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章(2)
双方都诚实地履行着婚约。只是后来,在准备实施最后一项条款时,发生了一点小误会。根据维臣曾祖母的仔细观察,儿子在结婚一年后,还没能使媳妇身上出现一点变化。这个过门儿都一年多了的娘儿们,仍像个少女似的,身段苗条,虽说走路一瘸一拐的,步履却是轻盈如燕。妻子把这种忧虑告诉了丈夫,立时引起了杨家主人的不安。妻子认为有必要找儿子谈谈,因为儿媳妇脾气古怪,不容易说话。
那天晌午,维臣曾祖母把维臣爷爷叫到自己屋里,对儿子进行盘根寻底的追问。儿子是个腼腆的人,羞于把这类不大容易解释清楚的事儿告诉母亲,只是含糊不清地劝母亲:“别急么。”
这种说法不能安抚焦虑不安父母。相反地,却增加了他们的疑虑。在经过短时间商量后,老杨家重新找来媒婆,叫媒婆去向亲家暗示:因为新妇婚后一年,身子尚无动静,所以杨家也就不打算按原计划,在这一年秋季,把女儿嫁过去。并且,这事儿至少要再过一年之后才能考虑,到时如果新妇仍未见喜,那么,杨家就会率先解除早先订下的婚约,甚至解除包括已经完婚的儿子的婚姻。
这种最后通牒式的暗示,那么厉害,第二天一大早,亲家两口子就气喘嘘嘘,满面流汗地赶到黑风口。在老杨家,亲家夫妻受到了很礼貌的款待,气氛挺融洽。可做客的亲家母对酒席不感兴趣,利用亲家觥筹交错的机会,心情焦虑地钻进女儿的房里,和女儿促膝谈心。五分钟后,维臣的外曾祖母,就心情舒畅地走了出来,她已弄清了女儿婚后秘密。她把丈夫叫到外屋,神秘兮兮向丈夫透露底细,结果把丈夫气得差点没把门板踹碎,不顾场合地大骂,“他妈了个巴子!”接着,就粗鲁地闯进女儿的洞房,像当初逼她出嫁时那样,怒斥女儿:“明年这个时节,”父亲说,“你要是还像今儿个这样,我就敲断你那条好腿!”转过身,他又厉声喊进窝囊废女婿,用食指戳着女婿的前额,骂道,“好歹你也是个爷们儿,连自个儿老婆都码不顺?”停了停,又郑重宣布:“打今儿个起,你想把她怎么样都有成,出了事我担着!”
得到岳父的怂恿,维臣爷爷身上,复活了婚后曾一度荒废了的男人的野劲。那天晚上,他抛弃了心里的一切恐惧和懊丧,复仇似地用木桩一样的臂膀,将妻子死死压在下边,尽管妻子这时也像他从前那样,变着法苦苦哀求、商量、说尽好话,请求他别这样,甚至低三下四地谄媚他,叫他亲哥哥,请求他相对文雅些,可他一概不理,他相信,婚后一年多光阴虚度,完全是由这个刁钻的女人无礼所致。这个妙不可言的梦幻般的夜晚,丈夫一点也没在意正在身下呻吟的妻子,贪婪地品味着从没有过的闪瞬即逝的新鲜快感……初夏夜,微风中流荡着槐树花沁心馥郁的芳香。
从妻子身上尝到甜头的维臣爷爷,不再关心外面的事儿,像一个贪嘴的孩子,拿到胶皮糖,便不肯停止咀嚼,整日里纠缠在妻子身边,懒得去干别的事儿,气得爹妈直后悔当初去找亲家来调理小两口之间的麻烦。甚至那天晌午,当屯长白长山,领着老毛子士兵,来到杨家征壮丁时,维臣爷爷简直惊得说不出话来,竞不知这些长得像马猴子的士兵,是从哪儿冒出来的。直到一个士兵,嬉皮笑脸地拿刺刀,割掉他后脑勺上那条猪尾巴似的辫子,挑在刺刀上耍笑,他心里才觉着有些苦楚,眼泪流了出来。透过泪水,他看到这些猴子似的士兵,脸上满是络腮胡子,手背毛茸茸的,眼睛灰黄色,像羊眼。一个家伙竟敢当着他的面,拿眼睛死盯着正在烧饭的妻子。
这些俄国人是一个月前来到黑风口的。他们赶走了地方官员和金州副督统衙门派来的清兵,掌管了这里的政权。他们在黑风口西边的山口上,建造了兵营,筑起了炮台,把山顶的一块平地,改建成操场,甚至还在山下,建造了关押犯人的牢房。眼下他们征召壮丁,是要修一条横贯黑风口,从旅顺直达安东的官道。官道沿途的村庄,十六到五十岁的男子,必须应征服役。屯长白长山第一个想到的,是杨家父子,因为这家外来户,凭着自己有俩儿臭钱儿,在村里见到他时,竟敢抬起头来说话。
突如其来的劳役,打乱了杨家的正常秩序。按早年和亲家订立的婚约,秋天是要操办女儿的婚事了,因为在这之前,维臣奶奶的怀孕迹象已相当明显。眼下,看来这项计划,不得不向后推迟。那些日子,黑风口东西山上,炮声隆隆,几个山头纷纷削平,在刺刀和马鞭的督促下,劳工们工作相当出色,大约半年后,这条官道正式启用了。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不时光顾黑风口。偶尔还能看到老毛子警察,像猴子佝偻在马背上,姗姗踏过黑风口。起初,黑风口人不大喜欢这种时常有人来人往的生活,甚至抱怨这条把黑风口和外界连结起来的官道,破坏了山村的宁静。直到秦货郎沿着这条官道,来到黑风口推销洋货,黑风口人才豁然发现,这条官道,注定要给黑风口带来那么多兴奋、迷惘和苦难。
再过半个月,维臣奶奶就要分娩了。产前的准备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婴儿的襁褓,还是孩子将来要用到的小帽、小鞋、小袜啦,都一应俱全。这刁钻的媳妇就是这样,做起活来滴水不漏,叫人喜欢,除了那古怪的坏脾气。成天从早到晚,她拖着条瘸腿,总能出现在需要她出现的地方,不停地忙碌着。活儿也干得利索。别人纺一车纱,她纺两车;同样,别人织一匹布,她织两匹;她做的衣服,家里人谁穿了都合体好看;她做的饭,谁吃了都有说喷香可口,她的手,巧得简直像不食人间烟火,甚至生孩子都没遇到别的娘儿们那些麻烦。孩子异常顺利地呱呱坠地,是个男婴,这便是维臣的父亲。男婴的出生,在老杨家激起的欢乐,不亚于任何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家人几经讨论,给孩子取名叫福来。正是从这时起,维臣奶奶在老杨家,才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从孩子满月那天起,杨家又陷入另一种忙乱。女儿的婚期到了。因为家里总有琐事,维臣姑奶奶的婚期一拖再拖。姑娘都快二十了,成了黑风口惹人议论的老姑娘。虽说姑娘一切发育正常,可看上去总显得那么娇小,有些单薄。特别是姑娘那双纯洁的眼睛,显出她还是个天真的的孩子。和嫂子当年的情况相仿,姑娘那么不愿嫁给那个腿有残疾的男人。可父命是不可违抗的。
全家唯一对这门亲事满意的,是维臣奶奶。因为残疾的新郎,正是她的胞兄,何况,她当初为这门亲事,已经付出一条好腿的代价。在操办婚事的日子里,维臣奶奶格外热心。她把孩子扔在一边儿,管都不管,那么仔细地给小姑子缝制一身十分漂亮的结婚礼服。为了叫村子里那些一直仇恨杨家的人开开眼,维臣的曾祖父打算把女儿出嫁搞得隆重些。的确,陪嫁的妆奁是丰厚的,以后几十年中,黑风口没有任何一户人家的女孩子,嫁妆能超过她。为了向亲家证明自己的诚实,维臣奶奶的娘家,归还了当初杨家抵押的银子,杨家感激亲家的坦诚,大方地拿出了其中的一半,做为女儿的陪嫁。尽管这样,维臣姑奶奶仍不称心,那些天,没完没了地哭哭啼啼。维臣曾祖母是个要强的人,鉴于儿子结婚一年之后,才过上真正的夫妻生活,深怕女儿婚后也弄出什么不合适的笑话,在婚礼的前几天,寻找一切机会,和女儿单独待在一块,把婚后可能遇到的一些事儿,给女儿做了细致的叮嘱,特别是初夜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的细节,免得到时,女儿大惊小怪的惹事生非。女儿似乎不太担心初夜的事,只是对自个儿将要落入一个陌生残疾男人的怀抱感到委屈。那些天,她像患了流泪症,没完没了地哼哼唧唧。对这种不吉利的哭闹感到不快的,只有维臣奶奶一人。据她后来讲,这种大喜之前的哭闹,便是后来倒霉的明显前兆。她自个儿在出嫁前,就这么哭哭泣泣,结果就弄断了一条腿,婚后又深陷对表兄的思念和对现实不满的双重痛苦中。
婚礼是体面举行的,四匹清一色的枣红马,拉着一辆花车,马头上糸着猩红的缨穗,马鞍挂着流苏,流光益彩的铜铃铛,从马头挂到马尾,任何一匹马只要轻微一动,浑身就会响起激动人心的悦耳脆响。花车是临时搭成的,顶棚上系满了彩纸剪成的花,侧旁贴着龙凤图案,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正是这种阔气的排场,惊动了西山口老毛子的兵营。当迎亲车队走到西山口时,足足有一个排的老毛子,拦住了车队的去路。这群野兽用刺刀把除新娘以外的人,统统赶到旁边一个山沟里,并且让他们就地跪下。随后就听见轿车里新娘撕裂肝肺惨叫。在阴沟里跪着的黑风口人,此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没给那群畜牲制造一点麻烦,甚至连那群畜牲,后来都称赞黑风口人,是他在世界各地作孽时遇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懂礼貌、最讲文明、具有悠久文明史、具有优良传统的优秀民族,任何时候,总是那么温文尔雅,驯服而谦逊。跪着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新娘是从什么时候停止惨叫的,更不知畜牲们什么时候离去,直到他们跪得太累了,才有一个最大胆的先探了探头,而后鼓动同伴一道跟他站起来,经过一番推推搡搡,一大群人终于爬出了阴沟,而后又你推我拉地磨蹭着往轿车边儿挪动。走在最前面的那个,来到车旁时,甚至还没忘记干咳一声,以免打挠了在车里作孽的畜牲。一群人在车边转悠了一会儿,直到确信车里没有一点声息,才敢掀开车帘,但猝然又放了下来,像遭了雷击。因为他们看见,新娘是赤着身子地躺在车里的。当车帘第二次掀开时,人们才弄清楚,新娘身体已经僵硬,像一具平躺的大理石雕像。多年以后,黑风口人在重提这事时,仍能那么津津乐道,觉得十分有趣,仿佛一个寡廉鲜耻的窃贼,毫不掩饰地向别人炫耀自己偷窃的行径。那会儿在黑风口,只有一个人丧失了理智,便是维臣的曾祖母。老人一听到噩耗,就一边狂嚎,一边冲向老毛子的兵营。兵营的岗哨警告她,可她全然不顾,在距岗哨十米远的地方,一颗子弹射穿了她的头颅。
在一天内料理了两宗丧事之后,维臣的曾祖父病倒炕上,没再起来。因为他拒绝维臣奶奶为他烹制的一切可口的食物,甚至一点白开水。两个星期后,就魂归天国了。这样,杨家人在半个月内,开始操办第三宗丧事。
随着维臣曾祖父的棺材埋入冢穴,老杨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虽然现在这种宁静中,充斥着肃穆和悲哀。在家中剧变时,一些琐屑的家务都暂时被搁置了,眼下必须把这些活儿给补上,而新的活计,一点都没比过去少。孩子需要照看,饭要做,衣服要洗,田里的活儿少了她也不行,维臣奶奶忙昏了头,整天拖着条瘸腿,柁螺一样忙转着:喂孩子饭呀,喂鸡鸭鹅狗呀,抱草烧火做饭呀,下田锄地呀,最叫他不能忍耐的,是成天游手好闲懒惰的丈夫。从前,公爹、婆婆、小姑子在时,一个懒散的丈夫,还不那么碍眼,现在这一切活儿,都压到她一个瘸腿女人身上,丈夫的懒惰,就成了她大发脾气的引信。她时常大发雷霆,叱骂丈夫,偶尔还加点拳脚,特别是当她明显感到,因腿上残疾使她行动不便时,她的脾气就大得励害。一边用最粗俗的俚语泼骂丈夫,一边为自己婚姻的不幸抱怨叫屈。这种严厉的管教是卓有成效的。在妻子的泼骂声中,懒惰的丈夫终于渐渐克服了好吃懒做、不负责任的懒散性格,变得能在妻子没吭声时,就主动干点活儿了。这种性格变化,多少也感动了妻子,家里的泼骂声,逐渐消停下来。幸亏妻子能干,在家里突然失去三个劳力后,这年的收成并没减少,真得感谢老天爷。
过了这年的三月,维臣的父亲就三岁了。这孩子挺乖,打一小就挺懂事。他知道母亲脾气坏,就从不闹人;知道母亲常为父亲的懒惰大发脾气,所以刚学会走路,就嚷嚷着要帮大人干活儿。家里的瓷器从这时起,每年都在减少。尽管这样,维臣奶奶也不生气,因为这孩子身上,一点也看不出他父亲的影子,没有一点懒惰、馋嘴的恶习。叫母亲担心的只有一点,就是这孩子的性格有点死板,呆头呆脑的,干什么事儿都一本正经,两眼一眨一眨,闪烁着成人才有的神情,致使母亲疑心,这孩子是否早熟了。孩子懒惰的父亲却没发现这一点,甚至胡说,这孩子,简直是他小时候的复制品。妻子却不赞成他,坚持相信,这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块玩耍,家住普兰镇的表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那天晌午,维臣曾祖母把维臣爷爷叫到自己屋里,对儿子进行盘根寻底的追问。儿子是个腼腆的人,羞于把这类不大容易解释清楚的事儿告诉母亲,只是含糊不清地劝母亲:“别急么。”
这种说法不能安抚焦虑不安父母。相反地,却增加了他们的疑虑。在经过短时间商量后,老杨家重新找来媒婆,叫媒婆去向亲家暗示:因为新妇婚后一年,身子尚无动静,所以杨家也就不打算按原计划,在这一年秋季,把女儿嫁过去。并且,这事儿至少要再过一年之后才能考虑,到时如果新妇仍未见喜,那么,杨家就会率先解除早先订下的婚约,甚至解除包括已经完婚的儿子的婚姻。
这种最后通牒式的暗示,那么厉害,第二天一大早,亲家两口子就气喘嘘嘘,满面流汗地赶到黑风口。在老杨家,亲家夫妻受到了很礼貌的款待,气氛挺融洽。可做客的亲家母对酒席不感兴趣,利用亲家觥筹交错的机会,心情焦虑地钻进女儿的房里,和女儿促膝谈心。五分钟后,维臣的外曾祖母,就心情舒畅地走了出来,她已弄清了女儿婚后秘密。她把丈夫叫到外屋,神秘兮兮向丈夫透露底细,结果把丈夫气得差点没把门板踹碎,不顾场合地大骂,“他妈了个巴子!”接着,就粗鲁地闯进女儿的洞房,像当初逼她出嫁时那样,怒斥女儿:“明年这个时节,”父亲说,“你要是还像今儿个这样,我就敲断你那条好腿!”转过身,他又厉声喊进窝囊废女婿,用食指戳着女婿的前额,骂道,“好歹你也是个爷们儿,连自个儿老婆都码不顺?”停了停,又郑重宣布:“打今儿个起,你想把她怎么样都有成,出了事我担着!”
得到岳父的怂恿,维臣爷爷身上,复活了婚后曾一度荒废了的男人的野劲。那天晚上,他抛弃了心里的一切恐惧和懊丧,复仇似地用木桩一样的臂膀,将妻子死死压在下边,尽管妻子这时也像他从前那样,变着法苦苦哀求、商量、说尽好话,请求他别这样,甚至低三下四地谄媚他,叫他亲哥哥,请求他相对文雅些,可他一概不理,他相信,婚后一年多光阴虚度,完全是由这个刁钻的女人无礼所致。这个妙不可言的梦幻般的夜晚,丈夫一点也没在意正在身下呻吟的妻子,贪婪地品味着从没有过的闪瞬即逝的新鲜快感……初夏夜,微风中流荡着槐树花沁心馥郁的芳香。
从妻子身上尝到甜头的维臣爷爷,不再关心外面的事儿,像一个贪嘴的孩子,拿到胶皮糖,便不肯停止咀嚼,整日里纠缠在妻子身边,懒得去干别的事儿,气得爹妈直后悔当初去找亲家来调理小两口之间的麻烦。甚至那天晌午,当屯长白长山,领着老毛子士兵,来到杨家征壮丁时,维臣爷爷简直惊得说不出话来,竞不知这些长得像马猴子的士兵,是从哪儿冒出来的。直到一个士兵,嬉皮笑脸地拿刺刀,割掉他后脑勺上那条猪尾巴似的辫子,挑在刺刀上耍笑,他心里才觉着有些苦楚,眼泪流了出来。透过泪水,他看到这些猴子似的士兵,脸上满是络腮胡子,手背毛茸茸的,眼睛灰黄色,像羊眼。一个家伙竟敢当着他的面,拿眼睛死盯着正在烧饭的妻子。
这些俄国人是一个月前来到黑风口的。他们赶走了地方官员和金州副督统衙门派来的清兵,掌管了这里的政权。他们在黑风口西边的山口上,建造了兵营,筑起了炮台,把山顶的一块平地,改建成操场,甚至还在山下,建造了关押犯人的牢房。眼下他们征召壮丁,是要修一条横贯黑风口,从旅顺直达安东的官道。官道沿途的村庄,十六到五十岁的男子,必须应征服役。屯长白长山第一个想到的,是杨家父子,因为这家外来户,凭着自己有俩儿臭钱儿,在村里见到他时,竟敢抬起头来说话。
突如其来的劳役,打乱了杨家的正常秩序。按早年和亲家订立的婚约,秋天是要操办女儿的婚事了,因为在这之前,维臣奶奶的怀孕迹象已相当明显。眼下,看来这项计划,不得不向后推迟。那些日子,黑风口东西山上,炮声隆隆,几个山头纷纷削平,在刺刀和马鞭的督促下,劳工们工作相当出色,大约半年后,这条官道正式启用了。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不时光顾黑风口。偶尔还能看到老毛子警察,像猴子佝偻在马背上,姗姗踏过黑风口。起初,黑风口人不大喜欢这种时常有人来人往的生活,甚至抱怨这条把黑风口和外界连结起来的官道,破坏了山村的宁静。直到秦货郎沿着这条官道,来到黑风口推销洋货,黑风口人才豁然发现,这条官道,注定要给黑风口带来那么多兴奋、迷惘和苦难。
再过半个月,维臣奶奶就要分娩了。产前的准备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婴儿的襁褓,还是孩子将来要用到的小帽、小鞋、小袜啦,都一应俱全。这刁钻的媳妇就是这样,做起活来滴水不漏,叫人喜欢,除了那古怪的坏脾气。成天从早到晚,她拖着条瘸腿,总能出现在需要她出现的地方,不停地忙碌着。活儿也干得利索。别人纺一车纱,她纺两车;同样,别人织一匹布,她织两匹;她做的衣服,家里人谁穿了都合体好看;她做的饭,谁吃了都有说喷香可口,她的手,巧得简直像不食人间烟火,甚至生孩子都没遇到别的娘儿们那些麻烦。孩子异常顺利地呱呱坠地,是个男婴,这便是维臣的父亲。男婴的出生,在老杨家激起的欢乐,不亚于任何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家人几经讨论,给孩子取名叫福来。正是从这时起,维臣奶奶在老杨家,才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从孩子满月那天起,杨家又陷入另一种忙乱。女儿的婚期到了。因为家里总有琐事,维臣姑奶奶的婚期一拖再拖。姑娘都快二十了,成了黑风口惹人议论的老姑娘。虽说姑娘一切发育正常,可看上去总显得那么娇小,有些单薄。特别是姑娘那双纯洁的眼睛,显出她还是个天真的的孩子。和嫂子当年的情况相仿,姑娘那么不愿嫁给那个腿有残疾的男人。可父命是不可违抗的。
全家唯一对这门亲事满意的,是维臣奶奶。因为残疾的新郎,正是她的胞兄,何况,她当初为这门亲事,已经付出一条好腿的代价。在操办婚事的日子里,维臣奶奶格外热心。她把孩子扔在一边儿,管都不管,那么仔细地给小姑子缝制一身十分漂亮的结婚礼服。为了叫村子里那些一直仇恨杨家的人开开眼,维臣的曾祖父打算把女儿出嫁搞得隆重些。的确,陪嫁的妆奁是丰厚的,以后几十年中,黑风口没有任何一户人家的女孩子,嫁妆能超过她。为了向亲家证明自己的诚实,维臣奶奶的娘家,归还了当初杨家抵押的银子,杨家感激亲家的坦诚,大方地拿出了其中的一半,做为女儿的陪嫁。尽管这样,维臣姑奶奶仍不称心,那些天,没完没了地哭哭啼啼。维臣曾祖母是个要强的人,鉴于儿子结婚一年之后,才过上真正的夫妻生活,深怕女儿婚后也弄出什么不合适的笑话,在婚礼的前几天,寻找一切机会,和女儿单独待在一块,把婚后可能遇到的一些事儿,给女儿做了细致的叮嘱,特别是初夜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的细节,免得到时,女儿大惊小怪的惹事生非。女儿似乎不太担心初夜的事,只是对自个儿将要落入一个陌生残疾男人的怀抱感到委屈。那些天,她像患了流泪症,没完没了地哼哼唧唧。对这种不吉利的哭闹感到不快的,只有维臣奶奶一人。据她后来讲,这种大喜之前的哭闹,便是后来倒霉的明显前兆。她自个儿在出嫁前,就这么哭哭泣泣,结果就弄断了一条腿,婚后又深陷对表兄的思念和对现实不满的双重痛苦中。
婚礼是体面举行的,四匹清一色的枣红马,拉着一辆花车,马头上糸着猩红的缨穗,马鞍挂着流苏,流光益彩的铜铃铛,从马头挂到马尾,任何一匹马只要轻微一动,浑身就会响起激动人心的悦耳脆响。花车是临时搭成的,顶棚上系满了彩纸剪成的花,侧旁贴着龙凤图案,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正是这种阔气的排场,惊动了西山口老毛子的兵营。当迎亲车队走到西山口时,足足有一个排的老毛子,拦住了车队的去路。这群野兽用刺刀把除新娘以外的人,统统赶到旁边一个山沟里,并且让他们就地跪下。随后就听见轿车里新娘撕裂肝肺惨叫。在阴沟里跪着的黑风口人,此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没给那群畜牲制造一点麻烦,甚至连那群畜牲,后来都称赞黑风口人,是他在世界各地作孽时遇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懂礼貌、最讲文明、具有悠久文明史、具有优良传统的优秀民族,任何时候,总是那么温文尔雅,驯服而谦逊。跪着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新娘是从什么时候停止惨叫的,更不知畜牲们什么时候离去,直到他们跪得太累了,才有一个最大胆的先探了探头,而后鼓动同伴一道跟他站起来,经过一番推推搡搡,一大群人终于爬出了阴沟,而后又你推我拉地磨蹭着往轿车边儿挪动。走在最前面的那个,来到车旁时,甚至还没忘记干咳一声,以免打挠了在车里作孽的畜牲。一群人在车边转悠了一会儿,直到确信车里没有一点声息,才敢掀开车帘,但猝然又放了下来,像遭了雷击。因为他们看见,新娘是赤着身子地躺在车里的。当车帘第二次掀开时,人们才弄清楚,新娘身体已经僵硬,像一具平躺的大理石雕像。多年以后,黑风口人在重提这事时,仍能那么津津乐道,觉得十分有趣,仿佛一个寡廉鲜耻的窃贼,毫不掩饰地向别人炫耀自己偷窃的行径。那会儿在黑风口,只有一个人丧失了理智,便是维臣的曾祖母。老人一听到噩耗,就一边狂嚎,一边冲向老毛子的兵营。兵营的岗哨警告她,可她全然不顾,在距岗哨十米远的地方,一颗子弹射穿了她的头颅。
在一天内料理了两宗丧事之后,维臣的曾祖父病倒炕上,没再起来。因为他拒绝维臣奶奶为他烹制的一切可口的食物,甚至一点白开水。两个星期后,就魂归天国了。这样,杨家人在半个月内,开始操办第三宗丧事。
随着维臣曾祖父的棺材埋入冢穴,老杨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虽然现在这种宁静中,充斥着肃穆和悲哀。在家中剧变时,一些琐屑的家务都暂时被搁置了,眼下必须把这些活儿给补上,而新的活计,一点都没比过去少。孩子需要照看,饭要做,衣服要洗,田里的活儿少了她也不行,维臣奶奶忙昏了头,整天拖着条瘸腿,柁螺一样忙转着:喂孩子饭呀,喂鸡鸭鹅狗呀,抱草烧火做饭呀,下田锄地呀,最叫他不能忍耐的,是成天游手好闲懒惰的丈夫。从前,公爹、婆婆、小姑子在时,一个懒散的丈夫,还不那么碍眼,现在这一切活儿,都压到她一个瘸腿女人身上,丈夫的懒惰,就成了她大发脾气的引信。她时常大发雷霆,叱骂丈夫,偶尔还加点拳脚,特别是当她明显感到,因腿上残疾使她行动不便时,她的脾气就大得励害。一边用最粗俗的俚语泼骂丈夫,一边为自己婚姻的不幸抱怨叫屈。这种严厉的管教是卓有成效的。在妻子的泼骂声中,懒惰的丈夫终于渐渐克服了好吃懒做、不负责任的懒散性格,变得能在妻子没吭声时,就主动干点活儿了。这种性格变化,多少也感动了妻子,家里的泼骂声,逐渐消停下来。幸亏妻子能干,在家里突然失去三个劳力后,这年的收成并没减少,真得感谢老天爷。
过了这年的三月,维臣的父亲就三岁了。这孩子挺乖,打一小就挺懂事。他知道母亲脾气坏,就从不闹人;知道母亲常为父亲的懒惰大发脾气,所以刚学会走路,就嚷嚷着要帮大人干活儿。家里的瓷器从这时起,每年都在减少。尽管这样,维臣奶奶也不生气,因为这孩子身上,一点也看不出他父亲的影子,没有一点懒惰、馋嘴的恶习。叫母亲担心的只有一点,就是这孩子的性格有点死板,呆头呆脑的,干什么事儿都一本正经,两眼一眨一眨,闪烁着成人才有的神情,致使母亲疑心,这孩子是否早熟了。孩子懒惰的父亲却没发现这一点,甚至胡说,这孩子,简直是他小时候的复制品。妻子却不赞成他,坚持相信,这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块玩耍,家住普兰镇的表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