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明末之军国天下

第二百一十三章广州四

    顺民?这个词不用多解释,正是战争中大多老百姓的选择。不管谁当皇帝,谁当政,只要能活下去,甚至是刀剑加颈,也不会反抗。

    而义民,或者是主动反抗,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层次低一些的,也不会束手待毙,会拼上一死来求生路。

    义民,虽然是被逼迫而造反,为生存而拼命的低层次,但也是弥足珍贵的。相比于那些沉默于压迫之下,为多活一时,多活一会儿,而什么事情都能去做的人,强上百倍。

    还有那些欢迎王师解放的乡民义勇,他们动输粮草,挖掘壕沟,看押俘虏……也是义民归属,应该受到奖赏和表彰。不止是感谢,更是鼓励,朱云杨希望通过实打实的心意,能够唤醒更多的民众,得到更大的支持。

    “周英培的头脑不错,郑荣功过于憨厚,”朱云杨沉吟了半晌,有些无奈地苦笑,“千金买马骨,这话挺俗套,但也很实际,便用他们来激励民军的斗志吧!”

    “殿下。”孙海荣拱手建意道:“恕末将直言,若是殿下大张王旗于广州城下,对瓦解敌人会更有裨益。”

    朱云杨愣了一下,亮明旗号,这与他当初的设想有些出入。如果广州不破,他又不在南洋坐镇,英国人是不是会认为有机可趁,会不会认为明军在南洋的兵力空虚?

    “不只是瓦解敌人斗志,对我军的士气亦是极大的振作。”钱柜附和道:“殿下自入南洋以来,亲临战阵,无有不胜,威名远播,令敌丧胆。”

    朱云杨略一思索。笑着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明日大张旗号。呵呵,什么无有不胜、威名远播却是有过了。”

    他想通了,这不仅是对民心、士气的鼓舞,更是钱柜、孙海荣二人借以表忠心,给自己再添荣耀的机会。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钱柜、孙海荣破城的信心,他怎么可能在大战前打击自己的部下?

    “殿下,之前战事,百姓的伤亡不小――”钱柜欲言又止地向朱云杨试探了一下。

    “战争啊,伤亡哪里会小了。”朱云杨摇头叹息,说道:“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孤心中有数。”

    钱柜和孙海荣对视一眼,心中了然,知道监国殿下已经有了安排。广州的事情即便有麻烦,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广东巡抚府内,灯火摇曳,李士桢坐在书房内抚着额头,思绪转来转去,难以平静。

    果然,明军攻城拔寨之快令李士桢措手不及。接连作战的失利,清军被个个击破。高州,廉州,雷州,新会,江门,番禺……不

    断的损兵折将使广州城内的守军数量大大减少。

    而且。李士桢轻视了广东百姓反抗的力量,更准确地说,是沿海迁界所带来的民怨沸腾。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老百姓的反抗对清军来说不过是小的动荡,不费什么力气便会被镇压下去。反倒会给他们带来一次抢掠自肥的机会。

    但现在不同了,明军的胜利,使这些饱受迁界之苦的百姓有了报复的机会,有了渲泄怨气的渠道。乡民义勇、起义百姓已近十万,这大大减轻了明军防守既得地盘的压力,又平白得到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

    李士桢不知道,姚启圣也曾在福建省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一次次的借力,一次次的顺势推动,反清的烽火被朱云杨巧妙地点燃、助燃,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民心所向,这个老成语虽然有点俗,但却又一次在广东得到了验证。

    汉狗,汉狗,李士桢本以为在广州大屠杀以后,广东再不会有敢于反抗的百姓,却没想到在生存面前,还有什么可以害怕并畏缩的事情呢?

    广州现在已经被包围,虽然还有强力突围的可能,但却不是李士桢的优先选择。因为即便突围成功,不仅兵力会十去七八,而且一路逃窜也未必会最终得到安全。况且,突围则意味着兵将们的家眷将留在城内,拖家带口地在优势敌人而前突围无异于自寻死路。这样的命令一下,即便跑出去了,军心士气还能存在吗?

    突围不成,那就只有死守,家眷在广州的兵将们估计也是这样的想法。但各地被快速被攻破,周边依然不可思议地快速陷落,这让李士桢和部下对坚守广州又缺乏足够的信心。

    突围不成,守城堪忧。李士桢真是有些一筹莫展。但他还是没有做出决断,因为今天明军的攻击突然停止,又给他带来了希望。

    回想当年清军攻取广州时的战术,那是多正确。先扫周边,造炮准备,然后一举攻下坚守十月有余的广州。难道明军也要采取这样的战术,趁着广东兵力多数被抽调,地方守卫空虚,而猛烈进军,夺城夺地?

    如果是这样,李士桢觉得是一大转机,也是自己反败为胜的机会。毕竟形式不同,那时的明军已经没有很大的力量来策应增援广州,他可以安心地围困下去,直到条件具备。现在可不是这样,时日一长,福建、广西、江西,甚至满蒙八旗都可能赶来增援,明军无疑是在自己的腹心留下了一颗钉子。

    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李士桢没有回头去看,能不经通报便直入书城的只有寥寥数人,而这个时候,应该是儿子进来了。

    “父亲,您还没休息呢?”果然,李清的声音响了起来。

    李士

    桢轻轻摇了摇头,沉声问道:“如何,事情都办好了?”

    “都办妥了。”李清有些迟疑地回答。

    毕竟他刚刚办的这件事情过于消极,如果为外人所知,难免人心动摇。他可不象李士桢那样的想法,他觉得当初明军能坚守广州将近十个月,现在纵然兵力少了些,打个折扣,三个月总还可以吧。而这三个月,足够福建的援军赶到,足够江西的清军发动牵制。

    人心难测,对于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李士桢来说,自然比儿子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现在这种形式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了家眷能得保全,生出异心也不意外。

    当初清军围城十月有余,终于攻破广州。得益于火炮是一方面,明军把守西门外城的主将范承恩献外城投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攻城时,恨不得多出几个范承恩这样的降将;守城时,却又唯恐再出这样的叛将。

    而且,当时围困广州城的时候,虽然招降了不少积年海寇封锁海路,但却并不严密,最后还是让很多残败明军出海而逃。现在,广东水师完全崩溃,海路完全没有了指望。可以说,除了死守之外,广州清军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当然,投降也是一条出路,好处也是明摆着的。

    见父亲半晌没有再说话,李清忍不住开口说道:“父亲,广州城池坚固,兵精粮足,坚守数月当无问题。数月时间,援军必至,里应外合,破敌易矣。”

    数月啊,李士桢面露苦笑,恐怕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但结果呢,短短数日,明军便攻破周边城市。如果不是出乎意料,怎么能如此被动。

    “不可大意啊!”李士桢轻叹了一声,说道:“周边城破,尽管不知详情,但明军想必有特殊的攻城办法。”

    “或许是守将轻敌,出城浪战以致失败。”李清做着分析,也同时是给父亲和自己些宽慰,“或许是内奸反叛,致使城池失守。只要谨慎应对,广州城必然无忧。”

    “或许吧!”他似乎得到了些安慰。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萎靡的情绪给儿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种精神状态面对众将,更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他勉强振作起来,脸上露出丝笑容,“好了。时候不早,安歇去吧!明日还要早起巡城,看那明军能有何战法?”

    …………

    明军借“沿海迁界”的恶政,以救民水火为号召,悍然发动了北伐之役。一来准备充分,二来得民拥戴,自大败清军广东水师之后,水陆并进,可谓是势如破竹。

    战局的急速变化,不仅让李士桢。以及各地清军感到震惊。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