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十国真龙之工业中华

115.造船的技术问题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很长时期是领先世界的,从技术的发展看,宋朝和明朝分别出现了两次造船史的高峰,水密仓、指南针、平衡舵、尖底船等技术都在宋朝得以应用,将中国的造船技术推向高峰,并在未来六七百年领先于世界。

    中国的造船史起于新石器时代,在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分别为秦汉、宋朝和明朝。

    秦汉时代是中国造船史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船只不仅规模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大型的楼船也登上历史舞台。秦朝致力于水陆交通的发展,开凿了灵渠;汉朝则开辟了南北海上航路,形成了空前繁荣的造船业。

    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宋朝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伍,贸易线远航至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开辟了一条海上世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丝绸销往世界各地。

    明朝则是中国造船业的第三个高峰,继承和发展了宋朝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明朝造船厂分布广泛、规模宏大、配套齐全,达到了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郑和七下西洋则是实力的直接体现,舰队中高大的宝船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秦汉形成了往后1000多年船体构架的雏形,宋朝则是技术创新的集大成时期,特别是指南针在航海的应用,一举奠定了四大发明的地位。四大发明不是中国人封的,而是外国专家对中国古代先进科技的提炼,宋朝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才使世界具备迈入大航海的条件。

    明朝对于造船技术的贡献不算关键,主要是继承和小创新。宋朝经济、文化相对繁荣,但跟北方的草原民族比,算不上强国,亚洲周边国家都是仰慕宋朝文明,但向辽、金、蒙称臣。明朝则是拿出牛x的技术和军事实力到处显摆了一圈,让海外那些屌丝国家知道,原来汉人又出现一个强大王朝。

    造船厂建造好后,姜明便着手风帆战舰的制造,他参考的是英国海军在16至18世纪称霸世界时所用的战舰结构,船体修长,长宽比在4:1至5:1之间。

    “这船底不是平的?船首还是向上翘?”看到姜明给的图纸,李兴全好奇地问道。

    姜明点点头,道:“海上风大浪高,尖底船更容易保持平稳,船首上翘,有利于破开水面。这种海船在海上航行时,更快更稳。”至于尖底船的重心较低,有利于减少海水阻力的那套理论说辞,则被姜明略过了。

    五代十国之前,无论海船还是内河船,都是平底船,姜明将尖底船的出现时间提前了100年左右。原本的历史上,尖底船出现在宋朝,两宋由于领土面积小,只能通过海洋打通对外贸易。聪明的先辈们在沿海航行时,意识到平底船在风浪大的海面上行驶不稳,容易翻船,尖底船便应运而生。

    “没想督军连海船都会建造,李某佩服!怪不得肇新寨的人都说督军是天人下凡、无所不知,今日得见督军的海船图,才知所言不虚。”李兴全是船工,之前跟姜明的交集不多,没怎么见过姜明的神奇发明。

    姜明呵呵道:“我只是偶然见过这种船的图纸,略有印象,再加自己的研究,才设计出大致的结构,具体建造还要靠你们。”

    姜明没有学过造船,只是偶然看过一部关于瑞典“歌德堡号”帆船重建的视频,对里面建造风帆战舰的场景印象深刻。自从在肇新寨建立城池,他便着手准备风帆战舰的图纸。姜明根据视频里的印象,结合自己对风帆战舰的认识,绘制出目前的帆船图纸。

    姜明知道现在的帆船肯定不是最优的结构,不过他已经将理念和思路传授给李兴全他们,相信凭借他们的智慧,加上姜明普及的科学知识,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未来帆船的质量必定越来越好,不用多久,就能追上英国18世纪的水平。

    建造风帆战舰的第一步便是确定设计方案,姜明已经绘制出了图纸。

    第二步:准备建造帆船所需的木料。

    造船的木料,并不是锯断大树直接用,那样的船板两三年就烂了;木料切割开后,要视气温花几个月的时间慢慢阴干,再反复刷桐油,这样的船板才能抵御海水的腐蚀。此后每隔几年,就要将船拖进船坞进行维护、刷上桐油,只要妥善维护,海船的寿命甚能达到上百年。

    当然姜明也早有准备,来自后世的他清楚海洋的价值,所以木具厂从去年就开始囤积樟树木料。造船的木料需要满足三点要求:第一,要耐腐蚀;第二,韧性要好,抗拉伸,不能太脆;第三,木材的收缩率要低,泡水之后、体积变化大的木材不能用。

    古代造船主要用的是樟木,俗话说:“日晒千年松,水泡万年樟”,准确说明了樟木的造船价值。中国樟树分布广泛,海南岛上的原始森林存在大量的樟树,正好砍来造船。

    “要是姜兄把樟树都砍去造船,妾身可就没有制造樟脑油的原料了。”看到木具厂工人大量砍伐樟树,孙欣甜曾跟他调侃道。

    姜明脸上浮有奸笑,说道:“没事,再种上便是。这也只是暂时的做法,等将来有了强大的海军,去猴子们的岛上抢更好的木材造船。”

    除了樟木,东南亚的铁樟木也是造船的上好木料,缅甸、泰国的柚木用于制造船板甚至比橡木还好,公元18至19世纪的英国,就大量砍伐柚木运回国内造船。

    而且姜明经过几次大战,缴获了大量的中小型海船,姜明打算将那些船的木板拆解出来,用于建造小型风帆战舰。

    第三步:将各种木料加工成弧形肋骨、内板、外板等各种配件。

    姜明在造船厂建了三架水力锯床,可以将运来的樟木切割成各种形状。由于北门江入海口的水流速度很快,锯床持续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尖底帆船中部和尾部的横截面呈U形,就需要将笔直的木料弯曲成带有弧度的肋骨。这点类似于古代制作长弓,将笔直的硬木变成弯曲的弓臂。

    古代将笔直的硬木压弯的办法是用火烘烤木料,木料受热膨胀,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趁热压弯弓臂,自然冷却后,弓臂也就固化成形。

    古代制造弧形肋骨的方法,是将弧形胁骨分解成好几段,再将直木料切削出弧度,最后利用卯榫结构,拼接成弧形肋骨。由于分段太多,拼接法制成的肋骨当然比不上整块木料制成的肋骨。拼接法建造的海船不够结实,内河行驶还行,但无法承受海中的大风大浪,所以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基本是沿海岸线行驶。

    帆船的肋骨又粗又长,用火烘烤是不行的。从“歌德堡号”帆船的建造视频中,姜明得知木料先要用蒸汽蒸,待木材软化后,按照弧度在几个点上卡住、然后像压弯钢筋一样,一点点把木料压弯成弧形肋骨。

    要想蒸那么大的肋骨木料,必须要建专门的蒸汽装置。姜明特地让冶炼厂铸造了十台蒸汽制造器,它由蒸馏釜和密封的长方形柱体组成。

    蒸馏釜的结构,看上去像厚厚的铁碗加上盖子,蒸馏釜里加水,顶上用几节铜管拼成的管子将蒸汽导入到蒸汽室,铁管不好铸,铜管就容易很多,再用丝锥和车床分别加工出内螺纹和外螺纹,铜管就能拼接起来。蒸汽室是用砖和水泥砌成的长方体空间,长10米、宽和高均为50厘米,每次可以蒸2根木料。

    第四步:固定安装龙骨

    龙骨对一艘风帆战舰来讲,就像是人的脊柱一样。龙骨位于帆船船底中线处,是肋骨下方贯通船首尾的主要纵向构件,前端与艏柱、艏踵材等相接,所有肋骨均固定其上,龙骨艉端与艉柱等相接。

    龙骨很长,不可能有一根樟木制成,必须用整块的大型樟木组装。组装的方法是,将长方体木料的一端切出斜面,斜面上留有卯和榫,拼接好后,用铁钉固定住,侧面再钉上木板进一步加固,保证龙骨绝对结实。

    第五步:安装肋骨,铺设内板、外板和甲板

    将合格的弧形肋骨安装到龙骨上,肋骨很长,可能仍需要拼接,但基本只需拼接一次,因此坚实程度是足够的。西方造船法跟宋、明两朝肋骨相比,就是利用蒸汽将木料弯到合适的弧度,减少拼接的次数,从而船体更坚固,可以直接跨海远洋。

    风帆动力的军舰和商船的差别便是肋骨,军舰的肋骨是紧挨着的,而商船的肋骨间隙较大,两者的结实程度是天差地别,因为军舰直接面对大炮轰击,也要应对火炮的后座力。

    铺设内板、外板、甲板等船板的工作比较简单,船板比较薄,蒸软了直接钉上去。作为紧固件的铆钉和螺栓很长,能够穿透肋骨和船板,将船板和船身牢牢地固定住。

    第六步:安装桅杆和帆布

    风帆战舰的桅杆和船身差不多,世上很难找到这么长的单一木材,也需要拼接,可以在其中一截桅杆开榫,另一截开卯,拼接后用铁钉加固,外面再加一层钢圈。

    帆布必须要缝接,姜明已经将这事交给了李婧柔,女子工坊已经招收了不少妇女,恰好可以增加订单。

    第七步:海试

    姜明计划先建造排水量250吨的小型风帆船,等工人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再建造中型和大型军舰。风帆船建好后,必须海试一段时间,同时训练水兵,这是后话。

    “李某认为,慢则3个月,快则1个月,第一艘尖底海船就能下水。”从姜明手中接过图纸,李兴全信心十足,毕竟材料、图纸、方法、配套设备都已经准备就绪。

    姜明点点头,鼓励道:“好,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

    布置完造船的事后,姜明长吁一口气,终于快要拥有风帆战舰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