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广州
看来水师大幅度扩充就在眼前了。他思绪开始翻飞,如果调自己到长江水师,怎么办呢?
柳德英走了,他又考虑了一会儿,终于狠狠心,在建船坞的拔款上作了修改批示。
风帆时代的海军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需要阴干,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六年。
可是紧急的情况下,也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很快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干燥不足的木材会逐渐腐蚀,船体又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结构框架便很容易松动。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
如果船如果造得好,再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五十年。因此,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
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尽管这钱不是小数目,他还是狠狠心,作了批示拔付。
义军直抵江门,击溃了正在进攻、要收复此地的清军。随后在明军协助下,走顺德,过番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逼近广州。而这时的明军除了会合之后一万两千正规军,外加由海路赶来支援的水师一部,又增加了两万多的起义百姓,气势大壮。
而在惯性思维下,广州的清军在明军兵临城下时还没有醒悟过来。他按照自己的思维,认为是偏师来取广州。
后路不靖,孤军深入,兵家大忌。清军按照自己的判断再来看逼近广州的明军,便觉得事态并不是那么严重。
首先,明军的数量虽多,但其中有大量的起义百姓,如果强行围城,必然会分散力量,给清军以个个击破的机会;其次,广州的清军尚有万余
,再召集周边零散的军队,又有坚城可恃,数量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明军、贼军混合部队想攻破广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陆上的饷道粮道而临威胁,靠海运,又能撑到几时?
错误的判断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先锋明军由于兵力不足,尽管加入了义军,依然没有能力围困城池。双方在广州城下经过了数次小规模的交锋,清军无法撼动明军。而明军则在城西南稳固了营寨。
清军退回城内后,一面加强城防,一面等待周边援军。此时的李士桢四下传令,将周边县镇已经为数很少的绿营清兵尽数调来广州,还召回了正在清剿义军的李虎、李豹所部。在他看来,积少成多,只要在兵力数量上压倒明军,不仅广州城无虞,且能在明军露出疲态时予以反击。
这样成功的例子在清军的征战史上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自然是肇庆和南京两次战役。两次防守反击。击败了当时盛名无双的晋王李定国和纵横大海的国姓爷郑成功。自然令李士桢感到骄傲,也对这种战法青眼有加。
事实证明,老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当李士桢正为广州城内的兵力不断增加而感到欣慰时,明军主力轻取佛山。直抵广州城西。并立刻分兵向清远进攻,封闭清军北逃的门户。
至此,广州已经处于四万明军、五六万义勇乡民的包围之中。虽然包围圈还不是很严密,但广州清军想突围而出也不容易。就在李士桢惊愕莫名,城内清军举棋未定的时候,明军迅速发起了进攻。一部明军在水师配合下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城,进攻城东北的各处炮台;先锋明军也出营作战,攻击城西南的要点。
广州攻防不同于江宁,李士桢所部毕竟是清军中装备火器比例最高的军队。火枪由于性能上的差距,自然无法与明军抗衡。但所部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很大,确实让明军在起初的攻击中不过顺畅。随后明军调整了打法,从水师的舰船上卸下重型火炮,以炮对炮,基本摧毁敌人的火炮后再发动步兵进攻,终于是占了上风。
当“东方号”缓缓驶至广州港口时,广州外围战正接近尾声,但战斗却很激烈。围绕着城东北的各炮台,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炮声隆隆,杀声震天。李士桢知道此处要点事关重大,如果失守,则意味着广州附近要地全失,明军甚至可
以在炮台上向广州城轰击。所以,他亲自上城督战,不断派出援兵增援炮台。
城北的炮台,远看不过是一个土丘,近看才知它与城墙隔河相对,四周俱是刀削一般的陡壁,中间挖出了一个平台,又有洞穴通连。守兵在上边开炮打枪放箭,下边很难靠近。这炮台的最高处,是一个半亩见方的平地,中间盖着一个石楼,楼后有两道栈桥与城中相连。
清军在城墙上能够提供侧面火力,掩护着炮台的两冀及背后,明军只能从正面展开攻击。尽管如此,凭借着海军舰炮的犀利,以及天威炮的爆炸弹,炮台到现在仍然是岌岌可危。
轰,轰,轰,三枚爆炸弹在炮台顶端的石楼旁炸开,纷飞的弹片横扫,清兵惨叫哀嚎着纷纷倒下。
几颗沉重的实心弹呼啸着砸在炮台上,溅起无数的碎石泥土,中间平台上已经堆满了落下的石屑土块,清兵一个个灰头土脸,缩在掩体内不敢出动。
曲折的战壕不断延伸,向炮台迫近。清军的火炮被摧毁大半,而且居高临下有着轰击的死角。只要战壕挖到一定距离,明军可以用火枪射击,而清军仅存的火炮也奈何不了他们。
李士桢也觉察到了明军的意图,命令城墙上的火炮从侧面开炮助战,对明军的掘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有炮台的阻碍,明军的火炮无法推得太近,也奈何不了城墙上的清军。
战斗停了下来,明军的火炮需要降温,攻击需要调整;清军暂时守住了这唯一的炮台,并能保持与城内的通路。
朱云杨未张旗号,很低调地下船,在护卫的保护下直接进了城西南的营寨。消息没有走漏,但明军的高级将领都得到了通知,齐聚到营寨内,汇报情况,听候指示。
开场白倒是简单的,朱云杨对明军已经取得的战果十分满意,对将领们赞扬夸奖了一番,等到攻克广州,便要论功行赏,自然让将领们心中暗喜。接下来便是汇报目前的战局,以及攻打广州的布置。
“城北炮台似乎没那么重要吧?攻之难克,便将其作为城池的一部分,围起来是否可行?”朱云杨觉得有点小问题,为了攻打一个炮台,浪费太多的弹药,真的很必要吗?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柳德英走了,他又考虑了一会儿,终于狠狠心,在建船坞的拔款上作了修改批示。
风帆时代的海军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需要阴干,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六年。
可是紧急的情况下,也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很快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干燥不足的木材会逐渐腐蚀,船体又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结构框架便很容易松动。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
如果船如果造得好,再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五十年。因此,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
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尽管这钱不是小数目,他还是狠狠心,作了批示拔付。
义军直抵江门,击溃了正在进攻、要收复此地的清军。随后在明军协助下,走顺德,过番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逼近广州。而这时的明军除了会合之后一万两千正规军,外加由海路赶来支援的水师一部,又增加了两万多的起义百姓,气势大壮。
而在惯性思维下,广州的清军在明军兵临城下时还没有醒悟过来。他按照自己的思维,认为是偏师来取广州。
后路不靖,孤军深入,兵家大忌。清军按照自己的判断再来看逼近广州的明军,便觉得事态并不是那么严重。
首先,明军的数量虽多,但其中有大量的起义百姓,如果强行围城,必然会分散力量,给清军以个个击破的机会;其次,广州的清军尚有万余
,再召集周边零散的军队,又有坚城可恃,数量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明军、贼军混合部队想攻破广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陆上的饷道粮道而临威胁,靠海运,又能撑到几时?
错误的判断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先锋明军由于兵力不足,尽管加入了义军,依然没有能力围困城池。双方在广州城下经过了数次小规模的交锋,清军无法撼动明军。而明军则在城西南稳固了营寨。
清军退回城内后,一面加强城防,一面等待周边援军。此时的李士桢四下传令,将周边县镇已经为数很少的绿营清兵尽数调来广州,还召回了正在清剿义军的李虎、李豹所部。在他看来,积少成多,只要在兵力数量上压倒明军,不仅广州城无虞,且能在明军露出疲态时予以反击。
这样成功的例子在清军的征战史上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自然是肇庆和南京两次战役。两次防守反击。击败了当时盛名无双的晋王李定国和纵横大海的国姓爷郑成功。自然令李士桢感到骄傲,也对这种战法青眼有加。
事实证明,老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当李士桢正为广州城内的兵力不断增加而感到欣慰时,明军主力轻取佛山。直抵广州城西。并立刻分兵向清远进攻,封闭清军北逃的门户。
至此,广州已经处于四万明军、五六万义勇乡民的包围之中。虽然包围圈还不是很严密,但广州清军想突围而出也不容易。就在李士桢惊愕莫名,城内清军举棋未定的时候,明军迅速发起了进攻。一部明军在水师配合下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城,进攻城东北的各处炮台;先锋明军也出营作战,攻击城西南的要点。
广州攻防不同于江宁,李士桢所部毕竟是清军中装备火器比例最高的军队。火枪由于性能上的差距,自然无法与明军抗衡。但所部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很大,确实让明军在起初的攻击中不过顺畅。随后明军调整了打法,从水师的舰船上卸下重型火炮,以炮对炮,基本摧毁敌人的火炮后再发动步兵进攻,终于是占了上风。
当“东方号”缓缓驶至广州港口时,广州外围战正接近尾声,但战斗却很激烈。围绕着城东北的各炮台,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炮声隆隆,杀声震天。李士桢知道此处要点事关重大,如果失守,则意味着广州附近要地全失,明军甚至可
以在炮台上向广州城轰击。所以,他亲自上城督战,不断派出援兵增援炮台。
城北的炮台,远看不过是一个土丘,近看才知它与城墙隔河相对,四周俱是刀削一般的陡壁,中间挖出了一个平台,又有洞穴通连。守兵在上边开炮打枪放箭,下边很难靠近。这炮台的最高处,是一个半亩见方的平地,中间盖着一个石楼,楼后有两道栈桥与城中相连。
清军在城墙上能够提供侧面火力,掩护着炮台的两冀及背后,明军只能从正面展开攻击。尽管如此,凭借着海军舰炮的犀利,以及天威炮的爆炸弹,炮台到现在仍然是岌岌可危。
轰,轰,轰,三枚爆炸弹在炮台顶端的石楼旁炸开,纷飞的弹片横扫,清兵惨叫哀嚎着纷纷倒下。
几颗沉重的实心弹呼啸着砸在炮台上,溅起无数的碎石泥土,中间平台上已经堆满了落下的石屑土块,清兵一个个灰头土脸,缩在掩体内不敢出动。
曲折的战壕不断延伸,向炮台迫近。清军的火炮被摧毁大半,而且居高临下有着轰击的死角。只要战壕挖到一定距离,明军可以用火枪射击,而清军仅存的火炮也奈何不了他们。
李士桢也觉察到了明军的意图,命令城墙上的火炮从侧面开炮助战,对明军的掘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有炮台的阻碍,明军的火炮无法推得太近,也奈何不了城墙上的清军。
战斗停了下来,明军的火炮需要降温,攻击需要调整;清军暂时守住了这唯一的炮台,并能保持与城内的通路。
朱云杨未张旗号,很低调地下船,在护卫的保护下直接进了城西南的营寨。消息没有走漏,但明军的高级将领都得到了通知,齐聚到营寨内,汇报情况,听候指示。
开场白倒是简单的,朱云杨对明军已经取得的战果十分满意,对将领们赞扬夸奖了一番,等到攻克广州,便要论功行赏,自然让将领们心中暗喜。接下来便是汇报目前的战局,以及攻打广州的布置。
“城北炮台似乎没那么重要吧?攻之难克,便将其作为城池的一部分,围起来是否可行?”朱云杨觉得有点小问题,为了攻打一个炮台,浪费太多的弹药,真的很必要吗?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