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石邑县长(二)
夜色悄悄,月亮高升,石邑又恢复了平静。
秦军发布戒严令,无端在外行走的人,一律击杀。鲜血很快驱散了石邑人心中的慌乱,稍有胆气的人,没有人组织,自发战斗,很快就被秦军镇压下去。
血淋淋的现实,石邑人感受到了虎狼之师带来的恐惧,而恐惧带来了秩序。
蒙恬不是一个嗜杀的人,不过,他也不能不承认,相比于怀柔,制造恐惧却能更快的实现目的。有时候,为了少杀人,却不得不杀掉一些人,这就是古人所谓以杀止杀的道理。
石邑恢复了秩序,家家户户紧闭大门,暂时接受了陷落的现实。可蒙恬心里没有一点高兴的感觉,征服土地容易,难的是征服人心。没有当地名士的投靠,石邑人永远只会与秦人离心离德。
蒙恬需要树立一个典范,这个典范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石邑的县长许松,可许松却委婉拒绝了蒙恬的征召,故意表现得垂垂老矣,想要归隐南山下。
“将军,许松这老不死的,倚老卖老,跟他客气干什么?让我去一刀砍了他!”
蒙豹摸了摸手里的环首刀,刀鞘上冰冷的气息,沁人心脾。环首刀的锋利,蒙豹深深为之着迷,他很喜欢用环首刀砍人的感觉。流畅舒爽,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让他有一种尽情挥洒的感觉。
“你就知道砍人,要是将军想杀他,还会让他活到现在!”
蒙虎白了蒙豹一眼,他也看不惯许松这样的人,装模作样,身上透着浓浓的儒生气息。跟在蒙恬身边这么久,蒙虎的性格变得更加稳沉,似乎明白蒙恬心里有更深远的考虑。
“我就不相信,刀架到老不死的脖子上,他还会如此嘴硬······”
蒙豹有些不情愿的收好了手里的环首刀,嘴里小声嘟囔着。
“对有的人,要给胡萝卜,而其他人嘛,大棒落下去不用客气。”
蒙恬手下的两个亲兵将领,蒙虎越来越沉稳,可以独挡一面。蒙豹的性子,真如一头豹子一样,爆发力十足,越来越崇尚武勇了,颇有些后世许诸的感觉。两人从小长在蒙府,父辈就为蒙家效力,情分自然更亲近些,只要有机会,蒙恬并不介意教导他们。
“刚刚占领石邑,以防赵人暗地里作乱,当要快刀斩乱麻,迅速稳定秩序。这个时候,该杀人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蒙恬指着蒙豹手里的环首刀,语重心长:“但是,杀人可以威慑一时,却不能长久使用。人们习惯了流血,就不会惧怕死亡。道家的人说,月满则亏,刚过必折。不是说使用武力不好,而是指不能一味使用武力,需要使用柔性的措施,配合武力的使用。说得简略一点,就是军事上的胜利,需要政治上的胜利来维持。”
“······”
蒙虎、蒙豹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眼睛里透着迷茫之色。军事、政治之类的术语,落在他们的耳朵里,仿佛伯牙的琴声,飘过牛的耳际。
蒙恬不得不承认,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蒙虎、蒙豹的父亲,身为蒙家的亲兵出身,注重勇武,似乎没有重视后代的文化教育。
“你们可知道,为何更多的人喜欢儒家学说,而反感法家学说?”蒙恬开口问道。
“学儒的人不用干活?”
蒙豹想了想,他见过的所谓大儒,将秦人看重的工程技艺视为奇淫巧技,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操持家业,倒有些好吃懒做的感觉。
“这也算是一个答案吧。”
蒙恬情不自禁的笑了,没想到儒生的形象,在蒙豹这样的人眼里,当真成了韩非眼里的五蠹。早期的儒生,尚没有宋代以后那么脱离社会。宋朝的时候,皇帝命令李邦彦前去治理黄河的时候,李邦彦竟然声称,经办实务非儒臣待遇。
战国末期,儒家内部分化,分为了好些派系。有些儒者崇尚颜渊,安贫乐道,不事生产,以周游列国,成为大户人家的食客为业。喜好坐而论道,追求精神快乐,不愿意从事辛苦的体力活。至于有生命危险的军卒,更为他们排斥,美其名曰不符合仁道。
颜渊终身穷困潦倒,活在陋巷之中,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善于经商,置办家业的子贡,辛苦操持孔子周游列国的后勤,在孔子眼里,反而没有颜渊贤明。在奉行实用主义的秦人眼里,子贡更值得欣赏,而不是有些透着迂腐的颜渊。
孔子的儒学,在秦国得不到秦人欣赏,似乎与秦人性格务实有很大的关系。
蒙恬没有否定蒙豹的回答,也没有跟蒙豹探讨儒学的兴趣,而是转头看向了蒙虎。
蒙虎硬着头皮,绞尽脑汁,努力运转着脑回路,想要想出一个不一样的说法。
古代社会,书籍制作成本很高,知识传播不易。蒙虎从小就不爱读书,手里捧着竹简,就开始昏昏欲睡。从军之后,他认识了不少字,退役之后,专业当个县吏,应该不成问题。没有办法,身为领兵之人,如果不懂军令,可就出丑大了。
“是不是儒家学说把道理说得太好听了?”
蒙虎试探着回答道,口气里带着浓浓的不确信。驻军南阳的时候,蒙恬曾在宛城碰到过一位孟子之徒,向他讲“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初听起来,蒙虎觉得很有道理,可心里又总觉得怪怪的。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当时的老儒生,一辈子奉行尧舜之道,可为什么却活得跟乞丐一般模样呢!
“不错,跟法家学说相比,儒家的道理更动听,也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蒙恬点了点头,研究法家学说的人,就像后世的法学专业人士,就算在法治发达国家,也仍然属于少数的精英人物。修习儒家学说的人可不一样,儒家的四书五经,偏重于文学性质。无论在哪个年代,文学的东西,总是比专业性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自百家兴起以来,儒家的人没有出过变法人士,也没有出过名将,可儒家学说的传播,仍然不可遏止。秦国商鞅变法,焚诗书而明法令,可秦人熟读诗书的人,不可胜数。”
蒙恬自己家里,就有儒家的典籍。秦国其实并不禁止诗书,只是反对秦人动不动引用诗书中的观点,反对秦国的政策。
“儒家的道理讲得好听,我们就要讲出来,展示出来。这样,赵人的目光,才不会总是落到秦国的刀剑之上。石邑县长许松,就是我选中来讲道理的人。”
说到这里,蒙恬的目光,落到了县府许松的卧室里。卧室的四周,秦军严密护卫,就算许松想溜,也插翅难行。
“许松,哪怕你真是一棵青松,我蒙恬也要把你栽培为秦国的青松!”
秦军发布戒严令,无端在外行走的人,一律击杀。鲜血很快驱散了石邑人心中的慌乱,稍有胆气的人,没有人组织,自发战斗,很快就被秦军镇压下去。
血淋淋的现实,石邑人感受到了虎狼之师带来的恐惧,而恐惧带来了秩序。
蒙恬不是一个嗜杀的人,不过,他也不能不承认,相比于怀柔,制造恐惧却能更快的实现目的。有时候,为了少杀人,却不得不杀掉一些人,这就是古人所谓以杀止杀的道理。
石邑恢复了秩序,家家户户紧闭大门,暂时接受了陷落的现实。可蒙恬心里没有一点高兴的感觉,征服土地容易,难的是征服人心。没有当地名士的投靠,石邑人永远只会与秦人离心离德。
蒙恬需要树立一个典范,这个典范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石邑的县长许松,可许松却委婉拒绝了蒙恬的征召,故意表现得垂垂老矣,想要归隐南山下。
“将军,许松这老不死的,倚老卖老,跟他客气干什么?让我去一刀砍了他!”
蒙豹摸了摸手里的环首刀,刀鞘上冰冷的气息,沁人心脾。环首刀的锋利,蒙豹深深为之着迷,他很喜欢用环首刀砍人的感觉。流畅舒爽,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让他有一种尽情挥洒的感觉。
“你就知道砍人,要是将军想杀他,还会让他活到现在!”
蒙虎白了蒙豹一眼,他也看不惯许松这样的人,装模作样,身上透着浓浓的儒生气息。跟在蒙恬身边这么久,蒙虎的性格变得更加稳沉,似乎明白蒙恬心里有更深远的考虑。
“我就不相信,刀架到老不死的脖子上,他还会如此嘴硬······”
蒙豹有些不情愿的收好了手里的环首刀,嘴里小声嘟囔着。
“对有的人,要给胡萝卜,而其他人嘛,大棒落下去不用客气。”
蒙恬手下的两个亲兵将领,蒙虎越来越沉稳,可以独挡一面。蒙豹的性子,真如一头豹子一样,爆发力十足,越来越崇尚武勇了,颇有些后世许诸的感觉。两人从小长在蒙府,父辈就为蒙家效力,情分自然更亲近些,只要有机会,蒙恬并不介意教导他们。
“刚刚占领石邑,以防赵人暗地里作乱,当要快刀斩乱麻,迅速稳定秩序。这个时候,该杀人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蒙恬指着蒙豹手里的环首刀,语重心长:“但是,杀人可以威慑一时,却不能长久使用。人们习惯了流血,就不会惧怕死亡。道家的人说,月满则亏,刚过必折。不是说使用武力不好,而是指不能一味使用武力,需要使用柔性的措施,配合武力的使用。说得简略一点,就是军事上的胜利,需要政治上的胜利来维持。”
“······”
蒙虎、蒙豹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眼睛里透着迷茫之色。军事、政治之类的术语,落在他们的耳朵里,仿佛伯牙的琴声,飘过牛的耳际。
蒙恬不得不承认,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蒙虎、蒙豹的父亲,身为蒙家的亲兵出身,注重勇武,似乎没有重视后代的文化教育。
“你们可知道,为何更多的人喜欢儒家学说,而反感法家学说?”蒙恬开口问道。
“学儒的人不用干活?”
蒙豹想了想,他见过的所谓大儒,将秦人看重的工程技艺视为奇淫巧技,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操持家业,倒有些好吃懒做的感觉。
“这也算是一个答案吧。”
蒙恬情不自禁的笑了,没想到儒生的形象,在蒙豹这样的人眼里,当真成了韩非眼里的五蠹。早期的儒生,尚没有宋代以后那么脱离社会。宋朝的时候,皇帝命令李邦彦前去治理黄河的时候,李邦彦竟然声称,经办实务非儒臣待遇。
战国末期,儒家内部分化,分为了好些派系。有些儒者崇尚颜渊,安贫乐道,不事生产,以周游列国,成为大户人家的食客为业。喜好坐而论道,追求精神快乐,不愿意从事辛苦的体力活。至于有生命危险的军卒,更为他们排斥,美其名曰不符合仁道。
颜渊终身穷困潦倒,活在陋巷之中,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善于经商,置办家业的子贡,辛苦操持孔子周游列国的后勤,在孔子眼里,反而没有颜渊贤明。在奉行实用主义的秦人眼里,子贡更值得欣赏,而不是有些透着迂腐的颜渊。
孔子的儒学,在秦国得不到秦人欣赏,似乎与秦人性格务实有很大的关系。
蒙恬没有否定蒙豹的回答,也没有跟蒙豹探讨儒学的兴趣,而是转头看向了蒙虎。
蒙虎硬着头皮,绞尽脑汁,努力运转着脑回路,想要想出一个不一样的说法。
古代社会,书籍制作成本很高,知识传播不易。蒙虎从小就不爱读书,手里捧着竹简,就开始昏昏欲睡。从军之后,他认识了不少字,退役之后,专业当个县吏,应该不成问题。没有办法,身为领兵之人,如果不懂军令,可就出丑大了。
“是不是儒家学说把道理说得太好听了?”
蒙虎试探着回答道,口气里带着浓浓的不确信。驻军南阳的时候,蒙恬曾在宛城碰到过一位孟子之徒,向他讲“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初听起来,蒙虎觉得很有道理,可心里又总觉得怪怪的。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当时的老儒生,一辈子奉行尧舜之道,可为什么却活得跟乞丐一般模样呢!
“不错,跟法家学说相比,儒家的道理更动听,也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蒙恬点了点头,研究法家学说的人,就像后世的法学专业人士,就算在法治发达国家,也仍然属于少数的精英人物。修习儒家学说的人可不一样,儒家的四书五经,偏重于文学性质。无论在哪个年代,文学的东西,总是比专业性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自百家兴起以来,儒家的人没有出过变法人士,也没有出过名将,可儒家学说的传播,仍然不可遏止。秦国商鞅变法,焚诗书而明法令,可秦人熟读诗书的人,不可胜数。”
蒙恬自己家里,就有儒家的典籍。秦国其实并不禁止诗书,只是反对秦人动不动引用诗书中的观点,反对秦国的政策。
“儒家的道理讲得好听,我们就要讲出来,展示出来。这样,赵人的目光,才不会总是落到秦国的刀剑之上。石邑县长许松,就是我选中来讲道理的人。”
说到这里,蒙恬的目光,落到了县府许松的卧室里。卧室的四周,秦军严密护卫,就算许松想溜,也插翅难行。
“许松,哪怕你真是一棵青松,我蒙恬也要把你栽培为秦国的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