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丰州城
赵承琰没有再快马加鞭的进城,而是顺着官道慢慢的来到了城门口,在城门口还有不少军兵在盘查过往行人,一个伍长正站在一边目不转睛的盯着在排队进城的人群。
伍长叫赵六今年二十五岁是个孤儿。十七年前他的全家都被入境劫掠的草原异族杀了,只剩下他自己当时他只有八岁。成为了孤儿的他差点饿死,幸好被当时率军追击异族军队的大魏车骑将军“赤血金刀”周勃救下,周勃看他奄奄一息而且身世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将他留在了身边的亲兵营中。
在周勃的身边待了八年,在十六岁那年他跟着周勃北击鲜卑阿勒坦部和党项族小斛禄部的联军,因为轻敌冒进被敌人伏击,魏军损失数千人,幸好援军及时赶到才没有全军覆没,周勃因为这次失误被罢官回晋阳受审,他的部下也被打散分散到边军各部。
就这样赵六被分到了丰州城边军中,随后几年在对抗异族的战斗中因为勇敢善战,被提拔成了一个伍长,今天就是他的小队负责城门的值守。
赵六盯着排队的人群,里面有不少异族打扮的牧人,看着这些人赵六的眼中不时闪过冰冷的光芒,他很仇视这些人,希望能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一些借口来狠狠的修理他们。
正当他不断的来回扫视的时候,突然发现从官道上慢慢悠悠的走来一匹白马,一个年轻人正坐在马背上悠哉的看着四周的景色。就在边地的赵六一眼就被这匹白马所吸引,这匹马比普通的骏马要高大不少,高昂的脖颈显示着它的高傲,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顶梁门上那冲天的独角,实在太独特了,赵六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神俊的马。
见人已经来到面前,赵六连忙上前拦住对方说道:“等一下,你是哪里人?为什么来丰州城?”赵承琰正在环顾四周,见有人阻拦自己还喊了一句,愣了一下低头一看,一名边军伍长站在马前。
赵承琰看着这名伍长他有点好笑,在自己的国家被人拦下盘问,还挺有意思。
“我是大魏人,我要去晋阳今天是路过这里的。”赵承琰面带微笑的回答。
“噢?去晋阳?路过这里?”赵六有点奇怪,这里是边关,外面是大草原,一个大魏人从草原过来路过这里去晋阳,赵六觉得这事不对。
“你从草原而来路过这里去晋阳,但你又说是大魏人,有路引吗?”
“什么?路引?”在民间每一个魏人如果出远门的话身上必须带着当地官府开出的路引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赵承琰有点懵,他出行什么时候需要用路引了,压根就没想到过这事。
“我没有路引,从来都不需要。”赵六一听赵承琰没有路引,立即警觉起来,右手握住了腰刀的刀柄,双眼紧盯着他说道:“如果是魏人怎么会没有路引,你到底是什么人?”
赵承琰觉得这么说来说去的也根本解释不清楚,就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扔给了赵六,对他说道:“把这个交给你的长官他就知道我是谁了,我就在这里等你。”赵六认识的字比较有限,令牌上写了不少字,他只认识一个赵字其他的篆字他就不认识了,但是看牌子不像是假的。
他叫来边上两名士兵,低声嘱咐了几句,叫他们看住赵承琰别让他跑了,两个士兵答应了。赵六跑步上了城楼上,来找今天城门值班偏将,此人名叫武且也是从士兵当起积功升至偏将。
听赵六说了事情的经过,武且也有点惊异,拿起令牌一看,只见令牌正面写着“大魏安平郡王”背面写着“赵”,武且看了吓的惊叫一声,竟然是安平郡王赵承琰七殿下在城门外。
武且马上站了起来就要下楼,走了两步他突然停下,叫过赵六让他去将令牌送到太守府交给太守王沅陵,让他出来迎接七殿下。
赵六飞奔到了太守府叫令牌叫给了太守王沅陵,王沅陵也被吓了一跳完全没想到安平郡王殿下怎么会来到丰州城,来不及多想马上穿上朝服来到城门处。
此时,武且已经将赵承琰迎接到了城楼里,正在陪着说话。王沅陵一进屋就看见主位上坐着的赵承琰,王沅陵几年前去晋阳的时候见过赵承琰虽然没什么交集,但是见过几次,此时一眼就看出这位绝对就是那位安平郡王殿下。
紧走两步来到赵承琰近前,躬身施礼说道:“臣,丰州太守王沅陵拜见安平郡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哈哈哈,王太守不用多礼,请坐吧。”听见王沅陵这么说,武且等人心中仅存的一点点疑虑也尽去。
落座之后王沅陵问道:“殿下因何到此啊?此处是边城还是很危险的。”赵承琰笑了笑,将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王沅陵,不过隐去了不少细节。
王沅陵听了震惊到无以复加,虽然赵承琰说的比较笼统,但是他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草原上去侦查室韦人三大部落的动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能力啊。
众人交谈了一会儿,王沅陵安排赵承琰住在太守府,同时回到书房将赵承琰到达的消息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快马加鞭连夜送往晋阳。
第二天,赵承琰休息了一晚,睡的非常安稳。吃过早饭,在武且的陪同下视察了一下整个丰州城。丰州城内的街巷,带有行业名称的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带有寺院名称的有药师阁巷、北禅院巷、太师殿巷;用居民姓氏取名的街巷有斐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刘大卿、张居柔巷等等。这些街巷名称,反映了丰州居民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分布在全城内各个坊区,商业有了发展,而且按行业分工,各有专业的集市,已是相当繁荣的上等城市。
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诗人严忠的“过丰州”诗中写道:“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半明城上楼。车马喧图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诗中生动描绘了丰州城内外的风光景色,城南大黑河水缓慢地向西流去,路旁的田野里长满丰收在望的小米和高粱。城门上的城楼在晨光沐浴下照着半面,巍峨的佛塔高耸入晴朗的天空,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伍长叫赵六今年二十五岁是个孤儿。十七年前他的全家都被入境劫掠的草原异族杀了,只剩下他自己当时他只有八岁。成为了孤儿的他差点饿死,幸好被当时率军追击异族军队的大魏车骑将军“赤血金刀”周勃救下,周勃看他奄奄一息而且身世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将他留在了身边的亲兵营中。
在周勃的身边待了八年,在十六岁那年他跟着周勃北击鲜卑阿勒坦部和党项族小斛禄部的联军,因为轻敌冒进被敌人伏击,魏军损失数千人,幸好援军及时赶到才没有全军覆没,周勃因为这次失误被罢官回晋阳受审,他的部下也被打散分散到边军各部。
就这样赵六被分到了丰州城边军中,随后几年在对抗异族的战斗中因为勇敢善战,被提拔成了一个伍长,今天就是他的小队负责城门的值守。
赵六盯着排队的人群,里面有不少异族打扮的牧人,看着这些人赵六的眼中不时闪过冰冷的光芒,他很仇视这些人,希望能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一些借口来狠狠的修理他们。
正当他不断的来回扫视的时候,突然发现从官道上慢慢悠悠的走来一匹白马,一个年轻人正坐在马背上悠哉的看着四周的景色。就在边地的赵六一眼就被这匹白马所吸引,这匹马比普通的骏马要高大不少,高昂的脖颈显示着它的高傲,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顶梁门上那冲天的独角,实在太独特了,赵六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神俊的马。
见人已经来到面前,赵六连忙上前拦住对方说道:“等一下,你是哪里人?为什么来丰州城?”赵承琰正在环顾四周,见有人阻拦自己还喊了一句,愣了一下低头一看,一名边军伍长站在马前。
赵承琰看着这名伍长他有点好笑,在自己的国家被人拦下盘问,还挺有意思。
“我是大魏人,我要去晋阳今天是路过这里的。”赵承琰面带微笑的回答。
“噢?去晋阳?路过这里?”赵六有点奇怪,这里是边关,外面是大草原,一个大魏人从草原过来路过这里去晋阳,赵六觉得这事不对。
“你从草原而来路过这里去晋阳,但你又说是大魏人,有路引吗?”
“什么?路引?”在民间每一个魏人如果出远门的话身上必须带着当地官府开出的路引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赵承琰有点懵,他出行什么时候需要用路引了,压根就没想到过这事。
“我没有路引,从来都不需要。”赵六一听赵承琰没有路引,立即警觉起来,右手握住了腰刀的刀柄,双眼紧盯着他说道:“如果是魏人怎么会没有路引,你到底是什么人?”
赵承琰觉得这么说来说去的也根本解释不清楚,就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扔给了赵六,对他说道:“把这个交给你的长官他就知道我是谁了,我就在这里等你。”赵六认识的字比较有限,令牌上写了不少字,他只认识一个赵字其他的篆字他就不认识了,但是看牌子不像是假的。
他叫来边上两名士兵,低声嘱咐了几句,叫他们看住赵承琰别让他跑了,两个士兵答应了。赵六跑步上了城楼上,来找今天城门值班偏将,此人名叫武且也是从士兵当起积功升至偏将。
听赵六说了事情的经过,武且也有点惊异,拿起令牌一看,只见令牌正面写着“大魏安平郡王”背面写着“赵”,武且看了吓的惊叫一声,竟然是安平郡王赵承琰七殿下在城门外。
武且马上站了起来就要下楼,走了两步他突然停下,叫过赵六让他去将令牌送到太守府交给太守王沅陵,让他出来迎接七殿下。
赵六飞奔到了太守府叫令牌叫给了太守王沅陵,王沅陵也被吓了一跳完全没想到安平郡王殿下怎么会来到丰州城,来不及多想马上穿上朝服来到城门处。
此时,武且已经将赵承琰迎接到了城楼里,正在陪着说话。王沅陵一进屋就看见主位上坐着的赵承琰,王沅陵几年前去晋阳的时候见过赵承琰虽然没什么交集,但是见过几次,此时一眼就看出这位绝对就是那位安平郡王殿下。
紧走两步来到赵承琰近前,躬身施礼说道:“臣,丰州太守王沅陵拜见安平郡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哈哈哈,王太守不用多礼,请坐吧。”听见王沅陵这么说,武且等人心中仅存的一点点疑虑也尽去。
落座之后王沅陵问道:“殿下因何到此啊?此处是边城还是很危险的。”赵承琰笑了笑,将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王沅陵,不过隐去了不少细节。
王沅陵听了震惊到无以复加,虽然赵承琰说的比较笼统,但是他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草原上去侦查室韦人三大部落的动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能力啊。
众人交谈了一会儿,王沅陵安排赵承琰住在太守府,同时回到书房将赵承琰到达的消息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快马加鞭连夜送往晋阳。
第二天,赵承琰休息了一晚,睡的非常安稳。吃过早饭,在武且的陪同下视察了一下整个丰州城。丰州城内的街巷,带有行业名称的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带有寺院名称的有药师阁巷、北禅院巷、太师殿巷;用居民姓氏取名的街巷有斐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刘大卿、张居柔巷等等。这些街巷名称,反映了丰州居民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分布在全城内各个坊区,商业有了发展,而且按行业分工,各有专业的集市,已是相当繁荣的上等城市。
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诗人严忠的“过丰州”诗中写道:“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半明城上楼。车马喧图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诗中生动描绘了丰州城内外的风光景色,城南大黑河水缓慢地向西流去,路旁的田野里长满丰收在望的小米和高粱。城门上的城楼在晨光沐浴下照着半面,巍峨的佛塔高耸入晴朗的天空,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