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税率
解决了新城和人口安定的事情后,卫辉看着主管封地农事的司农问道:“现在封地突然涌入这么多人,不知今岁封地里的粮食能否支持这么多人食用致明年的秋收?而且今年干旱,田里的粟米产量如何?”
毕竟民以食为天,没粮食任何想法都不能付之行动。特别是春秋时期,粮食一直作为各个诸侯国的战略物资,一直都是被各个君主大夫们摆在头一位的大事。
司农汶开口说道:“家主卜上说今年本是水年,然而除了从开春后下了几场大雨外,立夏以来就未曾下过雨。”
“水年?”
一旁的巫祝看着卫辉一脸懵逼的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占卜的东西不明白,便开口解释:“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古时候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那一年风调雨顺则五谷丰收,那年要是雨下的多了就会产生洪涝灾害,要是雨少了的话就会产生旱灾。
所以古人将农业生产与天时联系在一起,也按照年份化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岁在金时,就会丰收;岁在水时,就会歉收;岁在木时,就会发生饥荒;岁在火时,就会发生干旱。
而且他们还认为在一般农业上,六年会出现一次丰收,六年会出现一次旱灾,十二年会有一次大饥荒。
看着家主似是而非的样子,司农汶接着说道:“虽然天气干旱,但是由于宛濮邑地处濮水和济水之间,两条大河水量还是很充沛的,在加上封邑的农田地势较低,吾与诸位同僚,一同开掘河堤,挖沟壑引濮水灌溉农田,虽然天气干旱,但今年的农田居然是个难得的丰收,每亩土地比常年多两斗粟米。可即便这样今年土地产出也只能满足领地居民的需求,而对于家主带回来的这两千多人来说杯水车薪。”
听到司农汶的解释,卫辉觉得这个司农是个人才,知道开掘河堤去浇灌农田。要知道这一路上卫辉看见很多干旱而荒芜的农田,很多就在河边,居然没一个人知道去挖掘沟渠来引水灌溉田地。
其实并非是春秋时期人们愚蠢不知灌溉,而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土地都是贵族的,国人和野人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所以在先天上百姓们就没有生产热情,谁愿意去挖沟通渠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贵族们又不稼不樯,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生产。他们中有人也许只知道春天到了,该驱赶民众下田播种,而秋天到了该让民众收割庄稼。
再说此时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农民手里就耒和耜两种耕耘农具,而且基本上都木制、石制或者骨制的。其工作效率根本没法和铁器农具相比。
春秋时期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每亩地的产量不过一石多点。按照后世的市亩来算的话,一市亩地也不过打八九十斤的粟米。
而挖掘一条沟渠,其所费的人力物力与土地产出不成正比,让人感觉有些得不偿失。
再说了现在耕耘方式还很原始,基本上就跟刀耕火种差不多。只要在田野里点把火,然后用耒耜在土地上开垦一下就能种庄稼了,天旱大不了广种薄收,只要总量出来了就可以了,至于田野打理,也不过是拔草罢了。
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正是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人口的日益增长,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减少。同时土地私有制的开始,让小农业生产者,不得不开始精耕细作,让每亩土地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开始的。
俗话说有需求,才会有生产的必要,只有土地占有者,认为挖掘沟渠可以提高他们土地上的产量,符合他们贴身利益,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做。
听到司农的话,卫辉皱了皱眉,他又看向司徒公孙偃问道:“邑中仓癛中粟米储存如何?”
看着司农汶,卫辉鼓励道:“汝做的很好,能因势而立,带领民众及时抗旱救灾,不光没有减产,还略有富余产量,此是汝之功。”
只见他急忙躬身行礼:“稼樯之事乃是臣之本分,臣不敢居功。”
看着司农谦虚的样子,卫辉并没有再说了,而是看向司徒,问道:“司徒不知邑中仓癛,储存的粟米可够新人食用?”
只见他反问道:“主上,可知城邑国野赋税几何?”
闻言卫辉摇了摇头,然后向他请教道:“这吾还不知,还望司徒道来。”
只见司徒公孙偃挺起身来,右手从衣袖里拿出一卷竹简,左手秉于身后,在众臣之间来回走了两步,思考了一会儿开口道:“国都中的土地作居宅,用城郭间的空地作场圃,用近郊的土地作宅田、士田、贾田,用远郊的土地作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用甸地中[六遂以外的余地]作公邑,用稍地作家邑之田,用县地作小都之田,用疆地作大都之田。凡用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以时征其赋。”
其意思是说用国都中的土地作居宅,用城郭间的空地作场圃,用近郊的土地作宅田、士田、贾田,用远郊的土地作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用甸地中[六遂以外的余地]作公邑,用稍地作家邑之田,用县地作小都之田,用疆地作大都之田。
官府宅院不征收税,园圃和民宅的税率是二十分取一,近郊的税率是十分取一,远郊的税率是二十分取三,甸、稍、县、都的税率都不超过十分取二,只有对漆树林的征税率是二十而取五。凡田宅不种桑麻的,罚出居宅税钱;凡田地不耕种的,[根据所荒废田地的多少]罚出屋粟;凡民无职业而又无所事事的,罚他照样出夫税、家税。按时征收各种赋税。
春秋时期的对老百姓的赋税基本上都是征收实物,对农民征收的是粟米。
而春秋时期一户人家所拥有的土地为一百亩,按照国野不同的收税标准来看。
司徒公孙偃看到卫辉已经了解赋税基本征收比例后,便对着卫辉解释道:“而按照这个超准,吾等今年从国人那里征收了一千二百五十石粟米,又从野人那里征收了两千五百石粟米,一共是三千七百五十石,再扣除了百工、各个士爵小吏的俸禄后,粮仓里还有两千石的新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毕竟民以食为天,没粮食任何想法都不能付之行动。特别是春秋时期,粮食一直作为各个诸侯国的战略物资,一直都是被各个君主大夫们摆在头一位的大事。
司农汶开口说道:“家主卜上说今年本是水年,然而除了从开春后下了几场大雨外,立夏以来就未曾下过雨。”
“水年?”
一旁的巫祝看着卫辉一脸懵逼的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占卜的东西不明白,便开口解释:“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古时候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那一年风调雨顺则五谷丰收,那年要是雨下的多了就会产生洪涝灾害,要是雨少了的话就会产生旱灾。
所以古人将农业生产与天时联系在一起,也按照年份化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岁在金时,就会丰收;岁在水时,就会歉收;岁在木时,就会发生饥荒;岁在火时,就会发生干旱。
而且他们还认为在一般农业上,六年会出现一次丰收,六年会出现一次旱灾,十二年会有一次大饥荒。
看着家主似是而非的样子,司农汶接着说道:“虽然天气干旱,但是由于宛濮邑地处濮水和济水之间,两条大河水量还是很充沛的,在加上封邑的农田地势较低,吾与诸位同僚,一同开掘河堤,挖沟壑引濮水灌溉农田,虽然天气干旱,但今年的农田居然是个难得的丰收,每亩土地比常年多两斗粟米。可即便这样今年土地产出也只能满足领地居民的需求,而对于家主带回来的这两千多人来说杯水车薪。”
听到司农汶的解释,卫辉觉得这个司农是个人才,知道开掘河堤去浇灌农田。要知道这一路上卫辉看见很多干旱而荒芜的农田,很多就在河边,居然没一个人知道去挖掘沟渠来引水灌溉田地。
其实并非是春秋时期人们愚蠢不知灌溉,而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土地都是贵族的,国人和野人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所以在先天上百姓们就没有生产热情,谁愿意去挖沟通渠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贵族们又不稼不樯,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生产。他们中有人也许只知道春天到了,该驱赶民众下田播种,而秋天到了该让民众收割庄稼。
再说此时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农民手里就耒和耜两种耕耘农具,而且基本上都木制、石制或者骨制的。其工作效率根本没法和铁器农具相比。
春秋时期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每亩地的产量不过一石多点。按照后世的市亩来算的话,一市亩地也不过打八九十斤的粟米。
而挖掘一条沟渠,其所费的人力物力与土地产出不成正比,让人感觉有些得不偿失。
再说了现在耕耘方式还很原始,基本上就跟刀耕火种差不多。只要在田野里点把火,然后用耒耜在土地上开垦一下就能种庄稼了,天旱大不了广种薄收,只要总量出来了就可以了,至于田野打理,也不过是拔草罢了。
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正是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人口的日益增长,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减少。同时土地私有制的开始,让小农业生产者,不得不开始精耕细作,让每亩土地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开始的。
俗话说有需求,才会有生产的必要,只有土地占有者,认为挖掘沟渠可以提高他们土地上的产量,符合他们贴身利益,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做。
听到司农的话,卫辉皱了皱眉,他又看向司徒公孙偃问道:“邑中仓癛中粟米储存如何?”
看着司农汶,卫辉鼓励道:“汝做的很好,能因势而立,带领民众及时抗旱救灾,不光没有减产,还略有富余产量,此是汝之功。”
只见他急忙躬身行礼:“稼樯之事乃是臣之本分,臣不敢居功。”
看着司农谦虚的样子,卫辉并没有再说了,而是看向司徒,问道:“司徒不知邑中仓癛,储存的粟米可够新人食用?”
只见他反问道:“主上,可知城邑国野赋税几何?”
闻言卫辉摇了摇头,然后向他请教道:“这吾还不知,还望司徒道来。”
只见司徒公孙偃挺起身来,右手从衣袖里拿出一卷竹简,左手秉于身后,在众臣之间来回走了两步,思考了一会儿开口道:“国都中的土地作居宅,用城郭间的空地作场圃,用近郊的土地作宅田、士田、贾田,用远郊的土地作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用甸地中[六遂以外的余地]作公邑,用稍地作家邑之田,用县地作小都之田,用疆地作大都之田。凡用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以时征其赋。”
其意思是说用国都中的土地作居宅,用城郭间的空地作场圃,用近郊的土地作宅田、士田、贾田,用远郊的土地作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用甸地中[六遂以外的余地]作公邑,用稍地作家邑之田,用县地作小都之田,用疆地作大都之田。
官府宅院不征收税,园圃和民宅的税率是二十分取一,近郊的税率是十分取一,远郊的税率是二十分取三,甸、稍、县、都的税率都不超过十分取二,只有对漆树林的征税率是二十而取五。凡田宅不种桑麻的,罚出居宅税钱;凡田地不耕种的,[根据所荒废田地的多少]罚出屋粟;凡民无职业而又无所事事的,罚他照样出夫税、家税。按时征收各种赋税。
春秋时期的对老百姓的赋税基本上都是征收实物,对农民征收的是粟米。
而春秋时期一户人家所拥有的土地为一百亩,按照国野不同的收税标准来看。
司徒公孙偃看到卫辉已经了解赋税基本征收比例后,便对着卫辉解释道:“而按照这个超准,吾等今年从国人那里征收了一千二百五十石粟米,又从野人那里征收了两千五百石粟米,一共是三千七百五十石,再扣除了百工、各个士爵小吏的俸禄后,粮仓里还有两千石的新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