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充满了力量
她不想让孩子们再挨饿!
一晃二十来天过去了,薛一梅每天都去下鱼篓,每天也有所收入,只是收入逐渐减少,这样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期间,薛一梅又买了两次粮食,也买了两回布头和碎棉花、灯油和一些针线。
虽然添置了不少东西,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盈余,让薛一梅心里有些安慰。
尤其是屯里的人,去河边捕鱼的人后来渐渐少了,也可能是他们捕鱼的方法不对头,后来就渐渐的不来了。
而且他们并没有来河东,这也让薛一梅很是松了口气。
薛一梅用布头给傅欢和丫丫每人做了一顶棉帽子和一副棉手套,也给她俩每人做了一身新衣服。
新衣服做的是单衣,是用色彩鲜艳的碎布头拼接的。
为了让衣服看起来美观一些,薛一梅前后衣片和袖子用布头给她俩拼接了小动物图案,小兔子、狗熊、小鱼、小鸡等,栩栩如生的,一点儿也看不出是用布头拼接的,两个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咋咋呼呼的恨不得立即穿在身上。
用那些颜色深、布块大些的布头,薛一梅给傅平也做了一身新衣,拼接成了竹子图案和几何图案,别具一格,也很好看,傅平也喜欢的咧着嘴笑个不停。
后来薛一梅见孩子们身上的棉衣都脏了,也没有换洗的棉衣,就将碎棉花一点一点的铺展开,给三个孩子每人又做了一身棉衣。
只是棉衣的布料没有再拼接图案,将布头直接缝上就行了。因为棉花太碎,怕棉花在里面滚动,薛一梅用针线多引了几趟针线。不管怎么说,孩子们有了新棉衣穿,不再挨冻,用极小的价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薛一梅也非常有成就感。
不是薛一梅舍不得用好棉花做棉衣,而是外债还没偿还,好棉花一斤要五十文呢,目前来说,傅家还真是买不起。
棉衣做好之后,让孩子们换上了新棉衣,在外面还套上了新做的单衣,省得把棉衣弄脏了。身上的旧棉衣薛一梅全都拆洗了,再重新做时,里面不仅又掺了些碎棉花,也在衣服和袖子下面拼接了一块布头,比原来的棉衣大了些,也厚实了许多。破旧的地方也重新缝补了,干净厚实多了。
可惜的是,自己身量太大,用布头做鞋还行,做衣服就牵强了,也只能等家里条件改善了再说。
她选择了一些厚实的粗布做了鞋面,比着脚上的鞋裁剪出来,家里每人都用布头还做了一双新棉鞋。
做棉鞋时,薛一梅可费了老劲了。
首先得用碎布头和旧粗布粘布板,作为鞋底的原材料。每双鞋的鞋底最少得用四层布板,四个人的鞋底得用多少?因此,粘布板时,家里的菜板、面板、大盆底和大些的木板都利用上了。
这也罢了,最难的是纳鞋底。因为她急着将鞋快做好,因此还买了灯油。经过日夜苦战,终于给家里所有人都做了一双新棉鞋。
另外,薛一梅也做成了简易的卫生带和卫生巾。
卫生带是用厚实的布头里面夹着软些的油布,卫生巾是软布里面裹着棉花,做成以后用蒸笼消了毒晾晒干爽,就成了古代版卫生带和卫生巾。
她也没多做,卫生带做了五个轮换着使用,这个她想多用几回。卫生巾做了二十多片,都是一次性的。
也多亏家里都是孩子,怕他们问,都是夜间做的,买灯油也是这个原因。
这些东西都被她用布包了起来,放在了衣柜里。
她的月事不太准,有时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有了卫生带和卫生巾,她也不怕来月事的尴尬和不便了。
可惜厕纸没有买到,杂货铺里没有卖厕纸的。她偷偷打听了一下,小二用看傻子的目光看着她,说了句“谁舍得用纸如厕”,就不理她了。
看来古代的纸一定贵得离谱,目前来说她还没有那个条件使用厕纸,也只能继续用高粱杆如厕了。
在这期间,还过了李氏的”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天。
薛一梅买了线香、糕点、水果和五谷,去坟头上祭拜了一下。年前还有一个“五七”,等到明年过了忌日,才算出了孝期。
在炕上做针线活的同时,薛一梅也没忘记给几个孩子讲故事。海尔兄弟已经讲了二十多集了,几个孩子主题曲现在唱的比薛一梅还溜。
另外,薛一梅还教会了他们一部分三字经。着重讲了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孔融让梨、香九龄的故事,让他们知晓人性的善恶、所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为人处世的礼节以及友爱孝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道理。
三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两个小的虽然听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里面实际的含义,但薛一梅教的三字经,却全都会背了。
尤其是傅平,不仅全都会背,字面意思也都弄懂了。每次薛一梅讲完,他都若有所思,眼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薛一梅发现,三个孩子都很聪明,傅平大些还不算什么,丫丫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比傅欢还强上一些。
傅欢也不笨,磕磕碰碰的也能背下来,但相对于丫丫到底就差一些。
这天,她早早起来,去河边取了鱼篓,掂了掂分量,也就五六斤的样子。这些日子下的鱼篓,每天都差不多,能有五六斤已经很不错了。
她很知足,每天都有二三百文的收入,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她也没想到河里的鱼虾这么给力。
现在家里已经有四两多不到五两银子了,再卖些鱼虾,估计年前就能将外债还清了。
一想到能还清外债,薛一梅就信心倍增,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她打开鱼篓,里面也只有两条二斤多的鳜鱼、大约半斤青虾和一些小鱼,因为东西少,这些鱼虾也没分类,都放进了一个大些的篮子里。
薛一梅将筐子装好,也没有在上面覆盖荒草,反正屯里人基本上都知道了她每天进镇卖鱼,也没啥好瞒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一晃二十来天过去了,薛一梅每天都去下鱼篓,每天也有所收入,只是收入逐渐减少,这样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期间,薛一梅又买了两次粮食,也买了两回布头和碎棉花、灯油和一些针线。
虽然添置了不少东西,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盈余,让薛一梅心里有些安慰。
尤其是屯里的人,去河边捕鱼的人后来渐渐少了,也可能是他们捕鱼的方法不对头,后来就渐渐的不来了。
而且他们并没有来河东,这也让薛一梅很是松了口气。
薛一梅用布头给傅欢和丫丫每人做了一顶棉帽子和一副棉手套,也给她俩每人做了一身新衣服。
新衣服做的是单衣,是用色彩鲜艳的碎布头拼接的。
为了让衣服看起来美观一些,薛一梅前后衣片和袖子用布头给她俩拼接了小动物图案,小兔子、狗熊、小鱼、小鸡等,栩栩如生的,一点儿也看不出是用布头拼接的,两个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咋咋呼呼的恨不得立即穿在身上。
用那些颜色深、布块大些的布头,薛一梅给傅平也做了一身新衣,拼接成了竹子图案和几何图案,别具一格,也很好看,傅平也喜欢的咧着嘴笑个不停。
后来薛一梅见孩子们身上的棉衣都脏了,也没有换洗的棉衣,就将碎棉花一点一点的铺展开,给三个孩子每人又做了一身棉衣。
只是棉衣的布料没有再拼接图案,将布头直接缝上就行了。因为棉花太碎,怕棉花在里面滚动,薛一梅用针线多引了几趟针线。不管怎么说,孩子们有了新棉衣穿,不再挨冻,用极小的价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薛一梅也非常有成就感。
不是薛一梅舍不得用好棉花做棉衣,而是外债还没偿还,好棉花一斤要五十文呢,目前来说,傅家还真是买不起。
棉衣做好之后,让孩子们换上了新棉衣,在外面还套上了新做的单衣,省得把棉衣弄脏了。身上的旧棉衣薛一梅全都拆洗了,再重新做时,里面不仅又掺了些碎棉花,也在衣服和袖子下面拼接了一块布头,比原来的棉衣大了些,也厚实了许多。破旧的地方也重新缝补了,干净厚实多了。
可惜的是,自己身量太大,用布头做鞋还行,做衣服就牵强了,也只能等家里条件改善了再说。
她选择了一些厚实的粗布做了鞋面,比着脚上的鞋裁剪出来,家里每人都用布头还做了一双新棉鞋。
做棉鞋时,薛一梅可费了老劲了。
首先得用碎布头和旧粗布粘布板,作为鞋底的原材料。每双鞋的鞋底最少得用四层布板,四个人的鞋底得用多少?因此,粘布板时,家里的菜板、面板、大盆底和大些的木板都利用上了。
这也罢了,最难的是纳鞋底。因为她急着将鞋快做好,因此还买了灯油。经过日夜苦战,终于给家里所有人都做了一双新棉鞋。
另外,薛一梅也做成了简易的卫生带和卫生巾。
卫生带是用厚实的布头里面夹着软些的油布,卫生巾是软布里面裹着棉花,做成以后用蒸笼消了毒晾晒干爽,就成了古代版卫生带和卫生巾。
她也没多做,卫生带做了五个轮换着使用,这个她想多用几回。卫生巾做了二十多片,都是一次性的。
也多亏家里都是孩子,怕他们问,都是夜间做的,买灯油也是这个原因。
这些东西都被她用布包了起来,放在了衣柜里。
她的月事不太准,有时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有了卫生带和卫生巾,她也不怕来月事的尴尬和不便了。
可惜厕纸没有买到,杂货铺里没有卖厕纸的。她偷偷打听了一下,小二用看傻子的目光看着她,说了句“谁舍得用纸如厕”,就不理她了。
看来古代的纸一定贵得离谱,目前来说她还没有那个条件使用厕纸,也只能继续用高粱杆如厕了。
在这期间,还过了李氏的”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天。
薛一梅买了线香、糕点、水果和五谷,去坟头上祭拜了一下。年前还有一个“五七”,等到明年过了忌日,才算出了孝期。
在炕上做针线活的同时,薛一梅也没忘记给几个孩子讲故事。海尔兄弟已经讲了二十多集了,几个孩子主题曲现在唱的比薛一梅还溜。
另外,薛一梅还教会了他们一部分三字经。着重讲了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孔融让梨、香九龄的故事,让他们知晓人性的善恶、所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为人处世的礼节以及友爱孝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道理。
三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两个小的虽然听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里面实际的含义,但薛一梅教的三字经,却全都会背了。
尤其是傅平,不仅全都会背,字面意思也都弄懂了。每次薛一梅讲完,他都若有所思,眼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薛一梅发现,三个孩子都很聪明,傅平大些还不算什么,丫丫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比傅欢还强上一些。
傅欢也不笨,磕磕碰碰的也能背下来,但相对于丫丫到底就差一些。
这天,她早早起来,去河边取了鱼篓,掂了掂分量,也就五六斤的样子。这些日子下的鱼篓,每天都差不多,能有五六斤已经很不错了。
她很知足,每天都有二三百文的收入,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她也没想到河里的鱼虾这么给力。
现在家里已经有四两多不到五两银子了,再卖些鱼虾,估计年前就能将外债还清了。
一想到能还清外债,薛一梅就信心倍增,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她打开鱼篓,里面也只有两条二斤多的鳜鱼、大约半斤青虾和一些小鱼,因为东西少,这些鱼虾也没分类,都放进了一个大些的篮子里。
薛一梅将筐子装好,也没有在上面覆盖荒草,反正屯里人基本上都知道了她每天进镇卖鱼,也没啥好瞒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