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五二章:长孙无忌求见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皇宫后苑‘南海’旁。
手执《教育篇》的李世民因为国库空虚怅然若失。
“多好的义务制度啊!你说我咋办?”
柴令武笑道:“义务教育是只出少入的事情,这种赔本的投入,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要看舅舅有没有决心,放手一搏了。”
李世民白了柴令武一眼,道:“我不吃这一套!我从来不缺勇气,只是不想当杨广,前车之鉴,尤在眼前啊。”
杨广的所作所为,未必全错!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德政。
他统一南北、平定契丹、修筑长城、营建东都、颁《大业律》、确立科举、开通大运河、讨伐林邑收复海南,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隋朝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
一位帝王,只要做了其中一件事情,便足以名留青史了,可杨广全都干了……
这成就细说起来,秦皇汉武也不过如此。
论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杨广完全可以秒杀李世民。
错就错在他太过急功近利,导致天下死于役。
李世民的雄心壮志不亚于杨广,但是,拥有巨额财富的隋朝都禁不起杨广的折腾,李世民手里的烂摊子更加禁不起折腾。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
义务教育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颗裹着蜂蜜的毒药,这种教育若能实施,它给华夏千秋带来的意义,就如同孔子的有教无类。但若李世民不顾现实的强行推广义务教育,一定步入杨广的后尘。
“你小子自然不知道柴米贵!我最近让空荡荡的国库操碎了心。你小子天天有美相伴,小日子过得比我这个皇帝还潇洒,哪能体会我的感受!”
李世民一说到这里就大倒苦水,似乎这个皇帝当得一点也不顺心。
柴令武揉揉鼻子,他的确天天有美相伴,而且还是眼前这个皇帝的女儿。
只是一个太小,下不了口;另一个能吃不敢吃,顶多就是摸摸亲亲。
见其把话头引到这里,颇有张牙舞爪之不满,便说道:“既然无法一次建设几千所官学,那就逐年投入。今年兴建百所、明年两百所、后年三百所…每年办多少所官学,一切以财政的多少来定。如此一来既能推广义务教育,又不影响到大唐国库,十年之内,官学便可以遍布各州各县了…”
“言之有理!”李世民哈哈大笑,顿时愁容尽去:“就以关中道为中心,逐渐扩散。”
柴令武不同意了:“南北朝以来,南方和北方颇有恩怨。舅舅这么做,有重北轻南之嫌疑,容易引起南方不满。我建议南北平分每年的数额,一来显示舅舅的公平公正,二来可以潜移默化的感化南方百姓,从而消除地域之偏见,实现人心的大一统”
李世民从善如流,认同了柴令武的建议。
他只看了两篇半就已经热血沸腾,当即不再理会柴令武,继续往下阅读。
《法律》分为十五篇,除了总篇《国法》,还有关于皇帝、国家、边境安全的《国家安全法》;反对分裂国家领土主权、定位与惩治卖国贼的《锄奸法》;关于教育制度的《教育法》;关于军队的《大唐军法》;关于官员设置、任免、职能及惩治贪官枉法的《职制法》;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民法》;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的《财产法》、关于治安的《治安法》…
名字听上去与《武德律》大同小异,但内容却天壤之别。
内容都是常见,却还没有出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大多都如义务教育一样,人人耳熟,只要稍作解释就能明白。
这也是柴令武理想中的制度,他所书写的内容简单易懂,不将律法复杂化,每条每款清清白白、清清楚楚。哪怕不识字的老百姓,只要听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不像《武德律》深奥模糊,一句话可以解读成多个意思。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自然知道清晰明了的好处,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每每开口询问,都问到了点子上。
柴令武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盘意会。
一系列丛书,二十五本,几十万字。
李世民当然不可能在一天内看完,所以反复观看着前三篇,做到了然于心。
如此与柴令武针对这一本超时代的书籍,废寝忘食的讨论求解,直至黄昏,方才欲罢不能的停止了研讨。
合上书籍的那一刻,李世民脑海中都是书中要点:“我如此认真的阅读,竟然无法全窥这三篇之神妙,便是称之为‘宝书’,都是对《法律》的亵渎……”
他深深的看着柴令武,目闪异彩,道:“令武,这些真是你一人所写?太不可思议了……”他说道这里,都不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了。
书中的知识点全是后世精华,一旦问世,必将轰动大唐官场,而柴令武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且编写的时间又短,到时候必然有人以此置疑,所以,他心中也准备好了说词,点头道:“一字一句,确实是我亲笔所写。不过大部分是在历朝历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细化、创造…”
“剩余的小部分则是从一个个王朝强盛、衰弱、灭亡领悟出来的…这些制度的存在,或许不能阻止秦、汉、魏、晋、北周、隋等王朝的灭亡,但至少可以延缓其灭亡的时间。”
“令武真是天纵英才!”
李世民被柴令武的‘奇思妙想’震撼了,别人读史,读过就过了,顶多为某个王朝的灭亡写下一两首诗来感叹一番。但是柴令武读史,却从中寻找原因并罗列应对之法,这种读书法让他耳目一新,大有醍醐灌顶之效。
《法律》的内容虽多、虽实用新颖,但逐条推敲的话,都有脉络可循。即便最奇特的‘义务教育’,在李世民看来,都是柴令武站在朝廷的角度上,针对门阀兴起之畅想。
这么一想,李世民只能把柴令武当作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天才。
这一点,从他用孔圣人的‘有教无类’核心思想去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看出,对李世民的启发也很大。
于是也没有多问,接受了这个说法。
况且柴令武终究太小了,即便再如何天资过人,也不可能创出如此多的制度。他能够将历朝历代制度之长融为一炉,补充、细化、创造出一套如此厉害的律法书,堪称是逆天之举。
这水平与速度,比起五年毫无所得的长孙无忌不知强到了十几倍。
就在这时,突然得到长孙无忌求见的求见的消息。
李世民、柴令武均是一怔。随即李世民大喜着请他入内,然后对柴令武道:“齐国公精通律法,堪称本朝之最。看看他对你的《法律》有什么意见。”
柴令武脸色古怪了起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皇宫后苑‘南海’旁。
手执《教育篇》的李世民因为国库空虚怅然若失。
“多好的义务制度啊!你说我咋办?”
柴令武笑道:“义务教育是只出少入的事情,这种赔本的投入,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要看舅舅有没有决心,放手一搏了。”
李世民白了柴令武一眼,道:“我不吃这一套!我从来不缺勇气,只是不想当杨广,前车之鉴,尤在眼前啊。”
杨广的所作所为,未必全错!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德政。
他统一南北、平定契丹、修筑长城、营建东都、颁《大业律》、确立科举、开通大运河、讨伐林邑收复海南,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隋朝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
一位帝王,只要做了其中一件事情,便足以名留青史了,可杨广全都干了……
这成就细说起来,秦皇汉武也不过如此。
论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杨广完全可以秒杀李世民。
错就错在他太过急功近利,导致天下死于役。
李世民的雄心壮志不亚于杨广,但是,拥有巨额财富的隋朝都禁不起杨广的折腾,李世民手里的烂摊子更加禁不起折腾。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
义务教育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颗裹着蜂蜜的毒药,这种教育若能实施,它给华夏千秋带来的意义,就如同孔子的有教无类。但若李世民不顾现实的强行推广义务教育,一定步入杨广的后尘。
“你小子自然不知道柴米贵!我最近让空荡荡的国库操碎了心。你小子天天有美相伴,小日子过得比我这个皇帝还潇洒,哪能体会我的感受!”
李世民一说到这里就大倒苦水,似乎这个皇帝当得一点也不顺心。
柴令武揉揉鼻子,他的确天天有美相伴,而且还是眼前这个皇帝的女儿。
只是一个太小,下不了口;另一个能吃不敢吃,顶多就是摸摸亲亲。
见其把话头引到这里,颇有张牙舞爪之不满,便说道:“既然无法一次建设几千所官学,那就逐年投入。今年兴建百所、明年两百所、后年三百所…每年办多少所官学,一切以财政的多少来定。如此一来既能推广义务教育,又不影响到大唐国库,十年之内,官学便可以遍布各州各县了…”
“言之有理!”李世民哈哈大笑,顿时愁容尽去:“就以关中道为中心,逐渐扩散。”
柴令武不同意了:“南北朝以来,南方和北方颇有恩怨。舅舅这么做,有重北轻南之嫌疑,容易引起南方不满。我建议南北平分每年的数额,一来显示舅舅的公平公正,二来可以潜移默化的感化南方百姓,从而消除地域之偏见,实现人心的大一统”
李世民从善如流,认同了柴令武的建议。
他只看了两篇半就已经热血沸腾,当即不再理会柴令武,继续往下阅读。
《法律》分为十五篇,除了总篇《国法》,还有关于皇帝、国家、边境安全的《国家安全法》;反对分裂国家领土主权、定位与惩治卖国贼的《锄奸法》;关于教育制度的《教育法》;关于军队的《大唐军法》;关于官员设置、任免、职能及惩治贪官枉法的《职制法》;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民法》;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的《财产法》、关于治安的《治安法》…
名字听上去与《武德律》大同小异,但内容却天壤之别。
内容都是常见,却还没有出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大多都如义务教育一样,人人耳熟,只要稍作解释就能明白。
这也是柴令武理想中的制度,他所书写的内容简单易懂,不将律法复杂化,每条每款清清白白、清清楚楚。哪怕不识字的老百姓,只要听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不像《武德律》深奥模糊,一句话可以解读成多个意思。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自然知道清晰明了的好处,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每每开口询问,都问到了点子上。
柴令武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盘意会。
一系列丛书,二十五本,几十万字。
李世民当然不可能在一天内看完,所以反复观看着前三篇,做到了然于心。
如此与柴令武针对这一本超时代的书籍,废寝忘食的讨论求解,直至黄昏,方才欲罢不能的停止了研讨。
合上书籍的那一刻,李世民脑海中都是书中要点:“我如此认真的阅读,竟然无法全窥这三篇之神妙,便是称之为‘宝书’,都是对《法律》的亵渎……”
他深深的看着柴令武,目闪异彩,道:“令武,这些真是你一人所写?太不可思议了……”他说道这里,都不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了。
书中的知识点全是后世精华,一旦问世,必将轰动大唐官场,而柴令武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且编写的时间又短,到时候必然有人以此置疑,所以,他心中也准备好了说词,点头道:“一字一句,确实是我亲笔所写。不过大部分是在历朝历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细化、创造…”
“剩余的小部分则是从一个个王朝强盛、衰弱、灭亡领悟出来的…这些制度的存在,或许不能阻止秦、汉、魏、晋、北周、隋等王朝的灭亡,但至少可以延缓其灭亡的时间。”
“令武真是天纵英才!”
李世民被柴令武的‘奇思妙想’震撼了,别人读史,读过就过了,顶多为某个王朝的灭亡写下一两首诗来感叹一番。但是柴令武读史,却从中寻找原因并罗列应对之法,这种读书法让他耳目一新,大有醍醐灌顶之效。
《法律》的内容虽多、虽实用新颖,但逐条推敲的话,都有脉络可循。即便最奇特的‘义务教育’,在李世民看来,都是柴令武站在朝廷的角度上,针对门阀兴起之畅想。
这么一想,李世民只能把柴令武当作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天才。
这一点,从他用孔圣人的‘有教无类’核心思想去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看出,对李世民的启发也很大。
于是也没有多问,接受了这个说法。
况且柴令武终究太小了,即便再如何天资过人,也不可能创出如此多的制度。他能够将历朝历代制度之长融为一炉,补充、细化、创造出一套如此厉害的律法书,堪称是逆天之举。
这水平与速度,比起五年毫无所得的长孙无忌不知强到了十几倍。
就在这时,突然得到长孙无忌求见的求见的消息。
李世民、柴令武均是一怔。随即李世民大喜着请他入内,然后对柴令武道:“齐国公精通律法,堪称本朝之最。看看他对你的《法律》有什么意见。”
柴令武脸色古怪了起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