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县里卖花
第一天卖货正巧是周四,唐遥打头阵。出发前,她在柜子里找出最崭新的一身衣服,又从货品里找出一条颜色鲜艳的方巾,把头发用方巾扎起来。
唐遥把额前的碎发往两边拢一拢,露出光洁的额头。她冲着镜子浅浅一笑,嘴角边浮现出酒窝。虽然脸上素净,不施粉黛。可原主姚小英没下地干过活,常年都是待在教室里学习,白嫩的皮肤在杨柳村的姑娘里可是独树一帜,就算不化妆,模样也不差。再经她这么一打扮,还挺好看的。
就是衣服差了点,她穿的已经是原主最好,最整洁的一件衬衫了。可袖口已经被磨得起了毛边,两旁的口袋内也是破的。好在颜色够鲜亮,是淡蓝色的,比起衣柜里那些带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要好很多。
唐遥选在早饭后出发,先到了村中央的晒谷场去,村里的年轻小媳妇最喜欢这个时段聚在那儿闲聊。众人看见唐遥挑着扁担过来,又看她明显是打扮过的样子,坐在那儿对她指指点点,捂着嘴说悄悄话。
在不远处放下扁担,唐遥不慌不忙的把东西一一拿出来,放在一旁的石台子上展示。这时候就有好奇心强的,伸着头往这边看。唐遥见她们来了兴趣,笑着问候:“从城里新进的货,嫂子,不来看看?”
“你这卖的都是啥?”
“种类可多了,我一样一样给你们介绍。”众人闻言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解。唐遥一点儿不嫌麻烦,认真说清楚每样东西的名称以及使用方式。尤其是发卡,方巾之类的饰品,要亲自演示一遍,告诉众人,城里的姑娘现在都这么打扮。
这些那些年轻小媳妇们也有见过市面的,逢年过节也回去镇上,县里逛逛。每次去,最羡慕那儿的女子,个个穿的光鲜亮丽。所以一听城里女人也用,纷纷争相上前购买。
经过一周的试卖,唐遥渐渐地也总结出一些规律。
杨柳两家小一辈的青年人们,互相的成见比老一辈小一些,所以买东西不挑人,见着喜欢的就下手。
至于老一辈,就泾渭分明的多。杨家这边的婶子们,坚决不去柳长庆那儿买,不管急不急着用,都集中在唐遥卖货的这两天买东西。
唐遥不像柳长庆,一点都不讲究什么姓杨姓柳,谁来买东西,她都笑脸相迎。再加上柳长庆在柳家那帮年轻人之中有些威信,两人这点小买卖,算是发展的不错。
这边既然稳定下来,唐遥就考虑卖花这一块的发展。
镇上的供应基本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每周来买花的,就那么几个老顾客。她已经竭尽全力招揽客人,甚至还跑到各事业单位门口去推销,也没增加多少。
这可愁坏了唐遥,现在正是百合花的旺季,连着山上其他的野花也都开了。可是供大于求,花再好再多,没有欣赏它的人,都是徒劳。于是她动起了去县上卖花的心思。
上回和姚二哥去过一次县城后,唐遥已经摸清了去的方法。而且现在在中转的三岔子村,也有熟人,自行车骑过去,往康二喜家一放,再转最早的一班班车,到市里不到九点,正赶上上班高峰。
而且县里的医院政府还有学校在一条街上,这些单位的女同志多,不愁没销路。
说干就干,依旧是一条扁担两个桶,她放在自行车上绑好,天不亮就出发了。
唐遥挑着扁担出了汽车站,大街上比上回来的时候热闹许多。全都是急着上班的人,还时不时有几辆小轿车路过。
路边的小店也都开了,店员们洒扫,擦玻璃,勤快的不得了。只是街面上一个摆摊子的也没有,不知是因为太早还是怎么回事。
到了县政府门口,唐遥把摊子摆好,熟门熟路的开始叫卖,还在围墙上张贴好自己的宣传告示。
不一会儿就有人上前询问,在唐遥的推销下顺利成交一单。县里人的经济状况明显比镇上宽裕,有点兴趣,十有八九就会掏钱。
一上午的时间,就卖出了在镇上全天的量。唐遥中午边啃着馍馍,边躲在角落数钱,总共三块七毛八分钱。还好她今天带的花够多,要不就得提前收摊了。
只是远远的从主街望过去,就她孤零零的一个摊位。难道县里不流行摆摊,流行租店铺吗?那成本多贵呀。像她这种小买卖,哪儿承担的起。
午饭时间一到,街上的人又多了起来。看到远处几个穿着护士服的女孩子走过来,唐遥喊的更卖力了。
“鲜花,七分钱一支,走过路过瞧一瞧。”
“哎,你这是什么花呀?”
“这叫百合花,香味淡雅,寓意也好。”
一个姑娘念起后面的告示,觉得挺有意思,张口就要五支。还没来得及交钱,就被同伴拉住了:“这个我们村后面都是,还花这个冤枉钱干啥。”
唐遥哪能放过这个潜在客户:“这确实是山里采来的,可您看看我这个包装,还有配花。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摆在家里,可漂亮了,绝对错不了。姐,来一束呗,您喜欢啥颜色的,粉的怎么样?还是白的?”
“我说你们这些村里来的,真当我们城里人傻呀。几张破纸,几根荒草,就要三毛钱,你赚钱也太容易了吧。”
那个准备掏钱的姑娘示意她别说了,歉意的对唐遥说:“不好意思啊,她今天被护士长扣了奖金,心情不太好。”
“你和她说那么多干嘛,她一个农村来的,懂什么呀。走走,别买了,你要是喜欢,下回我妈来,让她给你带。”
两人说这话便走了,唐遥气不打一处来,小声嘀咕:“真是什么人都有。”
谁知道那个姑娘耳朵那么好使,转过身来,恶狠狠的问:“你嘀咕什么呢,是不是骂我呢?”
她的同伴不想惹事,生拉硬拽把她带走了。
唐遥见她们走了,也就没当回事,哪知道多的这句嘴,给自己惹下了大麻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唐遥把额前的碎发往两边拢一拢,露出光洁的额头。她冲着镜子浅浅一笑,嘴角边浮现出酒窝。虽然脸上素净,不施粉黛。可原主姚小英没下地干过活,常年都是待在教室里学习,白嫩的皮肤在杨柳村的姑娘里可是独树一帜,就算不化妆,模样也不差。再经她这么一打扮,还挺好看的。
就是衣服差了点,她穿的已经是原主最好,最整洁的一件衬衫了。可袖口已经被磨得起了毛边,两旁的口袋内也是破的。好在颜色够鲜亮,是淡蓝色的,比起衣柜里那些带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要好很多。
唐遥选在早饭后出发,先到了村中央的晒谷场去,村里的年轻小媳妇最喜欢这个时段聚在那儿闲聊。众人看见唐遥挑着扁担过来,又看她明显是打扮过的样子,坐在那儿对她指指点点,捂着嘴说悄悄话。
在不远处放下扁担,唐遥不慌不忙的把东西一一拿出来,放在一旁的石台子上展示。这时候就有好奇心强的,伸着头往这边看。唐遥见她们来了兴趣,笑着问候:“从城里新进的货,嫂子,不来看看?”
“你这卖的都是啥?”
“种类可多了,我一样一样给你们介绍。”众人闻言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解。唐遥一点儿不嫌麻烦,认真说清楚每样东西的名称以及使用方式。尤其是发卡,方巾之类的饰品,要亲自演示一遍,告诉众人,城里的姑娘现在都这么打扮。
这些那些年轻小媳妇们也有见过市面的,逢年过节也回去镇上,县里逛逛。每次去,最羡慕那儿的女子,个个穿的光鲜亮丽。所以一听城里女人也用,纷纷争相上前购买。
经过一周的试卖,唐遥渐渐地也总结出一些规律。
杨柳两家小一辈的青年人们,互相的成见比老一辈小一些,所以买东西不挑人,见着喜欢的就下手。
至于老一辈,就泾渭分明的多。杨家这边的婶子们,坚决不去柳长庆那儿买,不管急不急着用,都集中在唐遥卖货的这两天买东西。
唐遥不像柳长庆,一点都不讲究什么姓杨姓柳,谁来买东西,她都笑脸相迎。再加上柳长庆在柳家那帮年轻人之中有些威信,两人这点小买卖,算是发展的不错。
这边既然稳定下来,唐遥就考虑卖花这一块的发展。
镇上的供应基本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每周来买花的,就那么几个老顾客。她已经竭尽全力招揽客人,甚至还跑到各事业单位门口去推销,也没增加多少。
这可愁坏了唐遥,现在正是百合花的旺季,连着山上其他的野花也都开了。可是供大于求,花再好再多,没有欣赏它的人,都是徒劳。于是她动起了去县上卖花的心思。
上回和姚二哥去过一次县城后,唐遥已经摸清了去的方法。而且现在在中转的三岔子村,也有熟人,自行车骑过去,往康二喜家一放,再转最早的一班班车,到市里不到九点,正赶上上班高峰。
而且县里的医院政府还有学校在一条街上,这些单位的女同志多,不愁没销路。
说干就干,依旧是一条扁担两个桶,她放在自行车上绑好,天不亮就出发了。
唐遥挑着扁担出了汽车站,大街上比上回来的时候热闹许多。全都是急着上班的人,还时不时有几辆小轿车路过。
路边的小店也都开了,店员们洒扫,擦玻璃,勤快的不得了。只是街面上一个摆摊子的也没有,不知是因为太早还是怎么回事。
到了县政府门口,唐遥把摊子摆好,熟门熟路的开始叫卖,还在围墙上张贴好自己的宣传告示。
不一会儿就有人上前询问,在唐遥的推销下顺利成交一单。县里人的经济状况明显比镇上宽裕,有点兴趣,十有八九就会掏钱。
一上午的时间,就卖出了在镇上全天的量。唐遥中午边啃着馍馍,边躲在角落数钱,总共三块七毛八分钱。还好她今天带的花够多,要不就得提前收摊了。
只是远远的从主街望过去,就她孤零零的一个摊位。难道县里不流行摆摊,流行租店铺吗?那成本多贵呀。像她这种小买卖,哪儿承担的起。
午饭时间一到,街上的人又多了起来。看到远处几个穿着护士服的女孩子走过来,唐遥喊的更卖力了。
“鲜花,七分钱一支,走过路过瞧一瞧。”
“哎,你这是什么花呀?”
“这叫百合花,香味淡雅,寓意也好。”
一个姑娘念起后面的告示,觉得挺有意思,张口就要五支。还没来得及交钱,就被同伴拉住了:“这个我们村后面都是,还花这个冤枉钱干啥。”
唐遥哪能放过这个潜在客户:“这确实是山里采来的,可您看看我这个包装,还有配花。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摆在家里,可漂亮了,绝对错不了。姐,来一束呗,您喜欢啥颜色的,粉的怎么样?还是白的?”
“我说你们这些村里来的,真当我们城里人傻呀。几张破纸,几根荒草,就要三毛钱,你赚钱也太容易了吧。”
那个准备掏钱的姑娘示意她别说了,歉意的对唐遥说:“不好意思啊,她今天被护士长扣了奖金,心情不太好。”
“你和她说那么多干嘛,她一个农村来的,懂什么呀。走走,别买了,你要是喜欢,下回我妈来,让她给你带。”
两人说这话便走了,唐遥气不打一处来,小声嘀咕:“真是什么人都有。”
谁知道那个姑娘耳朵那么好使,转过身来,恶狠狠的问:“你嘀咕什么呢,是不是骂我呢?”
她的同伴不想惹事,生拉硬拽把她带走了。
唐遥见她们走了,也就没当回事,哪知道多的这句嘴,给自己惹下了大麻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