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棉花开了

第一百零六章 一起来动手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令人喜悦的季节,当然了离不开的是辛劳。

    由于大家是提前规划好了的。所以落完了花生、红芋后,几个半大的孩子就直接扑到山上去了。

    首先扒拉回来的是柿子和葡萄,家里的何月香带着自家亲妈老太太哄着仨个孩子,把那些葡萄快速的整理出来晾晒在后院兔棚的屋顶上、赵安国提前用木头放着的盖帘上支好的架子上。

    赵安国的木匠操作间挨着墙可是放着一水溜的大瓦缸,就是专门给这些宝贝准备的。收拾完了葡萄接着开始削柿饼。柿子还没弄完呢,板粟又回来了,敲了粟壳取了粟子,还得把这些粟子处理收拾好,不然很容易生虫子的。

    最后回来的是一些青枣、核桃、松子之类的坚果类的,量比较少的东西。前前后后,早出晚归的花了一个多星期。

    这些是几个娃娃跑的。

    等到地里的活计差不多结束了,分了秋粮,开始准备春小麦的播种的时候,几个大人抽出两天时间专门上了山。好家伙,那成绩明显不是几个小的能比的。

    晚上的时候,大家把包谷都先扔到一边了,把山货先加班加点的处理好了以后。各家才开始摆弄起自家的包谷来了。

    棉棉家里今年秋里的包谷和去年相比能少点,毕竟后期何月香是没上工的。活计做起来能快不少。反而是这几家里完的最早的。

    紧接着是何平安家里的,何平安家里也是因为三妞生产,有段时间没有工分,所以分的粮食是仅次于赵安国家的。

    张国庆家的能稍多些,俩口子今年都没塌过一天工,天天还早起做一板豆腐。日子过的是越来越有劲头,所以今年是三家里面分的包谷最多的。赵安国家和何平安家忙完后,又都去给张国庆帮忙,人多干活快,两晚上就把余下的活计干完了。剩下的就是老屋里,老屋里今年的包谷一如既往的多。而且,因为王桂兰坐月子,干活力度小了很多,所以包谷堆的就比较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天天晚上,一堆人围着包谷堆听着广播剥个大半夜,也就是几天的工夫,就整利索了。

    何平安抽空骑着自行车回了趟山里。

    山里家里的老爸急的都不行了,何平安再不回来,老人都准备出山去找呀!山里人靠天吃饭,包谷的收成远不及山外,庄稼早早就结束了。这也是何平安老娘能住到山下去落粮食的原因。因何平安的叮嘱,老头悄悄的给自家户里的几家打了个招呼,大家弄了不少山货下来,就等着何平安这边的消息呢。何平安回家也是因为这事。走了几家,看了看山货的质量。

    山里人本来就纯厚,尤其是听说给自家人找的,价格也可以,所以都是紧着好的弄的,一个有虫眼的都没有。

    何平安直点头,和大家说好了送下去的时间,又让自家老爸给里面的老丈人家捎了话,说了日期,再三叮咛了质量不能低于村里的,这才骑着车子回了。到家就赶紧找了姐夫,把山里的情况说了。

    赵安国听了直点头,忙把自家的钱都捋了捋,怕不够,又把几家手的存钱都要了过来。

    到了约定的日子,山里下来了满满三架子车的东西,把何平安先吓了一跳,当时看着好像没有这么多。

    大家先小心翼翼的把葡萄给下了下来。免得压碎了。

    原来何平安当时看的时候,葡萄还在树上长着呢,大家怕采了不好弄,等这边把事情摇实了后,临到日子才出的手。

    这次拉下来的以板粟居多,其次是大枣,核桃、还有部分松子外加一部分葡萄。

    赵安国借了杆队里的大秤,过了重量。

    约好了钱一个星期后由何平安带回去,硬是留着大家吃了一顿热呼呼的连汤面,这才放了喜笑颜开的众人回去。

    临了走的时候,有个年纪较大,何平安叫伯的人偷偷对着何平安说:“麦粒,你问问你姐夫,看人家要五味子不?咱山上那东西多的很,而且还好!这要是能换成钱,哪怕便宜点,咱村里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何平安若有所思,很爽快的答应了:“行,我问问!”

    最后还是找了个时间问了下赵安国,赵安国也说不上来,只说承诺给打听打听。

    众人又是几天忙呼到半夜。后院大缸里都塞的严严实实的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赵安国家里新的一年里的头波山货,由赵安国炒了出来。

    郑红旗是提前知道的,早早就追问山货啥时候炒。

    当天,郑红旗早早借了辆车就跑来了,直接揽走了刚出锅的全部山货,连带着棉棉给推荐的花篮也要了二十个,打包走了。一口给自家留的都没有。

    郑红旗说了:“这就是你家自己出产的,啥时候你们自已吃不成呀,非得要和我抢这一口!”

    那个,只能好了吧!

    郑红旗走了后,赵安国揣着钱去了老屋,毕竟还有自家老爹的花篮钱在里面呢,还有前段时间收山货,把大家的钱都拿完了,现在有回来的钱了,赶紧给大家送回去。

    隔了两天,村里领导去乡上办事,郑红旗让人给赵安国捎了一封信。

    打开一看:星期六早上再来取山货、具体要求哗哗哗,特别提出花篮子再准备三十个。

    赵安国一算时间今天都已经星期三了,炒山货好说,自家老爹那边三十个篮子不好弄啊!又忙跑着找了回自家老爹。谁知道人家赵勇淡定的很,只是仨字“知道了。”

    赵安国急的直转圈,这到底是行啊还是行啊?

    老头实在看不上自家儿子这蠢像,给了句干脆的:“我都编好了,在那边放着哪,你直接取就行了!”

    赵安国的心这才落到实处了。问明了地,直接拿回家了!

    这次的量大,而且是早上要,为了保证口感,赵安国决定后半夜才开始炒。

    这样等郑红旗早上过来的时候,带走的就是热呼呼的。

    再说了,赵安国也有私心,他想给老三寄点山货去,老三来信没少提到山货。还有想给养老院那二老送点零嘴尝尝。这些赵安国决定也一并炒了。

    给山上的,自己早上骑着自行车带着小文跑一趟,让小文送进去,再把小文带回来,也不影响小文上课。

    至于寄给老三的,赵安国思忖着郑红旗来的时候,肯定会开车。到时候把给老三的山货扔给郑红旗,让郑红旗帮忙在县上给老三寄过去。省得人再跑一趟。

    由于要炒的量有点大,于是赵安国和老大打了个招呼。晚上的时候,把娘仨个移去和小文、小武、棉棉他们挤被窝去了。

    自己和老大睡在烧炕上说了会子话,眯了会,把提前准备好的山货,哥俩轮番给炒了。天快亮了才弄完。

    赵兴国没停,直接回家去了。

    赵安国稍微收拾了下,把饭做在锅里,才去叫了小文娘几个。棉棉把山货包好依然放在花篮里,小文一手提一个,坐上赵安国的自行车,去山上了。

    郑红旗过来的时候,赵安国都已经上工去了。何月香把俩小的扔给棉棉,自己跑地里喊了赵安国一声。

    赵安国紧随其后就回来了。把老三的事情和郑红旗说了一声。

    郑红旗看着赵安国想了想,说了句:“赵哥,等下星期,有时间咱哥俩坐一起聊聊,兄弟有些事情想要请教赵哥你呢!”

    赵安国点头应了:“行,提前让人捎个话,我在家备点吃的招呼你!”

    郑红旗摇手:“那到不用特别刻意,家常便饭就行了。说好了下个星期二或三我就过来了。耽误你半天的工。赵哥,你家俩小的快出月了吧?”

    “说啥呢!”赵安国笑着给了郑红旗一拳,接着回答到:“嗯,我家那俩小的马上就出月了。”

    郑红旗这才笑着走了。

    最近这段时间,赵安国和赵兴国以及何平安、张国庆几个下工了以后,都聚到赵安国家里,帮着把家里菜地里的菜菜清理出来,准备做个三个大棚子,一间房子的位置一间大棚。

    棚子搭建的比较高一些,成人进去也不须低头。

    赵安国找郑红旗托熟人弄了点旧钢管,用旧钢管搭的架子。到时候外面铺的是厚的薄膜。等温度下来后,再铺上厚厚的草帘子保暖就行了。

    草帘子大家早早的,你家编几,我家编几个的都送来了。

    赵勇一个夏季手就没停过,不是编棉棉要的那些小玩意,就是割浦草编草帘子,编正规家用的时候到是少了很多。

    搭好基本的架子后,兄弟几个顺手把地都整理出来。赵安国听从了棉棉的建议,抽空星期天去乡上了一趟,托人情买了老长一截电线,找人接了个插头,连着一个六十瓦的灯泡,做为移动电源,以备不时之需。

    零碎的活干完了,很快就到了和郑红旗约好的时间了。

    赵安国提前炒了一点子山货出来,这都炒了两次了,自家还没留货。这次炒的山货,几家都分了点,当做零嘴吃,又卤了两只兔子并一些豆干、花生、和鸡蛋。

    说起这个来,就不得不提一下,春里赵兴国、何平安、张国庆几家在老三赵振国紧连的地方申请了庄子每家都是三间。棉棉当时建议这几家先别种菜,地太薄了,种了也长的不行。捡了地里石块,拉了好土,配着沙子,做成沙土地,种了花生。秋里果然是大丰收,一提溜,一串的花生就拽出来了。留够自家吃的并送亲戚的后,花生全部被赵安国给收了过了。给几家又多了份收入。

    如今地里堆了肥,好好养着了。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