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仁义道德都是夜壶(四更)
第387章仁义道德都是夜壶
冉闵的话引得众大臣的赞许,毕竟在古代赏赐有功之臣,无非是加官进爵。可是当官也是大有学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官的。
有的人学问非常好,让他搞学问研究,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当官,天知道他会搞出什么事情来。
况且在这个时候,当官是士族的专利,他们自然不愿意让泥腿子出身的农民或是满身铜臭味的商贾,还有那些匠人,和他们一样,位列朝堂。
“陛下所言极是!”
“陛下圣明!”
冉闵又接着道:“所以朕打算在门下省组建听政监,听政监首官为门下侍郎秩比二千石。”
门下省其实是从西晋创建的,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就连侍中这个职位原来也是宦官担任的。后来慢慢变成和丞相一样职能的职位。谢安是门下省侍中,名义上是和尚书省的尚书令平级的,可是尚书省毕竟是三省六部之首。
冉闵的话引起重臣轻声议论起来。
门下省侍中谢安在魏国这两个多月以来,就好比徐庶进曹营,不献一策。
除了魏国多了一个侍中,其实并没有影响到什么。
只要不争他们的权,不从他们嘴里分肉吃,皇帝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没有人反对的情况下,魏国的政协,不听政监这样风平浪静的成立了。
毫无意外,首任听政监门下左侍郎就是刘嫝之父刘原担任,右侍郎则为陈应,而张询则成为了员外郎。王成等众人也或成为给事中,或成为谏议大夫。
原本在魏国只挂个名,没有实权和属官的门下省架子也算搭起来了。
等张询、王成等人接到自己任命文书时,激动之情胜于言表。
他们纷纷对冉明献上谢仪。
冉明坦然的接纳了。因为他也知道,不接纳这些人的谢仪,他们反而不会安心。
冉明趁着众人都到来的机会道:“这个政协是我们自己内部的称呼,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政协,协政,当然这个协政要如何协呢?”
张询道:“还请殿下指教!”
“呵呵,指教不敢当!”冉明道:“首先我们第一要务就是完善商业税法,这个商税要如何收,怎么收,收多少。这不仅牵扯到在座诸位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利益。税收少了,诸位的利益是保证了,可是国家呢?那些士大夫原本就反对重商兴商,而是提出重农兴农,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税收问题。农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官员的俸禄、将士们的粮饷,城池、道路、水利的兴修,都是建立在农税的基础上的。”
冉明起身在人群中转了一下,看着众人多少有点不自然的表情,微微一笑道:“在我们大魏极西的数万里遥,有一个国家叫英吉利国,该国所有的农民都不用缴纳农税,所有的税收基本上都是商人缴纳的,这样以来,商人不仅在地位上取替了传统的士大夫,英吉利国的商人的地位是最高的,所有的国策都是商人来制定的。因为他们的商贾真正的做到了利益与国一致,国既是商,商既是国!商兴则国盛、商衰则国弱!”
冉明其实也明白,中国的士族家长制度,就是制约国家发展的根本因素。
士族的利益仅仅局限于中原为之不多的土地上,根本没有广阔的视野,好听点是格局太小,不好听的就是目光如鼠。
美国的政策基本掌握在各大财阀的手中,他们拥有商家的贪婪,他们有赌徒的疯狂,才会不择手段,全世界掠夺资源。
另外要说唯一缺陷的制度就是嫡长继承制,要知道并非嫡长才有才能,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是中国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再好的企业教给猪的手里,也会快速败光。再好的国家底子,也会快速灭亡。
只有良性的竟争机制,任人唯贤,而不是认人唯亲。
不过要想在根本改变这种传统思想,冉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冉明已经成功勾起了商人们的欲望。
冉明的话在众商贾心中引起了滔天骇浪。
接着冉明又道:“英吉利国的爵位和我们大魏一样,也是公、候、伯、子、男五级,可是他们那些大商贾,基本上都有爵位,有的还位列公爵。商贾之女,尊贵不亚于王室贵女。”
冉明这个时候让人送上来一个小册子,小册子也是印刷品,仿宋体看着很是美观。小册里有不少,封面上印着“内部资料,严禁外传”八个隶书大字。冉明道:“废话孤也不多说,孤的初步意见都在这里,大家可以先看看!然后,才发表各自的意见!”
张询率先接过一册内部资料,上面第一部分写的是就商税的重要性,和税制。上面明确写着,商贾有缴纳税务的责任和也有享受国家庇护的福利。上面还写着,大魏各商队,离开大魏国境,就代表着大魏的尊严,必须以诚信为本,诚信经商。当然,作为商队,是魏国移动的国土,不容侵犯的。采取不正当恶性竟争的方式打压大魏商队,或任何攻击大魏商队的行为,将视为对大魏的挑衅,大魏有追究权。
张询看到这一点,心里非常满意、他最初加入华夏商盟的真正目的,就是寻找一个靠山。要知道古代商贾,朝廷所征收的税虽然低,可是各地官府、各个关卡的盘剥和各种名目的苛政杂税却是从没有少过,而且某些权贵,还打着土匪强盗的名义,使用官军化装成土匪抢劫。特别是在这个乱世,他们的损失更是惊人。
现在魏国境内已经没有敢打商队主意的人了,可是在魏国之外,还有不少见财眼红的人。他们每一次都需要缴纳好大一笔“保护费”。有了这个政策,往后既不用担心官府盘剥,也不用担心受怕。
现在的魏国军事实力,在天下间最强,无论燕、代、凉、晋、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得罪魏国。他们所带来的利益将大量增加。
这个保护政策,让众商贾非常兴奋,激动之情非常明显。王成冲张询道:“这下好了,看谁还敢眼红我的商队,娘的,这下不用再多付万金的抚恤金了!”
以王成为例,每年他的商队将数十到上百次的抢劫,光死伤的伙计就超过千人。损失的货物更是惊人。张询更惨,他的经营重心在皮货和马匹方面,因为需要进入燕国、代国和胡区,遭受的损失比王成严重多了。
当初他们出资为冉明组建讨逆军,为的就是保护他们的商队。讨逆军的编制为六千人,别说他们养活六千兵马,如果能免除抢劫和生命财产的威胁,让他们养活六万军队,他们也心甘情愿。
张询道:“这个政策是我等商贾有益无害,绝对支持!”
以青州造船起家的吴川非常激动,这个政策出来,商业可以预见,绝对会蓬勃发展,陆路上的生意,早已经被各大商贾占据,要想挤进去不太容易,可是海洋贸易在这个时代,刚刚有一个苗头,加入海洋贸易绝对会以最快最简单方式回本。
这个小册子不像用毛笔抄写的书籍,这上面的信息量简直惊人。特别是征税、从桑麻、铁矿、煤矿、木料、以及蔬菜、海产品等等,将规结为原料资料,征税数额以开采量乘以价格的两成。接着又从裸布、铁、钢、油、盐、染料、铜、等半成品以产出数量征以一成半的税收。然而,金、银、珍珠、璞玉、古玩、字画、还有其他奢侈品则以征以市价的一半加以征收。
众人开始疑惑不解,为何这些东西要征如此重的税?
冉明看着下面的神色各异的商贾道:“现在诸位若有什么疑问,孤会尽可能的为诸位解惑。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一个一个来!”
冉明的话音刚刚落,张询就道:“殿下,这个税制非常好。商税取之于商,用之于民。商以税富国、国以税惠民,民以丰足兴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是询有一个问题,这商税应该如何缴纳,交给谁?难道要就近交割给各地官府?如果缴纳给官府,可是问题就出现了,那些官,基本上没有手干净的,经他们的手过一层,这税还能剩下多少?”
张询的问题非常犀利,也很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那就是贪污问题,自私是人类的秉性。无论寒门、还是士族,他们为官的目的,先为已,再为国。
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学者的共同理想。这么崇高的目标,恐怕不容易达成。事实上这句话和儒家的仁义道德一样,都是夜壶。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拿来用,不需要就扔掉。
古往今来,那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政客们,都有两套行事准则。要求别人,那是恨不得别人都成为圣人,可是要求自己却选择性的忽视了。
冉闵的话引得众大臣的赞许,毕竟在古代赏赐有功之臣,无非是加官进爵。可是当官也是大有学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官的。
有的人学问非常好,让他搞学问研究,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当官,天知道他会搞出什么事情来。
况且在这个时候,当官是士族的专利,他们自然不愿意让泥腿子出身的农民或是满身铜臭味的商贾,还有那些匠人,和他们一样,位列朝堂。
“陛下所言极是!”
“陛下圣明!”
冉闵又接着道:“所以朕打算在门下省组建听政监,听政监首官为门下侍郎秩比二千石。”
门下省其实是从西晋创建的,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就连侍中这个职位原来也是宦官担任的。后来慢慢变成和丞相一样职能的职位。谢安是门下省侍中,名义上是和尚书省的尚书令平级的,可是尚书省毕竟是三省六部之首。
冉闵的话引起重臣轻声议论起来。
门下省侍中谢安在魏国这两个多月以来,就好比徐庶进曹营,不献一策。
除了魏国多了一个侍中,其实并没有影响到什么。
只要不争他们的权,不从他们嘴里分肉吃,皇帝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没有人反对的情况下,魏国的政协,不听政监这样风平浪静的成立了。
毫无意外,首任听政监门下左侍郎就是刘嫝之父刘原担任,右侍郎则为陈应,而张询则成为了员外郎。王成等众人也或成为给事中,或成为谏议大夫。
原本在魏国只挂个名,没有实权和属官的门下省架子也算搭起来了。
等张询、王成等人接到自己任命文书时,激动之情胜于言表。
他们纷纷对冉明献上谢仪。
冉明坦然的接纳了。因为他也知道,不接纳这些人的谢仪,他们反而不会安心。
冉明趁着众人都到来的机会道:“这个政协是我们自己内部的称呼,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政协,协政,当然这个协政要如何协呢?”
张询道:“还请殿下指教!”
“呵呵,指教不敢当!”冉明道:“首先我们第一要务就是完善商业税法,这个商税要如何收,怎么收,收多少。这不仅牵扯到在座诸位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利益。税收少了,诸位的利益是保证了,可是国家呢?那些士大夫原本就反对重商兴商,而是提出重农兴农,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税收问题。农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官员的俸禄、将士们的粮饷,城池、道路、水利的兴修,都是建立在农税的基础上的。”
冉明起身在人群中转了一下,看着众人多少有点不自然的表情,微微一笑道:“在我们大魏极西的数万里遥,有一个国家叫英吉利国,该国所有的农民都不用缴纳农税,所有的税收基本上都是商人缴纳的,这样以来,商人不仅在地位上取替了传统的士大夫,英吉利国的商人的地位是最高的,所有的国策都是商人来制定的。因为他们的商贾真正的做到了利益与国一致,国既是商,商既是国!商兴则国盛、商衰则国弱!”
冉明其实也明白,中国的士族家长制度,就是制约国家发展的根本因素。
士族的利益仅仅局限于中原为之不多的土地上,根本没有广阔的视野,好听点是格局太小,不好听的就是目光如鼠。
美国的政策基本掌握在各大财阀的手中,他们拥有商家的贪婪,他们有赌徒的疯狂,才会不择手段,全世界掠夺资源。
另外要说唯一缺陷的制度就是嫡长继承制,要知道并非嫡长才有才能,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是中国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再好的企业教给猪的手里,也会快速败光。再好的国家底子,也会快速灭亡。
只有良性的竟争机制,任人唯贤,而不是认人唯亲。
不过要想在根本改变这种传统思想,冉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冉明已经成功勾起了商人们的欲望。
冉明的话在众商贾心中引起了滔天骇浪。
接着冉明又道:“英吉利国的爵位和我们大魏一样,也是公、候、伯、子、男五级,可是他们那些大商贾,基本上都有爵位,有的还位列公爵。商贾之女,尊贵不亚于王室贵女。”
冉明这个时候让人送上来一个小册子,小册子也是印刷品,仿宋体看着很是美观。小册里有不少,封面上印着“内部资料,严禁外传”八个隶书大字。冉明道:“废话孤也不多说,孤的初步意见都在这里,大家可以先看看!然后,才发表各自的意见!”
张询率先接过一册内部资料,上面第一部分写的是就商税的重要性,和税制。上面明确写着,商贾有缴纳税务的责任和也有享受国家庇护的福利。上面还写着,大魏各商队,离开大魏国境,就代表着大魏的尊严,必须以诚信为本,诚信经商。当然,作为商队,是魏国移动的国土,不容侵犯的。采取不正当恶性竟争的方式打压大魏商队,或任何攻击大魏商队的行为,将视为对大魏的挑衅,大魏有追究权。
张询看到这一点,心里非常满意、他最初加入华夏商盟的真正目的,就是寻找一个靠山。要知道古代商贾,朝廷所征收的税虽然低,可是各地官府、各个关卡的盘剥和各种名目的苛政杂税却是从没有少过,而且某些权贵,还打着土匪强盗的名义,使用官军化装成土匪抢劫。特别是在这个乱世,他们的损失更是惊人。
现在魏国境内已经没有敢打商队主意的人了,可是在魏国之外,还有不少见财眼红的人。他们每一次都需要缴纳好大一笔“保护费”。有了这个政策,往后既不用担心官府盘剥,也不用担心受怕。
现在的魏国军事实力,在天下间最强,无论燕、代、凉、晋、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得罪魏国。他们所带来的利益将大量增加。
这个保护政策,让众商贾非常兴奋,激动之情非常明显。王成冲张询道:“这下好了,看谁还敢眼红我的商队,娘的,这下不用再多付万金的抚恤金了!”
以王成为例,每年他的商队将数十到上百次的抢劫,光死伤的伙计就超过千人。损失的货物更是惊人。张询更惨,他的经营重心在皮货和马匹方面,因为需要进入燕国、代国和胡区,遭受的损失比王成严重多了。
当初他们出资为冉明组建讨逆军,为的就是保护他们的商队。讨逆军的编制为六千人,别说他们养活六千兵马,如果能免除抢劫和生命财产的威胁,让他们养活六万军队,他们也心甘情愿。
张询道:“这个政策是我等商贾有益无害,绝对支持!”
以青州造船起家的吴川非常激动,这个政策出来,商业可以预见,绝对会蓬勃发展,陆路上的生意,早已经被各大商贾占据,要想挤进去不太容易,可是海洋贸易在这个时代,刚刚有一个苗头,加入海洋贸易绝对会以最快最简单方式回本。
这个小册子不像用毛笔抄写的书籍,这上面的信息量简直惊人。特别是征税、从桑麻、铁矿、煤矿、木料、以及蔬菜、海产品等等,将规结为原料资料,征税数额以开采量乘以价格的两成。接着又从裸布、铁、钢、油、盐、染料、铜、等半成品以产出数量征以一成半的税收。然而,金、银、珍珠、璞玉、古玩、字画、还有其他奢侈品则以征以市价的一半加以征收。
众人开始疑惑不解,为何这些东西要征如此重的税?
冉明看着下面的神色各异的商贾道:“现在诸位若有什么疑问,孤会尽可能的为诸位解惑。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一个一个来!”
冉明的话音刚刚落,张询就道:“殿下,这个税制非常好。商税取之于商,用之于民。商以税富国、国以税惠民,民以丰足兴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是询有一个问题,这商税应该如何缴纳,交给谁?难道要就近交割给各地官府?如果缴纳给官府,可是问题就出现了,那些官,基本上没有手干净的,经他们的手过一层,这税还能剩下多少?”
张询的问题非常犀利,也很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那就是贪污问题,自私是人类的秉性。无论寒门、还是士族,他们为官的目的,先为已,再为国。
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学者的共同理想。这么崇高的目标,恐怕不容易达成。事实上这句话和儒家的仁义道德一样,都是夜壶。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拿来用,不需要就扔掉。
古往今来,那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政客们,都有两套行事准则。要求别人,那是恨不得别人都成为圣人,可是要求自己却选择性的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