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买房
第二百二十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亮在蜀中百姓心目中威望崇高,在蜀中文人眼里,也是千古文臣的典范。
相比周公和孔子,他似乎更温和,更悲情,更具情操。在百姓心中,也就更加伟大。
然而实际上,大丞相治蜀,用的是严刑峻法,不过民乐从之而已。
如今苏家四人,就在反复论辩这件事情——严刑峻法,和民乐从之,不是应该是矛盾的吗?大丞相怎么做到的呢?
苏洵的观点,是诸葛亮得先主后主无条件的信任,能够放手实现自己的理想,毫无顾忌,因此小人不敢挑拨,无隙可乘,只得遵从。
苏辙认为,诸葛亮善于调和局面,能平衡土著派和外来派之间的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大家齐心协力,不是一人的功劳。
苏轼的观点很简单,就四个字,公平无私,只要一碗水端平了,大家就都能接受。
苏油的理解则完全跳脱了诸葛亮本身——法律这东西,是底线,所谓严与不严,其实就是底线的高和低而已。
但是偷一头牛,是充军还是砍头,对于从不偷牛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的。
因此严刑峻法不是毛病,关键是让老百姓平日里说话做事,都远远高于这条底线。如此一来,即使严刑峻法,也形同虚设,百姓就不觉其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其实徒具其表,离老百姓动则触碰的那条上限还远的法律,不是真正的严刑峻法。
这需要引导风气,将老百姓的行为上限提高,所以如今大宋的一些现象,比如因为是读书人,偷了银器还能当成美事来传扬,这就不行了。
这会伤害风化,让百姓无所适从,是没有道理的。
汉昭烈陵前石人石马并列,在苍松翠柏之间,自然会让人引发思古之情。
石薇从包里取出一个面饼:“小油哥哥,军屯的锅盔,你吃吧。”
受情绪的牵引,苏洵想到这弟弟的身世,心下也不免有些怜悯:“张学士也是一片好心,明润你在成都,要日日请教,学业不可半刻放松。其实这样也好,你在眉山,事务缠杂,太分心了。”
“眉山产业,有你嫂子给你看着,尽可放心,在成都也不要亏了自己,该花用的就花用,该置办就置办。”
苏油点头:“谢谢堂哥关心,我定然好好学习,也会照顾好自己。”
没过两天,苏洵就恨不得收回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刘嗣带着几个孩子来了,苏油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和薛忠去找牙行,在成都学宫和府司衙门之间,选了一处顶好的院子,花了五百贯买下来。
接着大改造开始了,排管,装修澡堂,卫生间,厨房,卧室地暖,安装大窑,拼接玻璃鱼缸,改造屋子……装修的费用,比房子钱贵了两倍!
好在还是简约朴素的风格,光看外边看不出多贵,与土地庙可龙里一脉相承。
这让不知道底细苏洵稍微放了些心,至少这娃不是一味贪图声色享乐。
黄雏也来了,苏油将它送到玉局观,自己买了一头和黄雏差不多大的驴子。
没敢买马,买了薇儿就有一起纵马的理由了,成都市人太多,容易出事儿。
院子还是三进,薇儿不能住这里,不过苏油也没打算自己独自住在内院里边。
内院是自己和小组一起住,中间是库房和程三他们几个分号的师爷,外边是眉山江卿找来的粗使妈子,仆从护院。
一切安排妥当,苏家小少爷,总算有点小少爷的模样了。
程三是少数几个真正知道苏油底细的外人,对苏油恭敬得不能再恭敬:“小少爷,宅子弄好了,不过这酒楼无需如此麻烦了吧?眉山方知味,即是与商号总部一体的,为何到了成都,要分别设置?”
苏油笑道:“眉山民风开化,城中事务几乎就等同于江卿事务,因此无碍。”
“可成都就不同了,我们新来乍到,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分开设置,也不那么碍眼。”
“商号要的是低调,酒楼要的是高调,一明一暗,性质不同。”
程三想想也是,笑道:“如此那就需设在热闹的地方,目前看了两处。”
“城外一处在新南市,地方绝对是好地方,不过如今还只是个台子,须得新建;”
“城内一处立此不远,在学宫附近,叫魁星楼,两面临街,楼后还有个园子,算是热闹去处,不过价钱高了些。”
苏油问道:“多少钱?”
程三说道:“那边要价三千贯。”
苏油说道:“那改天看了再行定夺吧。”
次日起来,张老头又将几人叫去,询问了眉州的社会生态,对井务尤其上心,最后还抱着一丝侥幸:“淯井真的枯竭了?”
苏洵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也不完全是门外汉:“太守,淯井并未枯竭,但是对依赖淯井的众多盐户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了。”
张方平叹气道:“难啊……昨夜看了你的条陈,道理分析得明白,淯井枯槁,井务不减,豪强转嫁课务,首先遭难的就是底层盐户。逃散流离算是好的,留在井上的,所受酷压,可以想见。”
苏洵说道:“明公,办法终归是有的,如今眉州井务已能支撑川中盐局,十口新井,朝廷利得其半,完全可以以陵易淯。淯井周边,开发梯田,将盐户转为农户,或可解患。”
张方平摇头:“就怕旧患未除,新患又生——最后这些土地,一样落入豪强手中。听说你眉州有个温水煮青蛙的理论?如今那边的盐商们,就好比这温水里边的青蛙……”
苏洵笑道:“这是我家小弟胡说八道,有辱明公清听。”
苏油正在给石薇削水果,闻言抬头:“豪强也是人,一样可以干他们的老本行嘛。”
张方平笑道:“明润,你说说看,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嗯,学宫十三经石刻,就任由你自行拓印。”
苏轼赶紧扯了扯苏油的衣袖,意思是赚大了,赶紧答应下来。
苏油起身说道:“豪强之所以是豪强,一是资金充裕,而是产业广布,三是其下依附之人很多,四是有官员庇佑。”
“要解决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其实也可以从这几条入手。”
“资金充裕,就引导他们将资金用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大肆并购田土。”
“产业众多,就引入竞争,让他们有所选汰,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而放弃其它获利不丰的投入。”
“依附之人众多,那是因为土地都集中在他们手上,而土地,是利益丰厚的资源。”
“那就降低他们能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因为他们这部分收益里,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张方平惊讶道:“哦?你竟然还知道这个?”
苏油说道:“龙老说过:农人依附豪强,是因为豪强依附官员。而官员有免税资格,因而这些土地,可以避税。这就是我大宋的兼并问题。”
“然而龙老还说过,各品秩的官员,能有多少避税土地,朝廷早有规制。当时我就问了一个问题——难道川中的土地,都能被官员们占尽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亮在蜀中百姓心目中威望崇高,在蜀中文人眼里,也是千古文臣的典范。
相比周公和孔子,他似乎更温和,更悲情,更具情操。在百姓心中,也就更加伟大。
然而实际上,大丞相治蜀,用的是严刑峻法,不过民乐从之而已。
如今苏家四人,就在反复论辩这件事情——严刑峻法,和民乐从之,不是应该是矛盾的吗?大丞相怎么做到的呢?
苏洵的观点,是诸葛亮得先主后主无条件的信任,能够放手实现自己的理想,毫无顾忌,因此小人不敢挑拨,无隙可乘,只得遵从。
苏辙认为,诸葛亮善于调和局面,能平衡土著派和外来派之间的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大家齐心协力,不是一人的功劳。
苏轼的观点很简单,就四个字,公平无私,只要一碗水端平了,大家就都能接受。
苏油的理解则完全跳脱了诸葛亮本身——法律这东西,是底线,所谓严与不严,其实就是底线的高和低而已。
但是偷一头牛,是充军还是砍头,对于从不偷牛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的。
因此严刑峻法不是毛病,关键是让老百姓平日里说话做事,都远远高于这条底线。如此一来,即使严刑峻法,也形同虚设,百姓就不觉其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其实徒具其表,离老百姓动则触碰的那条上限还远的法律,不是真正的严刑峻法。
这需要引导风气,将老百姓的行为上限提高,所以如今大宋的一些现象,比如因为是读书人,偷了银器还能当成美事来传扬,这就不行了。
这会伤害风化,让百姓无所适从,是没有道理的。
汉昭烈陵前石人石马并列,在苍松翠柏之间,自然会让人引发思古之情。
石薇从包里取出一个面饼:“小油哥哥,军屯的锅盔,你吃吧。”
受情绪的牵引,苏洵想到这弟弟的身世,心下也不免有些怜悯:“张学士也是一片好心,明润你在成都,要日日请教,学业不可半刻放松。其实这样也好,你在眉山,事务缠杂,太分心了。”
“眉山产业,有你嫂子给你看着,尽可放心,在成都也不要亏了自己,该花用的就花用,该置办就置办。”
苏油点头:“谢谢堂哥关心,我定然好好学习,也会照顾好自己。”
没过两天,苏洵就恨不得收回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刘嗣带着几个孩子来了,苏油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和薛忠去找牙行,在成都学宫和府司衙门之间,选了一处顶好的院子,花了五百贯买下来。
接着大改造开始了,排管,装修澡堂,卫生间,厨房,卧室地暖,安装大窑,拼接玻璃鱼缸,改造屋子……装修的费用,比房子钱贵了两倍!
好在还是简约朴素的风格,光看外边看不出多贵,与土地庙可龙里一脉相承。
这让不知道底细苏洵稍微放了些心,至少这娃不是一味贪图声色享乐。
黄雏也来了,苏油将它送到玉局观,自己买了一头和黄雏差不多大的驴子。
没敢买马,买了薇儿就有一起纵马的理由了,成都市人太多,容易出事儿。
院子还是三进,薇儿不能住这里,不过苏油也没打算自己独自住在内院里边。
内院是自己和小组一起住,中间是库房和程三他们几个分号的师爷,外边是眉山江卿找来的粗使妈子,仆从护院。
一切安排妥当,苏家小少爷,总算有点小少爷的模样了。
程三是少数几个真正知道苏油底细的外人,对苏油恭敬得不能再恭敬:“小少爷,宅子弄好了,不过这酒楼无需如此麻烦了吧?眉山方知味,即是与商号总部一体的,为何到了成都,要分别设置?”
苏油笑道:“眉山民风开化,城中事务几乎就等同于江卿事务,因此无碍。”
“可成都就不同了,我们新来乍到,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分开设置,也不那么碍眼。”
“商号要的是低调,酒楼要的是高调,一明一暗,性质不同。”
程三想想也是,笑道:“如此那就需设在热闹的地方,目前看了两处。”
“城外一处在新南市,地方绝对是好地方,不过如今还只是个台子,须得新建;”
“城内一处立此不远,在学宫附近,叫魁星楼,两面临街,楼后还有个园子,算是热闹去处,不过价钱高了些。”
苏油问道:“多少钱?”
程三说道:“那边要价三千贯。”
苏油说道:“那改天看了再行定夺吧。”
次日起来,张老头又将几人叫去,询问了眉州的社会生态,对井务尤其上心,最后还抱着一丝侥幸:“淯井真的枯竭了?”
苏洵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也不完全是门外汉:“太守,淯井并未枯竭,但是对依赖淯井的众多盐户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了。”
张方平叹气道:“难啊……昨夜看了你的条陈,道理分析得明白,淯井枯槁,井务不减,豪强转嫁课务,首先遭难的就是底层盐户。逃散流离算是好的,留在井上的,所受酷压,可以想见。”
苏洵说道:“明公,办法终归是有的,如今眉州井务已能支撑川中盐局,十口新井,朝廷利得其半,完全可以以陵易淯。淯井周边,开发梯田,将盐户转为农户,或可解患。”
张方平摇头:“就怕旧患未除,新患又生——最后这些土地,一样落入豪强手中。听说你眉州有个温水煮青蛙的理论?如今那边的盐商们,就好比这温水里边的青蛙……”
苏洵笑道:“这是我家小弟胡说八道,有辱明公清听。”
苏油正在给石薇削水果,闻言抬头:“豪强也是人,一样可以干他们的老本行嘛。”
张方平笑道:“明润,你说说看,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嗯,学宫十三经石刻,就任由你自行拓印。”
苏轼赶紧扯了扯苏油的衣袖,意思是赚大了,赶紧答应下来。
苏油起身说道:“豪强之所以是豪强,一是资金充裕,而是产业广布,三是其下依附之人很多,四是有官员庇佑。”
“要解决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其实也可以从这几条入手。”
“资金充裕,就引导他们将资金用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大肆并购田土。”
“产业众多,就引入竞争,让他们有所选汰,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而放弃其它获利不丰的投入。”
“依附之人众多,那是因为土地都集中在他们手上,而土地,是利益丰厚的资源。”
“那就降低他们能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因为他们这部分收益里,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张方平惊讶道:“哦?你竟然还知道这个?”
苏油说道:“龙老说过:农人依附豪强,是因为豪强依附官员。而官员有免税资格,因而这些土地,可以避税。这就是我大宋的兼并问题。”
“然而龙老还说过,各品秩的官员,能有多少避税土地,朝廷早有规制。当时我就问了一个问题——难道川中的土地,都能被官员们占尽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