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61章 样板画成了废纸(150月票加更)

    听她这么说,批发部肯定没有了,只好在柜台上买。织锦缎是最贵的丝绸了,公分的窄幅,7元一米,米。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加一块,六七十人,得180多米布。柜台里的织锦缎五十米一匹,不过都不是整匹的了,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

    这年代,买织锦缎的不多,富裕的人家结婚才舍得买一件。所以,就连最好买的红色织锦缎,也剩下了二十多米。

    自家还真不需要多少大红的,又不是结婚用,村里人做了都是自己穿,大红颜色太艳,很少有人敢穿。

    姥姥要了一匹玫红、一匹粉紫、一匹豆绿、一匹金黄、还有一匹枣红,剩下的大红也要了。

    悠悠又让姥姥把那匹暗红色的要了,放着给自己家的老人穿。柜台里就剩下了三匹,营业员看着纳闷,没见过一次买这么多的。

    她打量着姥姥,终于没忍住:“老同志,你要这么多的织锦缎做什么啊?”

    姥姥笑了,“俺给别人捎的,这不是快过年了,大伙都想过个喜庆年,就托俺来买。”

    营业员怀疑的摇了摇头,没有再问,看来是不相信。不过还是仔细的丈量着,自言自语的说:“俺二年也卖不出去这些布。”怪不得上面用金丝绒布盖得严严实实。

    看来,不合时宜的真话,可信度真的不高。

    一共是237米布,营业员把零头给抹了,总共花了1659元钱。附近的人都被吸引过来,看着姥姥切切私语。悠悠想,亏得中午的时候人少,要是人多,还不得被围观。

    最后,姥姥又买了一块金丝绒,把织锦缎包了起来。营业员帮着姥姥抬着,送到楼门口。姥姥喊了辆三轮车,把布推到自己院里。

    娘俩接着扫荡副食门市、果品门市,看到合适的就买,快过年了,门市里的年货都上架了。想到去年陈庄的莲藕,这次门市里就剩了三十多斤,姥姥看时间才下午二点多,就想去一趟。悠悠则有别的打算,她要去新华书店买样板画。

    姥姥现在对悠悠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二话没说,就带着她去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里挤满了买小人书的孩子,今天是星期天,新华书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个孩子买,能跟来一群参谋。

    柜台上的样板画全部换成了新的,以前堆在地上的几堆样板画没了踪影。就是新的也没人买,一个营业员靠在柜台上,看着挤成一团的孩子发呆。

    姥姥向他打听:“同志,你们原来的样板画还卖不?”

    营业员怪异的看着姥姥:“同志,您要原来的画干什么?那里面的画有好多不让卖了。”

    姥姥用早就想好的理由回答他:“俺家里办喜事,想用画的反面贴墙,听人家说你们书店里原来的旧画,二分钱一斤,俺想买点。”

    现在,年轻人结婚,一般用纸把墙面全部的粘贴上,有钱的买白纸,没钱的找些报纸,样板画又厚又结实,背面是纯白色,比买白纸强多了。

    悠悠在网上浏览七十年代回忆录,看到好些人回忆,样板画处理后,供销社系统内部人员废物利用,用样板画背面贴墙面。

    那人看来是听明白了,他笑着说:“还真是废物利用,要不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谁想出的这么个好主意。您跟我来吧,都在后面的仓库里放着那。”

    姥姥跟着他去了门市后面的仓库,那营业员先去了旁边的一间办公室,从里面喊出个人来。指着姥姥对他介绍:“主任,就是这位老同志,想买旧画。”

    主任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带着姥姥往仓库走。仓库的大门是双开的大铁门,打开后可以进来货车。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成捆摞在地上,有好多底部都发霉了。即使现在是冬季,也能闻出霉味来。

    样板画真的有好多,比悠悠在门市里看到的多了几倍,霉变的也不少。主任指着地上的画:“老同志,这些东西按说是不能卖给个人的,你既然找来了,就挑些好的吧。”

    看来新进的都放在门市里了,仓库里的这些都是撤下来的处理品。姥姥就问他:“主任,您们这些都处理吗?”

    “嗯,元旦后刚来了新画,让把原来的都撤了,这些年剩下的画都在这里了。原来就是烂了也没人敢处理,这次是上面让处理的。年前比较忙,俺们准备年后就送废品收购站,你来的正好。”

    姥姥递给他一盒大前门:“同志,您抽烟,俺和您打个商量。既然你们处理,就都卖给俺吧。俺村子大,也快过年了。既然碰上了,俺就给大伙办点好事,捎回去让他们都把墙贴上,干干净净的过个年。”

    那人犹豫了一会,才说:“这里面可有不少烂的,你得都要了,俺也省得再跑一趟收购站了。”

    姥姥求之不得,满口的答应:“俺都要了,好的放着用,烂的俺卖到收购站去。”

    仓库里就有地磅,那人也没喊人,自己亲自过磅。从里面又找出来一堆来,悠悠看见高兴坏了,都是文革前的样板画,这可都是宝贝。

    一共八百多斤,地上还剩一小堆没称,姥姥递给他二十元钱。“主任,剩下的别称了,俺沾点光,算一千斤吧。”其实,剩下的那些,连五十斤都不到。

    那人把钱装到口袋里:“好,俺帮你喊辆地排车。”原来,他们有固定的送货人,就是看大门的同志。

    主任热情的帮着她们,把样板画分开捆好,装到了地排车上,还特意的安排道:“老刘,帮这位老同志送到地方。”

    到平城时下午五点多了,天快黑了。姥姥就没去找杨奶奶,在屋里点上炉子,升着温。娘俩直接进空间,吃了点东西,洗了个热水澡,就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姥姥就去找杨奶奶,她俩是一快回来的,姥姥拿着早饭,杨奶奶用三轮车推过来两个大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