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章(1)
普兰镇屠城以前,维臣奶奶一直没停止过对婚姻不幸的抱怨。。尽管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丈夫对她的体帖,也无可指责,可她仍感不如意,时常在丈夫面前发些刁钻古怪的脾气,发泄对这门亲事的怨气。偶尔也会在丈夫跟前百般耍娇,把倒霉的窝囊废丈夫弄得神魂颠倒,往往正在柔情蜜意的当口,又会无名火起,突兀变得像泼妇,冲着丈夫狂呼大叫。正是这种喜怒无常的乖唳脾气,让她无意中对丈夫有了颐指气使的统治力,甚至把丈夫戏弄得像小猫玩弄被它逮住的小老鼠那般尴尬。这还不够,这个满脸褶子的娘儿们,还会时不时地想入非非,把自个儿当成童年时青梅竹马的表兄的太太,胡思乱想出种种和表兄成亲后,一块儿生活的恩爱故事,甚至包括一些只有合法夫妻,才能干的那些事的细节。在幻觉中,她一次次地得到了满足。后来,她又发现,在和现实的丈夫亲热时,闭上眼睛,也能通过幻觉,把丈夫当成自己喜欢的表兄,得到某种美妙的快感。婚后挺长的一段时间,维臣奶奶就这样,和丈夫过着同床异梦的夫妻生活。
诚然,当初她是死活不嫁黑风口的,如果不是因为太珍惜生命。按照村里当时普遍的看法,把她嫁到普兰镇的表兄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倒不是因为她和表兄郎才女貌,而是他们从小青梅竹马,这种婚姻,似乎在他们刚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就为这,她从初省人事时起,便开始无忧无虑地为出嫁普兰镇,着手准备了。
这辈子最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是十七岁那年,腊月初四下午,爹不容置疑地让她收拾出嫁的嫁妆,以便在腊月二十,嫁到黑风口。一听到这消息,她立刻休克了三分钟,给爹妈吓出一身冷汗,妈用牙齿啃咬她脚后跟儿,爹则用铁钳一样的大手,在她脖子上狠拧出一排紫疙瘩,这才使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苏醒后,她没哭,而是抓起刚才做针线活的剪子,戳向自个儿的胸口。幸好她那会儿还不算糊涂,用力也不太大,只戳破了棉袄表面那件印着小白花的蓝布斜襟褂,离皮肉还远着哪。这种恐吓尽管吓人,可爹的态度依然那么坚决,不庸置疑地叫媒婆通知亲家,按期把喜事办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亲家那边娶亲的花轿来了。花轿在新娘家门口停了好久,吹鼓手累得眼里直冒金星,新娘却哭叫着不肯上轿。一会儿工夫,来迎亲的新郎倌的嘴角就起了水泡,汗从脑后驴尾巴一样的辫子上往下滴巴。眼看天将晌午,新娘的亲爹沉不住气了,不顾邻里们的讪讪嗤笑,强把女儿从被窝里拖出,在妻子的协助下,胡乱给女儿穿几件衣服,就把新娘抱到街上,塞进轿子里。不想这丫头性子挺烈,起轿时挣扎着往下跳,结果一脚踏空,跌落地上,摔断了一条腿。婚期只得往后推迟。因为新妇拒绝任何有益治疗,这条断腿就落下痼疾。以后的岁月里,维臣奶奶就一直这么瘸着。
大约过了半年,爹妈再一次和亲家商量了成亲的日子。因为新郎已经二十多岁,在黑风口几乎要算光棍儿了。维臣奶奶原以为,断了一条腿,男方就不会要她了。说不清什么原因,男方竟那么固执,对她不弃不舍,婚事又开始操办了。维臣奶奶又想耍娇。这会还没等她哭出声来,爹就火了,提着镐把闯进了女儿的闺房,两眼通红,拿镐把指着女儿的鼻尖,慢吞吞,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告诉女儿:“你活着是杨家人,死了是杨家鬼,你不想活着嫁人,我成全你,赶明儿个,我叫老杨家抬口棺材来,让你体面地嫁过去。”女儿并不怀疑爹的决心,没敢顶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开始收拾妆奁了。
婚礼是隆重热烈的。一顶轿子在唢呐的喧闹下,把哭哭啼啼的新娘抬到黑风口,绕村一周后,在村东老杨家门口亭下。照当地的风俗,落轿后,新娘是不能露面的,得头披盖头,由新郎亲自抱进洞房,新娘头上盖头,也得新郎在洞房里亲自给掀开。可是,怨气冲天的新娘拒绝照章行事,轿一落地,就自个儿掀起盖头,提着把剪子走出花轿,一瘸一拐地进了洞房。这一举动震惊了黑风口,看热闹的人群咂舌不已,都为新郎捍一把汗。
的确,倒霉的新郎,在新婚之夜刚踏进洞房,就遇到了难以预料的恐吓。
“别过来!”新娘手握叉开着的剪子,尖锋对准面带微笑的新郎,以往那双勾魂迷人的眼睛,怒瞪着脸上还荡着动人微笑的新郎,说话工夫,异常老练地把剪子放到枕头底下,明白无误地告诉新郎,“你敢碰我,明儿个,你家就得办丧事!”新郎看看新娘的瘸腿,相信新娘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着玩的,欢喜的脸上,失去了微笑,沮伤地愣了好长一会儿,才合衣睡在离新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新婚之夜,倒霉的新郎,几次被剪子悲凉的碰撞声惊醒,脊梁骨里,一陈陈冒出冷气。以后的许多天里,新郎曾试着用非凡的耐心容忍她,感化她,打动她,但枉费心机。狡猾的新娘,瞪着猎犬一样机警的眼睛,不让新郎有任何设置陷阱的机会。
再过些日子,饱受磨难的新郎,就完全放下了男人应有的尊严,每天夜里都跪在新娘面前,卑躬屈节地商量,哀求,颀诉衷肠,说尽好话,有时甚至潸然泪下,声情并茂,但徒劳无益。
“你简直象块儿铁。”在一系列努力失败后,新郎这样埋怨她。
因为施放的热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新郎完全陷入了绝望。痛苦中,每天夜里,都要在妻子身边和本能进行顽强地抵抗。在这种折磨下,他变得萎靡不振,冷漠迷惘,麻木不仁了,眼窝深陷,二目无光,像已经上岸好久的死鱼眼。他时常一个人长时间坐着出神,每隔一分钟打一个呵欠,对自杀者表现出惊人的同情,整日里对谁都不睬不理,仿佛一个夜生活过频而又傲慢无理的淫棍。那时他还无法预料,要想解除这种痛苦的折磨,必须在一年以后才行。
九十二年前,当大清的铁甲炮船,在东沟海面和日本的炮船海战时,轰隆隆的炮声连续不断地掠过一向宁静的普兰镇,整个城镇就陷入慌乱。当时生意兴旺的杨家米铺老板杨立业,总感觉眼下的产业,不那么牢靠,仿佛天上的一堆云,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狂风吹散。那会儿,普兰镇的有钱人,普遍认为最稳妥的产业,莫过于田地了。这东西土匪来了抢不走,打起仗来打不散,只要主人还有一口气儿,那么,这份家产就永远是自个儿的。在一番苦思冥想后,杨老板最终卖掉了米铺,出重金请来风水先生,帮他寻找一块可以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经过多天的长途跋涉,缜密勘测,最终把宝地确定在黑风口。说是那里四面环山,地肥土沃,山有虎形,水呈龙状,人杰地灵,物化天宝。杨家主人没再多想,立马携家带口,迁到黑风口。
那会儿,黑风口还是个四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居住着刘姓和白姓两大家族,耕种着方圆挺大的山中盆地。老杨家用挺便宜的价钱,就买到村里一大片最好的耕地。
黑风口长期居住的,都是一些规矩本分的老实人,毛病只有一点,就是欺生,对任何新来的外来户,都本能地怀有敌意。更何况新来的杨家,又那么有钱?杨家乍来时,村里的老住户,甚至窜通起来,禁止杨家人用村里共用的水井,逼迫杨家不得不到村东小河里汲水,直到自家打了井。而当维臣爷爷到了该完婚的年龄,村里那么多健康漂亮的年轻姑娘,却没有一家肯把女儿嫁到杨家,尽管杨家小伙子长得并不二五眼。这样,维臣的曾祖父一赌气,发狠誓,要出重金,到山外给儿子娶个漂亮、贤慧、能干的媳妇,让那些嫉妒杨家黑风口人瞧瞧。
曾祖父先后请了几个媒人,征询了一打儿山外有姑娘的人家,均遭到拒绝。理由几乎惊人地相似:黑风口太闭塞,不如外埠热闹,怕姑娘嫁过去后,生活太憋闷。何况这一带新婚的娘们儿,都有三天两头回娘家的习俗,而黑风口与外界相连的山道,却又那么阴森,眼下世道又乱,这一带常有土匪出没,山外的姑娘们,一提黑风口,就要失眠。可维臣的曾祖父是个要强的人,不甘心让儿子打光棍儿,又经过多番努力,终于有一家山外人家同意了,那就是维臣奶奶的娘家。这才使维臣爷爷勉强没有打光棍。不过亲家那边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险些把这门亲事弄吹了。维臣的奶奶,有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哥哥,这时已过了娶亲的年龄,父亲在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杨家的同时,要求杨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自己残疾的儿子。在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思考后,杨家人一咬牙,同意了,因为眼下没有别的办法。那时维臣的姑奶奶才十三岁,还没发育成熟,无法履行妻子的义务。这样,杨家不得不在婚约上,补充一个附加条件,以便能在儿子完婚两年后,再为女儿完婚。杨家为了表示诚意,维臣曾祖父将五百两现银,抵押在亲家,万一杨家毁约,对方便可拒还银两。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诚然,当初她是死活不嫁黑风口的,如果不是因为太珍惜生命。按照村里当时普遍的看法,把她嫁到普兰镇的表兄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倒不是因为她和表兄郎才女貌,而是他们从小青梅竹马,这种婚姻,似乎在他们刚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就为这,她从初省人事时起,便开始无忧无虑地为出嫁普兰镇,着手准备了。
这辈子最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是十七岁那年,腊月初四下午,爹不容置疑地让她收拾出嫁的嫁妆,以便在腊月二十,嫁到黑风口。一听到这消息,她立刻休克了三分钟,给爹妈吓出一身冷汗,妈用牙齿啃咬她脚后跟儿,爹则用铁钳一样的大手,在她脖子上狠拧出一排紫疙瘩,这才使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苏醒后,她没哭,而是抓起刚才做针线活的剪子,戳向自个儿的胸口。幸好她那会儿还不算糊涂,用力也不太大,只戳破了棉袄表面那件印着小白花的蓝布斜襟褂,离皮肉还远着哪。这种恐吓尽管吓人,可爹的态度依然那么坚决,不庸置疑地叫媒婆通知亲家,按期把喜事办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亲家那边娶亲的花轿来了。花轿在新娘家门口停了好久,吹鼓手累得眼里直冒金星,新娘却哭叫着不肯上轿。一会儿工夫,来迎亲的新郎倌的嘴角就起了水泡,汗从脑后驴尾巴一样的辫子上往下滴巴。眼看天将晌午,新娘的亲爹沉不住气了,不顾邻里们的讪讪嗤笑,强把女儿从被窝里拖出,在妻子的协助下,胡乱给女儿穿几件衣服,就把新娘抱到街上,塞进轿子里。不想这丫头性子挺烈,起轿时挣扎着往下跳,结果一脚踏空,跌落地上,摔断了一条腿。婚期只得往后推迟。因为新妇拒绝任何有益治疗,这条断腿就落下痼疾。以后的岁月里,维臣奶奶就一直这么瘸着。
大约过了半年,爹妈再一次和亲家商量了成亲的日子。因为新郎已经二十多岁,在黑风口几乎要算光棍儿了。维臣奶奶原以为,断了一条腿,男方就不会要她了。说不清什么原因,男方竟那么固执,对她不弃不舍,婚事又开始操办了。维臣奶奶又想耍娇。这会还没等她哭出声来,爹就火了,提着镐把闯进了女儿的闺房,两眼通红,拿镐把指着女儿的鼻尖,慢吞吞,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告诉女儿:“你活着是杨家人,死了是杨家鬼,你不想活着嫁人,我成全你,赶明儿个,我叫老杨家抬口棺材来,让你体面地嫁过去。”女儿并不怀疑爹的决心,没敢顶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开始收拾妆奁了。
婚礼是隆重热烈的。一顶轿子在唢呐的喧闹下,把哭哭啼啼的新娘抬到黑风口,绕村一周后,在村东老杨家门口亭下。照当地的风俗,落轿后,新娘是不能露面的,得头披盖头,由新郎亲自抱进洞房,新娘头上盖头,也得新郎在洞房里亲自给掀开。可是,怨气冲天的新娘拒绝照章行事,轿一落地,就自个儿掀起盖头,提着把剪子走出花轿,一瘸一拐地进了洞房。这一举动震惊了黑风口,看热闹的人群咂舌不已,都为新郎捍一把汗。
的确,倒霉的新郎,在新婚之夜刚踏进洞房,就遇到了难以预料的恐吓。
“别过来!”新娘手握叉开着的剪子,尖锋对准面带微笑的新郎,以往那双勾魂迷人的眼睛,怒瞪着脸上还荡着动人微笑的新郎,说话工夫,异常老练地把剪子放到枕头底下,明白无误地告诉新郎,“你敢碰我,明儿个,你家就得办丧事!”新郎看看新娘的瘸腿,相信新娘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着玩的,欢喜的脸上,失去了微笑,沮伤地愣了好长一会儿,才合衣睡在离新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新婚之夜,倒霉的新郎,几次被剪子悲凉的碰撞声惊醒,脊梁骨里,一陈陈冒出冷气。以后的许多天里,新郎曾试着用非凡的耐心容忍她,感化她,打动她,但枉费心机。狡猾的新娘,瞪着猎犬一样机警的眼睛,不让新郎有任何设置陷阱的机会。
再过些日子,饱受磨难的新郎,就完全放下了男人应有的尊严,每天夜里都跪在新娘面前,卑躬屈节地商量,哀求,颀诉衷肠,说尽好话,有时甚至潸然泪下,声情并茂,但徒劳无益。
“你简直象块儿铁。”在一系列努力失败后,新郎这样埋怨她。
因为施放的热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新郎完全陷入了绝望。痛苦中,每天夜里,都要在妻子身边和本能进行顽强地抵抗。在这种折磨下,他变得萎靡不振,冷漠迷惘,麻木不仁了,眼窝深陷,二目无光,像已经上岸好久的死鱼眼。他时常一个人长时间坐着出神,每隔一分钟打一个呵欠,对自杀者表现出惊人的同情,整日里对谁都不睬不理,仿佛一个夜生活过频而又傲慢无理的淫棍。那时他还无法预料,要想解除这种痛苦的折磨,必须在一年以后才行。
九十二年前,当大清的铁甲炮船,在东沟海面和日本的炮船海战时,轰隆隆的炮声连续不断地掠过一向宁静的普兰镇,整个城镇就陷入慌乱。当时生意兴旺的杨家米铺老板杨立业,总感觉眼下的产业,不那么牢靠,仿佛天上的一堆云,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狂风吹散。那会儿,普兰镇的有钱人,普遍认为最稳妥的产业,莫过于田地了。这东西土匪来了抢不走,打起仗来打不散,只要主人还有一口气儿,那么,这份家产就永远是自个儿的。在一番苦思冥想后,杨老板最终卖掉了米铺,出重金请来风水先生,帮他寻找一块可以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经过多天的长途跋涉,缜密勘测,最终把宝地确定在黑风口。说是那里四面环山,地肥土沃,山有虎形,水呈龙状,人杰地灵,物化天宝。杨家主人没再多想,立马携家带口,迁到黑风口。
那会儿,黑风口还是个四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居住着刘姓和白姓两大家族,耕种着方圆挺大的山中盆地。老杨家用挺便宜的价钱,就买到村里一大片最好的耕地。
黑风口长期居住的,都是一些规矩本分的老实人,毛病只有一点,就是欺生,对任何新来的外来户,都本能地怀有敌意。更何况新来的杨家,又那么有钱?杨家乍来时,村里的老住户,甚至窜通起来,禁止杨家人用村里共用的水井,逼迫杨家不得不到村东小河里汲水,直到自家打了井。而当维臣爷爷到了该完婚的年龄,村里那么多健康漂亮的年轻姑娘,却没有一家肯把女儿嫁到杨家,尽管杨家小伙子长得并不二五眼。这样,维臣的曾祖父一赌气,发狠誓,要出重金,到山外给儿子娶个漂亮、贤慧、能干的媳妇,让那些嫉妒杨家黑风口人瞧瞧。
曾祖父先后请了几个媒人,征询了一打儿山外有姑娘的人家,均遭到拒绝。理由几乎惊人地相似:黑风口太闭塞,不如外埠热闹,怕姑娘嫁过去后,生活太憋闷。何况这一带新婚的娘们儿,都有三天两头回娘家的习俗,而黑风口与外界相连的山道,却又那么阴森,眼下世道又乱,这一带常有土匪出没,山外的姑娘们,一提黑风口,就要失眠。可维臣的曾祖父是个要强的人,不甘心让儿子打光棍儿,又经过多番努力,终于有一家山外人家同意了,那就是维臣奶奶的娘家。这才使维臣爷爷勉强没有打光棍。不过亲家那边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险些把这门亲事弄吹了。维臣的奶奶,有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哥哥,这时已过了娶亲的年龄,父亲在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杨家的同时,要求杨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自己残疾的儿子。在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思考后,杨家人一咬牙,同意了,因为眼下没有别的办法。那时维臣的姑奶奶才十三岁,还没发育成熟,无法履行妻子的义务。这样,杨家不得不在婚约上,补充一个附加条件,以便能在儿子完婚两年后,再为女儿完婚。杨家为了表示诚意,维臣曾祖父将五百两现银,抵押在亲家,万一杨家毁约,对方便可拒还银两。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