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离别季
苏大舅母从苏域那儿得了信,方才晓得自家闺女缘何一病不起。
真想狠狠把她骂一顿,可瞧那瘦得只剩巴掌大的小脸,又狠不下心来。
还是逼问了身边的丫鬟才晓得,苏萱早已心仪上了隔壁老王的孙子。
苏大舅母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过说到底,还是她这个当娘的疏忽了。
闺女瞧上了隔壁老王的孙子,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居然没有发现一点端倪。
隔壁老王家的孙子回头再议,苏氏那边肯定是要先回了的,别到时候亲上亲没做成,反而反目亲戚成了仇人。
幸好小姑子让她先问问闺女,要是当日一口答应下来,以后真是没脸上门走这门亲戚了。
爽利的回了苏氏,苏氏马上回了蛮老夫人。
蛮老夫人很是遗憾,也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日她就该坚定的定下苏蔷才是。
三个人选中,最令她满意的还是苏蔷,可想着尽快定下此事,也好平息了某些人不应该有的念头。
这才退而求其次,选了母亲近在眼前的苏萱,哪里晓得苏萱心里头有了旁人,瞧不上她家五哥儿。
如此苏蔷那里也不好再提了,虽此事都是私下里进行的,并没有旁人晓得。
可到底没有不透风的墙,苏蔷这会儿不晓得,不能保证往后也不会晓得。
人也是父母心头的心尖尖,不是任人挑挑捡捡的货物,堂姐不要的才顺给她,难道她是那等,捡旁人不要的破烂的?
这种侮辱人的事情,蛮家做不出来,蛮老夫人更做不出来。
苏家大舅母开始一门心思的收拾起箱笼来。
蛮老夫人也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给苏大舅母准备了三千两的程仪。
可是精明的张姨娘,却是从中嗅出了一点不寻常的味道,只不过苏大舅母一家子,于她不过是个过客。
唐氏和唐氏的肚子才是她的威胁,还是盯紧了唐氏和她的肚皮才是正理。
一向喜欢搞阴谋诡计的白莲花于蕊,也察觉到了一些什么,不过她只是怀疑,没有真凭实据,又被困在了抚衡苑里,没有人手帮她去查。
那一家子就算曾经有那么一点点想头,现在都要走了,碍不着自己什么事儿。
能妨碍她路的,还是蛮清欢那个臭武夫,这块拦路石,需尽快搬走才好。
送走了苏大舅母,又送走蛮昱成,过了两天晋沛时又去了南方。
与他一起的还有沈言。
不是凤凰花开的季节,却俨然成了离别的时节。
蛮清悦带了一丝愁容,南方多日阴雨导致堤坝倒塌,淹没良田千倾,房屋万间,一时间遍地浮尸。
消息传至京城皇帝震怒,即刻着近日积极上进的安郡王前去赈灾。
婚期就在两个月之后,蛮清悦怕他成亲那日赶不回来。
订好的吉日不能更改,万一赶不回来,就得要请旁人代娶,值得纪念一辈子的大婚之日,新郎却只是一个代娶之人,多少有些膈应。
其实安郡王也冤得很,朝堂上有经验的官员良多,出门赈灾这种事,何时轮到他一个嘴上没毛的毛头小子?
何况他的风评在京城一向不是太好。
只不过最近定了亲,才老实了俩月,谁晓得什么时候,旧病又复发了?
别说朝堂上的同僚不看好他,就连他的皇帝舅舅,也没有把他放在考虑之列。
就在朝堂上争议派哪位大臣前去赈灾之时,沈言私下找了皇帝,表示他愿意出这趟差。
皇帝宠爱沈言人所皆知,按照他这个年纪,早该进入朝堂议事。
只身体原因,才让他一直呆在国子监。
国子监里的学子都是朝堂上的后备人才,他想为皇帝分忧走这一趟无可厚非。
最初皇帝不同意。
因为他身体不好,皇帝担心。
后来不知道他怎么的说服了皇帝,同意他办这一趟差事。
不过皇帝还是不放心他的身体,于是最得皇帝舅舅信任的外孙,就成了这一趟的主行官。
而沈言这个没有官职的国子监学子,则成了皇帝指给他的特别助手。
对于皇帝舅舅的馊主意,晋沛时当然是不乐意的,心里琢磨着最近自己也没干啥,叫皇帝舅舅头疼的事,他为啥要整自己呢?
这个命令他不接受。
还有两个月他就要成亲了,这时候让他离京震灾,这不是开玩笑吗?
他去皇宫找了皇帝舅舅抗议,不晓得皇帝跟他说了什么,出宫时脸绷得紧紧的。
一脚跨上马背,直奔武定侯府,跑到大房把那沈言给揍了一顿。
那屋子里传出来的乒乒乓乓的声音,乐的沈二老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用力揍,只把那病小子揍死在屋里才好。
不过奇怪的是,安郡王心满意足的走后,大房那边既未叫太医,也无人出门找大夫。
然后,等着看热闹的人们,也没有瞧见当日的街头一霸,安郡王有任何的不良举动。
他就这么安安心心的等着,去南方赈灾的那一天了。
朝臣们原本还等着他自个跳出来反对,毕竟还有两个月就要做新郎了,此去南方赈灾,谁知道情况怎么样?
倘若情形复杂,没个三五月回不来。
然而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到快要出行的那一日,晋沛时都没有要闹事的样子。
这才个个着慌,这是赈灾诶,又不是出门游山玩水,皇帝怎么可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纨绔子弟?
这不是开玩笑嘛!
一时间反对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向皇帝的案头。
皇帝反而,反过来把这些朝臣们臭骂了一顿。
“早些时候都干嘛去了,临走才想起来反对,阵前换将乃兵家大忌,你们一个个想干什么?动摇朕的军心不成?”
众位大臣:“……”
皇帝可真能扯,赈灾跟打仗有什么关系?与动摇军心有什么关系?
然后出发那一天,文武百官惊奇的发现,赈灾的队伍除了安郡王带的几个官员,还有一支千人的御林军队伍。
百官们忍不住扯了扯嘴角,晓得的安郡王这是去赈灾,不晓得还以为安郡王,带着部队去剿灭山匪呢。
这个时候百官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所谓的“稳定军心”是这么用的。
真想狠狠把她骂一顿,可瞧那瘦得只剩巴掌大的小脸,又狠不下心来。
还是逼问了身边的丫鬟才晓得,苏萱早已心仪上了隔壁老王的孙子。
苏大舅母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过说到底,还是她这个当娘的疏忽了。
闺女瞧上了隔壁老王的孙子,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居然没有发现一点端倪。
隔壁老王家的孙子回头再议,苏氏那边肯定是要先回了的,别到时候亲上亲没做成,反而反目亲戚成了仇人。
幸好小姑子让她先问问闺女,要是当日一口答应下来,以后真是没脸上门走这门亲戚了。
爽利的回了苏氏,苏氏马上回了蛮老夫人。
蛮老夫人很是遗憾,也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日她就该坚定的定下苏蔷才是。
三个人选中,最令她满意的还是苏蔷,可想着尽快定下此事,也好平息了某些人不应该有的念头。
这才退而求其次,选了母亲近在眼前的苏萱,哪里晓得苏萱心里头有了旁人,瞧不上她家五哥儿。
如此苏蔷那里也不好再提了,虽此事都是私下里进行的,并没有旁人晓得。
可到底没有不透风的墙,苏蔷这会儿不晓得,不能保证往后也不会晓得。
人也是父母心头的心尖尖,不是任人挑挑捡捡的货物,堂姐不要的才顺给她,难道她是那等,捡旁人不要的破烂的?
这种侮辱人的事情,蛮家做不出来,蛮老夫人更做不出来。
苏家大舅母开始一门心思的收拾起箱笼来。
蛮老夫人也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给苏大舅母准备了三千两的程仪。
可是精明的张姨娘,却是从中嗅出了一点不寻常的味道,只不过苏大舅母一家子,于她不过是个过客。
唐氏和唐氏的肚子才是她的威胁,还是盯紧了唐氏和她的肚皮才是正理。
一向喜欢搞阴谋诡计的白莲花于蕊,也察觉到了一些什么,不过她只是怀疑,没有真凭实据,又被困在了抚衡苑里,没有人手帮她去查。
那一家子就算曾经有那么一点点想头,现在都要走了,碍不着自己什么事儿。
能妨碍她路的,还是蛮清欢那个臭武夫,这块拦路石,需尽快搬走才好。
送走了苏大舅母,又送走蛮昱成,过了两天晋沛时又去了南方。
与他一起的还有沈言。
不是凤凰花开的季节,却俨然成了离别的时节。
蛮清悦带了一丝愁容,南方多日阴雨导致堤坝倒塌,淹没良田千倾,房屋万间,一时间遍地浮尸。
消息传至京城皇帝震怒,即刻着近日积极上进的安郡王前去赈灾。
婚期就在两个月之后,蛮清悦怕他成亲那日赶不回来。
订好的吉日不能更改,万一赶不回来,就得要请旁人代娶,值得纪念一辈子的大婚之日,新郎却只是一个代娶之人,多少有些膈应。
其实安郡王也冤得很,朝堂上有经验的官员良多,出门赈灾这种事,何时轮到他一个嘴上没毛的毛头小子?
何况他的风评在京城一向不是太好。
只不过最近定了亲,才老实了俩月,谁晓得什么时候,旧病又复发了?
别说朝堂上的同僚不看好他,就连他的皇帝舅舅,也没有把他放在考虑之列。
就在朝堂上争议派哪位大臣前去赈灾之时,沈言私下找了皇帝,表示他愿意出这趟差。
皇帝宠爱沈言人所皆知,按照他这个年纪,早该进入朝堂议事。
只身体原因,才让他一直呆在国子监。
国子监里的学子都是朝堂上的后备人才,他想为皇帝分忧走这一趟无可厚非。
最初皇帝不同意。
因为他身体不好,皇帝担心。
后来不知道他怎么的说服了皇帝,同意他办这一趟差事。
不过皇帝还是不放心他的身体,于是最得皇帝舅舅信任的外孙,就成了这一趟的主行官。
而沈言这个没有官职的国子监学子,则成了皇帝指给他的特别助手。
对于皇帝舅舅的馊主意,晋沛时当然是不乐意的,心里琢磨着最近自己也没干啥,叫皇帝舅舅头疼的事,他为啥要整自己呢?
这个命令他不接受。
还有两个月他就要成亲了,这时候让他离京震灾,这不是开玩笑吗?
他去皇宫找了皇帝舅舅抗议,不晓得皇帝跟他说了什么,出宫时脸绷得紧紧的。
一脚跨上马背,直奔武定侯府,跑到大房把那沈言给揍了一顿。
那屋子里传出来的乒乒乓乓的声音,乐的沈二老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用力揍,只把那病小子揍死在屋里才好。
不过奇怪的是,安郡王心满意足的走后,大房那边既未叫太医,也无人出门找大夫。
然后,等着看热闹的人们,也没有瞧见当日的街头一霸,安郡王有任何的不良举动。
他就这么安安心心的等着,去南方赈灾的那一天了。
朝臣们原本还等着他自个跳出来反对,毕竟还有两个月就要做新郎了,此去南方赈灾,谁知道情况怎么样?
倘若情形复杂,没个三五月回不来。
然而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到快要出行的那一日,晋沛时都没有要闹事的样子。
这才个个着慌,这是赈灾诶,又不是出门游山玩水,皇帝怎么可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纨绔子弟?
这不是开玩笑嘛!
一时间反对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向皇帝的案头。
皇帝反而,反过来把这些朝臣们臭骂了一顿。
“早些时候都干嘛去了,临走才想起来反对,阵前换将乃兵家大忌,你们一个个想干什么?动摇朕的军心不成?”
众位大臣:“……”
皇帝可真能扯,赈灾跟打仗有什么关系?与动摇军心有什么关系?
然后出发那一天,文武百官惊奇的发现,赈灾的队伍除了安郡王带的几个官员,还有一支千人的御林军队伍。
百官们忍不住扯了扯嘴角,晓得的安郡王这是去赈灾,不晓得还以为安郡王,带着部队去剿灭山匪呢。
这个时候百官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所谓的“稳定军心”是这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