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妙音琴师(1)
长临城内南市街巷,是城里著名的声色之街,不仅有美人如云的听风阁,也有红袖添香的解语斋,还有妙音绝色的古江南,并称为“南市三绝”,但若论声色之绝,自然非古江南莫属。
古江南素有“天下第一琴坊”之称,无论是异地往来的商旅,还是他国行访的使团,只要来了长临城,就定是要去古江南内坐上一坐,才会不枉此行。
想十五年前,神势侯的夫人温若乔,她就出自这古江南,是天下远近驰名的第一台柱,许多人千金一掷,只为博得佳人一笑,但是自佳人怀春嫁于神势侯爷赵凌啸,古江南这十几年来便一蹶不振,口碑骤降。
幸而三年前,得妙音姑娘入坊,才使得这原本已经闭门谢客的古江南,如同浴火重生般,从此客似云来,其后又在妙音姑娘的特别教授下,培养出数十名绝色琴师,再次斩获“天下第一琴坊”之美名。
苏景阳感叹,这天下除了春兰姐的琴技尚能与妙音姑娘媲美,其他人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寒翊云被他这么一说,也是十分好奇,竟不由想起过去。三年前的青云斋下,他正心思困苦之时,一个神秘人弹出的丝丝琴音,令他心境通明、茅塞顿开,那种感觉,令他何其怀念。
于是,三人在苏景阳的带领下,去了南市街的古江南。
一入古江南,便如同闯入了一个脱离凡尘的仙境,其陈设尽皆古色古香,一路轻纱迷蒙,梦幻而神秘。
从外厅过道走入内席,竟无一个虚座,早已客满为患,唯独东角的座席空无一人。
两位侍女匆匆上前恭迎四人,“苏大公子,您已有半月未至了,您的座席我们可是日日都为您留着。”
苏景阳来到此处,如同游子归家一般,熟门熟路地带着几人走向东角席座,畅然一笑道:“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外面办事,也是刚回来,这不马上就来了你们这里,还带上了我的几位兄弟来捧场。今日满席,不知可是由妙音姑娘亲自掌琴?”
苏景阳心下期待,环顾四周,却并未见到妙音姑娘的踪影,不免又有些失落。
侍女还礼一笑。
“自然,古江南生意虽好,但每每到满席之日,定是因妙音姑娘亲自掌琴,否则不会有如此的盛况。几位公子请先入座,妙音姑娘正在南厢房里调琴,先由青湘姑娘为大家献上一曲,随后妙音姑娘就会来接场。”
听到是由妙音姑娘亲自掌琴,苏景阳才算放下心来。
两位侍女迎四人入席之后,奉了茶水,才轻声退下。
古江南的内席设置极为独特,除了平设多人席座,还在四角设了贵宾上席,而在其中间竟隔着一段悬空的水泉之景。
水泉中间又建有古木琴亭,以白色轻帘蔽之,而琴师们就在这珠帘隐蔽的琴亭里抚琴,琴声悠远间又夹着一丝神秘,这意境甚为美妙。
坊间琴声,波澜起伏。
正值心旷神怡之际,一阵微风忽起,琴亭里似换了新人,随着从各个座席里传出来的惊呼声,帘中之人的双手抚上琴弦,缕缕琴声丝丝入耳、沁入心田,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忘却自我、神思向往。
琴声时而如诉,又时而如泣。
琴声如诉时,所有最绚烂的时光,最冷涩的风霜,抑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地流淌起来;
而琴声如泣时,是在身隔沧海之间,埋葬岁月的颠沛流离,也是在千帆过尽之后,告别所有的波澜壮阔,或是在雁字回首之时,花满西楼的忧伤故情。
在懂得之后,每一次抚动琴弦时,曲音里都藏着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
寒翊云不禁有些心惊,这一琴曲,正是他当年在青云斋下,有缘听到的绝响琴音,虽然当时听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琴声却瞬间穿透心底,令人神思畅开。
“景阳,你可还记得,妙音姑娘是何时来的京城?”
寒翊云这一问,苏景阳却不由怔了,想不到大哥竟然会对妙音姑娘如此好奇,真是怪了。
“三年前到的京城,大哥怎么突然有此一问?”
不仅苏景阳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萧濯与寇承武也是一脸好奇地看着他。
面对三人灼热且期待的目光,寒翊云只是淡笑一声,“三年前我在青云斋下,曾有幸听过此曲。”
苏景阳不由为之一惊。
“据我所知,此曲音色极佳,其间婉转多变,全曲只有妙音姑娘一人会弹,难道她竟来自青云斋?”
妙音姑娘三年前初入京城,在古江南门前一曲成名,成为众人追捧的长临第一琴师。
她素来都以轻纱裹面,没有人见过她的容貌,唯一可以识得的,就是她素日爱穿的那一身紫色长裙,还有身上带着的各种花草之香。
寒翊云仔细回想当日,除了这一阵袅袅袭来的空灵琴音,确实还伴有一丝浅淡的花草清香。
苏景阳寻着记忆,他对妙音姑娘的最初印象,确实只停留在三年前在古江南门前的那一曲,在青云斋时并无半点记忆。
“大哥,我在青云斋这么多年,期间也常常会与学友们一起下山玩乐,但却从未见过她,可能她当时只是凑巧路过吧。”
一曲终了,帘中人正要下场暂憩之时,却突然被上席里的一位年轻公子叫住。
“妙音姑娘且慢,在下愿出一千金,只求一睹姑娘芳容。”
此言一出,席内一片哗然。
然而帘中人并未有一丝的动心和迟疑,抬手便吩咐侍女给他送去了一碗苦茶。
苏景阳不禁轻笑出声,“这古江南的千金榜上,从此又多一人,承武,你可识得,刚刚那位愿出一千金的公子,正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
寇承武听他这么一说,这才立时抬眼,往那边仔细看了看,随着微风吹起,白纱荡起,那张熟悉的脸,随即映入他的眼帘。
这上席里坐的,还真的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
寒翊云侧过头,不禁疑问道:“何为千金榜?”
古江南素有“天下第一琴坊”之称,无论是异地往来的商旅,还是他国行访的使团,只要来了长临城,就定是要去古江南内坐上一坐,才会不枉此行。
想十五年前,神势侯的夫人温若乔,她就出自这古江南,是天下远近驰名的第一台柱,许多人千金一掷,只为博得佳人一笑,但是自佳人怀春嫁于神势侯爷赵凌啸,古江南这十几年来便一蹶不振,口碑骤降。
幸而三年前,得妙音姑娘入坊,才使得这原本已经闭门谢客的古江南,如同浴火重生般,从此客似云来,其后又在妙音姑娘的特别教授下,培养出数十名绝色琴师,再次斩获“天下第一琴坊”之美名。
苏景阳感叹,这天下除了春兰姐的琴技尚能与妙音姑娘媲美,其他人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寒翊云被他这么一说,也是十分好奇,竟不由想起过去。三年前的青云斋下,他正心思困苦之时,一个神秘人弹出的丝丝琴音,令他心境通明、茅塞顿开,那种感觉,令他何其怀念。
于是,三人在苏景阳的带领下,去了南市街的古江南。
一入古江南,便如同闯入了一个脱离凡尘的仙境,其陈设尽皆古色古香,一路轻纱迷蒙,梦幻而神秘。
从外厅过道走入内席,竟无一个虚座,早已客满为患,唯独东角的座席空无一人。
两位侍女匆匆上前恭迎四人,“苏大公子,您已有半月未至了,您的座席我们可是日日都为您留着。”
苏景阳来到此处,如同游子归家一般,熟门熟路地带着几人走向东角席座,畅然一笑道:“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外面办事,也是刚回来,这不马上就来了你们这里,还带上了我的几位兄弟来捧场。今日满席,不知可是由妙音姑娘亲自掌琴?”
苏景阳心下期待,环顾四周,却并未见到妙音姑娘的踪影,不免又有些失落。
侍女还礼一笑。
“自然,古江南生意虽好,但每每到满席之日,定是因妙音姑娘亲自掌琴,否则不会有如此的盛况。几位公子请先入座,妙音姑娘正在南厢房里调琴,先由青湘姑娘为大家献上一曲,随后妙音姑娘就会来接场。”
听到是由妙音姑娘亲自掌琴,苏景阳才算放下心来。
两位侍女迎四人入席之后,奉了茶水,才轻声退下。
古江南的内席设置极为独特,除了平设多人席座,还在四角设了贵宾上席,而在其中间竟隔着一段悬空的水泉之景。
水泉中间又建有古木琴亭,以白色轻帘蔽之,而琴师们就在这珠帘隐蔽的琴亭里抚琴,琴声悠远间又夹着一丝神秘,这意境甚为美妙。
坊间琴声,波澜起伏。
正值心旷神怡之际,一阵微风忽起,琴亭里似换了新人,随着从各个座席里传出来的惊呼声,帘中之人的双手抚上琴弦,缕缕琴声丝丝入耳、沁入心田,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忘却自我、神思向往。
琴声时而如诉,又时而如泣。
琴声如诉时,所有最绚烂的时光,最冷涩的风霜,抑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地流淌起来;
而琴声如泣时,是在身隔沧海之间,埋葬岁月的颠沛流离,也是在千帆过尽之后,告别所有的波澜壮阔,或是在雁字回首之时,花满西楼的忧伤故情。
在懂得之后,每一次抚动琴弦时,曲音里都藏着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
寒翊云不禁有些心惊,这一琴曲,正是他当年在青云斋下,有缘听到的绝响琴音,虽然当时听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琴声却瞬间穿透心底,令人神思畅开。
“景阳,你可还记得,妙音姑娘是何时来的京城?”
寒翊云这一问,苏景阳却不由怔了,想不到大哥竟然会对妙音姑娘如此好奇,真是怪了。
“三年前到的京城,大哥怎么突然有此一问?”
不仅苏景阳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萧濯与寇承武也是一脸好奇地看着他。
面对三人灼热且期待的目光,寒翊云只是淡笑一声,“三年前我在青云斋下,曾有幸听过此曲。”
苏景阳不由为之一惊。
“据我所知,此曲音色极佳,其间婉转多变,全曲只有妙音姑娘一人会弹,难道她竟来自青云斋?”
妙音姑娘三年前初入京城,在古江南门前一曲成名,成为众人追捧的长临第一琴师。
她素来都以轻纱裹面,没有人见过她的容貌,唯一可以识得的,就是她素日爱穿的那一身紫色长裙,还有身上带着的各种花草之香。
寒翊云仔细回想当日,除了这一阵袅袅袭来的空灵琴音,确实还伴有一丝浅淡的花草清香。
苏景阳寻着记忆,他对妙音姑娘的最初印象,确实只停留在三年前在古江南门前的那一曲,在青云斋时并无半点记忆。
“大哥,我在青云斋这么多年,期间也常常会与学友们一起下山玩乐,但却从未见过她,可能她当时只是凑巧路过吧。”
一曲终了,帘中人正要下场暂憩之时,却突然被上席里的一位年轻公子叫住。
“妙音姑娘且慢,在下愿出一千金,只求一睹姑娘芳容。”
此言一出,席内一片哗然。
然而帘中人并未有一丝的动心和迟疑,抬手便吩咐侍女给他送去了一碗苦茶。
苏景阳不禁轻笑出声,“这古江南的千金榜上,从此又多一人,承武,你可识得,刚刚那位愿出一千金的公子,正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
寇承武听他这么一说,这才立时抬眼,往那边仔细看了看,随着微风吹起,白纱荡起,那张熟悉的脸,随即映入他的眼帘。
这上席里坐的,还真的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
寒翊云侧过头,不禁疑问道:“何为千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