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襄阳
离别总是愁。
离人却各有各的愁。
对于赵敏来说,李超的离开,是一段故事的结束,这段故事美得像一个的童话,让她沉浸其中。
曲终人散,也促使了她的某种改变。
欲望会化作力量,打破重重阻碍。
于是便有了十年之约。
但对于李超来说,离开王府只是他踏入江湖的开始。
要说离愁,有是有的。
但突然卷入这场乱世之中,他的心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至少目前来看,他没有时间去哀伤。
武当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反而让他为这个门派即将发生的烂事儿操心。
官道上。
烈日下。
一人。
一马。
李超觉得,如果不是着急赶路的话,学那老子骑牛出函谷,细细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件美事。
这时的中原大陆,与二十一世纪的钢筋水泥不同,到处都是没有污染的空气和环境,小溪潺潺,高山巍巍,颇有种走在人间仙境里的感觉。
李超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
如果没有蒙古鞑子肆意横行,就更完美了。
虽然后世五十六个民族已经大团圆了,但在这里却完全不同。
一路上,李超见惯了所谓的官府和正邪两派人士,你杀我来我杀你,乱成一团。
饥饿、战乱、疾病、家破人亡……生动地勾勒出这个国家的现状。
任何一个三观正常的中国人都不会想见到这幅景象。
李超也想驱除鞑虏,收复中原。
如果他有能力,他也许真的会去做。
但是,他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会点武功的武当弟子而已。
他能随手救下一家、两家人,却救不了天下人。
盘算了十年的计划,如今终于实现了,李超也不止一次地想过日后的生活。
学小说里的侠男侠女,仗剑闯江湖,刀尖上舔血?
呵呵,不存在的。
要知道李超重生以前,也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若不是重生在武当山这个风云聚集之地,说不定他现在还在地里刨食,做个无忧无虑的农家小子。
他可以为了俞岱岩去杀人,不代表他真的喜欢打打杀杀。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是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仅此而已。
时至今日,他幻想着往后数十年的生活时,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封剑归隐,得一佳偶,共赴山林,每日与些花鸟鱼虫作伴,岂不美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句话放在他身上正合适,他本想像一条咸鱼一样过些平淡的日子,但作为武当三代弟子中最为出色的存在,他的身上无疑寄托着长辈们的希望。
外驱鞑虏,内兴武当!
归隐山林的愿望,短期内怕是难以实现了。
快意恩仇,听上去潇洒无比,实际上却需要极其强大的力量作后盾。
李超现在就无比渴望力量!
获得力量不是最终目的,力量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
他没有忘了初心,只是他知道武当山上马上就要发生一件震惊武林的大事。
一路上,与他同路之人多得数不胜数。
四月初九,武当张真人百年大寿!
他们,都是要去拜寿之人。
亦是“摧肝肠”之人!
李超原本觉得靠自己作为穿越者“先知先觉”的优势,在寿宴上救下老张应该不难,至于小张,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从他进入汝阳王府那一刻开始,他就感觉这种优势越来越淡了。
剧情,已经偏离了他熟知的方向,开始往一个未知的趋势发展。
他背后的倚天剑,便是明证!
说起来,沿途他已经找了个铁匠铺把断剑重新铸好,又用布条把倚天剑剑鞘包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叫人难以辨认。
他胯下这马,本不是什么名驹,加上吃喝休息的时间,日行两百里已是极限。
直到四月初五这天,他才到了目的地。
不过不是武当山,而是襄阳。
襄阳在湖——北境内,武当也在湖——北,本就顺路。
而且李超又渴望快速获得力量,于是他来了。
他想过自家武功的缺陷。
一是怕快,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如果对手的出招速度太快,就算是他已经在脑海中算出了破解之法,但出剑速度却跟不上对方。只是现在还不会遇到这种以“快”闻名的高手,还不用太过在意。
二是怕计算量太大,也就是怕被围攻,如果同时有很多人对他出招,那么他就要同时计算很多招的破解之法,难免会出错。
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的内功不行,不能仗着内力高强去莽,境界高是高了,但架不住一力降十会,所以人家的每一招他都要去算,以达到力量拨千斤的效果。
武当金顶之上,各大派高手云集,被一群所谓的正派人士围攻,也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所以,如何快速增长内功成了当务之急。
古往今来,内力的增长大多都是靠日积月累的苦修,能快速增长内功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
如果这是射雕的世界,还有一条梁子翁养了多年的大补蛇可以期望。
但这是倚天,这是一个蒙人称霸,绝学失传,人才凋零的年代。
纵观整部倚天原著,他也没找到类似的机缘,无奈只能碰碰运气了。
而他碰运气的地方,不在城里,所以他虽然路过了襄阳城,却没有进去,只是远远地注视了这座雄城片刻,便离去了。
百年前,一代大侠郭靖就在这里,将蒙古人的南下的脚步生生地拖延了数十年。
百年后,李超沿着同样的路线南下,守城的人还在,不过已经换了鞑子的将军。
丐帮,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大帮,这个在郭大侠和黄帮主的带领下走在抗元第一线的帮派,却没有继承到郭大侠的遗志,准确来说,武林中所有的名门正派包括武当在内,都没有。
张三丰固然是一代武学大师,但是他心太善了,善到不忍心去杀人,叫他领兵打仗着实是为难他了。
至于其他门派,呵呵,他们想的是自己称霸武林,甚至是一统天下,真正为民之心又有多少呢?
反而是明教,这个被世人认为是魔教的教派,一直活跃在抗元前线。
说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离人却各有各的愁。
对于赵敏来说,李超的离开,是一段故事的结束,这段故事美得像一个的童话,让她沉浸其中。
曲终人散,也促使了她的某种改变。
欲望会化作力量,打破重重阻碍。
于是便有了十年之约。
但对于李超来说,离开王府只是他踏入江湖的开始。
要说离愁,有是有的。
但突然卷入这场乱世之中,他的心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至少目前来看,他没有时间去哀伤。
武当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反而让他为这个门派即将发生的烂事儿操心。
官道上。
烈日下。
一人。
一马。
李超觉得,如果不是着急赶路的话,学那老子骑牛出函谷,细细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件美事。
这时的中原大陆,与二十一世纪的钢筋水泥不同,到处都是没有污染的空气和环境,小溪潺潺,高山巍巍,颇有种走在人间仙境里的感觉。
李超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
如果没有蒙古鞑子肆意横行,就更完美了。
虽然后世五十六个民族已经大团圆了,但在这里却完全不同。
一路上,李超见惯了所谓的官府和正邪两派人士,你杀我来我杀你,乱成一团。
饥饿、战乱、疾病、家破人亡……生动地勾勒出这个国家的现状。
任何一个三观正常的中国人都不会想见到这幅景象。
李超也想驱除鞑虏,收复中原。
如果他有能力,他也许真的会去做。
但是,他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会点武功的武当弟子而已。
他能随手救下一家、两家人,却救不了天下人。
盘算了十年的计划,如今终于实现了,李超也不止一次地想过日后的生活。
学小说里的侠男侠女,仗剑闯江湖,刀尖上舔血?
呵呵,不存在的。
要知道李超重生以前,也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若不是重生在武当山这个风云聚集之地,说不定他现在还在地里刨食,做个无忧无虑的农家小子。
他可以为了俞岱岩去杀人,不代表他真的喜欢打打杀杀。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是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仅此而已。
时至今日,他幻想着往后数十年的生活时,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封剑归隐,得一佳偶,共赴山林,每日与些花鸟鱼虫作伴,岂不美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句话放在他身上正合适,他本想像一条咸鱼一样过些平淡的日子,但作为武当三代弟子中最为出色的存在,他的身上无疑寄托着长辈们的希望。
外驱鞑虏,内兴武当!
归隐山林的愿望,短期内怕是难以实现了。
快意恩仇,听上去潇洒无比,实际上却需要极其强大的力量作后盾。
李超现在就无比渴望力量!
获得力量不是最终目的,力量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
他没有忘了初心,只是他知道武当山上马上就要发生一件震惊武林的大事。
一路上,与他同路之人多得数不胜数。
四月初九,武当张真人百年大寿!
他们,都是要去拜寿之人。
亦是“摧肝肠”之人!
李超原本觉得靠自己作为穿越者“先知先觉”的优势,在寿宴上救下老张应该不难,至于小张,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从他进入汝阳王府那一刻开始,他就感觉这种优势越来越淡了。
剧情,已经偏离了他熟知的方向,开始往一个未知的趋势发展。
他背后的倚天剑,便是明证!
说起来,沿途他已经找了个铁匠铺把断剑重新铸好,又用布条把倚天剑剑鞘包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叫人难以辨认。
他胯下这马,本不是什么名驹,加上吃喝休息的时间,日行两百里已是极限。
直到四月初五这天,他才到了目的地。
不过不是武当山,而是襄阳。
襄阳在湖——北境内,武当也在湖——北,本就顺路。
而且李超又渴望快速获得力量,于是他来了。
他想过自家武功的缺陷。
一是怕快,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如果对手的出招速度太快,就算是他已经在脑海中算出了破解之法,但出剑速度却跟不上对方。只是现在还不会遇到这种以“快”闻名的高手,还不用太过在意。
二是怕计算量太大,也就是怕被围攻,如果同时有很多人对他出招,那么他就要同时计算很多招的破解之法,难免会出错。
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的内功不行,不能仗着内力高强去莽,境界高是高了,但架不住一力降十会,所以人家的每一招他都要去算,以达到力量拨千斤的效果。
武当金顶之上,各大派高手云集,被一群所谓的正派人士围攻,也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所以,如何快速增长内功成了当务之急。
古往今来,内力的增长大多都是靠日积月累的苦修,能快速增长内功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
如果这是射雕的世界,还有一条梁子翁养了多年的大补蛇可以期望。
但这是倚天,这是一个蒙人称霸,绝学失传,人才凋零的年代。
纵观整部倚天原著,他也没找到类似的机缘,无奈只能碰碰运气了。
而他碰运气的地方,不在城里,所以他虽然路过了襄阳城,却没有进去,只是远远地注视了这座雄城片刻,便离去了。
百年前,一代大侠郭靖就在这里,将蒙古人的南下的脚步生生地拖延了数十年。
百年后,李超沿着同样的路线南下,守城的人还在,不过已经换了鞑子的将军。
丐帮,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大帮,这个在郭大侠和黄帮主的带领下走在抗元第一线的帮派,却没有继承到郭大侠的遗志,准确来说,武林中所有的名门正派包括武当在内,都没有。
张三丰固然是一代武学大师,但是他心太善了,善到不忍心去杀人,叫他领兵打仗着实是为难他了。
至于其他门派,呵呵,他们想的是自己称霸武林,甚至是一统天下,真正为民之心又有多少呢?
反而是明教,这个被世人认为是魔教的教派,一直活跃在抗元前线。
说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