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三篇 七七的鹊桥(下)
第三篇 七七的鹊桥(下)
一九六0年秋,海原铁中开学的时候,高一一班的新生剑芝瑛没有报到,一个星期了。班主任陈志和还没有顾上处理这事,李镇远倒掺和了进来。
这李镇远,你如果说他是高三的班主任,与高一的学生没有关系,那就错了。他可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老师,他培养的学生,是从高一一进校就瞄上的。把花名册要来,挑出每班的前十名,再翻他们的学生档案,了解他们初中的情况。心里有了底,得空便和他们中间的谁聊聊。这不,高一二班的剑之锋,他已聊过了。
这剑之锋可真是怪。初中三年,没有考过一个5分,连4分都很少,不过也没有考过一个2分。翻开历年的成绩单,一排一排的,整整齐齐,基本上都是3分。可是高中入学考试,却是高一二班的第二名,几门考下来,没有低于90分的,总分只比第一名差了1分。李镇远觉得邪了门,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是中考作弊?不可能呀!门门作弊都发现不了?
一天晚饭后,有个同学对剑之锋说:“剑之锋,李镇远老师叫你去他宿舍。”
剑之锋吃了一惊,忙问:“干什么?”
“不知道。刚才在饭厅,遇到李老师,他知道我和你是同班,让我转告你,饭后去宿舍找他。”
“在哪?”
“宿舍楼,二0六。”
剑之锋心里发毛,他在海原铁中上了三年初中,知道有个李镇远老师,可从来没会过,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他。不去也不行,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二0六的门。
门开了,李老师笑吟吟地端详着他,好像要从他的身上探出什么奥秘来。过了半天才问:“你是剑之锋?”
“是。”剑之锋答应着。
“不错,和照片一个样嘛!进来吧!”
听了这句逗乐的话,剑之锋紧缩着的心开始松弛下来。
李镇远一人住着一间屋,两个单人床,一个写字桌,还有一个不大的衣柜,可是凳子却有七八个,乱七八糟地放着。他让剑之锋坐在写字桌的一边,自己坐在另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盒象棋来,说:“剑之锋,听说你爱下棋,今天周六,咱们玩一会怎么样?”这李镇远也真叫厉害,只几天时间,连剑之锋的爱好都打听到了。
棋局开始了,可李镇远意在棋外,一边下着一边聊。
“剑之锋,你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叫,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在什么地方叫过。你说怪不怪?”
“你是不是叫过剑之魂?那是我二哥,在高三二班。”
李镇远一拍脑门,说:“哎呀!这就对了,我说呢?你哥可是好学生,可惜不在我的班。哎,我说剑之锋!你和你哥学习都不错,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差别?”
“李老师,我哥学习还不错,他死用功。我的学习一直不好,没有留级就是好的了。”剑之锋听李老师夸赞他,不由得惭愧起来。
“怎么回事,怎么会留级?你考得挺好嘛!”
“李老师,你不知道,为了能上高中,我可是下了一个月的工夫呢!初中三年加在一起,用的工夫都没有这么多。”
“什么,你就用了一个月工夫?”李镇远觉得不可思议。人家努力三年、初三拼命,也不一定能考出他考的水平来。于是对这个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棋也顾不上下了,一句句追问下去:“你不用功,那平时做什么?”
“初一、初二想家,初三胡思乱想。”
“想家能想两年?”
“那是真的。初一离家十三岁,虽然铁中条件不错,可是却代替不了我的母亲。每天早上起床铃一响,心里就难受。上小学时,每天都是母亲叫我,说‘之锋,该起了’,之后我总得在炕上赖上五六分种。起来洗了脸,早饭就在桌子上了。来到铁中,失去了那种温温的家庭味,一切都不适应。上课听不进去,老走思。老师讲的什么?不知道。一会是爸爸妈妈,一会是小学同学,一会是在学校打乒乓,一会是班级篮球比赛。脑子里乱极了。”
“可能是母亲太疼你了。”
“那倒是,我是老小。”
“那你就不想想,不学习,长大了怎么办?”
“顾不上想那些,一心想要转回海平去。初一刚入学那一个月最难熬,不只我一个人,家在外地的全这样。好容易熬到了‘十一’,放假三天,连行李一起拿回了家,闹着要转学。父母表面答应,说得联系。让我先回铁中上着,联系好了就转回来。三天过后,还是大哥把我送回铁中的。回来后就等消息。可家里总是说,海平中学眼下没有空坐位,必须等。所以,表面上我在铁中上课,可心在海平。每天就是等呀,盼呀!怎么能听进课去!”
“你听不进课去,考试怎么办?”
“知道要考试了,就突击。两三天工夫,能知道个大概。所以每次也就刚及格。心里想,不留级就好。”
“那你中考怎么会考的那么好?”
“实际上,初二后半年想家就少了。一是习惯了,二是转学已无望,知道家里在骗我。虽如此,可还是听不进课去,因为上课走思也成了习惯。”
“那你想什么?”
“想地球外的人什么的。”
“怎么会想到这上面去?”
“图书馆有一本《火星人》,写火星人落地伦敦,与地球人大战。特有意思。”
“那和中考有什么关系?”
“《火星人》好看,但也只是一种虚构。我想知道地球外到底有没有人,所以,初三看了很多书,最后还是没有答案。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想要找到答案,非上大学不行。可是考不上高中,怎么能上大学呢?看来,中考对我来说,还真是个要命的事情,非得认真对待不可。
“可是,我省悟的太晚了,离中考也就剩下一个多月了。怎么办?硬着头皮啃书本。不过,李老师,我觉得挺怪的。过去做作业,总觉得似懂非懂,写的答案带着一半瞎猜。我这次复习,从书本的第一课开始,不求快,只求懂。我想,只要我看懂了一点,中考就多了一点成功的希望。没想到,看懂了第一课,第二课顺着就看下来了,并没有费多大劲。就好像揭一片橡皮膏一样,过去没有找到缝,乱抠一气,最多只能抠下一块一块的,现在找到了缝,很顺利就把一整张揭了下来。就这样,考试前好像有底多了。”
“这学生,潜力真够大!是个好苗子。”李镇远一边听一边想。
剑之锋讲完了,李镇远接茬说:“这就对了,知识都有连续性,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不能跳跃。懂了前面的,才能看懂后面的。今天能和你聊聊真高兴,我虽然带高三,可也愿意与高一的同学聊。欢迎你经常到我这儿来,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下棋!下棋!”
李镇远的棋术够可以,不过还是下不过剑之锋,几盘下来,都是和棋。剑之锋不好意思赢老师,却又不能让老师看出来,所以还是动了不少脑筋。
这次谈话对李镇远的触动很大。他没想到,能在高一发现这样的好苗子。
这次谈话对剑之锋的触动也很大。他没想到,铁中还有这样的好老师。
遇到了好老师,却激乱了心内事。剑之锋心中有事,已经好几天了,实在难办。
开学了,剑之锋临走的前一天,二叔交给了他一封信,是给海原铁中教导处的。告知学校:剑之瑛要退学;剑之锐要转学。原因有二: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家长已不是铁路职工,无权再在铁中上学。二叔就这样,清高得很,绝不愿做没有名分的事。
剑之锋不想交给学校,因为一交出去,堂妹就要失学了。可是不交又不行,还有堂弟转学的事呢!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出现了一个“什么事都可以找我”的李老师。他能不能帮忙呢?不知道。剑之锋踌躇了很久,还是决定试一试。于是第二天又敲响了二0六的宿舍门。
李镇远开门一看,笑了:“剑之锋,怎么样,昨天没能赢了我,今天再下两盘?”
见李老师这么亲热,剑之锋也就开口了:“李老师,有个事,不知道该不该给你说。”
“有事尽管说,还有什么该不该的。进来!进来!”李镇远像接待朋友一样,把剑之锋迎到了屋里。
剑之锋把二叔的信拿给李镇远看,还把二叔失去工作的事说了一遍。
听着听着,李镇远便没有了笑容,变得严肃起来。听完后,稍停了片刻才开口说话:“剑之锋,你安心上你的学,这信交给我,由我去处理。”
李镇远没有去找教导处,他是海原铁中的党支部委员,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他便直接去找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赵炳乾——一个在铁路局都颇有威望的高级知识分子。当然,在此之前,他先翻阅了剑芝瑛的档案。
这剑芝瑛在初中的情况,与剑之锋完全不同。三年的考试成绩,大都是5分,也有一些4分,但比较少,3分竟然一个都没有。中考成绩,虽然有一门是88分,可总分还是高一一班的第三名。
这么优秀的学生要退学,对爱才如命的李镇远来说,真是“剜却心头肉”。他把信和成绩单一并放在了赵炳乾的办公桌上。赵炳乾的意见是:调查一下,不只是政治情况,还有经济情况。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原因,学生留下,经济给予资助。
李镇远和陈志和开始外调,第一站是海原铁路局。按程序说,海平铁小定右派,应该由海原铁路局党委批准。可是海原铁路局没有剑之鹤的任何材料,更不要说定右派的档案了。
第二站是海平铁小。校方很热情,因为海原铁中是海平铁小的招生单位。可是一听来意,就冷淡下来。说:“剑云鹤已经不是我校的职工,有什么事到街道去问吧。”李、陈二位要看档案。没有,根据档案调转记录,应该是交到了海平车站。
第三站是海平车站。剑云鹤的档案找到了,里面除了整理的运动材料外,还有海平铁小的结论和处理意见:定为右派;开除工职;遣返街道监督改造。后面没有任何上级单位的审批意见。
李、陈详细看了运动材料,摘抄了部分内容。出来之后二人交换意见。陈志和说:“这些言论,够划右派?”
李镇远说:“问题是没有上级批准就执行了,连车站党委的审批意见都没有,更不用说路局党委了。”
“我们回去汇报?”
“不急,既然来了,顺便家访一下。”
“那我们见不见剑云鹤?”
“见。家访怎么能不见家长呢?”
“他可是戴帽右派!”
“我们见的是家长,不是见右派,你说是吧?”
“对!对!对!你说得有道理。”
“还要记住一条,赵校长的意见:学生留下,经济给予资助。”
“对!对!对!”陈志和高兴地连连点头。李镇远主事,给他挽留优秀学生,他自然没有不高兴的道理。
李镇远、陈志和与剑云鹤见面了,在剑芝瑛的家里。当六目相对的时候,双方的心情都很复杂。
剑云鹤,心很冷,经过三思,他下了决心:女儿退学,儿子转回海平中学。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就他的人品而言,他不能不这样做。他没指望有什么转机,更没想到海原铁中会来家访。当了十年小学老师,他知道“家访”的涵义是什么,那是校方的一片心。既然如此,他的心再冷,也不能冷落了两位家访的同行。虽然他被开除了,但在他心里,他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他的感觉里,为学生不辞劳苦的人,都是他的同行。
李镇远、陈志和,面对的是学生家长。不过,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家长,他是一个右派。他是一个右派,可是见到的只是他对教导主任的意见,没有见到他对党的不满,更没有见到他对党的攻击。他不仅是一个右派,而且还是一个被开除工职、监督改造的右派。他的确是一个被开除工职、监督改造的右派,可是却没有上级批文,甚至连材料都没有送到审批机关就被定性、开除、监督改造了。是有点乱,但是不能乱了方寸,只有给面对的人定好位,才好开口说话,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
还是李镇远有见地,这个身份很乱的剑云鹤,在他心里很快便有了恰当的位置。剑云鹤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有学识的家长。
做了自我介绍之后,李镇远开口了:“剑老师,我们都是铁路上的,还是同行,今天能见到你,心里挺高兴。”
只几句话,就把一个心冷似灰的剑云鹤说得动了感情。“剑老师”,这种称呼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了。不但没有听到过这三个字,就连叫起他的名字来,都带着呵斥的腔调。人家异地家访,还说是“同行”,还承认自己是铁路上的,这些压在心底的眷恋,没有谁能理解,可是人家李老师却一一道了出来。看来,这俩人是真正的同行。
“我们这次来,是受学校领导的嘱托,来看看你的家,你的孩子。两个孩子是铁中的学生,有什么困难,学校有责任了解清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给以帮助。他们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也是祖国的后代,我们是办教育的,有责任让我们的后代接受正常的教育。”李镇远接着说。
“唉!这事给你们添麻烦了。原本想,办一下退学和转学的手续就行了,没想到学校对学生这么负责任。二位老师大概也知道了,我犯了政治错误,已经失去了工作。两个孩子到外地上学,花费较大,不如调回海平,可以节省一些。再说,我已经不是铁路职工了,也没有资格再让孩子留在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上学。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感谢二位老师和铁中的领导,你们尽心了,你们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感谢,而且敬佩。我在铁路上工作二十多年了,为我们铁路上有这样的学校,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的老师感到欣慰。请你们把我的话转告学校领导。”剑云鹤显然有些激动,但还是有条不紊地说了下来。
“真是一个有水平的人,”听了剑云鹤的讲述,李镇远心里很是佩服。他接过剑云鹤的话说,“剑老师,孩子上学的事,是不是咱们再好好商量一下。海原铁中,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教学设备上说,都是一流的。孩子在哪儿上学,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就拿剑芝瑛来说吧,她可是一个优秀学生。初中三年,连4分都很少,中考在她现在编的班中是第三名。这么优秀的学生,不要说退学,就是转到次些的学校,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说得大一些,对国家,都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可是她已经不是铁路职工子弟,这一点谁都难以改变。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去做没有资格做的事情。不能!这样做,我的心不安,孩子上学也不会安心的。”剑云鹤肯切地说。
“你现在是退出了铁路,但以前在,而且是二十多年的老铁路,难道铁路上没有责任教育你的孩子吗?再退一步说,你现在退出了铁路,可孩子的伯父不是还在铁路上吗?一个铁路职工把自己的侄子侄女送到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上学,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这一点剑云鹤可没有想到,李镇远的话像突然出现的一道闪光,在他漆黑一团的心里照出了一条向前迈步的路子。“是呀!哥哥还在铁路上,自己的孩子难道算不上铁路职工子弟?连校方都承认,自己为什么不能承认呢?可是花费问题怎么办?”
看到剑云鹤在沉思,李镇远知道他心已动,乘势就触及经济问题。“至于上学的花费,我们已经考虑过了。像你现在这样,可以算作无收入,学生可以享受最高助学金,一个月12块。每月的伙食费9块,还有3块零花钱,精细着花,还能过得去。你看可以不可以?”
剑云鹤的锁终于被打开了,坐在他面前的不是两位老师,而是恩人,是给自己的孩子铺垫人生道路的大大的恩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只是自己没了办法。现在应该是自己求人的时候,可是颠倒了位置,变成了人家求自己。还有什么话说!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一个在日本鬼子面前都不服软的汉子,竟然在眼里含上了泪。他沙哑着嗓子对两个孩子说:“还不快给两位老师鞠躬!”
当剑云鹤和两位老师谈话的时候,剑芝瑛、剑之锐和他们的母亲都在旁边。话说至此,做母亲的,眼泪早就流了下来,她把两个孩子推到老师面前,分别向两位老师,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李镇远揽着剑芝瑛的后背,指着陈志和说:“这是你的班主任陈老师,好好学习吧!”不知出于什么心情,他也流了泪。
剑芝瑛到校了,坐在高一一班第一排靠门的课桌左侧。同桌右侧是一位清纯秀丽的女孩子,她站起来迎接剑芝瑛的那种身姿,亲眼目睹的人,对“婷婷玉立”这个词,准会产生更为深切的体悟。不知怎么地,剑芝瑛和她一见面,自然而然就很亲热,内向的剑芝瑛,竟然说话也多了起来。剑芝瑛原本就引人注目,再加上这么一个可人的女孩子,在高一一班,自然而然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管什么人,只要进出教室,不由自主地,都要向这“第一桌”行注目礼。而这两个人,没有几天,就成了情同手足的姊妹。上自习两人一起做作业,下了课两人相伴上厕所。课间操这个女孩子站在剑芝瑛的后面,剑芝瑛做到什么力度,她也做到什么力度;最后五分种密集队形训话时,她在背后拥着剑芝瑛,把脸贴在剑芝瑛的脖颈上,闭着眼睛,一副甜甜的模样,不知在想什么。
这样的情境,剑之锋已经见过无数次了。由于关注自己的妹妹,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境印到了自己的脑海中,全然出于无意。
尽管出于无意,在剑之锋的心里,还是产生了一种蜜意,不是由于这个女孩子,而是由于他的妹妹。他感到,妹妹有了好朋友,不会再孤单,这样他就放心了。至于这个女孩子,他虽然心生感谢之情,却没有正眼看过。不是不敢看,而是不愿看。这个剑之锋,不要看他小小年纪,可是自尊得很,不认识的女孩子从不正眼去看。特别是第六感观觉得漂亮的女孩子,更不会用眼直视。这种品格,二十五年后,他的下级,一个很标致的女编辑给了评价:“正人君子,目不斜视。”
剑之锋没有正视过这个女孩子,可这个女孩子却频频正视剑之锋。她是谁?蓝心月。
蓝心月为什么会关注上剑之锋?还是因为剑芝瑛。
剑芝瑛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家里经济困难,她过得很细。海原距海平30公里,来回火车票一共一块钱,可这对剑芝瑛来说,太贵了。所以除了放寒暑假,一般不回家。家里的信息,全靠剑之锋传递。剑之锋,每月总得回家一次,拿东西,取生活费。星期六下午回去,星期日下午返校,周日晚上六点四十到七点,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准时向剑芝瑛汇报家里的情况。这成了惯例,也成了蓝心月端详剑之锋的最好时机。
剑芝瑛在课桌后面坐着,剑之锋在课桌前面站着,蓝心月坐在旁边听着、看着,桌上放着剑芝瑛母亲和剑之锋母亲给芝瑛炒的咸菜、豆瓣儿酱之类东西。当哥哥的,满目关切地看着妹妹,叙说着家里的种种物事;当妹妹的,怀着久别亲人的心情望着哥哥,从哥哥眼里、嘴里,捕捉着有关亲人们的每一个信息。这个情真意切的情景,浸染着蓝心月的情感细胞,越浸越深,在她的意识里凝铸成了一个难以排解的愿望:“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
“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这个意念是在这样的情景里凝铸的,但它的萌生却更早。那是在高一开学不久的中秋节。
一九六0年,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来了,学校为学生联系了一批鸭梨和月饼。每人一份,四个鸭梨,两个月饼,交四毛钱。剑之锋心里明白,她的堂妹是肯定不会要的。在这份中秋盛餐发下来的当天晚上,也是在晚自习之前十几分钟的时候,剑之锋将自己的那份一分为二,用纸包了一份,放在了妹妹的课桌上。
“过节了,分着尝尝吧!”剑之锋对妹妹说。
“你留着吃吧!”剑芝瑛有些想推却。
“净瞎说!”剑之锋不快地说。
剑芝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按往常,这很自然,收下就是了。以往在家,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与堂哥分着吃,可今天有些别样。本来每人一份,可她没要,为了省下四毛钱。就因为这四毛钱,让堂哥操心,把他自己的一份分了一半给自己。收下吧,好像自己做得有些不得体;不收吧,好像对堂哥有些生分。就这一瞬间的犹豫,她已经感受到了堂哥的心痛,于是赶忙把纸包抱在了自己的怀里。两个人谁都没再说话,剑之锋看着堂妹,剑芝瑛低着头,抱着纸包,身体在慢慢晃动,好像在摇动怀里的婴儿。就这样停了足有半分钟,剑之锋才慢慢退出了教室。
一直在旁边观景的蓝心月,这是第一次近距离、以特写镜头观察剑之锋。他情真意切的表情,他发自内心的关爱,他持重洒脱的气度,他端正俊秀的模样,都让她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是亲近?是温馨?是仰慕?是依恋?说不清楚。只是愿意让这兄妹俩多聊一会儿,只是愿意让这个男生多待一会儿。
可是他走了,她有些失落,扭过头来问剑芝瑛:“他是谁?”
“我哥。”
“看样子他比你大不了多少。双胞胎?可又不太像。”
“堂哥。”
“堂哥?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蓝心月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剑芝瑛抬起头来看看她,她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样子,还在那里想着什么,回味着什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九六0年秋,海原铁中开学的时候,高一一班的新生剑芝瑛没有报到,一个星期了。班主任陈志和还没有顾上处理这事,李镇远倒掺和了进来。
这李镇远,你如果说他是高三的班主任,与高一的学生没有关系,那就错了。他可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老师,他培养的学生,是从高一一进校就瞄上的。把花名册要来,挑出每班的前十名,再翻他们的学生档案,了解他们初中的情况。心里有了底,得空便和他们中间的谁聊聊。这不,高一二班的剑之锋,他已聊过了。
这剑之锋可真是怪。初中三年,没有考过一个5分,连4分都很少,不过也没有考过一个2分。翻开历年的成绩单,一排一排的,整整齐齐,基本上都是3分。可是高中入学考试,却是高一二班的第二名,几门考下来,没有低于90分的,总分只比第一名差了1分。李镇远觉得邪了门,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是中考作弊?不可能呀!门门作弊都发现不了?
一天晚饭后,有个同学对剑之锋说:“剑之锋,李镇远老师叫你去他宿舍。”
剑之锋吃了一惊,忙问:“干什么?”
“不知道。刚才在饭厅,遇到李老师,他知道我和你是同班,让我转告你,饭后去宿舍找他。”
“在哪?”
“宿舍楼,二0六。”
剑之锋心里发毛,他在海原铁中上了三年初中,知道有个李镇远老师,可从来没会过,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他。不去也不行,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二0六的门。
门开了,李老师笑吟吟地端详着他,好像要从他的身上探出什么奥秘来。过了半天才问:“你是剑之锋?”
“是。”剑之锋答应着。
“不错,和照片一个样嘛!进来吧!”
听了这句逗乐的话,剑之锋紧缩着的心开始松弛下来。
李镇远一人住着一间屋,两个单人床,一个写字桌,还有一个不大的衣柜,可是凳子却有七八个,乱七八糟地放着。他让剑之锋坐在写字桌的一边,自己坐在另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盒象棋来,说:“剑之锋,听说你爱下棋,今天周六,咱们玩一会怎么样?”这李镇远也真叫厉害,只几天时间,连剑之锋的爱好都打听到了。
棋局开始了,可李镇远意在棋外,一边下着一边聊。
“剑之锋,你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叫,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在什么地方叫过。你说怪不怪?”
“你是不是叫过剑之魂?那是我二哥,在高三二班。”
李镇远一拍脑门,说:“哎呀!这就对了,我说呢?你哥可是好学生,可惜不在我的班。哎,我说剑之锋!你和你哥学习都不错,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差别?”
“李老师,我哥学习还不错,他死用功。我的学习一直不好,没有留级就是好的了。”剑之锋听李老师夸赞他,不由得惭愧起来。
“怎么回事,怎么会留级?你考得挺好嘛!”
“李老师,你不知道,为了能上高中,我可是下了一个月的工夫呢!初中三年加在一起,用的工夫都没有这么多。”
“什么,你就用了一个月工夫?”李镇远觉得不可思议。人家努力三年、初三拼命,也不一定能考出他考的水平来。于是对这个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棋也顾不上下了,一句句追问下去:“你不用功,那平时做什么?”
“初一、初二想家,初三胡思乱想。”
“想家能想两年?”
“那是真的。初一离家十三岁,虽然铁中条件不错,可是却代替不了我的母亲。每天早上起床铃一响,心里就难受。上小学时,每天都是母亲叫我,说‘之锋,该起了’,之后我总得在炕上赖上五六分种。起来洗了脸,早饭就在桌子上了。来到铁中,失去了那种温温的家庭味,一切都不适应。上课听不进去,老走思。老师讲的什么?不知道。一会是爸爸妈妈,一会是小学同学,一会是在学校打乒乓,一会是班级篮球比赛。脑子里乱极了。”
“可能是母亲太疼你了。”
“那倒是,我是老小。”
“那你就不想想,不学习,长大了怎么办?”
“顾不上想那些,一心想要转回海平去。初一刚入学那一个月最难熬,不只我一个人,家在外地的全这样。好容易熬到了‘十一’,放假三天,连行李一起拿回了家,闹着要转学。父母表面答应,说得联系。让我先回铁中上着,联系好了就转回来。三天过后,还是大哥把我送回铁中的。回来后就等消息。可家里总是说,海平中学眼下没有空坐位,必须等。所以,表面上我在铁中上课,可心在海平。每天就是等呀,盼呀!怎么能听进课去!”
“你听不进课去,考试怎么办?”
“知道要考试了,就突击。两三天工夫,能知道个大概。所以每次也就刚及格。心里想,不留级就好。”
“那你中考怎么会考的那么好?”
“实际上,初二后半年想家就少了。一是习惯了,二是转学已无望,知道家里在骗我。虽如此,可还是听不进课去,因为上课走思也成了习惯。”
“那你想什么?”
“想地球外的人什么的。”
“怎么会想到这上面去?”
“图书馆有一本《火星人》,写火星人落地伦敦,与地球人大战。特有意思。”
“那和中考有什么关系?”
“《火星人》好看,但也只是一种虚构。我想知道地球外到底有没有人,所以,初三看了很多书,最后还是没有答案。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想要找到答案,非上大学不行。可是考不上高中,怎么能上大学呢?看来,中考对我来说,还真是个要命的事情,非得认真对待不可。
“可是,我省悟的太晚了,离中考也就剩下一个多月了。怎么办?硬着头皮啃书本。不过,李老师,我觉得挺怪的。过去做作业,总觉得似懂非懂,写的答案带着一半瞎猜。我这次复习,从书本的第一课开始,不求快,只求懂。我想,只要我看懂了一点,中考就多了一点成功的希望。没想到,看懂了第一课,第二课顺着就看下来了,并没有费多大劲。就好像揭一片橡皮膏一样,过去没有找到缝,乱抠一气,最多只能抠下一块一块的,现在找到了缝,很顺利就把一整张揭了下来。就这样,考试前好像有底多了。”
“这学生,潜力真够大!是个好苗子。”李镇远一边听一边想。
剑之锋讲完了,李镇远接茬说:“这就对了,知识都有连续性,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不能跳跃。懂了前面的,才能看懂后面的。今天能和你聊聊真高兴,我虽然带高三,可也愿意与高一的同学聊。欢迎你经常到我这儿来,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下棋!下棋!”
李镇远的棋术够可以,不过还是下不过剑之锋,几盘下来,都是和棋。剑之锋不好意思赢老师,却又不能让老师看出来,所以还是动了不少脑筋。
这次谈话对李镇远的触动很大。他没想到,能在高一发现这样的好苗子。
这次谈话对剑之锋的触动也很大。他没想到,铁中还有这样的好老师。
遇到了好老师,却激乱了心内事。剑之锋心中有事,已经好几天了,实在难办。
开学了,剑之锋临走的前一天,二叔交给了他一封信,是给海原铁中教导处的。告知学校:剑之瑛要退学;剑之锐要转学。原因有二: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家长已不是铁路职工,无权再在铁中上学。二叔就这样,清高得很,绝不愿做没有名分的事。
剑之锋不想交给学校,因为一交出去,堂妹就要失学了。可是不交又不行,还有堂弟转学的事呢!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出现了一个“什么事都可以找我”的李老师。他能不能帮忙呢?不知道。剑之锋踌躇了很久,还是决定试一试。于是第二天又敲响了二0六的宿舍门。
李镇远开门一看,笑了:“剑之锋,怎么样,昨天没能赢了我,今天再下两盘?”
见李老师这么亲热,剑之锋也就开口了:“李老师,有个事,不知道该不该给你说。”
“有事尽管说,还有什么该不该的。进来!进来!”李镇远像接待朋友一样,把剑之锋迎到了屋里。
剑之锋把二叔的信拿给李镇远看,还把二叔失去工作的事说了一遍。
听着听着,李镇远便没有了笑容,变得严肃起来。听完后,稍停了片刻才开口说话:“剑之锋,你安心上你的学,这信交给我,由我去处理。”
李镇远没有去找教导处,他是海原铁中的党支部委员,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他便直接去找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赵炳乾——一个在铁路局都颇有威望的高级知识分子。当然,在此之前,他先翻阅了剑芝瑛的档案。
这剑芝瑛在初中的情况,与剑之锋完全不同。三年的考试成绩,大都是5分,也有一些4分,但比较少,3分竟然一个都没有。中考成绩,虽然有一门是88分,可总分还是高一一班的第三名。
这么优秀的学生要退学,对爱才如命的李镇远来说,真是“剜却心头肉”。他把信和成绩单一并放在了赵炳乾的办公桌上。赵炳乾的意见是:调查一下,不只是政治情况,还有经济情况。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原因,学生留下,经济给予资助。
李镇远和陈志和开始外调,第一站是海原铁路局。按程序说,海平铁小定右派,应该由海原铁路局党委批准。可是海原铁路局没有剑之鹤的任何材料,更不要说定右派的档案了。
第二站是海平铁小。校方很热情,因为海原铁中是海平铁小的招生单位。可是一听来意,就冷淡下来。说:“剑云鹤已经不是我校的职工,有什么事到街道去问吧。”李、陈二位要看档案。没有,根据档案调转记录,应该是交到了海平车站。
第三站是海平车站。剑云鹤的档案找到了,里面除了整理的运动材料外,还有海平铁小的结论和处理意见:定为右派;开除工职;遣返街道监督改造。后面没有任何上级单位的审批意见。
李、陈详细看了运动材料,摘抄了部分内容。出来之后二人交换意见。陈志和说:“这些言论,够划右派?”
李镇远说:“问题是没有上级批准就执行了,连车站党委的审批意见都没有,更不用说路局党委了。”
“我们回去汇报?”
“不急,既然来了,顺便家访一下。”
“那我们见不见剑云鹤?”
“见。家访怎么能不见家长呢?”
“他可是戴帽右派!”
“我们见的是家长,不是见右派,你说是吧?”
“对!对!对!你说得有道理。”
“还要记住一条,赵校长的意见:学生留下,经济给予资助。”
“对!对!对!”陈志和高兴地连连点头。李镇远主事,给他挽留优秀学生,他自然没有不高兴的道理。
李镇远、陈志和与剑云鹤见面了,在剑芝瑛的家里。当六目相对的时候,双方的心情都很复杂。
剑云鹤,心很冷,经过三思,他下了决心:女儿退学,儿子转回海平中学。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就他的人品而言,他不能不这样做。他没指望有什么转机,更没想到海原铁中会来家访。当了十年小学老师,他知道“家访”的涵义是什么,那是校方的一片心。既然如此,他的心再冷,也不能冷落了两位家访的同行。虽然他被开除了,但在他心里,他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他的感觉里,为学生不辞劳苦的人,都是他的同行。
李镇远、陈志和,面对的是学生家长。不过,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家长,他是一个右派。他是一个右派,可是见到的只是他对教导主任的意见,没有见到他对党的不满,更没有见到他对党的攻击。他不仅是一个右派,而且还是一个被开除工职、监督改造的右派。他的确是一个被开除工职、监督改造的右派,可是却没有上级批文,甚至连材料都没有送到审批机关就被定性、开除、监督改造了。是有点乱,但是不能乱了方寸,只有给面对的人定好位,才好开口说话,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
还是李镇远有见地,这个身份很乱的剑云鹤,在他心里很快便有了恰当的位置。剑云鹤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有学识的家长。
做了自我介绍之后,李镇远开口了:“剑老师,我们都是铁路上的,还是同行,今天能见到你,心里挺高兴。”
只几句话,就把一个心冷似灰的剑云鹤说得动了感情。“剑老师”,这种称呼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了。不但没有听到过这三个字,就连叫起他的名字来,都带着呵斥的腔调。人家异地家访,还说是“同行”,还承认自己是铁路上的,这些压在心底的眷恋,没有谁能理解,可是人家李老师却一一道了出来。看来,这俩人是真正的同行。
“我们这次来,是受学校领导的嘱托,来看看你的家,你的孩子。两个孩子是铁中的学生,有什么困难,学校有责任了解清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给以帮助。他们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也是祖国的后代,我们是办教育的,有责任让我们的后代接受正常的教育。”李镇远接着说。
“唉!这事给你们添麻烦了。原本想,办一下退学和转学的手续就行了,没想到学校对学生这么负责任。二位老师大概也知道了,我犯了政治错误,已经失去了工作。两个孩子到外地上学,花费较大,不如调回海平,可以节省一些。再说,我已经不是铁路职工了,也没有资格再让孩子留在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上学。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感谢二位老师和铁中的领导,你们尽心了,你们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感谢,而且敬佩。我在铁路上工作二十多年了,为我们铁路上有这样的学校,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的老师感到欣慰。请你们把我的话转告学校领导。”剑云鹤显然有些激动,但还是有条不紊地说了下来。
“真是一个有水平的人,”听了剑云鹤的讲述,李镇远心里很是佩服。他接过剑云鹤的话说,“剑老师,孩子上学的事,是不是咱们再好好商量一下。海原铁中,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教学设备上说,都是一流的。孩子在哪儿上学,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就拿剑芝瑛来说吧,她可是一个优秀学生。初中三年,连4分都很少,中考在她现在编的班中是第三名。这么优秀的学生,不要说退学,就是转到次些的学校,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说得大一些,对国家,都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可是她已经不是铁路职工子弟,这一点谁都难以改变。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去做没有资格做的事情。不能!这样做,我的心不安,孩子上学也不会安心的。”剑云鹤肯切地说。
“你现在是退出了铁路,但以前在,而且是二十多年的老铁路,难道铁路上没有责任教育你的孩子吗?再退一步说,你现在退出了铁路,可孩子的伯父不是还在铁路上吗?一个铁路职工把自己的侄子侄女送到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上学,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这一点剑云鹤可没有想到,李镇远的话像突然出现的一道闪光,在他漆黑一团的心里照出了一条向前迈步的路子。“是呀!哥哥还在铁路上,自己的孩子难道算不上铁路职工子弟?连校方都承认,自己为什么不能承认呢?可是花费问题怎么办?”
看到剑云鹤在沉思,李镇远知道他心已动,乘势就触及经济问题。“至于上学的花费,我们已经考虑过了。像你现在这样,可以算作无收入,学生可以享受最高助学金,一个月12块。每月的伙食费9块,还有3块零花钱,精细着花,还能过得去。你看可以不可以?”
剑云鹤的锁终于被打开了,坐在他面前的不是两位老师,而是恩人,是给自己的孩子铺垫人生道路的大大的恩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只是自己没了办法。现在应该是自己求人的时候,可是颠倒了位置,变成了人家求自己。还有什么话说!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一个在日本鬼子面前都不服软的汉子,竟然在眼里含上了泪。他沙哑着嗓子对两个孩子说:“还不快给两位老师鞠躬!”
当剑云鹤和两位老师谈话的时候,剑芝瑛、剑之锐和他们的母亲都在旁边。话说至此,做母亲的,眼泪早就流了下来,她把两个孩子推到老师面前,分别向两位老师,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李镇远揽着剑芝瑛的后背,指着陈志和说:“这是你的班主任陈老师,好好学习吧!”不知出于什么心情,他也流了泪。
剑芝瑛到校了,坐在高一一班第一排靠门的课桌左侧。同桌右侧是一位清纯秀丽的女孩子,她站起来迎接剑芝瑛的那种身姿,亲眼目睹的人,对“婷婷玉立”这个词,准会产生更为深切的体悟。不知怎么地,剑芝瑛和她一见面,自然而然就很亲热,内向的剑芝瑛,竟然说话也多了起来。剑芝瑛原本就引人注目,再加上这么一个可人的女孩子,在高一一班,自然而然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管什么人,只要进出教室,不由自主地,都要向这“第一桌”行注目礼。而这两个人,没有几天,就成了情同手足的姊妹。上自习两人一起做作业,下了课两人相伴上厕所。课间操这个女孩子站在剑芝瑛的后面,剑芝瑛做到什么力度,她也做到什么力度;最后五分种密集队形训话时,她在背后拥着剑芝瑛,把脸贴在剑芝瑛的脖颈上,闭着眼睛,一副甜甜的模样,不知在想什么。
这样的情境,剑之锋已经见过无数次了。由于关注自己的妹妹,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境印到了自己的脑海中,全然出于无意。
尽管出于无意,在剑之锋的心里,还是产生了一种蜜意,不是由于这个女孩子,而是由于他的妹妹。他感到,妹妹有了好朋友,不会再孤单,这样他就放心了。至于这个女孩子,他虽然心生感谢之情,却没有正眼看过。不是不敢看,而是不愿看。这个剑之锋,不要看他小小年纪,可是自尊得很,不认识的女孩子从不正眼去看。特别是第六感观觉得漂亮的女孩子,更不会用眼直视。这种品格,二十五年后,他的下级,一个很标致的女编辑给了评价:“正人君子,目不斜视。”
剑之锋没有正视过这个女孩子,可这个女孩子却频频正视剑之锋。她是谁?蓝心月。
蓝心月为什么会关注上剑之锋?还是因为剑芝瑛。
剑芝瑛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家里经济困难,她过得很细。海原距海平30公里,来回火车票一共一块钱,可这对剑芝瑛来说,太贵了。所以除了放寒暑假,一般不回家。家里的信息,全靠剑之锋传递。剑之锋,每月总得回家一次,拿东西,取生活费。星期六下午回去,星期日下午返校,周日晚上六点四十到七点,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准时向剑芝瑛汇报家里的情况。这成了惯例,也成了蓝心月端详剑之锋的最好时机。
剑芝瑛在课桌后面坐着,剑之锋在课桌前面站着,蓝心月坐在旁边听着、看着,桌上放着剑芝瑛母亲和剑之锋母亲给芝瑛炒的咸菜、豆瓣儿酱之类东西。当哥哥的,满目关切地看着妹妹,叙说着家里的种种物事;当妹妹的,怀着久别亲人的心情望着哥哥,从哥哥眼里、嘴里,捕捉着有关亲人们的每一个信息。这个情真意切的情景,浸染着蓝心月的情感细胞,越浸越深,在她的意识里凝铸成了一个难以排解的愿望:“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
“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这个意念是在这样的情景里凝铸的,但它的萌生却更早。那是在高一开学不久的中秋节。
一九六0年,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来了,学校为学生联系了一批鸭梨和月饼。每人一份,四个鸭梨,两个月饼,交四毛钱。剑之锋心里明白,她的堂妹是肯定不会要的。在这份中秋盛餐发下来的当天晚上,也是在晚自习之前十几分钟的时候,剑之锋将自己的那份一分为二,用纸包了一份,放在了妹妹的课桌上。
“过节了,分着尝尝吧!”剑之锋对妹妹说。
“你留着吃吧!”剑芝瑛有些想推却。
“净瞎说!”剑之锋不快地说。
剑芝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按往常,这很自然,收下就是了。以往在家,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与堂哥分着吃,可今天有些别样。本来每人一份,可她没要,为了省下四毛钱。就因为这四毛钱,让堂哥操心,把他自己的一份分了一半给自己。收下吧,好像自己做得有些不得体;不收吧,好像对堂哥有些生分。就这一瞬间的犹豫,她已经感受到了堂哥的心痛,于是赶忙把纸包抱在了自己的怀里。两个人谁都没再说话,剑之锋看着堂妹,剑芝瑛低着头,抱着纸包,身体在慢慢晃动,好像在摇动怀里的婴儿。就这样停了足有半分钟,剑之锋才慢慢退出了教室。
一直在旁边观景的蓝心月,这是第一次近距离、以特写镜头观察剑之锋。他情真意切的表情,他发自内心的关爱,他持重洒脱的气度,他端正俊秀的模样,都让她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是亲近?是温馨?是仰慕?是依恋?说不清楚。只是愿意让这兄妹俩多聊一会儿,只是愿意让这个男生多待一会儿。
可是他走了,她有些失落,扭过头来问剑芝瑛:“他是谁?”
“我哥。”
“看样子他比你大不了多少。双胞胎?可又不太像。”
“堂哥。”
“堂哥?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该多好!”蓝心月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剑芝瑛抬起头来看看她,她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样子,还在那里想着什么,回味着什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