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危言(求支持,求月票)
远方的大山从黑暗中走出,将灰蒙蒙青黛色呈现在远方的天际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过,群山只是静静地矗立在哪儿,一动不动。
不,十几年前,这里也曾有过大的动静——郯城大地震曾经让方圆上千里的地区地动山摇,曾经改变了这里的地貌。不知多出了多少沟渠,也不知多少平地变成了丘陵。
现在,这里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年的地震之后,面对地震后的余震连续,朝廷选择了移民,将大量的震区百姓迁往东北、四川等地。随后震区的重建,与其说是重建,倒不如说是让其自然恢复。
大量的人口迁移后,震区的许多地区成为无人区。不过这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并没有闲置下来,反而因为其即有平原,也有山地,而被官军选作“操习场”,每年官年的秋操都在这里进行。除此之外这里还成为了一座军营,驻扎着卫戍中都的禁卫军。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驻扎在这里的官军还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就像现在大山上密布的红橡、白橡,这些引进自北美的硬木,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大明各地落地生根,许多官道的两侧都种满了这类硬木,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绿化,而是海师为了获得木材实施的育林计划,毕竟舰队造船需要大量的优质橡木,而这恰恰也是本土所欠缺的,所以,除了通过从东北以及滨海地区采伐之外,内地的育林不解决木材来源最根本的办法,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仅海师有育林计划,就连陆师也有自己的育林计划——火铳需要核桃木作为铳床,火炮需要优质硬木作炮车。而这些优质材在内地不多见,优质橡木等木材仍需要从东北等地运进。所以早在几十年前,五军都督府就实施了自己的育林计划。
尽管现在,铁肋甚至铁板正在取代木材。但是实施了近20年的育林计划,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片大山上茂密的林区就是证明。
而现在这片因为地震形成的无人区,更成为了中都附近最大的林区。
随着这一地区的林木生长,它的边缘地区已经同中都的皇家园林连接在一起,能成了一条绵延百里的森林走廊。所以,这几年朱明忠有时候趁着打猎,沿着“森林走廊”来到这片山区,在山区里捕猎一些大形动物。
昨天,因为追赶豹子,忘了时间,所以朱明忠就在大山里露营了,不是像往常一样。住在行宫之中。
清晨,从帐篷中走出来之后。
面对朝阳,朱明忠的脸上带着些笑容,尤其是看到那只豹子的时候,神情更是显得得意。
“等回到中都,就把它制成标本!”
在皇宫中有一个展览馆,那里放置着许多动物标本,即有从各海外殖民地捕获的,也有不少是朱明忠亲自猎杀的。
对于他来说,或许这是这个时代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在的大明山林之多,远超出后人的想象。经过二十年推广,除了乡村还在用柴火,煤炭早就在市民阶层中得到普及,煤炭的普及不仅给官府带来大量的税收,更重要是让大山得到了休养。华北的许多荒山,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繁育,非但山林密布,甚至也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老虎、豹子、狼、野猪、鹿等各种动物在连绵的群山里,在山林中生活着。
尽管有百姓的捕猎,但是其数量却极为可观。甚至就是在这个清晨,朱明忠就是被山上的虎啸惊醒的。
现在这里的生态环境更接近于一片原始森林。置身于这片森林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是对现在中原环境的恢复而感到的欣慰。
现在的中原很多地方正在渐渐的恢复到几千年前的地貌。自然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然灾害的不断减少。
追着各地自然环境的良性改变。曾经肆虐华北大地的旱正日见减少。许多地区正在渐渐的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相比于开疆拓土。或许这种本土环境的改变。才是更让人欣慰的事情,毕竟,无论是将来大明的土地有多么辽阔。无法改变。中原永远是这个文明核心的事实。
整体自然环境的好转,对于大明的将来是有义的。对于这一切。朱明忠在眼里,乐在心里,但是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固执地推动着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这种固执所带来的同样也是一种疲惫。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自己有些精疲力尽,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想好好的休息一番。
“其实,要是能成天过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错。”
看着山间的流淌着的溪水,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二十一年了!
确实也够累的!
其实,也差不多是时候,让太子接触国政了。毕竟。太子才是将来大明的继承者。
想到已经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明忠默默的的想到。也许是时候,让他处理国政,慢慢的主持国家的大事。如此一来,自己既可以做个有实无名的“太上皇”,也可以在一旁看着他处理国政的能力。
这样,也算是磨练吧!
当然也是一种锻炼。有自己在一旁看着他。肯定不会出什么乱子的。即便是出了什么乱子?自己也能够在一旁及时纠正过来。
也许是时候了。
突然,身后的话声,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
“陛下,刚才有信使送来了一封朝里的电报。是催陛下回朝的。”
“电报中可有提到有什么事吗?”
“这个,倒没有。”
“那就不用急了。”
朱明忠笑道。
“他们是看不得朕偷闲啊,他们忙,也不想让朕清闲,哎,朕其实也是挺辛苦的,昨天一整天没消停。就像是追的这只豹子,追了整整几个小时,哎,怎么就没人帮朕把猎物都赶到眼前呢?”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动辄猎虎数头,鹿兔上百只的“明君”,朱明忠忍不住嘲讽了几句。不过也仅仅就是如此了。
“奴才们把野物赶过来,说白了也就是为了讨好主子弄虚作假,由小见大,整个官场上,必定是为讨好上官弄虚作假,身为人君,非但不去制止,反倒自以为得意,天下要是有这样的明君,那史书里也就没有昏君了。”
陛下的话让王瘐深以为然道。
“陛下所言甚是,臣当年年幼时,尚不知为何陛下曾痛斥官员奏折中夸张言语,甚至令于奏折中书写“日行千里”的官员,去走上千里,做不到立即罢官、流放,等后来考上了讲武堂,臣总算是明白了陛下的苦心,春秋笔法、文人夸张,看似颇显文采,可是于施政中非但无太多用处,而且还会误导朝廷,引发祸乱,就像当年北直隶大旱,有官员奏讲“北直隶赤地千里、饥民千万”,如此夸张,虽看似好意,可是于朝廷非但无用,反而会导致朝廷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无法急时赈灾、救济,无法根据灾情轻重缓急,调整救济,若有失误必定会导致民乱,所以,陛下才会下旨,将上此类奏折的官员,一率革职流放,从此之后,我大明官场一改往日作风,再到后来郯城地震,各地皆如实上报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还有灾民数量,如此,才有了后来朝廷分轻重缓急,调派物资,才使得大灾后百姓人心安定,未导致灾难大饥。”
王瘐的话,让朱明忠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其实旧时的奏折的“文词夸张”,其根源是官员懒政,施政办事必须要有准确的数字基础,就像户部开支,难道也是随意编出一个数字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朕当年治的是官员懒政,而不仅仅只是文词夸张。”
文人浮夸。上千年来,这个传统对于中国是灾难性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走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和文人的浮夸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华丽而夸张的词汇远远比更重要。
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用文学上的浮夸去表述事实是正确的。事实上,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事实就是事实。他们选择浮夸的开始,华夏的文明进程就走向了一条歪路。
说罢,朱明忠扭头看着王瘐问道。
“要是朕没有记错的话,王卿老家就在郯城吧。”
“回陛下,臣家乡正是郯城,不过震后已经随家人一同迁往四川了,相比于郯城家乡,到四川后,日子过的倒是越发的宽松起来,后来臣能一路读到县学,考进陆师学堂,也多亏了家境的好转,要不怕是上不了县学的。”
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县学,等将来慢慢的也会免费的,不过这需要时间,再有二十年,差不多就可以了……”
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朱明忠一直以来的意愿,现在大明已经建议了从社学到县学,从府学到书院的四级教育体系。其实它们就相当于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但是教育的发展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所推动的,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教育会自行的发展下去。
在建立一个基础之后,健全……还是教给社会去健全吧!毕竟,大明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中学生。
“要是如此,到时,天下人必定对天家感激涕零。”
简单的恭维之后,王瘐又说道。
“其实,当年臣之所以侥幸得活,全凭当年陛下要求各地修建路灯、鼓励夜市,若不是如此,当年地震时,臣和许多人恐怕都会在家中安睡,只恐怕不知徒增多少死伤。”
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王瘐仍然会想起那场地震,想起当年的夜市。现在的大明各地对夜市早就习以为常,可是谁记得当年夜市初兴时的惊讶?
那年的夜市,救下了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为陛下的旨意,只恐怕自己早就死在地震中,那里有机会考入陆师学堂,然后成为陛下近身侍从官。
“嗯,当年也是阴差阳错啊!”
朱明忠笑了笑,对于当年的那场地震,他仍然是心有余悸,毕竟中都同样震感极强,很多房屋倒塌。唯一让人庆幸的就是,伤亡有限,因为很多百姓都在街上逛着夜市。
夜市救了很多人,当然,尽管也有好事者把圣旨推行夜市与地震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朱明忠从不曾承认过,甚至还斥责过这种联系,尽管当年要求各地推行夜市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伤亡。
“不过,这夜市时兴后,市街总是热闹些,热闹点好啊!”
说笑着,朱明忠又说道。
“收拾一下,今天赶回去,他们给朕发了电报,要是不回去的话,估计他们还会再发电报来的。忙里偷闲,也就是一会偷闲啊!”
第二天上午,离开了中都已经一周的朱明忠在内阁的督促下,终于回到了中都,其实回到中都后,也没有什么大事,毕竟在绝大多数时候,国家的事务都是由内阁处置的。虽没有大事,可小事总还是有的,在方以智一一禀报了最近几天事务后,他又提到了最近各地报纸征集甲申天变时人经历后,朱明忠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这是一件好事!”
背对着看着方以智,朱明忠说道。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四十年,看似不长,可是这四十年里,很多人早就忘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忘记痛苦,记住幸福,这是人的本能,但这不应该是,国家的本能!”
提及人的渐忘,朱明忠想到了后世的“抗日神剧”,尽管那些“神剧”很神奇,让人们吐槽,但人们在吐槽之余,神剧的作用仍然起到了——人们通过那些神剧,又一次记住了抗战,记住了曾经的痛苦与伤害,又一次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
神剧很神,但并不妨碍他去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但是这个时代,既没有电影,也没有电视。甚至就连戏曲也不是人人有机会天天听的,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渠道去提醒人们,40年前的发生的一切。慢慢的人们就会遗忘。
甚至,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不赞同劳师远征西域的原因——他们早就忘记了当年所遭遇的一切。
“方卿家,可记得为什么,从大军西征以来,为什么有人反对朝廷派遣大军,花费亿万军饷劳师远征?他们为什么主张与满清议和,令其称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笑看着方以智,朱明忠的语中带着嘲讽。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因为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四十年的遭遇!”
方以智直接了当的回答道。
“所以,当报纸上征集这些的时候,臣就把自己的写的一些书稿寄了过去,臣想,有些事情,总需要人们去记住它,有人去提醒世人,总好过没人去提醒!”
作为亲历者,方以智自然记得那些年发生的事情,他不会忘记,但世人的忘记却让他极为无奈。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朝廷没有尽朝廷的责任,我们以为,只要把满清的一些暴行写到史书里,然后让少年们在学堂里学一学,大家就记住了,其实不过只是寥寥数笔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当他们离开学堂后,所接触的环境,不会再去提醒他们这一切,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慢慢的忘记,最终完全忘记……”
看着远方,想到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朱明忠又说道。
“就像剃发易服一样,40年前,时人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可若是再过四十年,恐怕他们就会觉得剃发是天经地意,若是朝鲜、越南使节过来,百姓官员甚至会以其身上的汉家衣裳为异类,以其为怪了!”
人,总是如此的善忘。甚至两百多年后,要剪他们的辫子时,还有人气急攻心,活活气死的,更有人留着辫子要做大清国的忠臣。
人为什么如此的善忘?
不因为其它,是因为环境没有去提醒他们。后世的人们为什么不忘抗战,说到底,抗战神剧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啊!
但是这个时代应该怎么办呢?
看着报纸,沉思良久,然后朱明忠对方以智说道。
“朕并不知道报社收到多少信,但是我想,报纸作为大明最重要的舆论,应该肩负起他们的责任,嗯,从今以后,每家报纸每周都必须刊载一篇征集的百姓来信。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醒他们,那些年满清犯下了什么样的暴行!”
闻言,方以智立即持笏说道。
“陛下圣明,如此,天下臣民必定不会再忘记满清暴虐。”
“圣明……”
摇头长叹一声,看着西方朱明忠叹道。
“至少,现在大家记被唤醒之后,远征西域总不会有那么多人再去反对了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不,十几年前,这里也曾有过大的动静——郯城大地震曾经让方圆上千里的地区地动山摇,曾经改变了这里的地貌。不知多出了多少沟渠,也不知多少平地变成了丘陵。
现在,这里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年的地震之后,面对地震后的余震连续,朝廷选择了移民,将大量的震区百姓迁往东北、四川等地。随后震区的重建,与其说是重建,倒不如说是让其自然恢复。
大量的人口迁移后,震区的许多地区成为无人区。不过这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并没有闲置下来,反而因为其即有平原,也有山地,而被官军选作“操习场”,每年官年的秋操都在这里进行。除此之外这里还成为了一座军营,驻扎着卫戍中都的禁卫军。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驻扎在这里的官军还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就像现在大山上密布的红橡、白橡,这些引进自北美的硬木,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大明各地落地生根,许多官道的两侧都种满了这类硬木,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绿化,而是海师为了获得木材实施的育林计划,毕竟舰队造船需要大量的优质橡木,而这恰恰也是本土所欠缺的,所以,除了通过从东北以及滨海地区采伐之外,内地的育林不解决木材来源最根本的办法,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仅海师有育林计划,就连陆师也有自己的育林计划——火铳需要核桃木作为铳床,火炮需要优质硬木作炮车。而这些优质材在内地不多见,优质橡木等木材仍需要从东北等地运进。所以早在几十年前,五军都督府就实施了自己的育林计划。
尽管现在,铁肋甚至铁板正在取代木材。但是实施了近20年的育林计划,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片大山上茂密的林区就是证明。
而现在这片因为地震形成的无人区,更成为了中都附近最大的林区。
随着这一地区的林木生长,它的边缘地区已经同中都的皇家园林连接在一起,能成了一条绵延百里的森林走廊。所以,这几年朱明忠有时候趁着打猎,沿着“森林走廊”来到这片山区,在山区里捕猎一些大形动物。
昨天,因为追赶豹子,忘了时间,所以朱明忠就在大山里露营了,不是像往常一样。住在行宫之中。
清晨,从帐篷中走出来之后。
面对朝阳,朱明忠的脸上带着些笑容,尤其是看到那只豹子的时候,神情更是显得得意。
“等回到中都,就把它制成标本!”
在皇宫中有一个展览馆,那里放置着许多动物标本,即有从各海外殖民地捕获的,也有不少是朱明忠亲自猎杀的。
对于他来说,或许这是这个时代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在的大明山林之多,远超出后人的想象。经过二十年推广,除了乡村还在用柴火,煤炭早就在市民阶层中得到普及,煤炭的普及不仅给官府带来大量的税收,更重要是让大山得到了休养。华北的许多荒山,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繁育,非但山林密布,甚至也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老虎、豹子、狼、野猪、鹿等各种动物在连绵的群山里,在山林中生活着。
尽管有百姓的捕猎,但是其数量却极为可观。甚至就是在这个清晨,朱明忠就是被山上的虎啸惊醒的。
现在这里的生态环境更接近于一片原始森林。置身于这片森林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是对现在中原环境的恢复而感到的欣慰。
现在的中原很多地方正在渐渐的恢复到几千年前的地貌。自然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然灾害的不断减少。
追着各地自然环境的良性改变。曾经肆虐华北大地的旱正日见减少。许多地区正在渐渐的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相比于开疆拓土。或许这种本土环境的改变。才是更让人欣慰的事情,毕竟,无论是将来大明的土地有多么辽阔。无法改变。中原永远是这个文明核心的事实。
整体自然环境的好转,对于大明的将来是有义的。对于这一切。朱明忠在眼里,乐在心里,但是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固执地推动着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这种固执所带来的同样也是一种疲惫。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自己有些精疲力尽,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想好好的休息一番。
“其实,要是能成天过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错。”
看着山间的流淌着的溪水,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二十一年了!
确实也够累的!
其实,也差不多是时候,让太子接触国政了。毕竟。太子才是将来大明的继承者。
想到已经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明忠默默的的想到。也许是时候,让他处理国政,慢慢的主持国家的大事。如此一来,自己既可以做个有实无名的“太上皇”,也可以在一旁看着他处理国政的能力。
这样,也算是磨练吧!
当然也是一种锻炼。有自己在一旁看着他。肯定不会出什么乱子的。即便是出了什么乱子?自己也能够在一旁及时纠正过来。
也许是时候了。
突然,身后的话声,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
“陛下,刚才有信使送来了一封朝里的电报。是催陛下回朝的。”
“电报中可有提到有什么事吗?”
“这个,倒没有。”
“那就不用急了。”
朱明忠笑道。
“他们是看不得朕偷闲啊,他们忙,也不想让朕清闲,哎,朕其实也是挺辛苦的,昨天一整天没消停。就像是追的这只豹子,追了整整几个小时,哎,怎么就没人帮朕把猎物都赶到眼前呢?”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动辄猎虎数头,鹿兔上百只的“明君”,朱明忠忍不住嘲讽了几句。不过也仅仅就是如此了。
“奴才们把野物赶过来,说白了也就是为了讨好主子弄虚作假,由小见大,整个官场上,必定是为讨好上官弄虚作假,身为人君,非但不去制止,反倒自以为得意,天下要是有这样的明君,那史书里也就没有昏君了。”
陛下的话让王瘐深以为然道。
“陛下所言甚是,臣当年年幼时,尚不知为何陛下曾痛斥官员奏折中夸张言语,甚至令于奏折中书写“日行千里”的官员,去走上千里,做不到立即罢官、流放,等后来考上了讲武堂,臣总算是明白了陛下的苦心,春秋笔法、文人夸张,看似颇显文采,可是于施政中非但无太多用处,而且还会误导朝廷,引发祸乱,就像当年北直隶大旱,有官员奏讲“北直隶赤地千里、饥民千万”,如此夸张,虽看似好意,可是于朝廷非但无用,反而会导致朝廷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无法急时赈灾、救济,无法根据灾情轻重缓急,调整救济,若有失误必定会导致民乱,所以,陛下才会下旨,将上此类奏折的官员,一率革职流放,从此之后,我大明官场一改往日作风,再到后来郯城地震,各地皆如实上报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还有灾民数量,如此,才有了后来朝廷分轻重缓急,调派物资,才使得大灾后百姓人心安定,未导致灾难大饥。”
王瘐的话,让朱明忠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其实旧时的奏折的“文词夸张”,其根源是官员懒政,施政办事必须要有准确的数字基础,就像户部开支,难道也是随意编出一个数字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朕当年治的是官员懒政,而不仅仅只是文词夸张。”
文人浮夸。上千年来,这个传统对于中国是灾难性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走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和文人的浮夸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华丽而夸张的词汇远远比更重要。
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用文学上的浮夸去表述事实是正确的。事实上,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事实就是事实。他们选择浮夸的开始,华夏的文明进程就走向了一条歪路。
说罢,朱明忠扭头看着王瘐问道。
“要是朕没有记错的话,王卿老家就在郯城吧。”
“回陛下,臣家乡正是郯城,不过震后已经随家人一同迁往四川了,相比于郯城家乡,到四川后,日子过的倒是越发的宽松起来,后来臣能一路读到县学,考进陆师学堂,也多亏了家境的好转,要不怕是上不了县学的。”
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县学,等将来慢慢的也会免费的,不过这需要时间,再有二十年,差不多就可以了……”
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朱明忠一直以来的意愿,现在大明已经建议了从社学到县学,从府学到书院的四级教育体系。其实它们就相当于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但是教育的发展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所推动的,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教育会自行的发展下去。
在建立一个基础之后,健全……还是教给社会去健全吧!毕竟,大明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中学生。
“要是如此,到时,天下人必定对天家感激涕零。”
简单的恭维之后,王瘐又说道。
“其实,当年臣之所以侥幸得活,全凭当年陛下要求各地修建路灯、鼓励夜市,若不是如此,当年地震时,臣和许多人恐怕都会在家中安睡,只恐怕不知徒增多少死伤。”
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王瘐仍然会想起那场地震,想起当年的夜市。现在的大明各地对夜市早就习以为常,可是谁记得当年夜市初兴时的惊讶?
那年的夜市,救下了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为陛下的旨意,只恐怕自己早就死在地震中,那里有机会考入陆师学堂,然后成为陛下近身侍从官。
“嗯,当年也是阴差阳错啊!”
朱明忠笑了笑,对于当年的那场地震,他仍然是心有余悸,毕竟中都同样震感极强,很多房屋倒塌。唯一让人庆幸的就是,伤亡有限,因为很多百姓都在街上逛着夜市。
夜市救了很多人,当然,尽管也有好事者把圣旨推行夜市与地震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朱明忠从不曾承认过,甚至还斥责过这种联系,尽管当年要求各地推行夜市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伤亡。
“不过,这夜市时兴后,市街总是热闹些,热闹点好啊!”
说笑着,朱明忠又说道。
“收拾一下,今天赶回去,他们给朕发了电报,要是不回去的话,估计他们还会再发电报来的。忙里偷闲,也就是一会偷闲啊!”
第二天上午,离开了中都已经一周的朱明忠在内阁的督促下,终于回到了中都,其实回到中都后,也没有什么大事,毕竟在绝大多数时候,国家的事务都是由内阁处置的。虽没有大事,可小事总还是有的,在方以智一一禀报了最近几天事务后,他又提到了最近各地报纸征集甲申天变时人经历后,朱明忠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这是一件好事!”
背对着看着方以智,朱明忠说道。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四十年,看似不长,可是这四十年里,很多人早就忘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忘记痛苦,记住幸福,这是人的本能,但这不应该是,国家的本能!”
提及人的渐忘,朱明忠想到了后世的“抗日神剧”,尽管那些“神剧”很神奇,让人们吐槽,但人们在吐槽之余,神剧的作用仍然起到了——人们通过那些神剧,又一次记住了抗战,记住了曾经的痛苦与伤害,又一次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
神剧很神,但并不妨碍他去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但是这个时代,既没有电影,也没有电视。甚至就连戏曲也不是人人有机会天天听的,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渠道去提醒人们,40年前的发生的一切。慢慢的人们就会遗忘。
甚至,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不赞同劳师远征西域的原因——他们早就忘记了当年所遭遇的一切。
“方卿家,可记得为什么,从大军西征以来,为什么有人反对朝廷派遣大军,花费亿万军饷劳师远征?他们为什么主张与满清议和,令其称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笑看着方以智,朱明忠的语中带着嘲讽。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因为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四十年的遭遇!”
方以智直接了当的回答道。
“所以,当报纸上征集这些的时候,臣就把自己的写的一些书稿寄了过去,臣想,有些事情,总需要人们去记住它,有人去提醒世人,总好过没人去提醒!”
作为亲历者,方以智自然记得那些年发生的事情,他不会忘记,但世人的忘记却让他极为无奈。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朝廷没有尽朝廷的责任,我们以为,只要把满清的一些暴行写到史书里,然后让少年们在学堂里学一学,大家就记住了,其实不过只是寥寥数笔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当他们离开学堂后,所接触的环境,不会再去提醒他们这一切,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慢慢的忘记,最终完全忘记……”
看着远方,想到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朱明忠又说道。
“就像剃发易服一样,40年前,时人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可若是再过四十年,恐怕他们就会觉得剃发是天经地意,若是朝鲜、越南使节过来,百姓官员甚至会以其身上的汉家衣裳为异类,以其为怪了!”
人,总是如此的善忘。甚至两百多年后,要剪他们的辫子时,还有人气急攻心,活活气死的,更有人留着辫子要做大清国的忠臣。
人为什么如此的善忘?
不因为其它,是因为环境没有去提醒他们。后世的人们为什么不忘抗战,说到底,抗战神剧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啊!
但是这个时代应该怎么办呢?
看着报纸,沉思良久,然后朱明忠对方以智说道。
“朕并不知道报社收到多少信,但是我想,报纸作为大明最重要的舆论,应该肩负起他们的责任,嗯,从今以后,每家报纸每周都必须刊载一篇征集的百姓来信。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醒他们,那些年满清犯下了什么样的暴行!”
闻言,方以智立即持笏说道。
“陛下圣明,如此,天下臣民必定不会再忘记满清暴虐。”
“圣明……”
摇头长叹一声,看着西方朱明忠叹道。
“至少,现在大家记被唤醒之后,远征西域总不会有那么多人再去反对了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