亲的作风,本来就不是当院长的料。这下可好,当了一个副院长,真像剑之锋几年前就预料到的,把自己嫁给了单位,每天早出晚归。
父母亲都已年过花甲,而且身体不佳。剑之锋的两位老人,小时候都是海平纺织厂的童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坐下了一身病。虽说生活可以自理,但要支撑起全家的生活杂务,确实难以负重。
儿子面临入学,也得有人照料。爸爸上学走了,妈妈上班顾不上,爷爷奶奶年老体弱,这孩子失于教养,很可能会像无人管理的庄稼一样长疯喽。
让剑之锋最为担心的还是生活环境。
海平这个地方,虽说是城市,但生活条件却相当差。做饭用一种挺大的炉子。炉子要烧“煤泥”。煤泥是用一种特殊的黄土与煤面搅和而成的,只有搅和“熟”了才能使用。剑之锋和一次煤泥要用一担土、一担半煤、半桶水,花半个小时,出一身汗,也就使用一个星期。和泥只是给炉子进料,每个星期还得为炉子清一次渣,也得两担,还得挑出二三百米远,倒到灰渣堆上。家里用水要到小半里外的水管上去挑。剑之锋隔两天挑四担,两个大桶,每桶四十多斤,四担要花四十分钟。
剑之锋把“和泥”、“清渣”、“挑水”称做“三座大山”。不管怎么说,在这里生活,没有一个壮劳力,就会感到很困难。
怎么办?剑之锋和柳秋萍合计起来。
“秋萍,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这三座大山,你怎么担?”剑之锋问。
“你走吧,别管我!车到山前必有路。”柳秋萍说。
“家里的事,每一件都很实在,都很具体,不是表表决心就能解决问题。”剑之锋知道自己的媳妇傻,不能不提醒她。像柳秋萍这么娇嫩的身子,恐怕很难撑起这个家。
“要说具体点,那就是化整为零。你一次干的活,我分开干。水挑不动,就少挑点,够一天用就行了。”柳秋萍说得很轻巧。
“可是像你这样上班,摸黑走,模黑回,还有时间去挑水?”
“你走了,我就不会这样了。人总得生活吧,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要婆婆妈妈的了,还是前途重要,我的哲学家!”
“吓!这可不像我媳妇说的话,倒像是领导在训诫。看来一年多的院长没白当,这决策力就明显见长。”
小俩口说着说着就开起了玩笑。
玩笑总是好开的,而事情却是难办的。剑之锋走了三年,柳秋萍也想撑三年。可身体不如人意,终究还是没有撑到剑之锋毕业。
一九八0年十一月,剑之锋进入撰写毕业论文的紧要三关。
十一月六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北大总机室的一位老师傅敲开了剑之锋的宿舍门,递进来一张纸条,说:“长途!”
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六个字:“爱人病重,速归。”
六个字,像一声炸雷,让剑之逢心惊肉跳。要知道,两年多了,十天一封家信,柳秋萍从来没有写过一个“苦”字。除了思念,除了盼,就是让剑之锋安心学习,不要惦记她,不要惦记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决不会让人传过这样的六个字来。
剑之锋请了假,七日早上赶回了家。父母说,秋萍两天没回家了,可能在单位加班。
剑之锋赶到柳秋萍的医院,在楼道里碰到了院长吴冰川,他刚从柳秋萍的病房里出来。
“之锋,别着急!一下两下还没有生命危险。正在用药,需要观察。”吴院长说。
一听这话,剑之锋更着急了。竟然严重到了“生命危险”的程度?他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什么病?”他问。
“心脏有问题,还不好确诊。”吴院长说。
剑之锋三步并作两步进到柳秋萍的病房。原本一个充满朝气的柳秋萍,这时躺在病床上,吸着氧气,打着点滴,眯缝着眼睛,奄奄一息,连看剑之锋一眼的力气都没有。惟一的反应,是眼角流下了两行泪。
剑之锋的心碎了。握起柳秋萍柔软无力的手,放到自己的脸上抚。“不要紧的,会好的!”他不断地说着。
柳秋萍一点反应也没有,只是眼泪流的更多了。
吴冰川把剑之锋叫到院长办公室,给他介绍发病情况和治疗预案。
“之锋,你家秋萍太皮实,”吴冰川说。“好几天了,早该休息,可她硬是挺着。这次大发了,不能不把你叫回来。
“第一天发病是三号。上午十一点,她在门诊给病人看病,觉得胸闷气短,左背发紧。对面的高大夫给她听了听,心率九十多,但并没有听出其他问题来。休息了一会儿,缓解了。她没往心里去,下午照常来上班。
“四号上午又是十一点,和三号一样。她还是没往心里去。
“五号上午十一点,又发病了,长时间不缓解。高大夫让她去做心电图,S-T段低,说明心肌缺血。立刻让她住了院,扩张血管,吸氧。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仍不缓解,后来又出现心悸、心律失常。折腾了七八个小时,人怎么能受得了。说实在的,心肌缺血不缓解,是很危险的。不要说七八个小时,一两个小时也不行。也可能是秋萍的体质比较好,还一直坚持着,只是身体虚弱,时有昏迷。晚上十二点,征求秋萍意见,通知你回来。起初她还不同意,说你正在写论文。可是什么重要呀?人重要,还是论文重要?最后她同意了。
“现在看来,还没有出现危险的症状,可是也不能老是这样呆下去。下午想请地区医院会会诊,如果必要,明天送她到省医院。你有什么意见?”
“谢谢您,吴院长!也谢谢咱们医院!给你们添麻烦了。秋萍下乡那年在半路上闹过一次心动过速,不知道和这病有没有关系?”剑之锋问。
“下乡路上,心动过速?没听她说过。不过这次的病可不是心动过速,而是心肌缺血。问题比那严重得多,你要有思想准备。”吴冰川给剑之锋打着预防针。
“医术我一窍不通,全劳您和医院了。”剑之锋说。
“我们会尽力的。她是厂里的骨干,厂长都说话了,要尽一切努力。”
“谢谢,谢谢!”剑之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十一月八日,厂医院救护车送柳秋萍去了海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赵禾芳看了心电图,对住院医生马仁启说:“冠心病,立刻安常规用药。”
打那之后两个多月,柳秋萍就没有下过床。省医院的权威大夫做的诊断,柳秋萍听见了,全身一点力气也没了,闭着眼,等待着死亡。她的等待是有依据的,因为药物在她体内全无效用,冠心病的症状一时一刻都不缓解。
在省医院住了一十八天,冠心病的药物都用遍了,病情不见好转,可人并没有死,连主管大夫马仁启都觉得奇怪起来。这心肌缺血,能坚持二十多天?他有些不理解,可 “冠心病”是从自己导师口里说出来的,难道会有错?他有些怀疑,但却没有依据。在这种心境下,他在病历上回避了“冠心病”三个字,只写了一句“怀疑心肌缺血”。
剑之锋回来快二十天了,柳秋萍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和柳秋萍说话,柳秋萍能听见,但却从来不张口,顶多也就是点点头或摇摇头。
二十六日下午,柳秋萍张口了,但剑之锋却听不清。把耳朵贴在她的嘴边上,才听了出来。她在说:“我要回家!”
“好,好,咱们回家!明天就办出院手续。”剑之锋答应着。
柳秋萍要回家。她的家是什么?不只是那所房子,里面得有她的丈夫,还得有她的宝贝儿子。她两年多没回家了,她想家。现在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了,她要死在家里,要死在她的那个温温暖暖的窝里。
她的心思剑之锋明白。
二十七日下午,海平纺织厂医院救护车把柳秋萍送回了家。
吴冰川坚决反对,要求送到厂医院,用药物维持着。
剑之锋把柳秋萍的心思给吴冰川诉说了一遍,最后说:“如果药物只能起维持作用,秋萍早晚也是要走的。与其让她带着遗憾走,不如让她带着温暖走。”
听到这话,吴冰川,这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汉竟然落了泪,不再说什么。只是叫来内科主任,让他连同抢救的药物、器材一并送到了柳秋萍家里。
柳秋萍回了家。内科主任按照院长的要求,还是给她上了点滴,输上了氧气,并详细给剑之锋讲解了各种注意事项。
秋萍回了家。街坊邻居来了一大帮。剑母坐在床边拉着秋萍的手掉眼泪。“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了这个样!”说得二婶和前院李婶也哭了起来。
妈妈回来了,怎么成了这个样?九岁的儿子剑一品偎在妈妈身上哭。柳秋萍的手动了动,但抬不起来。剑之锋拿起她的手,放在儿子的头上。这个宝贝儿子,不愿意剃头,不剃就不剃吧,奶奶爷爷宠着。头发长疯了,像个小毛孩。摸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柳秋萍的眼泪汩汩流。
晚上十点多,剑之锋给柳秋萍喂了奶,准备上床休息,柳秋萍又张口了,要把点滴和氧气拔掉。剑之锋犹豫了一下,看见柳秋萍着急的样子,也就顺从了。
好了,睡吧!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宝贝儿子紧紧地偎在自己的左边,丈夫紧紧地靠在自己的右边。感觉真好!自己不行了,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的亲人都在自己的身边了,明天就什么痛苦也没有了!柳秋萍安稳地合上了眼睛,这就是她的归宿。她要走了,就是今晚,再也没有了其他要求。
秋萍是对的,临走之前,总得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没有喧嚣,没有干扰,静静的,静静的,这样才好!剑之锋侧着身,左手支着头,右手揽着秋萍的腰,默默地看着她。
柳秋萍睡着了。氧气拔掉了,点滴拔掉了,多多少少又恢复了她的原貌。脸色虽然苍白,但还透着秀美。剑之锋把脸贴在她的脸上,她竟然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个微笑把剑之锋引入了以往的回忆。冀中医学院喇叭里的悦耳柔声,北大未名湖畔的漫步身影,拉练归来时的蜜意柔情,知青拜年时的甜蜜笑容,都回到了剑之锋的脑海里。朝气勃勃,秀美可人,这就是自己的爱妻。可是今天却要离开自己,永远也不再回来。想到这里,憋在肚里二十多天的泪水,哗地一下泄了出来,流到了柳秋萍的脸上。柳秋萍又微微一笑,还用手抹了抹脸。
怎么回事,她的手能动?明明是抬也抬不起来的呀!怎么会抹脸上的泪水?剑之锋感到诧异,同时也就感到柳秋萍的内在活力。她不会死的,不会死!既然二十多天还能活着,就能活下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