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金首饰
大年初四吃过午饭,韩援朝就去上班了,他先去省城参加常委会,接着就回阜城了。胜男初六回阜城,志斌姥姥和姥爷留在韩屯,过了正月十五再回去,他们学校是正月二十开学。
正月初六一大早,村里去京都的人就出发了。四辆解放牌大货车一起出动,韩志杰和韩道伟两个人带队。
农村年后走亲戚,一般初五以前就结束了,初六以后就比较轻松了。韩屯村初八开始上班,只有初六七这两天的空闲时间。
村里这次去京都的人比较多,一共八十多个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去了人,有的一家去了两个。
韩道伟家二小子订婚,给对象冬梅送了一对金手镯当聘礼,自家孩子订婚也想按此标准。
大伙去京都,主要是觉得金价这两年涨价较快。既然早晚得买,不如趁现在金价便宜时,提前预备下。
再说了,金首饰临水可没有卖的,想买必须到省级以上的大城市,韩屯村经常去京都送货,人们去京都比去省城方便。
既然是给孩子们购买金首饰,年龄大些的孩子,就跟着一块去了。“大一号”带着二女儿景云,韩玉臣的妻子带着自家的四儿子。
也有两口子一块去的,韩志杰和韩道伟,都带着自己媳妇去了京都,把孩子扔给了老人。
家里没老人的,就把孩子送到姥娘家住几天。韩玉臣他们家这种情况最多,男人被判刑了,家里的孩子这两年结亲都艰难,就想多买点金首饰,好给自家孩子加分。
特别是这种全村的大团购,她们就想多买些金银首饰,引起村里人的注意,给自家传个名。别人家有好东西瞒着,他们有好东西越张扬越好。
要说韩屯村的年轻人找对象,还真不难,就是韩玉臣他们家,想和他们结亲的也有的是。可要想找个出色的,就不容易了。
主动和他们家退亲的,就都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订过婚的都嫌弃他们,没订婚的好青年,肯定也不愿意。条件差的,韩玉臣他们家又看不上。
去京都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没带老人和孩子。上次去京都回程碰到劫匪,所以这次去的男的也多,占了半数以上。
外出的人男女都穿唐装棉袄,早上天气凉,外面裹件军绿的棉大衣,看起来特别的怪异。
不过把棉大衣脱了,唐装的特别就显示出来,这个时代男同志穿唐装的少,农民穿唐装的更少。
男同志穿唐装,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韩屯村的妇女自豪的说,自家男人穿上唐装,全都变成了文化人。
即便是城镇人口,比说男人了,妇女也很少有穿唐装的。唐装是漂亮,可用布料太多。韩屯村做的唐装棉袄,里面的棉胆和外面的织锦缎是分开的,比做一般的棉袄,多用一面的布料,够做一件单衣的了。
再说了,唐装外面的绸缎布料,也忒娇贵,摸不得碰不得,挨上就能挂毛糙了。
现在的人们劳作惯了,别说是农民了,就是城镇里的工作人员,手上也磨出了老茧。
带着老茧的手,摸上绸缎就能挂出丝来。起了丝的绸缎,看起来毛糙,新衣服成了旧衣服。
韩屯村的妇女,这几年都没怎么做过农活,家里的猪羊也很少喂,大部分是孩子们在照管。
从八二年村里恢复食堂开始,她们连饭都很少做,即便是做饭,轻易不蒸馍,都是在食堂里拿现成的热馒头。
妇女们除了上班就是织布,她们在一块说起话来,都笑着说:“洗衣服用洗衣机,打扫卫生用老爷们。”
这话说的特满足,还带些小骄傲。
由于很少干家务活,韩屯村妇女的手,都挺细腻柔软,起码摸上绸缎挂不出丝来。
韩屯人穿唐装,每年也就过年时穿几天,大伙平时都是穿运动服,结实耐磨干活还方便。
每年进入阳历的11月15日,村里就开始送暖气,一直到来年的3月15日,室内温度保持在二十度以上,穿运动服厚薄正合适。
室外温度低,外出就裹上棉大衣,现在的棉大衣,保暖是第一位,每件套二斤的棉花,穿外面隔风保暖,看着臃肿可特别的实用。
韩屯村的男爷们,其实挺喜欢自家老娘们穿唐装的,看着养眼啊。
韩屯的妇女,都跟接待处的赵芳她们,学会了梳花苞头。五十岁以下的都不挽纂了,一律梳个花苞头,简单还利索。
小姑娘不扎两条麻花辫扎马尾,高兴了也扎花苞头,看起来就是洋气。
在韩屯村妇女的带动下,在韩屯上班的女工,也都梳花苞头和马尾。不过其他村的妇女,很少有跟着学的,个别人梳个花苞头,村里人都笑话她们:“真当自己是韩屯人了,也不看自己穿的衣服配不。”
花苞头配唐装,看起来非常协调。扎个花苞头穿件花棉袄,画风特别不符。反过来,很难想象扎着两把小刷子,穿唐装是啥感觉。
这次去京都,大伙也没商量,结果都把唐装穿上了。看来,还是觉得唐装好看。
韩爱民和刘冉,周胜英和桂金,加上吴卫华志远和吴馨儿大卫几人也跟着一块回去。
悠悠家其他人,没有跟着去京都的,爱民和刘冉结婚时,家里人都去过京都。那时的金价比现在便宜多了,做工款式都比较精致。
在姥姥和悠悠的有意引导下,家里人都没少买首饰,金银珠宝都有。这几年家里人外出,碰见合适的就购买,舅姥娘家能作传家宝的,就存了不少。
刘冉和桂金,初七就得上班。她俩还有一个任务,带着村里人逛京都。现在的四九城,面积虽说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可要是没人带着,两天的时间,真逛不过来。
村里人在京都的住宿,是震宇公司的林总给安排的,就安排在自己的饭店里。这几年,震宇公司在京都购置了不少的四合院,让林管家给改建成了吃住一体的连锁饭店。https:///book/5215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正月初六一大早,村里去京都的人就出发了。四辆解放牌大货车一起出动,韩志杰和韩道伟两个人带队。
农村年后走亲戚,一般初五以前就结束了,初六以后就比较轻松了。韩屯村初八开始上班,只有初六七这两天的空闲时间。
村里这次去京都的人比较多,一共八十多个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去了人,有的一家去了两个。
韩道伟家二小子订婚,给对象冬梅送了一对金手镯当聘礼,自家孩子订婚也想按此标准。
大伙去京都,主要是觉得金价这两年涨价较快。既然早晚得买,不如趁现在金价便宜时,提前预备下。
再说了,金首饰临水可没有卖的,想买必须到省级以上的大城市,韩屯村经常去京都送货,人们去京都比去省城方便。
既然是给孩子们购买金首饰,年龄大些的孩子,就跟着一块去了。“大一号”带着二女儿景云,韩玉臣的妻子带着自家的四儿子。
也有两口子一块去的,韩志杰和韩道伟,都带着自己媳妇去了京都,把孩子扔给了老人。
家里没老人的,就把孩子送到姥娘家住几天。韩玉臣他们家这种情况最多,男人被判刑了,家里的孩子这两年结亲都艰难,就想多买点金首饰,好给自家孩子加分。
特别是这种全村的大团购,她们就想多买些金银首饰,引起村里人的注意,给自家传个名。别人家有好东西瞒着,他们有好东西越张扬越好。
要说韩屯村的年轻人找对象,还真不难,就是韩玉臣他们家,想和他们结亲的也有的是。可要想找个出色的,就不容易了。
主动和他们家退亲的,就都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订过婚的都嫌弃他们,没订婚的好青年,肯定也不愿意。条件差的,韩玉臣他们家又看不上。
去京都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没带老人和孩子。上次去京都回程碰到劫匪,所以这次去的男的也多,占了半数以上。
外出的人男女都穿唐装棉袄,早上天气凉,外面裹件军绿的棉大衣,看起来特别的怪异。
不过把棉大衣脱了,唐装的特别就显示出来,这个时代男同志穿唐装的少,农民穿唐装的更少。
男同志穿唐装,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韩屯村的妇女自豪的说,自家男人穿上唐装,全都变成了文化人。
即便是城镇人口,比说男人了,妇女也很少有穿唐装的。唐装是漂亮,可用布料太多。韩屯村做的唐装棉袄,里面的棉胆和外面的织锦缎是分开的,比做一般的棉袄,多用一面的布料,够做一件单衣的了。
再说了,唐装外面的绸缎布料,也忒娇贵,摸不得碰不得,挨上就能挂毛糙了。
现在的人们劳作惯了,别说是农民了,就是城镇里的工作人员,手上也磨出了老茧。
带着老茧的手,摸上绸缎就能挂出丝来。起了丝的绸缎,看起来毛糙,新衣服成了旧衣服。
韩屯村的妇女,这几年都没怎么做过农活,家里的猪羊也很少喂,大部分是孩子们在照管。
从八二年村里恢复食堂开始,她们连饭都很少做,即便是做饭,轻易不蒸馍,都是在食堂里拿现成的热馒头。
妇女们除了上班就是织布,她们在一块说起话来,都笑着说:“洗衣服用洗衣机,打扫卫生用老爷们。”
这话说的特满足,还带些小骄傲。
由于很少干家务活,韩屯村妇女的手,都挺细腻柔软,起码摸上绸缎挂不出丝来。
韩屯人穿唐装,每年也就过年时穿几天,大伙平时都是穿运动服,结实耐磨干活还方便。
每年进入阳历的11月15日,村里就开始送暖气,一直到来年的3月15日,室内温度保持在二十度以上,穿运动服厚薄正合适。
室外温度低,外出就裹上棉大衣,现在的棉大衣,保暖是第一位,每件套二斤的棉花,穿外面隔风保暖,看着臃肿可特别的实用。
韩屯村的男爷们,其实挺喜欢自家老娘们穿唐装的,看着养眼啊。
韩屯的妇女,都跟接待处的赵芳她们,学会了梳花苞头。五十岁以下的都不挽纂了,一律梳个花苞头,简单还利索。
小姑娘不扎两条麻花辫扎马尾,高兴了也扎花苞头,看起来就是洋气。
在韩屯村妇女的带动下,在韩屯上班的女工,也都梳花苞头和马尾。不过其他村的妇女,很少有跟着学的,个别人梳个花苞头,村里人都笑话她们:“真当自己是韩屯人了,也不看自己穿的衣服配不。”
花苞头配唐装,看起来非常协调。扎个花苞头穿件花棉袄,画风特别不符。反过来,很难想象扎着两把小刷子,穿唐装是啥感觉。
这次去京都,大伙也没商量,结果都把唐装穿上了。看来,还是觉得唐装好看。
韩爱民和刘冉,周胜英和桂金,加上吴卫华志远和吴馨儿大卫几人也跟着一块回去。
悠悠家其他人,没有跟着去京都的,爱民和刘冉结婚时,家里人都去过京都。那时的金价比现在便宜多了,做工款式都比较精致。
在姥姥和悠悠的有意引导下,家里人都没少买首饰,金银珠宝都有。这几年家里人外出,碰见合适的就购买,舅姥娘家能作传家宝的,就存了不少。
刘冉和桂金,初七就得上班。她俩还有一个任务,带着村里人逛京都。现在的四九城,面积虽说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可要是没人带着,两天的时间,真逛不过来。
村里人在京都的住宿,是震宇公司的林总给安排的,就安排在自己的饭店里。这几年,震宇公司在京都购置了不少的四合院,让林管家给改建成了吃住一体的连锁饭店。https:///book/5215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