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老头胡瑗
一个衙门,权力大不大,与这个衙门管辖的范围有关,更与这个衙门是谁当主官有关。
一个权力大的衙门,有了一个怂兮兮的主官,整个衙门都憋屈。
一个权力不那么大的衙门,有了一个牛哄哄的主官,整个衙门都可以牛逼哄哄。
如今有包拯坐镇的开封府,就是一个在汴梁城里权力本不那么大的衙门,如今却也能在汴梁城里横着走,管你什么皇城司,什么枢密院。要查谁就查谁,要逮谁就逮谁。
不服?不服到皇帝面前喷一场,你喷得过包拯,算你本事大。仁宗一朝,与包拯对喷的人有许多,包拯不管自己是几品,也不管对方是几品,不服就喷起来。然后悲剧的人,数不胜数,比如几年前还是宰相的宋庠,就是被包拯反复喷倒的,那时候的包拯还只是知谏院,从四品。
谏院与御史台,北宋两大言官衙门,就是喷子基地,谏院比御史台大概低一个品级,包拯就是喷子头领,不仅一个人喷,还带着一众谏院小弟一起满朝堂喷,喷倒无数大佬。
可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包拯就是这大宋朝第一喷子,当官的,不要给他拿到了把柄,但凡拿到了一点把柄,包拯就能喋喋不休把你喷回家。
这就是仁宗把包拯安排在开封府的原因所在。
包拯身后,有了一个狐假虎威的甘奇,借着大宋第一喷子的威力,让何海带着几个衙差往惠客牙行走一趟,约坐一顿,事情也就差不多了。甚至还拉来了一个惠客牙行队。
拜师还真是有好处的,狐假虎威少不了。
但是甘奇如今忽然发现自己可能应该也要往喷子这条路上发展一下了,包拯的弟子,不该辱没了老师的威名,北宋第二喷子的这把交椅,是不是应该争取一下?
甘奇这算是确立了自己最近一段时期的道路了,带着户籍文书,往太学去报道。
甘奇的喷子之路,可能就要从太学开始了。
而今国子监管事的名叫胡瑗,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头,这个人虽然在后世名头不大,但是在此时,名头甚大,儒家理学一派的开创者,而今官拜太子中舍,天章阁侍讲。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的开端,大概就是从胡瑗这里开始的。
胡瑗名声之大,不仅是因为负责国子监的事情,更因为如今礼部的官员,几乎一半都曾经在他门下。礼部就是负责组织科举考试的部门,可见胡瑗对于如今朝堂的影响力。
程朱理学,被后人诟病无数,其中有利有弊,有益之处不少,有害之处也多。以“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语为后世之人诟病最甚。但是这一点上,其实是有误会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原文乃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原文是把天理与人欲进行了区分,然后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的意思是控制自身过分的欲望。
当然,程朱理学总体来说,是真的影响了后人的思想,让后人的思想愈加保守迂腐,这一点是程朱理学最大的弊端所在。
程朱理学真正的开创者,便是程颢与程颐兄弟俩,还有一个张载,三人也都是今年进考,与苏轼苏辙同一届的考生。
甘奇到得太报道,老学究胡瑗却还亲自出来见了甘奇,因为甘奇是这一届学生里唯一一个由皇帝亲自推荐的人。
胡瑗自然要来看一看甘奇这个“关系户”,甘奇也礼节周到见过,只等聆听老学究的教诲。
胡瑗上下打量了一番甘奇,说道:“官家推荐你之时,老夫也曾吩咐人打听了一二,听过你几首词作,也看了你的文章。才华倒是有,可在太学内舍进学。”
太学的学生,分内外舍,就如江湖门派也分内门弟子与外门弟子是一个道理,想要进入内舍,那自然是难上加难,考上加考。到得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还把太学分成了三舍,内外舍之外,还加了一个上舍,这就是三舍法了。
“谢过胡先生。”甘奇答道。
胡瑗忽然又问道:“但是官家又交代了一语,说让我等不必束缚与你,听讲上课,任由你来去。这般是为何啊?”
甘奇看出了胡瑗面色有些不爽,知道这老头得先对付住了,不然以后有的是麻烦,脑中出了一句后世名言,开口答道:“先生,学生有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请先生指正。”
胡瑗闻言微微沉思,口中重复一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后胡瑗微微一笑,捋着胡说摇头晃脑:“嗯,此语初一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再一想,却又觉得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啊,实乃至理之言。官家难怪会亲自推荐你入太学来,就这一语,胜却无数人啊。”
甘奇见得这老头模样,立马又道:“学生还从其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再请先生指正。”
“说来听听。”老头抬头看着甘奇,很是期待。
“知行合一之理。”甘奇答道。
胡瑗闻言,摇头晃脑的模样一停,抬头看着甘奇,一脸惊讶,
知行合一,乃是明朝王阳明心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个词也是王阳明首创。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其实有继承,有发展,也有区别。但是在哲学层面而言,两种学派还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在阐述主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对万物认知上,两种学派区别很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些话语,在后世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在这大宋朝,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若是真要甘奇具体来深入解释阐述,完善学说,甘奇可能会露一些怯,但是面前这个胡瑗,乃是理学起步之人,便也不需要甘奇具体去解释阐述了,反而激起了胡瑗满脑子的哲学思考。
胡瑗从满心的惊讶中稍稍定神,然后啧啧几声,再道:“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啊。知行合一,便是这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读万卷书,便当行万里路,如此知行方可合一,往后有暇,当多来老夫这里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甘奇一听这话,连连拱手:“后进末学,不敢不敢。”
“什么后进末学,圣人言,闻道有先后,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又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此大道之思,必有细想,达者为师,坐而论道,你我当可为忘年之交。”胡瑗这种老学究,一辈子研究的就是这些,对于做官什么的,他也不感兴趣,对于教书育人,他倒是很上心。
兴许这才是严谨治学该有的态度,这也是他能管理国子监、桃李满天下的原因所在。
说甘奇有大道之思,倒也无妨,但是所甘奇对大道之思有细想,那就未必了。真要与这严谨的老学究坐而论道,甘奇侃是能侃,就怕侃出问题来了。
所以甘奇只是拱手一拜,表示礼节。
却见老学究胡瑗站起身来,铺好一张宣旨,提笔就挥,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写罢之后,胡瑗心情极好,说道:“当把此语裱在屋内,时时见之,时刻想之。”
甘奇看着心情大好的胡瑗,说道:“先生,时候不早,学生退下了。”
不想老头上前拉住了甘奇的手,往外看了看,说道:“时候还早,时候还早,坐一坐,坐一坐。”
甘奇见这老头如此热情,连忙又道:“先生容禀,学生家中还有急事,来日再来拜会先生。”
老头见得如此,把甘奇的手放下了,说道:“今年太学有了你,老夫心中甚是欣慰,来日定当到此来见,老夫一定要与你促膝长谈。”
“拜谢先生。”甘奇一拜,转头就走。
刚一出门,就看到了一个熟人,太学首席刘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一个权力大的衙门,有了一个怂兮兮的主官,整个衙门都憋屈。
一个权力不那么大的衙门,有了一个牛哄哄的主官,整个衙门都可以牛逼哄哄。
如今有包拯坐镇的开封府,就是一个在汴梁城里权力本不那么大的衙门,如今却也能在汴梁城里横着走,管你什么皇城司,什么枢密院。要查谁就查谁,要逮谁就逮谁。
不服?不服到皇帝面前喷一场,你喷得过包拯,算你本事大。仁宗一朝,与包拯对喷的人有许多,包拯不管自己是几品,也不管对方是几品,不服就喷起来。然后悲剧的人,数不胜数,比如几年前还是宰相的宋庠,就是被包拯反复喷倒的,那时候的包拯还只是知谏院,从四品。
谏院与御史台,北宋两大言官衙门,就是喷子基地,谏院比御史台大概低一个品级,包拯就是喷子头领,不仅一个人喷,还带着一众谏院小弟一起满朝堂喷,喷倒无数大佬。
可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包拯就是这大宋朝第一喷子,当官的,不要给他拿到了把柄,但凡拿到了一点把柄,包拯就能喋喋不休把你喷回家。
这就是仁宗把包拯安排在开封府的原因所在。
包拯身后,有了一个狐假虎威的甘奇,借着大宋第一喷子的威力,让何海带着几个衙差往惠客牙行走一趟,约坐一顿,事情也就差不多了。甚至还拉来了一个惠客牙行队。
拜师还真是有好处的,狐假虎威少不了。
但是甘奇如今忽然发现自己可能应该也要往喷子这条路上发展一下了,包拯的弟子,不该辱没了老师的威名,北宋第二喷子的这把交椅,是不是应该争取一下?
甘奇这算是确立了自己最近一段时期的道路了,带着户籍文书,往太学去报道。
甘奇的喷子之路,可能就要从太学开始了。
而今国子监管事的名叫胡瑗,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头,这个人虽然在后世名头不大,但是在此时,名头甚大,儒家理学一派的开创者,而今官拜太子中舍,天章阁侍讲。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的开端,大概就是从胡瑗这里开始的。
胡瑗名声之大,不仅是因为负责国子监的事情,更因为如今礼部的官员,几乎一半都曾经在他门下。礼部就是负责组织科举考试的部门,可见胡瑗对于如今朝堂的影响力。
程朱理学,被后人诟病无数,其中有利有弊,有益之处不少,有害之处也多。以“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语为后世之人诟病最甚。但是这一点上,其实是有误会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原文乃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原文是把天理与人欲进行了区分,然后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的意思是控制自身过分的欲望。
当然,程朱理学总体来说,是真的影响了后人的思想,让后人的思想愈加保守迂腐,这一点是程朱理学最大的弊端所在。
程朱理学真正的开创者,便是程颢与程颐兄弟俩,还有一个张载,三人也都是今年进考,与苏轼苏辙同一届的考生。
甘奇到得太报道,老学究胡瑗却还亲自出来见了甘奇,因为甘奇是这一届学生里唯一一个由皇帝亲自推荐的人。
胡瑗自然要来看一看甘奇这个“关系户”,甘奇也礼节周到见过,只等聆听老学究的教诲。
胡瑗上下打量了一番甘奇,说道:“官家推荐你之时,老夫也曾吩咐人打听了一二,听过你几首词作,也看了你的文章。才华倒是有,可在太学内舍进学。”
太学的学生,分内外舍,就如江湖门派也分内门弟子与外门弟子是一个道理,想要进入内舍,那自然是难上加难,考上加考。到得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还把太学分成了三舍,内外舍之外,还加了一个上舍,这就是三舍法了。
“谢过胡先生。”甘奇答道。
胡瑗忽然又问道:“但是官家又交代了一语,说让我等不必束缚与你,听讲上课,任由你来去。这般是为何啊?”
甘奇看出了胡瑗面色有些不爽,知道这老头得先对付住了,不然以后有的是麻烦,脑中出了一句后世名言,开口答道:“先生,学生有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请先生指正。”
胡瑗闻言微微沉思,口中重复一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后胡瑗微微一笑,捋着胡说摇头晃脑:“嗯,此语初一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再一想,却又觉得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啊,实乃至理之言。官家难怪会亲自推荐你入太学来,就这一语,胜却无数人啊。”
甘奇见得这老头模样,立马又道:“学生还从其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再请先生指正。”
“说来听听。”老头抬头看着甘奇,很是期待。
“知行合一之理。”甘奇答道。
胡瑗闻言,摇头晃脑的模样一停,抬头看着甘奇,一脸惊讶,
知行合一,乃是明朝王阳明心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个词也是王阳明首创。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其实有继承,有发展,也有区别。但是在哲学层面而言,两种学派还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在阐述主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对万物认知上,两种学派区别很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些话语,在后世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在这大宋朝,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若是真要甘奇具体来深入解释阐述,完善学说,甘奇可能会露一些怯,但是面前这个胡瑗,乃是理学起步之人,便也不需要甘奇具体去解释阐述了,反而激起了胡瑗满脑子的哲学思考。
胡瑗从满心的惊讶中稍稍定神,然后啧啧几声,再道:“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啊。知行合一,便是这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读万卷书,便当行万里路,如此知行方可合一,往后有暇,当多来老夫这里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甘奇一听这话,连连拱手:“后进末学,不敢不敢。”
“什么后进末学,圣人言,闻道有先后,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又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此大道之思,必有细想,达者为师,坐而论道,你我当可为忘年之交。”胡瑗这种老学究,一辈子研究的就是这些,对于做官什么的,他也不感兴趣,对于教书育人,他倒是很上心。
兴许这才是严谨治学该有的态度,这也是他能管理国子监、桃李满天下的原因所在。
说甘奇有大道之思,倒也无妨,但是所甘奇对大道之思有细想,那就未必了。真要与这严谨的老学究坐而论道,甘奇侃是能侃,就怕侃出问题来了。
所以甘奇只是拱手一拜,表示礼节。
却见老学究胡瑗站起身来,铺好一张宣旨,提笔就挥,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写罢之后,胡瑗心情极好,说道:“当把此语裱在屋内,时时见之,时刻想之。”
甘奇看着心情大好的胡瑗,说道:“先生,时候不早,学生退下了。”
不想老头上前拉住了甘奇的手,往外看了看,说道:“时候还早,时候还早,坐一坐,坐一坐。”
甘奇见这老头如此热情,连忙又道:“先生容禀,学生家中还有急事,来日再来拜会先生。”
老头见得如此,把甘奇的手放下了,说道:“今年太学有了你,老夫心中甚是欣慰,来日定当到此来见,老夫一定要与你促膝长谈。”
“拜谢先生。”甘奇一拜,转头就走。
刚一出门,就看到了一个熟人,太学首席刘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