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姻缘
夏荷父母的姻缘全凭奶奶一句话促成。
那年,父亲从部队复员回家的时候,他的大哥、二哥、四哥和大姐都携家带口地裹协在“闯关东“的大潮里,去东北的黑土地上讨生活去了,家里只有刚成家的五哥和父母相守。爷爷奶奶守在家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要为小儿子寻一房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媳妇儿,他们做为父母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父亲夏如海年轻时长得也算一表人才,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是兄弟们中个子最高,最魁梧的一个;又经过当兵的锤炼,站在人群里格外醒目。但他自小脾气火爆,爱打架滋事,在邻里间口碑不是太好;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底子穷,奶奶的凌厉又名声在外,所以说媒的人也不多,偶尔有上门提亲的,女孩子不是样貌一般就是个子太矮,夏如海都看不上,所以就这么高不成低不就地僵在了那儿。
奶奶心里着急了,原以为引以自豪的小儿子可以光耀门庭的,但没承想儿子退伍半年了,媳妇儿还没着落。奶奶开始托人四处打听哪有合适的姑娘。′
说来话巧,奶奶一天在街上遇到了邻村卖花线的张老太。知道张家富农出身,搁以往,夏家奶奶是懒得理会这种人家的,但听说张老太有个女儿和自己儿子年龄相当,便热情地买下她的一包丝线,并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张家女儿仍待字闺中,奶奶便说:“你看咱俩人脾气相投,儿女年龄又相当,咱俩搭个亲家得了。“张家自从张老爷孑去世后,孤儿寡母不容易,富农出身又让人诟病,也想攀上三代贫农的老夏家为自己撑腰。张老太当即就答应了奶奶的要求,两家各自找了媒人,见面相亲,男女双方都对彼此满意,于是两家迅速敲定了夏家小儿子夏如海和张家大女儿张文英的婚事。
有些夫妻注定是没有缘份的,像夏如海和张文英,在别人眼里称得上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二人的新婚激情还未褪净,就暴发了激烈地“战争“。“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间老屋。′
夏如海夫妻结婚时,住的是老宅的一间西屋,老宅的三间堂屋是夏家爷爷奶奶住。这间西屋是夏家所有儿媳妇儿娶进门必住的周转房,等到下一个儿子娶亲时,里面的夫妻才可以搬出来,结束与公婆短暂相处的生活,搬进由夏家爷爷带领众儿子徒手建造的新家里。老六夏如海结婚时,他的五哥五嫂就带着侄子侄女新搬进了老宅隔壁一座独立的小院里,两间正屋,一间配房,是夏家爷爷燕子啄泥般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夏家奶奶深谙领导艺术的真谛,懂得分而治之的道理,她通过“忠孝思想″捆绑儿子,并通过儿子控制媳妇和孙子们,让他们子孝孙贤,服从自己对夏家的“统治″。在她领导的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兄弟情深,姑嫂和睦,别家乱哄哄的家庭矛盾,在夏家通通不存在。这样的家风让整个半洼村的人都举手称赞,尤其对老太太,佩服得那叫一个心服口服。但夏如海结婚的时候,夏家奶奶的心性突然变了,日渐苍老的她,忽然变得人老心慈起来,大的儿孙都离她远去,老两口独处难免心里苍凉;况且夏家爷爷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硬朗,很难再为儿子徒手建起一个新家。因此对于新婚不久的小儿子夫妻,老太太有了不一样的安排,她准备召告夏家上下,让小儿子侍候自己终老,老宅院最后就归小儿子,别人不得争抢。
夏家奶奶的如意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但儿媳妇儿张文英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要在家侍候老人,别的兄弟却可以逍遥在外?老太太是出了名的刺儿头,和她在一块大气都嫌你喘得粗,朝夕相处这日子可咋过?于是就撺掇丈夫去回绝婆婆。
夏如海本来是父母中年得的儿子,从小聪明机灵,自然比哥哥姐姐们多得父母一份宠爱,尤其是母亲,从不舍得打他一下,他调皮该挨的巴掌全打到哥哥姐姐身上去了,因此他和父母关系最亲。如今媳妇儿却让他出面忤逆母亲的意愿,他是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的。父母的日渐苍老他看在眼里,觉得他们床前屋后的也该有人照应;再则父母最疼他,哥哥姐姐们送给父母的食物钱财,挨三差五地就会转到他的手里。因此守着父母,既显得孝顺,又能经济上得到益处,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是,哥嫂们都能和父母平安同处三五年,最后搬出去也是父母的意愿。如今自己新婚不过数月,媳妇儿却要开先例闹分家,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脸面在哥嫂面前如何存放?因此心里窝了一肚子火。
偏偏张文英也是大脾气的人,在娘家,除了两个哥哥,母亲和妹妹都是她的手下败将,过早地吃苦耐劳养成了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她热衷于对别人发号施令,却不善于耐心说服,凡事喜欢我强我有理。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张文英是最像婆婆脾气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她却又没有婆婆缜密的心思和领导才能,在丈夫一次又一次无视自己的要求时,她的坏脾气爆发了,她歇斯底里地骂人,摔东西,凳子,扫帚,全都扔到了门外,连吃饭的树疙瘩桌子也让她推歪了。
夏家奶奶这是第一次眼见儿媳妇儿敢在自己面前撒泼,心想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啊,如果纵容这女人,那以后夏家还不乱了套,自己婆婆的威风又何在?顿时她的小宇宙也爆发了,她拿着扫帚照着儿子媳妇身上一阵乱揍,打累了又一路高骂着去邻村找儿媳妇娘家去了。
且不说张老太如何给亲家夏奶奶赔礼道歉,这边张文英却羞恼地有了求死之心,被婆婆众目睽睽下打个半死,又被恼羞成怒的丈夫一顿耳光伺候,她顿觉颜面全失,拿起屋角的敌敌畏瓶子就往嘴里灌,幸被眼尖的看热闹邻居夺下;她又起身往门外的水井奔去,也被拉架的五嫂抱住。她哭天号地,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娘家回不去,两个嫂嫂平时就看她不顺眼,如今这副落魄样,她也不想被她们耻笑;离婚更不可能,村里那些再婚女人生活的炎凉她早就看透了。再说她也不是真的想死。权衡再三,她决定借坡下驴,在五嫂的劝说下偃旗息鼓,结束战斗,给婆婆磕头赔理,给丈夫示弱。
张文英婚姻生活的第一次斗争就以她的惨败而结束。
张文英在夏家老宅那间昏暗而简陋的西屋里开始了她委屈而不甘的婚姻生活。
自从与婆婆和丈夫的战争吃了败仗,她在夏家的锋芒稍有收敛,婆婆她暂时是惹不起,但丈夫她也爱不起来。现在完全不是她想要的婚姻生活。她三年级就辍了学,开始各种劳动,洗涮、缝补、耕种,在娘家是绝对的主力劳力,除了两个哥哥,谁也没有她能干,特别对庄稼活,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感,一学就会,一干就精,就连男人们承包了的犁地和摇耧,她也不在话下。她是生产队里唯一和男劳力吃一样工分的女社员。但她在娘家的能者多劳却没有换来对等的尊重,孱弱的妹妹们害怕她,泼辣的嫂子们却又让她避之不及;她弄不清自己的不受待见是为什么,也懒得想。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结婚,有自己的小家,丈夫听她摆布,处处为她出头,自己凭着一手出众的庄稼活在婆家备受器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夏家不但不是她理想发芽的温床,反而成了她幻灭的终结地。强势的婆婆处处压制她,强硬的丈夫她也摆不平,夏如海比她的坏脾气来得还快,还暴,一言不合就要动手,完全没有新婚丈夫的怜香惜玉。张文英打他不过,骂又不敢大声,怕婆婆听到误会,引起更大的风暴,所以就暗暗咬碎了银牙往肚里咽,怪自己命不好,遇人不淑;怪母亲不打听好丈夫的人品,匆忙嫁了她,根本不为她的人生着想。
其实这种“女老大,男老小“的婚姻模式,是女生最不容易幸福的一种,张文英体味到了这一点,却已不能改变什么。
她在恼恨和抱怨中迎来了女儿夏荷的降生。
夏荷落地的时候,父亲正在村口的河塘里摸鱼。河塘里开满了白色的荷花,晶莹剔透,沁人心脾。当侄子挥着小手告诉摸鱼的夏如海“婶婶生了个小妹妹″时,夏如海头也没抬地“哼“了一声,继续拾掇鱼篓。生儿子的幻想破灭了,他顿时心情沮丧起来:几个哥哥的头胎都是男孩,为什么偏偏到自己就变了?说到底还是媳妇的肚子不争气!他气呼呼地回到家里,没去西屋看一眼老婆女儿,一头扎进母亲屋里,蒙头睡起了大觉。
张文英看看嗷嗷待哺的女儿,欲哭无泪。早听说夏家人重男轻女,但这么严重也是没谁了。自从生完孩子,婆婆就没踏进过西屋一步,只有五嫂饭点来侍候自己吃饭;两个妹妹轮流来替孩子洗洗尿布。丈夫照例白天出去捕鱼,晚上回来睡觉,偶尔让他看会孩孑自己收拾一下房间,他也全程黑脸,让自己心里拨凉拨凉的。张文英心里觉得委屈:即使生女儿是我的错,但你们也没必要这么过份呀,女儿只是头胎,我这么年青,以后生儿子的机会不是很多呀?
月子里第七天,张文英就开始下床干活了,看孩子,洗尿布,有时还要帮婆婆做饭、扫院子。她心里委屈,却又不得不低头:她在夏家没有同盟军,娘家又没有后援,出身也不好,肚子不争气…一大把小辫子在夏家人手里攥着,自己不委屈求全,又能如何?夜深人静,望着枕边熟睡的丈夫和女儿,她心里莫名有一股恨意。恨这两个人打破了自己对人生的幻想,恨他们让自己有一段灰色的人生…
其实故事讲到这儿,真正的主人公夏荷才算正式登场。作者之所以在前边絮絮叨叨讲这么多人和事,无非就是为夏荷以后的人生经历打铺垫,寻根源。
夏荷的出生为夏家带来的唯一改变就是:奶奶似乎更看不上妈妈了,经常几天不理这个儿媳妇儿;父亲和妈妈的关系也似乎更加冷漠,除了晚上睡觉,两人几乎很少同框;妈妈开始变得神经质,经常在四周无人的时候自言自语地骂人,有时候还指着哭闹的夏荷骂,语气恶毒。
命运真的很奇怪,有些孩子生来就爹疼娘爱,一辈子顺风顺水;而有些孩子,上辈子也许真的和父母有仇,父母这辈子见到了也分外眼红,不打不骂就不解恨似的。夏荷就属于后一种。
夏荷的出生,对夏家来说不是一件幸事;对夏荷自己来说,生在夏家更不是一件幸事。她不仅是父母上辈子的仇人,也是奶奶上辈子的仇人。
夏荷出生两个月后,就到了秋收时节。母亲张文英要下地干活,夏荷就被抱到奶奶屋里看着。那个年代可不把看孩子当一件正经八百的活干,很多家庭妇女边干活边带孩子,两不耽误,借用一句歇后语就叫:割草搂兔子一一捎带手。不像现在的家庭,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宝宝转,把照顾孩子当成一件天大的事;以前孩孑多,不稀罕,父母下地干活,大些的孩子自申放养,任由他们满地撒欢;小点的孩子被大人用竹编篓子装了背到地头,劳动间隙就远远地瞟上几眼;更小的孩子没法带出来,就用枕头被子什么的堆在床上,把小孩放里边裹好,用石头等重物压好被角,只露出小孩头脸,让幼小的孩子吱吱呀呀地自娱自乐,吃喝拉撒都要等下地干活的大人回家才能收拾。婴儿时期的夏荷就这样被奶奶围在床上,一围就是大半年,直到一件意外的发生。
那是夏荷十个月的时候,天气转暖,围夏荷的厚被子换成了薄的。奶奶照例把孙女围好,放她一个小人在床上,自己出去收拾家务,却完全忘记了孙女已经一天天长大了。虽然被奶奶粗茶淡饭地喂着,小夏荷却长得粗胳膊长腿,浑身是劲,每天手脚乱踢乱蹬,比个小小子还健壮。
奶奶干完活回到屋里,照例朝床上看了一眼,准备去做饭。但这一眼就把她吓了一跳:孩子不见了。连忙扯开被子,只见小夏荷滑进了被窝里,已经气息微弱,小脸憋得铁青。奶奶忙掐住孙女人中,又嘴对嘴地呼了几口气,小夏荷才“哇“地一声哭出来。奶奶有些后怕地长吁了一口气:再晚来一会,说不定这丫头就扔了!
夏荷就这样跟着奶奶长到了一岁多。
因为长时间跟着奶奶,夏荷和母亲的感情很薄,除了晚上睡觉,妈妈跟她的互动很少,每次下地回家,妈妈都狼吞虎咽地吃完饭,然后坐到墙角,塞给女儿一只吮着,她自己就靠着墙鸡啄米似的打盹。一旦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响了,她起身就走,不管女儿哭不哭闹。奶奶对复荷也很少有和颜悦色的调教,除了让她不饿,通常都是严厉的喝斥和拍打,她有很多的家里家外的活要干,哪有那么多的耐心去引逗一个她不大上心的众多孙女中的这一个。但无心插的花通常不但会开,还开得比较艳丽。聪明的小夏荷不但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爬行、站立,直至颤微微地行走,还学会了叫奶奶爷爷、叫爸爸妈妈,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奶奶和妈妈脸色不好的时候,她从来不哭不闹,拿块小石子就能高兴地玩上半天。
和现在“孩子老大″的家庭不同,那时候的夏荷,是整个夏家若有若无的存在,只要不闹腾不生病,很少有人关注到她。夏家大人们各有各的心事:爷爷想带着儿子和媳妇多下地干活,多挣工分,多分点粮;奶奶眼睛盯着儿媳妇张文英,嫌弃她吃得多,干得少,生孩孑也懒,盼她早日怀上二胎,好生个大胖小子让六儿子有后,那样自己死了也能闭眼了;夏如海过得也挺闹心,干农村活不是他的理想,特别是他当兵退伍的经历,不但不是他光荣的标签,反而成了他无能耻辱的表现,以往大队里有复员军人,都会被优先安排到公社或工厂里当工人或干临时工。可轮到夏如海时,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招工指标了,虽然奶奶也踮着小脚拎着两瓶地瓜烧去村支书家跑了两趟,但村支书也只承诺有指标就办,让夏如海先干着农活等着;张文英当然也盼着丈夫早日走出农门,她的生活里实在没有多少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丈夫能吃上人人艳羡的国库粮,一来让自己扬眉土气,他们毕竟夫妻同体,一荣俱荣;二来婆婆也少了一个同盟军,自己在夏家的日子也好过些。她甚至憧憬起不远的未来:丈夫在外面当工人挣钱,自己在家干活挣工分,然后再生个儿子,丈夫高兴,婆婆高兴,自己也高兴,这个家也喧腾起来了。至于女儿夏荷,对不起,她没有被计划在母亲的幸福憧憬里。
那年,父亲从部队复员回家的时候,他的大哥、二哥、四哥和大姐都携家带口地裹协在“闯关东“的大潮里,去东北的黑土地上讨生活去了,家里只有刚成家的五哥和父母相守。爷爷奶奶守在家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要为小儿子寻一房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媳妇儿,他们做为父母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父亲夏如海年轻时长得也算一表人才,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是兄弟们中个子最高,最魁梧的一个;又经过当兵的锤炼,站在人群里格外醒目。但他自小脾气火爆,爱打架滋事,在邻里间口碑不是太好;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底子穷,奶奶的凌厉又名声在外,所以说媒的人也不多,偶尔有上门提亲的,女孩子不是样貌一般就是个子太矮,夏如海都看不上,所以就这么高不成低不就地僵在了那儿。
奶奶心里着急了,原以为引以自豪的小儿子可以光耀门庭的,但没承想儿子退伍半年了,媳妇儿还没着落。奶奶开始托人四处打听哪有合适的姑娘。′
说来话巧,奶奶一天在街上遇到了邻村卖花线的张老太。知道张家富农出身,搁以往,夏家奶奶是懒得理会这种人家的,但听说张老太有个女儿和自己儿子年龄相当,便热情地买下她的一包丝线,并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张家女儿仍待字闺中,奶奶便说:“你看咱俩人脾气相投,儿女年龄又相当,咱俩搭个亲家得了。“张家自从张老爷孑去世后,孤儿寡母不容易,富农出身又让人诟病,也想攀上三代贫农的老夏家为自己撑腰。张老太当即就答应了奶奶的要求,两家各自找了媒人,见面相亲,男女双方都对彼此满意,于是两家迅速敲定了夏家小儿子夏如海和张家大女儿张文英的婚事。
有些夫妻注定是没有缘份的,像夏如海和张文英,在别人眼里称得上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二人的新婚激情还未褪净,就暴发了激烈地“战争“。“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间老屋。′
夏如海夫妻结婚时,住的是老宅的一间西屋,老宅的三间堂屋是夏家爷爷奶奶住。这间西屋是夏家所有儿媳妇儿娶进门必住的周转房,等到下一个儿子娶亲时,里面的夫妻才可以搬出来,结束与公婆短暂相处的生活,搬进由夏家爷爷带领众儿子徒手建造的新家里。老六夏如海结婚时,他的五哥五嫂就带着侄子侄女新搬进了老宅隔壁一座独立的小院里,两间正屋,一间配房,是夏家爷爷燕子啄泥般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夏家奶奶深谙领导艺术的真谛,懂得分而治之的道理,她通过“忠孝思想″捆绑儿子,并通过儿子控制媳妇和孙子们,让他们子孝孙贤,服从自己对夏家的“统治″。在她领导的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兄弟情深,姑嫂和睦,别家乱哄哄的家庭矛盾,在夏家通通不存在。这样的家风让整个半洼村的人都举手称赞,尤其对老太太,佩服得那叫一个心服口服。但夏如海结婚的时候,夏家奶奶的心性突然变了,日渐苍老的她,忽然变得人老心慈起来,大的儿孙都离她远去,老两口独处难免心里苍凉;况且夏家爷爷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硬朗,很难再为儿子徒手建起一个新家。因此对于新婚不久的小儿子夫妻,老太太有了不一样的安排,她准备召告夏家上下,让小儿子侍候自己终老,老宅院最后就归小儿子,别人不得争抢。
夏家奶奶的如意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但儿媳妇儿张文英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要在家侍候老人,别的兄弟却可以逍遥在外?老太太是出了名的刺儿头,和她在一块大气都嫌你喘得粗,朝夕相处这日子可咋过?于是就撺掇丈夫去回绝婆婆。
夏如海本来是父母中年得的儿子,从小聪明机灵,自然比哥哥姐姐们多得父母一份宠爱,尤其是母亲,从不舍得打他一下,他调皮该挨的巴掌全打到哥哥姐姐身上去了,因此他和父母关系最亲。如今媳妇儿却让他出面忤逆母亲的意愿,他是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的。父母的日渐苍老他看在眼里,觉得他们床前屋后的也该有人照应;再则父母最疼他,哥哥姐姐们送给父母的食物钱财,挨三差五地就会转到他的手里。因此守着父母,既显得孝顺,又能经济上得到益处,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是,哥嫂们都能和父母平安同处三五年,最后搬出去也是父母的意愿。如今自己新婚不过数月,媳妇儿却要开先例闹分家,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脸面在哥嫂面前如何存放?因此心里窝了一肚子火。
偏偏张文英也是大脾气的人,在娘家,除了两个哥哥,母亲和妹妹都是她的手下败将,过早地吃苦耐劳养成了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她热衷于对别人发号施令,却不善于耐心说服,凡事喜欢我强我有理。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张文英是最像婆婆脾气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她却又没有婆婆缜密的心思和领导才能,在丈夫一次又一次无视自己的要求时,她的坏脾气爆发了,她歇斯底里地骂人,摔东西,凳子,扫帚,全都扔到了门外,连吃饭的树疙瘩桌子也让她推歪了。
夏家奶奶这是第一次眼见儿媳妇儿敢在自己面前撒泼,心想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啊,如果纵容这女人,那以后夏家还不乱了套,自己婆婆的威风又何在?顿时她的小宇宙也爆发了,她拿着扫帚照着儿子媳妇身上一阵乱揍,打累了又一路高骂着去邻村找儿媳妇娘家去了。
且不说张老太如何给亲家夏奶奶赔礼道歉,这边张文英却羞恼地有了求死之心,被婆婆众目睽睽下打个半死,又被恼羞成怒的丈夫一顿耳光伺候,她顿觉颜面全失,拿起屋角的敌敌畏瓶子就往嘴里灌,幸被眼尖的看热闹邻居夺下;她又起身往门外的水井奔去,也被拉架的五嫂抱住。她哭天号地,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娘家回不去,两个嫂嫂平时就看她不顺眼,如今这副落魄样,她也不想被她们耻笑;离婚更不可能,村里那些再婚女人生活的炎凉她早就看透了。再说她也不是真的想死。权衡再三,她决定借坡下驴,在五嫂的劝说下偃旗息鼓,结束战斗,给婆婆磕头赔理,给丈夫示弱。
张文英婚姻生活的第一次斗争就以她的惨败而结束。
张文英在夏家老宅那间昏暗而简陋的西屋里开始了她委屈而不甘的婚姻生活。
自从与婆婆和丈夫的战争吃了败仗,她在夏家的锋芒稍有收敛,婆婆她暂时是惹不起,但丈夫她也爱不起来。现在完全不是她想要的婚姻生活。她三年级就辍了学,开始各种劳动,洗涮、缝补、耕种,在娘家是绝对的主力劳力,除了两个哥哥,谁也没有她能干,特别对庄稼活,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感,一学就会,一干就精,就连男人们承包了的犁地和摇耧,她也不在话下。她是生产队里唯一和男劳力吃一样工分的女社员。但她在娘家的能者多劳却没有换来对等的尊重,孱弱的妹妹们害怕她,泼辣的嫂子们却又让她避之不及;她弄不清自己的不受待见是为什么,也懒得想。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结婚,有自己的小家,丈夫听她摆布,处处为她出头,自己凭着一手出众的庄稼活在婆家备受器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夏家不但不是她理想发芽的温床,反而成了她幻灭的终结地。强势的婆婆处处压制她,强硬的丈夫她也摆不平,夏如海比她的坏脾气来得还快,还暴,一言不合就要动手,完全没有新婚丈夫的怜香惜玉。张文英打他不过,骂又不敢大声,怕婆婆听到误会,引起更大的风暴,所以就暗暗咬碎了银牙往肚里咽,怪自己命不好,遇人不淑;怪母亲不打听好丈夫的人品,匆忙嫁了她,根本不为她的人生着想。
其实这种“女老大,男老小“的婚姻模式,是女生最不容易幸福的一种,张文英体味到了这一点,却已不能改变什么。
她在恼恨和抱怨中迎来了女儿夏荷的降生。
夏荷落地的时候,父亲正在村口的河塘里摸鱼。河塘里开满了白色的荷花,晶莹剔透,沁人心脾。当侄子挥着小手告诉摸鱼的夏如海“婶婶生了个小妹妹″时,夏如海头也没抬地“哼“了一声,继续拾掇鱼篓。生儿子的幻想破灭了,他顿时心情沮丧起来:几个哥哥的头胎都是男孩,为什么偏偏到自己就变了?说到底还是媳妇的肚子不争气!他气呼呼地回到家里,没去西屋看一眼老婆女儿,一头扎进母亲屋里,蒙头睡起了大觉。
张文英看看嗷嗷待哺的女儿,欲哭无泪。早听说夏家人重男轻女,但这么严重也是没谁了。自从生完孩子,婆婆就没踏进过西屋一步,只有五嫂饭点来侍候自己吃饭;两个妹妹轮流来替孩子洗洗尿布。丈夫照例白天出去捕鱼,晚上回来睡觉,偶尔让他看会孩孑自己收拾一下房间,他也全程黑脸,让自己心里拨凉拨凉的。张文英心里觉得委屈:即使生女儿是我的错,但你们也没必要这么过份呀,女儿只是头胎,我这么年青,以后生儿子的机会不是很多呀?
月子里第七天,张文英就开始下床干活了,看孩子,洗尿布,有时还要帮婆婆做饭、扫院子。她心里委屈,却又不得不低头:她在夏家没有同盟军,娘家又没有后援,出身也不好,肚子不争气…一大把小辫子在夏家人手里攥着,自己不委屈求全,又能如何?夜深人静,望着枕边熟睡的丈夫和女儿,她心里莫名有一股恨意。恨这两个人打破了自己对人生的幻想,恨他们让自己有一段灰色的人生…
其实故事讲到这儿,真正的主人公夏荷才算正式登场。作者之所以在前边絮絮叨叨讲这么多人和事,无非就是为夏荷以后的人生经历打铺垫,寻根源。
夏荷的出生为夏家带来的唯一改变就是:奶奶似乎更看不上妈妈了,经常几天不理这个儿媳妇儿;父亲和妈妈的关系也似乎更加冷漠,除了晚上睡觉,两人几乎很少同框;妈妈开始变得神经质,经常在四周无人的时候自言自语地骂人,有时候还指着哭闹的夏荷骂,语气恶毒。
命运真的很奇怪,有些孩子生来就爹疼娘爱,一辈子顺风顺水;而有些孩子,上辈子也许真的和父母有仇,父母这辈子见到了也分外眼红,不打不骂就不解恨似的。夏荷就属于后一种。
夏荷的出生,对夏家来说不是一件幸事;对夏荷自己来说,生在夏家更不是一件幸事。她不仅是父母上辈子的仇人,也是奶奶上辈子的仇人。
夏荷出生两个月后,就到了秋收时节。母亲张文英要下地干活,夏荷就被抱到奶奶屋里看着。那个年代可不把看孩子当一件正经八百的活干,很多家庭妇女边干活边带孩子,两不耽误,借用一句歇后语就叫:割草搂兔子一一捎带手。不像现在的家庭,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宝宝转,把照顾孩子当成一件天大的事;以前孩孑多,不稀罕,父母下地干活,大些的孩子自申放养,任由他们满地撒欢;小点的孩子被大人用竹编篓子装了背到地头,劳动间隙就远远地瞟上几眼;更小的孩子没法带出来,就用枕头被子什么的堆在床上,把小孩放里边裹好,用石头等重物压好被角,只露出小孩头脸,让幼小的孩子吱吱呀呀地自娱自乐,吃喝拉撒都要等下地干活的大人回家才能收拾。婴儿时期的夏荷就这样被奶奶围在床上,一围就是大半年,直到一件意外的发生。
那是夏荷十个月的时候,天气转暖,围夏荷的厚被子换成了薄的。奶奶照例把孙女围好,放她一个小人在床上,自己出去收拾家务,却完全忘记了孙女已经一天天长大了。虽然被奶奶粗茶淡饭地喂着,小夏荷却长得粗胳膊长腿,浑身是劲,每天手脚乱踢乱蹬,比个小小子还健壮。
奶奶干完活回到屋里,照例朝床上看了一眼,准备去做饭。但这一眼就把她吓了一跳:孩子不见了。连忙扯开被子,只见小夏荷滑进了被窝里,已经气息微弱,小脸憋得铁青。奶奶忙掐住孙女人中,又嘴对嘴地呼了几口气,小夏荷才“哇“地一声哭出来。奶奶有些后怕地长吁了一口气:再晚来一会,说不定这丫头就扔了!
夏荷就这样跟着奶奶长到了一岁多。
因为长时间跟着奶奶,夏荷和母亲的感情很薄,除了晚上睡觉,妈妈跟她的互动很少,每次下地回家,妈妈都狼吞虎咽地吃完饭,然后坐到墙角,塞给女儿一只吮着,她自己就靠着墙鸡啄米似的打盹。一旦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响了,她起身就走,不管女儿哭不哭闹。奶奶对复荷也很少有和颜悦色的调教,除了让她不饿,通常都是严厉的喝斥和拍打,她有很多的家里家外的活要干,哪有那么多的耐心去引逗一个她不大上心的众多孙女中的这一个。但无心插的花通常不但会开,还开得比较艳丽。聪明的小夏荷不但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爬行、站立,直至颤微微地行走,还学会了叫奶奶爷爷、叫爸爸妈妈,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奶奶和妈妈脸色不好的时候,她从来不哭不闹,拿块小石子就能高兴地玩上半天。
和现在“孩子老大″的家庭不同,那时候的夏荷,是整个夏家若有若无的存在,只要不闹腾不生病,很少有人关注到她。夏家大人们各有各的心事:爷爷想带着儿子和媳妇多下地干活,多挣工分,多分点粮;奶奶眼睛盯着儿媳妇张文英,嫌弃她吃得多,干得少,生孩孑也懒,盼她早日怀上二胎,好生个大胖小子让六儿子有后,那样自己死了也能闭眼了;夏如海过得也挺闹心,干农村活不是他的理想,特别是他当兵退伍的经历,不但不是他光荣的标签,反而成了他无能耻辱的表现,以往大队里有复员军人,都会被优先安排到公社或工厂里当工人或干临时工。可轮到夏如海时,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招工指标了,虽然奶奶也踮着小脚拎着两瓶地瓜烧去村支书家跑了两趟,但村支书也只承诺有指标就办,让夏如海先干着农活等着;张文英当然也盼着丈夫早日走出农门,她的生活里实在没有多少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丈夫能吃上人人艳羡的国库粮,一来让自己扬眉土气,他们毕竟夫妻同体,一荣俱荣;二来婆婆也少了一个同盟军,自己在夏家的日子也好过些。她甚至憧憬起不远的未来:丈夫在外面当工人挣钱,自己在家干活挣工分,然后再生个儿子,丈夫高兴,婆婆高兴,自己也高兴,这个家也喧腾起来了。至于女儿夏荷,对不起,她没有被计划在母亲的幸福憧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