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论谋略
众人下意识朝门口望去,只见从外走进一位身穿青色斜领宽袖长衫,腰间佩戴着一条深青色软丝涤,佐以一块羊脂白玉的年轻男子,他嘴角含笑,面容俊逸,行走间步履轻缓,从容不迫。
待行至中间,袖手而立,见着安坐于上首的老夫人,方才双手作揖,清润的声音微微抬高,朗声道:“孙儿承宗,给祖母、母亲请安。”
江承宗带着一身书卷气息,长身玉立,风姿卓绝。
老夫人满意的看着下首的孙子,心中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与你母亲都已盼了你许久,在书院生活可好?听闻知行书院对待学子甚是严格,行为举止,生活起居,规矩不少,你可还住的惯?”
江承宗微微一笑,向老夫人与王氏拱了拱手,才道:“劳祖母与母亲惦记,孙儿并无不适,书院的老师与同窗们大多文采出众,学识渊博,孙儿受益良多,十分感激。”
老夫人稍稍放了放心,温言道:“读书固然重要,可身体也不容忽视,饮食起居之事,万不能轻忽。”
“谢祖母关心,孙儿明白。”
老夫人点点头,看了看眼巴巴盯着儿子的王氏,笑道:“无事就散了吧,想必你们母子也有不少话要说。”
王氏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色赧然,很快又镇定下来,重新恢复为江氏当家主母的淡然模样,姿态优雅的向着老夫人福了一礼:“儿媳谢母亲体贴。”
众人随即退出了荣寿堂,三姑娘江明珠与五姑娘江明雪先后向王氏见礼,回到了各自的院子,江承钰也被他的乳娘抱着见了一礼,回到了方姨娘处。
终于只剩下自家人了。
王氏这才得以细细打量自己的儿子。
这一打量,王氏便忍不住皱眉:“承宗,你清减了。”
江承宗笑容放大:“母亲可是看错了?我倒觉得最近胃口大增,吃的比平日在家时还要多,应是胖了不少了呢!”
明月也在一旁凑趣道:“母亲见谁都觉着清减了,前两日还说我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莫非我成了那妖怪不成?”
“净胡说!”王氏嗔怪地看了女儿一眼,却没有再继续追问,终究是放过了这个话题。
王氏许久未见儿子,此番终于有时间交流,自是事无巨细,统统都想打听个一清二楚,因此,待得明月与江承宗走出泰和院,已是用过午膳之后。
两人走在后院的小花园中,江承宗突然停下,从怀里取出一支玉簪,递到明月身前。
明月微微一愣,双手接过玉簪,待得看清玉簪的模样,眼中一涩,几欲落泪。
那是一只样式别致的白玉发簪,簪首雕刻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与如今盛行的花朵、蝴蝶样式相比,别具一般风味。
让明月心中颤动的是,前世,兄长也曾赠与她这样一支发簪,可她当时见发簪玉质并不名贵,只面上表露出欣喜,实际上丝毫没有将之放在心上,不久便置于箱底,再没见过。
后来,兄长被奸人所害,牵连进“文字狱”,乃至被剥夺功名,永不能入朝为官,从此闲赋在家,郁郁寡欢。
即便如此,他也从没忘记已被除族、软禁于姑子庙中的妹妹,一有机会,便偷偷使人给庙中的妹妹送去衣食银钱,直至后来被施以黥刑、流放西北……
念及此,明月更是气血翻涌,悲愤不已。
妹妹盯着玉簪的时间有些长,江承宗忐忑的问道:“明月,可是不喜欢这支玉簪?”
明月忍住泪意,稳了稳心神,抬起头来,对着江承宗展颜一笑:“这玉簪样式好生特别,我竟从未见过,乍一看到,有些情不自禁。”
江承宗这才放下心来,伸手想要拍拍妹妹的头顶,却又立刻想到妹妹如今已是大姑娘,再不能如小时那般亲近触碰了,伸出的手在半空中打了个转儿,不自然的放回了背后。
明月只作不知,转而说起了另一个话题。
“大哥,不知你可曾研读过《史记》?”
江承宗颔首:“自然。太史公不虚美、不隐恶,所著《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实是不可多得。怎么,莫非你对史书也有所涉略?”
明月轻轻点头:“通古今,明事理。哪怕是女子也应当如此。”
江承宗朗声而笑:“说得好!谁说女子无才就是德?若是整日只知家长里短,该有多无趣?”
江家的儿郎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明月早知兄长秉性,此刻,她正色说道:“只是,明月尚有一处不解,还请大哥为我解惑。”
“你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此话怎解?”
江承宗略一沉吟,方才说道:“此话出自《史记》中的《汉高祖本纪》,但说起其典故,还要看《留侯世家》中,一则借箸代筹的故事。”
明月认真看向兄长,倾耳以示恭听。
“楚汉相争之时,有一谋臣为汉皇建议,复立六国后裔,借其力削弱楚国。汉皇举棋不定,于用膳之时询问张良。
张良闻言,当即以箸代筹,细数此计之危害,终使汉皇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的后果。”
明月依然不解:“世人尊称张良为谋圣,他何以事事洞察先机,如此料事如神?”
“所谓洞察先机,不过是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敌人与自身,自然能预测到后来之事。”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
江承宗低头沉思片刻,无奈笑道:“这你可是难住我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乃是《孙子兵法》中的内容,我还未有涉及。”
“《孙子兵法》……”明月轻声呢喃。
江承宗讶然看向她:“你可别说,你又想读《孙子兵法》了。”
明月微微一笑:“有何不可?”
江承宗皱眉:“《孙子兵法》以兵法为主,总归不太适合女子研读,不过,若要说谋略哪家之长,当属鬼谷先生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
明月眼睛一亮:“这位鬼谷先生可有著书立说?”
待行至中间,袖手而立,见着安坐于上首的老夫人,方才双手作揖,清润的声音微微抬高,朗声道:“孙儿承宗,给祖母、母亲请安。”
江承宗带着一身书卷气息,长身玉立,风姿卓绝。
老夫人满意的看着下首的孙子,心中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与你母亲都已盼了你许久,在书院生活可好?听闻知行书院对待学子甚是严格,行为举止,生活起居,规矩不少,你可还住的惯?”
江承宗微微一笑,向老夫人与王氏拱了拱手,才道:“劳祖母与母亲惦记,孙儿并无不适,书院的老师与同窗们大多文采出众,学识渊博,孙儿受益良多,十分感激。”
老夫人稍稍放了放心,温言道:“读书固然重要,可身体也不容忽视,饮食起居之事,万不能轻忽。”
“谢祖母关心,孙儿明白。”
老夫人点点头,看了看眼巴巴盯着儿子的王氏,笑道:“无事就散了吧,想必你们母子也有不少话要说。”
王氏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脸色赧然,很快又镇定下来,重新恢复为江氏当家主母的淡然模样,姿态优雅的向着老夫人福了一礼:“儿媳谢母亲体贴。”
众人随即退出了荣寿堂,三姑娘江明珠与五姑娘江明雪先后向王氏见礼,回到了各自的院子,江承钰也被他的乳娘抱着见了一礼,回到了方姨娘处。
终于只剩下自家人了。
王氏这才得以细细打量自己的儿子。
这一打量,王氏便忍不住皱眉:“承宗,你清减了。”
江承宗笑容放大:“母亲可是看错了?我倒觉得最近胃口大增,吃的比平日在家时还要多,应是胖了不少了呢!”
明月也在一旁凑趣道:“母亲见谁都觉着清减了,前两日还说我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莫非我成了那妖怪不成?”
“净胡说!”王氏嗔怪地看了女儿一眼,却没有再继续追问,终究是放过了这个话题。
王氏许久未见儿子,此番终于有时间交流,自是事无巨细,统统都想打听个一清二楚,因此,待得明月与江承宗走出泰和院,已是用过午膳之后。
两人走在后院的小花园中,江承宗突然停下,从怀里取出一支玉簪,递到明月身前。
明月微微一愣,双手接过玉簪,待得看清玉簪的模样,眼中一涩,几欲落泪。
那是一只样式别致的白玉发簪,簪首雕刻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与如今盛行的花朵、蝴蝶样式相比,别具一般风味。
让明月心中颤动的是,前世,兄长也曾赠与她这样一支发簪,可她当时见发簪玉质并不名贵,只面上表露出欣喜,实际上丝毫没有将之放在心上,不久便置于箱底,再没见过。
后来,兄长被奸人所害,牵连进“文字狱”,乃至被剥夺功名,永不能入朝为官,从此闲赋在家,郁郁寡欢。
即便如此,他也从没忘记已被除族、软禁于姑子庙中的妹妹,一有机会,便偷偷使人给庙中的妹妹送去衣食银钱,直至后来被施以黥刑、流放西北……
念及此,明月更是气血翻涌,悲愤不已。
妹妹盯着玉簪的时间有些长,江承宗忐忑的问道:“明月,可是不喜欢这支玉簪?”
明月忍住泪意,稳了稳心神,抬起头来,对着江承宗展颜一笑:“这玉簪样式好生特别,我竟从未见过,乍一看到,有些情不自禁。”
江承宗这才放下心来,伸手想要拍拍妹妹的头顶,却又立刻想到妹妹如今已是大姑娘,再不能如小时那般亲近触碰了,伸出的手在半空中打了个转儿,不自然的放回了背后。
明月只作不知,转而说起了另一个话题。
“大哥,不知你可曾研读过《史记》?”
江承宗颔首:“自然。太史公不虚美、不隐恶,所著《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实是不可多得。怎么,莫非你对史书也有所涉略?”
明月轻轻点头:“通古今,明事理。哪怕是女子也应当如此。”
江承宗朗声而笑:“说得好!谁说女子无才就是德?若是整日只知家长里短,该有多无趣?”
江家的儿郎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明月早知兄长秉性,此刻,她正色说道:“只是,明月尚有一处不解,还请大哥为我解惑。”
“你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此话怎解?”
江承宗略一沉吟,方才说道:“此话出自《史记》中的《汉高祖本纪》,但说起其典故,还要看《留侯世家》中,一则借箸代筹的故事。”
明月认真看向兄长,倾耳以示恭听。
“楚汉相争之时,有一谋臣为汉皇建议,复立六国后裔,借其力削弱楚国。汉皇举棋不定,于用膳之时询问张良。
张良闻言,当即以箸代筹,细数此计之危害,终使汉皇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的后果。”
明月依然不解:“世人尊称张良为谋圣,他何以事事洞察先机,如此料事如神?”
“所谓洞察先机,不过是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敌人与自身,自然能预测到后来之事。”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
江承宗低头沉思片刻,无奈笑道:“这你可是难住我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乃是《孙子兵法》中的内容,我还未有涉及。”
“《孙子兵法》……”明月轻声呢喃。
江承宗讶然看向她:“你可别说,你又想读《孙子兵法》了。”
明月微微一笑:“有何不可?”
江承宗皱眉:“《孙子兵法》以兵法为主,总归不太适合女子研读,不过,若要说谋略哪家之长,当属鬼谷先生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
明月眼睛一亮:“这位鬼谷先生可有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