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茅盾文学里的影子
第五天胡鸢和张鹿来到了乌镇。
胡鸢:“一来到乌镇,就想到了《林家铺子》。”
张鹿:“林家铺子,什么铺子?吃的吗?”
不是有着良品铺子啊,什么铺子,反正都是吃的!
胡鸢:“你就知道吃!不过总算是你不知道的了,这是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来旅行,享受水乡的美好风景。”
“而这篇关于《林家铺子》里面表现的是水乡生活。你看现在我们常以为江南人都生活在水乡上,随时都能体验到水乡的自然风光,羡慕不已。而林老板那样的商人呢,却是在感受着的是生活艰辛,担心人来敲诈勒索,还担心生意经营。”
张鹿:“旅游是这样,从你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如果说起生活,那都不容易。”
两人到了西栅,没有选择景区内居住。
而是找了附近村庄的一家民宿。民宿外面有一条小溪流,小溪上有一座独木桥。
两人在等待着安排住宿的时候,突然听见外面有一男声大喊:“你倒是快过来啊,哎呀。”
引起了张鹿和胡鸢的注意。
是一对中年男女,分别停在了独木桥的两头。
男的挑着一担箩筐。
女的则趴在地上,要过独木桥,可是不敢过。
男的在一旁催促。快过来啊,你要站起来。不要用着爬。
张鹿见状问民宿的老板:“为什么不过去扶一把啊?在一旁一直傻站着喊。”
老板此时也顾不上回答张鹿,一路小跑过去赶忙扶起趴在地上的女人。帮她等到成功过了桥。
女人还一直不停的道谢。
男的接到女的后,还一直念念有词,我说了,让你过来让你过来了,你一直就是不过来。
女的说,我害怕。男的又说我不是叫你不要害怕了吗?怕什么?我都过来了。
女的只是跟在男的后面,畏畏缩缩。走路的姿势还有点怪异。
目送完两人走后,民宿老板回答张鹿刚才的问题。
“一个残疾,一个智障。他们是一对夫妻,年少的时候都还正常,那时候女孩子长得很漂亮,追求她的人很多。这女的就这跟男的结婚了。”
“后来,去参加闹花灯,被说成是四旧。两人就被批斗了。女的被打成了重伤,后面残疾了。男的被吓坏了,刺激成了傻子。他是不懂过去扶。”
“不过这两人虽然这样,后面还是形影不离,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去买东西的话,就一定得过这一条桥。你们要是住上两天,明天还能见着。”
张鹿:“那他们的生活有问题吗?有谁在照看吗?”
民宿老板:“这个倒是没问题,女的身体残疾,脑子清楚,男的脑子不行,身体情况倒是好。正好互补。”
胡鸢:“这样也挺好。”
本来,经历了那么些事儿还能形影不离的一直在一起,应该是让人羡慕的。但是这对情侣确让人羡慕不起来,唏嘘不已。
胡鸢拉着张鹿的手上了二楼的房间,放下了行李。
“怎么,还在想着刚才那对夫妻么?”
“没有,只是有点累。”
“确实比较累,旅行,比工作还累。那不然我们睡一会儿在起来?养足精神?”
胡鸢也想睡,此时正是下午2点,人最累的时候。
他知道张鹿定然又是要感慨一番了,什么世事弄人啊之类的。
在她耳旁轻轻说道:“别惆怅了,要是你以后痴呆了,我一定也照顾你,不会把你丢下的。”
“去你的,你才痴呆呢。”
不得不说,胡鸢,是最了解张鹿的人。
此时张鹿抱着胡鸢,更紧了,总是能让她有安全感。
两人起床后,已是天黑,趁着月色,去了南塘桥。
此时的桥上桥下都坐满了游客,看着这些游客,又看了看桥下的游船。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还有张继那‘夜半钟声到客船’。
伫立河边,望着远去的游船,不知道他们会去往何方游玩。
胡鸢又想到了茅盾的《春蚕》,老通宝,是不是当时很无奈呢,送蚕茧到了无锡仍然无人收购。
又只好把满船的蚕茧再运送回来。
归舟,便是回家。
‘孤云倦鸟各飞还’也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游客,是来此享受生活,用了游船,可客船却是经营生活的。
胡鸢:“以前小河是用来供交通用的,现在确是用来供人旅游观光的。”
张鹿:“现在交通发达了,有更高效的了。就没人用这个来做交通了。”
两人一起散步,慢慢数着乌镇到底有多少古桥,然后用相机记录下来。
突然张鹿走在前头回过头来,兴奋的对着胡鸢说着看到了美食街。然后拉起胡鸢的手,飞奔而去。
欢快的就像是小孩子,放开了肚子,吃到撑。
吃饱了,也走累了。就找一个茶楼,泡壶绿茶,品味着这古镇的味道。
张鹿伸了一下懒腰说道:“我真不想回家了,就在这边。”
因为明天再去一下东栅,那是一个旅游观光为主的景点,去玩再去趟杭州,去杭州主要还是想去看看家具来着。
杭州还是作为国内发展软装比较早的城市了。很快就要回家了。
“去理城的时候你也那么说。”
“我当然知道,不能不回去,你就不能让我说一下嘛!表达一下我对这趟旅行的喜悦嘛!”
“我知道你流连忘返。喜欢的话,就多呆几天,反正不着急。”
胡鸢此时心里却是想着,还有好多年才能把她娶回家,就她这性子,真没准,哪天走到哪个城市了,绝对那地儿不错。那就待着不走了。
他想到了理城的红尘往事,那老板不就是这样的么?
“不要了吧,我看你天天晚上都在打电话,都快把你打爆了吧?出来那么久。”
“无碍。不会像林家铺子那样倒闭的。”
胡鸢很清楚,现在的艺魂素问,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他和颜书勤并没有那么重要,并不需要像陈东升他们一样,事事都看着,这样的话,员工也起不来。
他也不想被工作给绑架了。
忙碌了一阵子,可以放下一切,行至远方。
于爱人纵情于山水,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也算是一场修行。
“给我打电话的是涛子,X市的艺魂开起,他再帮我弄一篇推广文在生活论坛上面做广告,以杨秋实的住宅来。我想,你9月开学的时候,我到时候会来回跑。可能,也没多少时间陪你了。”
在西栅住了一夜,睡眠及其好。
两人一大早就去往东栅。
东栅,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这类观光的,张鹿兴趣不大。
他们走了走,来此主要是为了去茅盾的故居看看。
张鹿:“胡鸢,你看,真的有林家铺子!你不是说倒闭了吗?”
在茅盾先生的故居斜对面,胡鸢抬头一看,真的是林家铺子。
“30年代,城镇的小商业经营者艰难困苦,底层人命运悲惨。没想到林家铺子还在营业。”
在林家铺子前面驻足良久,里面现在卖的是蓝印布花,一些小饰品。
来了,总也得带点回去吧,于是张鹿跟胡鸢又挑选了一些小饰品。不是很贵。送人也是不错的。
穿过岁月的风尘,仿佛还能看到那个身穿藏青色马褂,头戴着一顶瓜皮帽的林老板在柜台前,啪啪啪地打着算盘。
胡鸢一直下意识的想要寻找林老板的身影,那个时时在压迫下小心翼翼陌生的经营者,最后依然无法生存下去。
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悲惨者,但是又有商人的唯利是图的剥削思想。
沉浸在文学著作里,仿佛还能听到张寡妇的惨叫声,看到朱三,王啊太,陈老七等人。这些不但要受地主压迫,还得受着林老板剥削,最后难逃家破人亡的命运的悲惨哭泣。
在F省胡鸢那个年代的人所受的教育,看的郭若沫,鲁迅,茅盾等名人著作都看的不少。
而隔海相望的宝岛看的是张大千,林语堂,胡适等人的文学。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来到了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场景里的地方,体验一下,当时的生活,真的能领会到不少东西。
“林老板”们在经营着生活,而游客们在享受着这种生活。
而他们自己不也是在努力着经营着生活么?
茅盾故居约600平米,青砖小瓦,木质框架,是清代的徽派建筑。
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小院。
前面三间临街的是平房,是卧室,书房,会客的地方。
庭院,还有他亲手栽种的棕榈树和南天竺。
后院还有一个小园子,有平房三间,日式风格的,设计为书斋,也很有感觉。
茅盾故居的隔壁呢,是他童年读书的地方,正门的上方还有“立志书院”四个字。
后来成为了茅盾先生陈列馆,里面都是他生平的事迹。
胡鸢:“今天有收获,我想到了,147号的艺魂的第一场推广要怎么做了。”
张鹿:“怎么做?”
胡鸢看着张鹿笑而不答,卖个关子先。牵着她的手继续寻找茅盾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影子。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胡鸢:“一来到乌镇,就想到了《林家铺子》。”
张鹿:“林家铺子,什么铺子?吃的吗?”
不是有着良品铺子啊,什么铺子,反正都是吃的!
胡鸢:“你就知道吃!不过总算是你不知道的了,这是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来旅行,享受水乡的美好风景。”
“而这篇关于《林家铺子》里面表现的是水乡生活。你看现在我们常以为江南人都生活在水乡上,随时都能体验到水乡的自然风光,羡慕不已。而林老板那样的商人呢,却是在感受着的是生活艰辛,担心人来敲诈勒索,还担心生意经营。”
张鹿:“旅游是这样,从你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如果说起生活,那都不容易。”
两人到了西栅,没有选择景区内居住。
而是找了附近村庄的一家民宿。民宿外面有一条小溪流,小溪上有一座独木桥。
两人在等待着安排住宿的时候,突然听见外面有一男声大喊:“你倒是快过来啊,哎呀。”
引起了张鹿和胡鸢的注意。
是一对中年男女,分别停在了独木桥的两头。
男的挑着一担箩筐。
女的则趴在地上,要过独木桥,可是不敢过。
男的在一旁催促。快过来啊,你要站起来。不要用着爬。
张鹿见状问民宿的老板:“为什么不过去扶一把啊?在一旁一直傻站着喊。”
老板此时也顾不上回答张鹿,一路小跑过去赶忙扶起趴在地上的女人。帮她等到成功过了桥。
女人还一直不停的道谢。
男的接到女的后,还一直念念有词,我说了,让你过来让你过来了,你一直就是不过来。
女的说,我害怕。男的又说我不是叫你不要害怕了吗?怕什么?我都过来了。
女的只是跟在男的后面,畏畏缩缩。走路的姿势还有点怪异。
目送完两人走后,民宿老板回答张鹿刚才的问题。
“一个残疾,一个智障。他们是一对夫妻,年少的时候都还正常,那时候女孩子长得很漂亮,追求她的人很多。这女的就这跟男的结婚了。”
“后来,去参加闹花灯,被说成是四旧。两人就被批斗了。女的被打成了重伤,后面残疾了。男的被吓坏了,刺激成了傻子。他是不懂过去扶。”
“不过这两人虽然这样,后面还是形影不离,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去买东西的话,就一定得过这一条桥。你们要是住上两天,明天还能见着。”
张鹿:“那他们的生活有问题吗?有谁在照看吗?”
民宿老板:“这个倒是没问题,女的身体残疾,脑子清楚,男的脑子不行,身体情况倒是好。正好互补。”
胡鸢:“这样也挺好。”
本来,经历了那么些事儿还能形影不离的一直在一起,应该是让人羡慕的。但是这对情侣确让人羡慕不起来,唏嘘不已。
胡鸢拉着张鹿的手上了二楼的房间,放下了行李。
“怎么,还在想着刚才那对夫妻么?”
“没有,只是有点累。”
“确实比较累,旅行,比工作还累。那不然我们睡一会儿在起来?养足精神?”
胡鸢也想睡,此时正是下午2点,人最累的时候。
他知道张鹿定然又是要感慨一番了,什么世事弄人啊之类的。
在她耳旁轻轻说道:“别惆怅了,要是你以后痴呆了,我一定也照顾你,不会把你丢下的。”
“去你的,你才痴呆呢。”
不得不说,胡鸢,是最了解张鹿的人。
此时张鹿抱着胡鸢,更紧了,总是能让她有安全感。
两人起床后,已是天黑,趁着月色,去了南塘桥。
此时的桥上桥下都坐满了游客,看着这些游客,又看了看桥下的游船。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还有张继那‘夜半钟声到客船’。
伫立河边,望着远去的游船,不知道他们会去往何方游玩。
胡鸢又想到了茅盾的《春蚕》,老通宝,是不是当时很无奈呢,送蚕茧到了无锡仍然无人收购。
又只好把满船的蚕茧再运送回来。
归舟,便是回家。
‘孤云倦鸟各飞还’也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游客,是来此享受生活,用了游船,可客船却是经营生活的。
胡鸢:“以前小河是用来供交通用的,现在确是用来供人旅游观光的。”
张鹿:“现在交通发达了,有更高效的了。就没人用这个来做交通了。”
两人一起散步,慢慢数着乌镇到底有多少古桥,然后用相机记录下来。
突然张鹿走在前头回过头来,兴奋的对着胡鸢说着看到了美食街。然后拉起胡鸢的手,飞奔而去。
欢快的就像是小孩子,放开了肚子,吃到撑。
吃饱了,也走累了。就找一个茶楼,泡壶绿茶,品味着这古镇的味道。
张鹿伸了一下懒腰说道:“我真不想回家了,就在这边。”
因为明天再去一下东栅,那是一个旅游观光为主的景点,去玩再去趟杭州,去杭州主要还是想去看看家具来着。
杭州还是作为国内发展软装比较早的城市了。很快就要回家了。
“去理城的时候你也那么说。”
“我当然知道,不能不回去,你就不能让我说一下嘛!表达一下我对这趟旅行的喜悦嘛!”
“我知道你流连忘返。喜欢的话,就多呆几天,反正不着急。”
胡鸢此时心里却是想着,还有好多年才能把她娶回家,就她这性子,真没准,哪天走到哪个城市了,绝对那地儿不错。那就待着不走了。
他想到了理城的红尘往事,那老板不就是这样的么?
“不要了吧,我看你天天晚上都在打电话,都快把你打爆了吧?出来那么久。”
“无碍。不会像林家铺子那样倒闭的。”
胡鸢很清楚,现在的艺魂素问,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他和颜书勤并没有那么重要,并不需要像陈东升他们一样,事事都看着,这样的话,员工也起不来。
他也不想被工作给绑架了。
忙碌了一阵子,可以放下一切,行至远方。
于爱人纵情于山水,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也算是一场修行。
“给我打电话的是涛子,X市的艺魂开起,他再帮我弄一篇推广文在生活论坛上面做广告,以杨秋实的住宅来。我想,你9月开学的时候,我到时候会来回跑。可能,也没多少时间陪你了。”
在西栅住了一夜,睡眠及其好。
两人一大早就去往东栅。
东栅,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这类观光的,张鹿兴趣不大。
他们走了走,来此主要是为了去茅盾的故居看看。
张鹿:“胡鸢,你看,真的有林家铺子!你不是说倒闭了吗?”
在茅盾先生的故居斜对面,胡鸢抬头一看,真的是林家铺子。
“30年代,城镇的小商业经营者艰难困苦,底层人命运悲惨。没想到林家铺子还在营业。”
在林家铺子前面驻足良久,里面现在卖的是蓝印布花,一些小饰品。
来了,总也得带点回去吧,于是张鹿跟胡鸢又挑选了一些小饰品。不是很贵。送人也是不错的。
穿过岁月的风尘,仿佛还能看到那个身穿藏青色马褂,头戴着一顶瓜皮帽的林老板在柜台前,啪啪啪地打着算盘。
胡鸢一直下意识的想要寻找林老板的身影,那个时时在压迫下小心翼翼陌生的经营者,最后依然无法生存下去。
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悲惨者,但是又有商人的唯利是图的剥削思想。
沉浸在文学著作里,仿佛还能听到张寡妇的惨叫声,看到朱三,王啊太,陈老七等人。这些不但要受地主压迫,还得受着林老板剥削,最后难逃家破人亡的命运的悲惨哭泣。
在F省胡鸢那个年代的人所受的教育,看的郭若沫,鲁迅,茅盾等名人著作都看的不少。
而隔海相望的宝岛看的是张大千,林语堂,胡适等人的文学。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来到了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场景里的地方,体验一下,当时的生活,真的能领会到不少东西。
“林老板”们在经营着生活,而游客们在享受着这种生活。
而他们自己不也是在努力着经营着生活么?
茅盾故居约600平米,青砖小瓦,木质框架,是清代的徽派建筑。
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小院。
前面三间临街的是平房,是卧室,书房,会客的地方。
庭院,还有他亲手栽种的棕榈树和南天竺。
后院还有一个小园子,有平房三间,日式风格的,设计为书斋,也很有感觉。
茅盾故居的隔壁呢,是他童年读书的地方,正门的上方还有“立志书院”四个字。
后来成为了茅盾先生陈列馆,里面都是他生平的事迹。
胡鸢:“今天有收获,我想到了,147号的艺魂的第一场推广要怎么做了。”
张鹿:“怎么做?”
胡鸢看着张鹿笑而不答,卖个关子先。牵着她的手继续寻找茅盾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影子。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