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话 第一试
第二日一大早,天歌便和禾嘉到了盼山堂外。
二人本以为来得已经够早,谁曾想等他们到的时候,盼山堂外已经排了很多学子等候入场,比报名那日看到的还多。
“二姐……”
纵然少年意气,可赵禾嘉看到这么多人,却还是不自觉的向天歌跟前靠了靠。
天歌唇角弯起一笑,问他:“怎么,怕了这是?”
不说还好,这话一出,赵禾嘉转瞬站直了身子,“怎么会怕?”
“不怕就好。”天歌点点头,拍了拍禾嘉的肩膀,“去吧。”
看着禾嘉的身影融入排队的人潮,天歌这才挤出重围,在对面的茶摊上找了个角落坐下。
其实无怪乎禾嘉在看到这么多人后,会不自觉怯然。
想当初江浙参加府试的学子也不算少,一眼望去乌泱泱人海,眼前周夫子的招生测试,竟然也不遑多让。
由此可见周燮这个人在士子当中的影响力。
彼时天歌并没有将青城的周夫子和帝师周燮联系起来,如今知道二人是同一个,便对此见怪不怪。
上一世周燮回到朝中做大学士的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云阳有易相,民间有学士。”
这个学士,说的就是大学士周燮。
云阳书院是上都最好的书院,但考中的却大多是高门大户的子弟,非寻常人家的学子所能肖想。
反倒是周学士提倡降低官学束脩,让更多贫苦学子能够从乡间私塾进入州府官学的政策,使得很多民间学子受益匪浅。
不过眼下这个时候,周夫子还没有声名远播到举国皆知。
之所以吸引来这么多人,完全是因为受他指点过的学子,在当年的大考当中,都能位居前列。
每一年应考的人很多,但取士的名额却总归有限,所以这样的诱惑,吸引了青城周围甚至安阳的不少学子前来。
而当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自然传道出去,周夫子的学识能力就更神乎其神了。
这自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问题。
就比如眼下,告示上说的是一日测完,可是这么多人,到底能不能测完,天歌觉得还真难说。
就在她考虑要不要先回云来居休息,等到半下午再来接禾嘉的时候,却听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诸位!”
人群中顿时一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人身上。
那人眉目方正,身穿盼山堂的簇蓝黑带学子服,站在大门前一处高阶上,比下面的人高出许多。
“我是今日负责第一试的盼山堂学子,徐淮。”
这话刚出,便听下面有人议论纷纷。
“徐淮?可是安阳大才子徐淮?!”
“就是他!那一年我同他一起考过盼山堂的!”
“原来徐淮也在盼山堂!”
听着前面人群的交谈,天歌才知道这个徐淮是谁。
如今安阳有两位有名的少年英才。
一者,是年方十四的赵家嫡子,四少爷赵知昀。
一者,是同岁的元家二少爷,也就是赵禾嘉口中的草包元珩。
但其实在此之前,安阳最有名的大才子,是徐淮,徐云逸。
三岁识千字,五岁可赋诗,七岁能成文。
更在十三岁的时候,成为安阳府的乡试解元。
这就是徐淮。
所有人都认为,接下来,徐淮只要再等三年,参加上都云阳的会试,到时进入殿试再被钦点状元,这一切已近乎板上钉钉。
可是当初意气风发风光无限的少年解元,却遇到告老还乡途经安阳的周夫子,三两之言的论辩,便败下阵来。
徐淮因此受到刺激,明白自己的不足,当即便下拜求师。
可是少年神童又怎样,周夫子说不收就是不收。
直到第二年,周夫子开了盼山堂举行入学测,徐淮下场参考,才真正成了周夫子的学生。
只是不知为何,自从进入盼山堂之后,徐淮却反而收敛了锋芒,就连安阳所有人认为他会参加的会试,也并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那一场会试中,脱颖而出的,是当时与徐淮同入盼山堂的学子,如今云阳书院的制科先生,董承。
没有人认为徐淮不如董承,更不觉得他是江郎才尽。
只是徐淮的声名确实随着他在人鲜少露面而逐渐隐匿。
也正是在此之后,安阳赵元两家这两个年轻的孩子,才冒出头来。
如今听到眼前之人自称徐淮,大家这才明白。
原来他一直留在盼山堂。
然而不管众人对徐淮的出现是何等讶异愕然,此时的徐淮依旧心如止水,面色从容。
等到议论渐悄,才又继续开口。
“今日入学测分三场考试,三场皆合格之人,可成为盼山学子。与以往不同,此次招生不设名额限制,只设置合格准线。所以对诸位而言,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斥竞争。
换言之,若是各位皆让夫子满意,那盼山堂会收下所有人;但若没有人合格,那么只能表示遗憾。”
这话一出,众皆哗然。
天歌看着徐淮那张方正的面瘫脸,也不由皱了眉头。
不设名额,只有合格线,看起来对学子倒是很不错。
这样一来,众人中间就不是竞争关系,甚至还可以转化成合作关系。
只要符合要求,那么所有人都能入学,而不是往年只有三个名额的争夺赛。
只是,真的会这样的好心吗?
毕竟合格线的把握,只怕全靠周夫子的个人喜好。
很有可能到最后,会没有一个人合格。
这样,公平吗?
好似知道众人如何作想,说完那话之后,徐淮又一次开口。
“因为盼山堂地方不足,所以我们三场比赛,都在此处进行。也是为了公平起见,此次每一局的评判,都由在场诸位共同决定,夫子不会参与其中。在下相信,在场诸位会绝对的公平公正,对得起我等儒心。”
这话说完之后,徐淮没有等众人议论结束,便直接开始宣布规则:
“接下来,我来介绍第一试的规则:
这一试,以小队形式参赛。诸位可以自行组队,最多十人一组,不论男女老少,贩夫走卒,之前是否报名,都可作为诸位的队友。
从此刻开始,一柱香的时间,每组交出一份答卷,对我手中卷轴上的题目进行解答,若答案得到在场半数以上人的认可,那么同组内所有持报名号的学子,都可过关。”
话音落罢,徐淮手中的卷轴便挂在旁边的竹竿之上,而旁边的香案上,也已经燃起一根香烛。
迎着风,那份卷轴刷然展开,露出其上的白底黑字的内容:
庆和十四年春,黄河泛滥,淹汾州太祖祠,然国库无支出以修缮,当何为?
四下一片静。
对策试?!
第一试,居然是殿试中君臣问答决定三甲排名,也是最难的对策试!
尤其是庆和十四年……正是今年!
以当下时事,来做对策试的题目,就是想要作弊……也不能了……
更何况……黄河泛滥淹太祖祠?!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这些人连这事还一点不知……
二人本以为来得已经够早,谁曾想等他们到的时候,盼山堂外已经排了很多学子等候入场,比报名那日看到的还多。
“二姐……”
纵然少年意气,可赵禾嘉看到这么多人,却还是不自觉的向天歌跟前靠了靠。
天歌唇角弯起一笑,问他:“怎么,怕了这是?”
不说还好,这话一出,赵禾嘉转瞬站直了身子,“怎么会怕?”
“不怕就好。”天歌点点头,拍了拍禾嘉的肩膀,“去吧。”
看着禾嘉的身影融入排队的人潮,天歌这才挤出重围,在对面的茶摊上找了个角落坐下。
其实无怪乎禾嘉在看到这么多人后,会不自觉怯然。
想当初江浙参加府试的学子也不算少,一眼望去乌泱泱人海,眼前周夫子的招生测试,竟然也不遑多让。
由此可见周燮这个人在士子当中的影响力。
彼时天歌并没有将青城的周夫子和帝师周燮联系起来,如今知道二人是同一个,便对此见怪不怪。
上一世周燮回到朝中做大学士的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云阳有易相,民间有学士。”
这个学士,说的就是大学士周燮。
云阳书院是上都最好的书院,但考中的却大多是高门大户的子弟,非寻常人家的学子所能肖想。
反倒是周学士提倡降低官学束脩,让更多贫苦学子能够从乡间私塾进入州府官学的政策,使得很多民间学子受益匪浅。
不过眼下这个时候,周夫子还没有声名远播到举国皆知。
之所以吸引来这么多人,完全是因为受他指点过的学子,在当年的大考当中,都能位居前列。
每一年应考的人很多,但取士的名额却总归有限,所以这样的诱惑,吸引了青城周围甚至安阳的不少学子前来。
而当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自然传道出去,周夫子的学识能力就更神乎其神了。
这自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问题。
就比如眼下,告示上说的是一日测完,可是这么多人,到底能不能测完,天歌觉得还真难说。
就在她考虑要不要先回云来居休息,等到半下午再来接禾嘉的时候,却听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诸位!”
人群中顿时一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人身上。
那人眉目方正,身穿盼山堂的簇蓝黑带学子服,站在大门前一处高阶上,比下面的人高出许多。
“我是今日负责第一试的盼山堂学子,徐淮。”
这话刚出,便听下面有人议论纷纷。
“徐淮?可是安阳大才子徐淮?!”
“就是他!那一年我同他一起考过盼山堂的!”
“原来徐淮也在盼山堂!”
听着前面人群的交谈,天歌才知道这个徐淮是谁。
如今安阳有两位有名的少年英才。
一者,是年方十四的赵家嫡子,四少爷赵知昀。
一者,是同岁的元家二少爷,也就是赵禾嘉口中的草包元珩。
但其实在此之前,安阳最有名的大才子,是徐淮,徐云逸。
三岁识千字,五岁可赋诗,七岁能成文。
更在十三岁的时候,成为安阳府的乡试解元。
这就是徐淮。
所有人都认为,接下来,徐淮只要再等三年,参加上都云阳的会试,到时进入殿试再被钦点状元,这一切已近乎板上钉钉。
可是当初意气风发风光无限的少年解元,却遇到告老还乡途经安阳的周夫子,三两之言的论辩,便败下阵来。
徐淮因此受到刺激,明白自己的不足,当即便下拜求师。
可是少年神童又怎样,周夫子说不收就是不收。
直到第二年,周夫子开了盼山堂举行入学测,徐淮下场参考,才真正成了周夫子的学生。
只是不知为何,自从进入盼山堂之后,徐淮却反而收敛了锋芒,就连安阳所有人认为他会参加的会试,也并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那一场会试中,脱颖而出的,是当时与徐淮同入盼山堂的学子,如今云阳书院的制科先生,董承。
没有人认为徐淮不如董承,更不觉得他是江郎才尽。
只是徐淮的声名确实随着他在人鲜少露面而逐渐隐匿。
也正是在此之后,安阳赵元两家这两个年轻的孩子,才冒出头来。
如今听到眼前之人自称徐淮,大家这才明白。
原来他一直留在盼山堂。
然而不管众人对徐淮的出现是何等讶异愕然,此时的徐淮依旧心如止水,面色从容。
等到议论渐悄,才又继续开口。
“今日入学测分三场考试,三场皆合格之人,可成为盼山学子。与以往不同,此次招生不设名额限制,只设置合格准线。所以对诸位而言,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斥竞争。
换言之,若是各位皆让夫子满意,那盼山堂会收下所有人;但若没有人合格,那么只能表示遗憾。”
这话一出,众皆哗然。
天歌看着徐淮那张方正的面瘫脸,也不由皱了眉头。
不设名额,只有合格线,看起来对学子倒是很不错。
这样一来,众人中间就不是竞争关系,甚至还可以转化成合作关系。
只要符合要求,那么所有人都能入学,而不是往年只有三个名额的争夺赛。
只是,真的会这样的好心吗?
毕竟合格线的把握,只怕全靠周夫子的个人喜好。
很有可能到最后,会没有一个人合格。
这样,公平吗?
好似知道众人如何作想,说完那话之后,徐淮又一次开口。
“因为盼山堂地方不足,所以我们三场比赛,都在此处进行。也是为了公平起见,此次每一局的评判,都由在场诸位共同决定,夫子不会参与其中。在下相信,在场诸位会绝对的公平公正,对得起我等儒心。”
这话说完之后,徐淮没有等众人议论结束,便直接开始宣布规则:
“接下来,我来介绍第一试的规则:
这一试,以小队形式参赛。诸位可以自行组队,最多十人一组,不论男女老少,贩夫走卒,之前是否报名,都可作为诸位的队友。
从此刻开始,一柱香的时间,每组交出一份答卷,对我手中卷轴上的题目进行解答,若答案得到在场半数以上人的认可,那么同组内所有持报名号的学子,都可过关。”
话音落罢,徐淮手中的卷轴便挂在旁边的竹竿之上,而旁边的香案上,也已经燃起一根香烛。
迎着风,那份卷轴刷然展开,露出其上的白底黑字的内容:
庆和十四年春,黄河泛滥,淹汾州太祖祠,然国库无支出以修缮,当何为?
四下一片静。
对策试?!
第一试,居然是殿试中君臣问答决定三甲排名,也是最难的对策试!
尤其是庆和十四年……正是今年!
以当下时事,来做对策试的题目,就是想要作弊……也不能了……
更何况……黄河泛滥淹太祖祠?!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这些人连这事还一点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