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利益至上(求支持,求月票)
削藩!
当这个看似简单的名词,从朱和域的口中道出时,朱和嘉沉默着,他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只是静静的看着远方。
片刻后,他才说道。
“建文削藩……”
念叨着这个词,朱和嘉反问道。
“到底是大臣蛊惑,还是势之必然?成祖之后,百年间历代皇帝无不以削藩为已任,假名种种行削藩之实,到最后,宗藩变成了什么?”
摇头苦笑着,朱和嘉又说道。
“甲申天变,天下诸藩,上不能卫社稷江山,下不能抵御外夷,若非是如此,我大明又怎么可能几近亡国?”
几乎亡国的教训、亿兆百姓死难的悲剧,给大明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改变,除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北方的边患消除之外,另一个改变,就是封建。而南洋以及海外领地的拓殖,为大明提供了封建的机会。
“封建即是为了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保险,同样也是为了拱卫中央,他日无论是朝中有奸臣,意图窃居国权,亦或是有异族入侵,或是百姓起事,诸夏既可起兵拱卫中央……”
凝视着海外,朱和嘉沉吟道。
“父皇担心的是,百年后,会有朝臣借口对诸夏不利,毕竟百年后,诸夏亦有可能是人口亿万的大国。”
“应该是累加吧,几十国加在一起,人口亿万,又怎么能比得了大明呢?到时候,有人这么想,以小弟看来,他们肯定是为了个人的权柄。”
朱和域冷笑道。
“古往今来,即便是所谓之贤臣,亦受名利所累,更何况大多数凡夫俗子,他们总会借口种种,图谋个人名利,当年齐泰、黄子澄等人不顾祖宗成法,一味削藩,以至于逼死宗亲,如此种种,看似为国,实则不过只是为了个人之名,其想为朝廷砥柱,便以削藩起事非,试图借削藩成就个人之名……”
受父皇的影响,朱和域对齐泰、黄子澄等人从来没有丝毫好感,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他们图谋个人名声、权柄,才导致了靖难。
“只有制造矛盾才能从中渔利,如果没有矛盾,又怎么能突显出他们的重要?于大臣而言,无论是藩王亦或是勋贵,如果与皇家一团和气,大臣权柄就会受到重重制约,只有制造出矛盾,让皇家对藩王、勋贵生出不信任,产生危机感,皇家才会依靠大臣,只要借此打倒两者,皇家唯一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大臣……”
朱和嘉看着二弟说道。
“这个道理,父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曾告诉过我们,我大明到最后,表面上是亡于党争,可党争起因实则是亡于文官权力过大,就像内阁大学士,设立之初是高祖、成祖时是由皇帝点选大学士,往往都是由幸臣充任。英宗九岁即位,无法正常的处理朝廷事务,因此政事的决策权基本上全都落在了内阁的肩上。内阁大学士们基本摆脱皇权的约束和控制,利用自己的意志处理政务,保障文官集团的利益。这在内阁发展史上极为重要,这是内阁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开端。此后,阁臣入阁便由皇帝钦点幸臣变成为阁臣推荐,再由皇帝任命。到万历二十二年开始,以国本案为始,党争开始,各党会同东林党明争暗斗,抢夺内阁及六部席位,到最后,因为党争激烈,内阁大学士只能收各方推荐,靠皇帝抓阄决定,说到底,是大臣权力膨胀到已经对皇权产生威胁,而大臣权力膨胀,与其不受制约有很大的关系。”
凝视着大海,朱和嘉又继续说道。
“土木堡之前,大臣受勋臣制约,皇权尚能平衡,而到熹宗时,皇帝却只能依靠阉人与大臣争权夺利,而阉党者良莠不齐,不堪为用,到孝烈皇帝即位后,忌惮阉党权势过大,于是召起东林党的残余,打倒魏忠贤,并对阉党人员一网打尽。东林党重新当权后,但东林党又威胁皇权,于是又开始打压东林党,譬如温体仁等投机分子走向前台,但最终孝烈皇帝怀疑温体仁结党,也将内阁首辅温体仁驱逐出了朝廷。你记得陛下提及烈皇旧事时是怎么说的吗?”
大哥的反问让朱和域点头说道。
“父皇说,归根结底,是他们皆无人可用,神宗避朝,是因为朝臣权力过大,即便皇权亦只能退避,至熹宗只能借阉人打击臣权,而无论是所谓阉党亦或温体仁等人,他们归根到底,还是大臣,无非就是打倒一方,另一方继承权力,但是继承权力的那一派,仍然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嗯,应该说,臣权依然对皇权形成优势,而相比于臣权,皇权就显得势单力薄,以一人对满朝,况且皇帝还必须要依赖他们治国,无论是耿直之臣,亦或是投机之徒,权力集中于他们身上,对皇家总归是不利的。”
听着弟弟的回答,朱和嘉默默的向着海岸的方向走着,雪花不时的飘荡到他的肩膀上。
“臣权的扩张,归根结底,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打击异已,制造矛盾,一点点的剔除异已,最终导致皇帝无人可用,便是到孝烈皇帝那会,尽管看似天子独断,但无论是打击阉党亦或是东林,或者温体仁,最终受损的总归还是国家……”
回头看着弟弟,朱和嘉说道。
“尽管现在,看似臣权受制于君权,勋臣可为君权的助力,但是几十年后,百年之后,依然会有大臣借口种种打击勋贵,而勋贵若不能自重,必定为其所打击,至于削藩……”
向着大海看去,朱和嘉似嘲似讽的说道。
“现在都有声音要求朝廷迫使日本开国,因为国内的纱线棉布产量日益增加,商人需要更大的市场,也许,建文继位时的,诸臣是以江山社稷的千秋万代为由,建言削藩,但是百年之后,也许,他们会变成以“统一市场”为由,他们会以民众的呼吁,会要求诸夏废除关税,实现诸夏的统一市场,如此种种,反正,他们会找到理由的,而且在利益的驱使下,即便是勋贵也很有可能有会倒向他们……”
听着皇兄的话,朱和域并没有说话,现在国内确实已经开始出现了要求日本开国的声音,不过现在这个声音并不是主流,毕竟,相比于用战争换取日本开国,然后对其输出商品,印度已经敞开的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而且朝中的大臣们,也无意去为商人开疆拓土。
但是,现在大臣们或许会觉得为商人进行战争,总让人所不耻,但几十年后,如果大臣们本身就是商人,甚至勋贵也为利益驱使,他们会不会达成一致呢?
日本,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确实,像大哥说的那样,在利益的驱使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沉默片刻,朱和嘉苦笑道。
“这正是父皇所担心的!”
但是父皇最担心的是什么?
凝视着大海,朱和域突然开口说道。
“记得父皇说过,他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因为乱臣贼子,可时随时诛之,他最害怕的是忠臣!”
朱和域用的语气中带着些许嘲讽,
“因为忠臣永远会摆出一副大公无私、事事为国的模样,他会站在道德的致高点上,他会用人民的名义去索求一切,如果统治者拒绝,那么统治者就是暴君、独夫,而忠臣永远都是慷他人之慨!”
“虚伪的道德最可怕,虚伪的崇高最无耻……”
苦笑着,朱和嘉长叹道。
“就像旧时党争,个个皆君子,看似为国计,可实则各怀鬼胎,东林君子如此,小人亦是,阉党小人如此,君子亦是如此,无论君子小人,他们的眼中只有权力,至于所谓百姓……不过只是他们争权夺利的借口罢了。”
“所以,古往今来百姓才是最可怜的,世人皆假名百姓,而百姓又有谁人在乎,所谓在乎,不过就是示恩于百姓罢了。”
摇着头,朱和域凝视着远方说道,
“在将来削藩一事中,他们同样也会假借民意,并以此驱使朝廷为其所用,即便是那些勋贵也有可能倒向他们,因为利益。”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朱和域又继续说道。
“利益……统一无关税的市场,对于那些勋贵而言,是有利的,毕竟,他们一直都是工商业最重要的投资者。”
与任何时代不同,大明的勋贵们并没有把资金用于土地,当然这既是因为国法的限制,同样也是因为土地的收益不多,相比于土地,工商业可以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甚至有勋贵投资纱厂,一年获得数十万的例子,一年所得便相当于过去累世所得,正是在投资工商业的高额回报下,他们才会纷纷投资工商业,即便是外行,也会购买企业的股票。而不是把金钱凝固在土地之中。
“是啊,对此父皇是鼓励的,相比于让勋贵们把剩余的资金投资土地,让历代土地兼并即便于大明上演,并且愈演愈烈,父皇更希望他们把资金投资于工商业,按照父皇的说法,就是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他们每创办一家工厂、一家企业,不仅可以让国家富强,国家可以从中课税,而且还可以吸纳大量的百姓进入工厂,如果不是因为工商业的发达,也许,现在中都以及大明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像欧洲一样,遍地的乞丐、流浪者。”
朱和嘉略点下头,然后感叹道。
“国家承平十七年,人口迅猛增长,而长子继承未能更是令千百万次子不得不离开家乡,没有工厂吸纳这些剩余人口,这些人除了一部分移民南洋之外,更多的人会变成流民聚集在中都、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周围,在官地上会形成规模巨大的贫民窟。这些人口大都是无所事事。他们就会成为暴动的隐患,就像现在的欧洲,欧洲的城市为什么时而发生城市暴动,就是因为贫民窟聚集着大量的无所事事的平民!”
“所以,工商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好的途径,现在我大明的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万人,若是再加上南洋诸夏以各殖民的人口,早已经超过一万万一千万人。没有工商界吸纳剩余劳动力,国家肯定会陷入动荡不安!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大明都必须要发展工商业。”
没有丝毫的犹豫,朱和嘉又看着弟弟说道。
“移民,当然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现在那些迁入城市的人口中,尽管有一部分被工商业吸纳成为工业化的劳动力,可他们即使是成为了工人,可是因为工厂主的盘剥削,往往也只能住在贫民窟中,也不过只是能温饱罢了,就像在湖广,工人的工资往往不超过四两左右,即便是南京,也不过五六两上下……”
大多数工厂的工资并不高,即便是这几年民风趋奢的情况下,普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除非是那些技术工人,否则普通工人也就只是糊口罢了。
“确实不高啊,如果不是因为天下十几年承平,再加上有廉价的南洋米,米价现在每石只需半两银子,比过去跌了足足一半,估计,那些百姓又要负担房租,又要吃饭,恐怕日子过去的只会更艰难啊!”
朱和域的感叹让朱和嘉点头道。
“所以,父皇才希望尽可能的多的往海外移民,当年南洋诸夏初封时,南洋汉人不过区区数十万,而现在却有多达七百万之众,其中的60%都是过去十年移民过去的,现在诸夏各国,汉人越来越多,土人不断教化,可即便是如此,仍然不够,还是应该尽量的移民。”
随后他的话峰一转,指着港湾中的一艘移民船说道。
“所以,我才希望的你尽量建造更多的移民船,飞剪船,蒸汽船,人口不仅是未来晋国发展的根本,同样也可以帮助大明减轻危机,毕竟,能否把国内剩余的人口迁往海外,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将来!”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当这个看似简单的名词,从朱和域的口中道出时,朱和嘉沉默着,他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只是静静的看着远方。
片刻后,他才说道。
“建文削藩……”
念叨着这个词,朱和嘉反问道。
“到底是大臣蛊惑,还是势之必然?成祖之后,百年间历代皇帝无不以削藩为已任,假名种种行削藩之实,到最后,宗藩变成了什么?”
摇头苦笑着,朱和嘉又说道。
“甲申天变,天下诸藩,上不能卫社稷江山,下不能抵御外夷,若非是如此,我大明又怎么可能几近亡国?”
几乎亡国的教训、亿兆百姓死难的悲剧,给大明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改变,除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北方的边患消除之外,另一个改变,就是封建。而南洋以及海外领地的拓殖,为大明提供了封建的机会。
“封建即是为了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保险,同样也是为了拱卫中央,他日无论是朝中有奸臣,意图窃居国权,亦或是有异族入侵,或是百姓起事,诸夏既可起兵拱卫中央……”
凝视着海外,朱和嘉沉吟道。
“父皇担心的是,百年后,会有朝臣借口对诸夏不利,毕竟百年后,诸夏亦有可能是人口亿万的大国。”
“应该是累加吧,几十国加在一起,人口亿万,又怎么能比得了大明呢?到时候,有人这么想,以小弟看来,他们肯定是为了个人的权柄。”
朱和域冷笑道。
“古往今来,即便是所谓之贤臣,亦受名利所累,更何况大多数凡夫俗子,他们总会借口种种,图谋个人名利,当年齐泰、黄子澄等人不顾祖宗成法,一味削藩,以至于逼死宗亲,如此种种,看似为国,实则不过只是为了个人之名,其想为朝廷砥柱,便以削藩起事非,试图借削藩成就个人之名……”
受父皇的影响,朱和域对齐泰、黄子澄等人从来没有丝毫好感,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他们图谋个人名声、权柄,才导致了靖难。
“只有制造矛盾才能从中渔利,如果没有矛盾,又怎么能突显出他们的重要?于大臣而言,无论是藩王亦或是勋贵,如果与皇家一团和气,大臣权柄就会受到重重制约,只有制造出矛盾,让皇家对藩王、勋贵生出不信任,产生危机感,皇家才会依靠大臣,只要借此打倒两者,皇家唯一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大臣……”
朱和嘉看着二弟说道。
“这个道理,父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曾告诉过我们,我大明到最后,表面上是亡于党争,可党争起因实则是亡于文官权力过大,就像内阁大学士,设立之初是高祖、成祖时是由皇帝点选大学士,往往都是由幸臣充任。英宗九岁即位,无法正常的处理朝廷事务,因此政事的决策权基本上全都落在了内阁的肩上。内阁大学士们基本摆脱皇权的约束和控制,利用自己的意志处理政务,保障文官集团的利益。这在内阁发展史上极为重要,这是内阁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开端。此后,阁臣入阁便由皇帝钦点幸臣变成为阁臣推荐,再由皇帝任命。到万历二十二年开始,以国本案为始,党争开始,各党会同东林党明争暗斗,抢夺内阁及六部席位,到最后,因为党争激烈,内阁大学士只能收各方推荐,靠皇帝抓阄决定,说到底,是大臣权力膨胀到已经对皇权产生威胁,而大臣权力膨胀,与其不受制约有很大的关系。”
凝视着大海,朱和嘉又继续说道。
“土木堡之前,大臣受勋臣制约,皇权尚能平衡,而到熹宗时,皇帝却只能依靠阉人与大臣争权夺利,而阉党者良莠不齐,不堪为用,到孝烈皇帝即位后,忌惮阉党权势过大,于是召起东林党的残余,打倒魏忠贤,并对阉党人员一网打尽。东林党重新当权后,但东林党又威胁皇权,于是又开始打压东林党,譬如温体仁等投机分子走向前台,但最终孝烈皇帝怀疑温体仁结党,也将内阁首辅温体仁驱逐出了朝廷。你记得陛下提及烈皇旧事时是怎么说的吗?”
大哥的反问让朱和域点头说道。
“父皇说,归根结底,是他们皆无人可用,神宗避朝,是因为朝臣权力过大,即便皇权亦只能退避,至熹宗只能借阉人打击臣权,而无论是所谓阉党亦或温体仁等人,他们归根到底,还是大臣,无非就是打倒一方,另一方继承权力,但是继承权力的那一派,仍然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嗯,应该说,臣权依然对皇权形成优势,而相比于臣权,皇权就显得势单力薄,以一人对满朝,况且皇帝还必须要依赖他们治国,无论是耿直之臣,亦或是投机之徒,权力集中于他们身上,对皇家总归是不利的。”
听着弟弟的回答,朱和嘉默默的向着海岸的方向走着,雪花不时的飘荡到他的肩膀上。
“臣权的扩张,归根结底,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打击异已,制造矛盾,一点点的剔除异已,最终导致皇帝无人可用,便是到孝烈皇帝那会,尽管看似天子独断,但无论是打击阉党亦或是东林,或者温体仁,最终受损的总归还是国家……”
回头看着弟弟,朱和嘉说道。
“尽管现在,看似臣权受制于君权,勋臣可为君权的助力,但是几十年后,百年之后,依然会有大臣借口种种打击勋贵,而勋贵若不能自重,必定为其所打击,至于削藩……”
向着大海看去,朱和嘉似嘲似讽的说道。
“现在都有声音要求朝廷迫使日本开国,因为国内的纱线棉布产量日益增加,商人需要更大的市场,也许,建文继位时的,诸臣是以江山社稷的千秋万代为由,建言削藩,但是百年之后,也许,他们会变成以“统一市场”为由,他们会以民众的呼吁,会要求诸夏废除关税,实现诸夏的统一市场,如此种种,反正,他们会找到理由的,而且在利益的驱使下,即便是勋贵也很有可能有会倒向他们……”
听着皇兄的话,朱和域并没有说话,现在国内确实已经开始出现了要求日本开国的声音,不过现在这个声音并不是主流,毕竟,相比于用战争换取日本开国,然后对其输出商品,印度已经敞开的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而且朝中的大臣们,也无意去为商人开疆拓土。
但是,现在大臣们或许会觉得为商人进行战争,总让人所不耻,但几十年后,如果大臣们本身就是商人,甚至勋贵也为利益驱使,他们会不会达成一致呢?
日本,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确实,像大哥说的那样,在利益的驱使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沉默片刻,朱和嘉苦笑道。
“这正是父皇所担心的!”
但是父皇最担心的是什么?
凝视着大海,朱和域突然开口说道。
“记得父皇说过,他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因为乱臣贼子,可时随时诛之,他最害怕的是忠臣!”
朱和域用的语气中带着些许嘲讽,
“因为忠臣永远会摆出一副大公无私、事事为国的模样,他会站在道德的致高点上,他会用人民的名义去索求一切,如果统治者拒绝,那么统治者就是暴君、独夫,而忠臣永远都是慷他人之慨!”
“虚伪的道德最可怕,虚伪的崇高最无耻……”
苦笑着,朱和嘉长叹道。
“就像旧时党争,个个皆君子,看似为国计,可实则各怀鬼胎,东林君子如此,小人亦是,阉党小人如此,君子亦是如此,无论君子小人,他们的眼中只有权力,至于所谓百姓……不过只是他们争权夺利的借口罢了。”
“所以,古往今来百姓才是最可怜的,世人皆假名百姓,而百姓又有谁人在乎,所谓在乎,不过就是示恩于百姓罢了。”
摇着头,朱和域凝视着远方说道,
“在将来削藩一事中,他们同样也会假借民意,并以此驱使朝廷为其所用,即便是那些勋贵也有可能倒向他们,因为利益。”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朱和域又继续说道。
“利益……统一无关税的市场,对于那些勋贵而言,是有利的,毕竟,他们一直都是工商业最重要的投资者。”
与任何时代不同,大明的勋贵们并没有把资金用于土地,当然这既是因为国法的限制,同样也是因为土地的收益不多,相比于土地,工商业可以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甚至有勋贵投资纱厂,一年获得数十万的例子,一年所得便相当于过去累世所得,正是在投资工商业的高额回报下,他们才会纷纷投资工商业,即便是外行,也会购买企业的股票。而不是把金钱凝固在土地之中。
“是啊,对此父皇是鼓励的,相比于让勋贵们把剩余的资金投资土地,让历代土地兼并即便于大明上演,并且愈演愈烈,父皇更希望他们把资金投资于工商业,按照父皇的说法,就是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他们每创办一家工厂、一家企业,不仅可以让国家富强,国家可以从中课税,而且还可以吸纳大量的百姓进入工厂,如果不是因为工商业的发达,也许,现在中都以及大明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像欧洲一样,遍地的乞丐、流浪者。”
朱和嘉略点下头,然后感叹道。
“国家承平十七年,人口迅猛增长,而长子继承未能更是令千百万次子不得不离开家乡,没有工厂吸纳这些剩余人口,这些人除了一部分移民南洋之外,更多的人会变成流民聚集在中都、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周围,在官地上会形成规模巨大的贫民窟。这些人口大都是无所事事。他们就会成为暴动的隐患,就像现在的欧洲,欧洲的城市为什么时而发生城市暴动,就是因为贫民窟聚集着大量的无所事事的平民!”
“所以,工商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好的途径,现在我大明的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万人,若是再加上南洋诸夏以各殖民的人口,早已经超过一万万一千万人。没有工商界吸纳剩余劳动力,国家肯定会陷入动荡不安!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大明都必须要发展工商业。”
没有丝毫的犹豫,朱和嘉又看着弟弟说道。
“移民,当然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现在那些迁入城市的人口中,尽管有一部分被工商业吸纳成为工业化的劳动力,可他们即使是成为了工人,可是因为工厂主的盘剥削,往往也只能住在贫民窟中,也不过只是能温饱罢了,就像在湖广,工人的工资往往不超过四两左右,即便是南京,也不过五六两上下……”
大多数工厂的工资并不高,即便是这几年民风趋奢的情况下,普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除非是那些技术工人,否则普通工人也就只是糊口罢了。
“确实不高啊,如果不是因为天下十几年承平,再加上有廉价的南洋米,米价现在每石只需半两银子,比过去跌了足足一半,估计,那些百姓又要负担房租,又要吃饭,恐怕日子过去的只会更艰难啊!”
朱和域的感叹让朱和嘉点头道。
“所以,父皇才希望尽可能的多的往海外移民,当年南洋诸夏初封时,南洋汉人不过区区数十万,而现在却有多达七百万之众,其中的60%都是过去十年移民过去的,现在诸夏各国,汉人越来越多,土人不断教化,可即便是如此,仍然不够,还是应该尽量的移民。”
随后他的话峰一转,指着港湾中的一艘移民船说道。
“所以,我才希望的你尽量建造更多的移民船,飞剪船,蒸汽船,人口不仅是未来晋国发展的根本,同样也可以帮助大明减轻危机,毕竟,能否把国内剩余的人口迁往海外,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将来!”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