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吞并(第一更,求支持)
莫敬宇向驻高平的置丞献出国土的奏折,仅仅只是用了两天的时间,就从高平一直传到了中都,消息传递的如此之快,完全得益于一个跨时代的发明——电报。
其实,朱明忠凭借着曾经看过的书籍发明的电报,仍然显得极为原始,尽管已经前后用了数年的时间铺设,但远还没有形成的一个网络,并且没有铺设到全国各地。
限制大明电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有线电报的技术远还没有达到成熟。加之相对较高的成本,使得每年新修的电报线路总归有限。不过尽管如此,朱明忠仍然坚定不移的推动着电报线路的铺设,因为他深知对国土辽阔的中国来说,“现代国家的政治组织的技术”还须以技术性地克服国土的空间距离为前提。如果中国试图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同时免蹈欧洲基督教大帝国解体时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的命运,那就要尽快克服国土的空间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跨越式地”利用最先进的通讯和交通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三年间,朱明忠一直在不断的因时制宜的打造着他的集权式的政府,而与此同时,利用百姓的徭役所带来的免费劳力,对全国的官道进行整修。官道的拓宽以及取直,再加上路面因地制宜的使用碎石、石块、砂礓等原料进行硬化,就是在构建交通体系。至于从开封至潼关的铁路,在未来一但马拉列车变成蒸气列车,就意味着先进的交通技术。
当然,相比于还没有多少进展的列车,最先进的通讯——电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投入使用,不过至今不过只是铺设了几条重要的线路。南宁至长沙的电报线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高平莫敬宇献土的奏折,正是通过快马送至南宁,然后又从那里发电报至长沙,从长沙经武昌至少安庆,又转至中都。两天的时间,其实大都是耽误在高平至南宁的这一段路上。
在这封奏折由理藩院报至内阁之后,自然又由内阁上奏陛下,然后在文昭阁就此事进行讨论。
“陛下,莫氏献土,虽说是受郑氏所逼,可如此一来,我大明也就有了发兵安南的借口……”
完全没有任何异议,几乎所有人都赞同吞并安南,之所以赞同,并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天朝的颜面。
三年前,大明成立理藩院,只有所谓的安南拒绝了设置置丞的要求,加上他们又接受了满清的册封,虽然后来遣使谢罪,请求大明册封,但却被陛下拒绝了。
天朝的颜面非常重要。
那怕就是在清虏仍然盘据陕西的时候,也要保全天朝的颜面,否则,天朝必定会为藩国轻视。尤其是在高平早就为大明册封的前提下,郑氏对高平用兵,无疑就是在挑战大明的尊严,如果不加以教训,肯定会影响到大明的声威。
“借口!”
此时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后开口说道。
“朕如欲发后一地,又岂需要什么借口?千百年来,不知多少古之圣君,仅仅只是把目光局限于我华夏九州之地,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之大,于华夏九州之外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我华夏九州若是没有先秦诸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又岂有后来的九州之地?可自周天子之后,我华夏便再无分封,诸夏纷争,天下生灵涂炭,后虽一统,可诸朝贤君却止步于九州,视九州之外皆为蛮夷之地,是瘴疾横行的恶地,如此划地为牢,自困九州。以至于全忘记诸夏初时,我华夏九州又有几处不是居有蛮夷,不是瘴疾横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非诸夏先贤如此,自然无今日之华夏,朕身为大明天子,正是要重寻我华夏之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这正是我华夏之天命,我华夏与被赋予此天命,正百为了让天下蛮夷,受教于华夏,归属于华夏,如此才有天下大同之时。或许这些地方在诸位爱卿眼中只是瘴疾横行之地。但是于朕看来,将我大明教化施于蛮夷之地,正是我大明之天命!当然在吾等这一代还并不能亲见天下大同之日,但却可以重新找回我华夏之天命,令吾等的子孙后代不至于遗忘此等天命。朕需要诸位爱卿同朕一起携手去实现我华夏之天命!”
天命昭昭!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大明上下,几乎所有士绅官员都在谈论着“昭昭天命”,对于这个使命的讨论,甚至盖过的“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的讨论,对于许多士子文人来说,这一天命所带来的冲击,甚至让他们不知如何应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之沸腾。
历史上,千年来,所有的士人都有一个最高梦想——“天下大同”。当然,天下大同只是一个愿景。相比于此,“恢复周制”无疑才是他们愿望。
而现在在朱明忠的策划下,通过清河书院内的学者,他成功的把天命、周制、大同,与扩张联系在一起,而核心的正是天命!
周制与大同,不过只是为了实现天命。
什么是华夏的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就是为了教化四方!
先秦诸夏,不正是通过抚有蛮夷,才令其属于华夏,才奠定了今日的华夏吗?
“天命昭昭”于大明境内所引起的轰动是极为剧烈的,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同样也让无数失意的士子看到了另一个希望——“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意味着诸宗室必定需要大量的官员,而对于因科举废除失去晋身之道的士子文人来说。他们看到了晋身的机会,尽管这与他们想象的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为官,也有可能被派至广西、云南等地,如此相比,南洋夷地,似乎并不怎么远。
当然,这也契和了儒者的精神——教化四方!这不也是圣人所教吗?
一时间,在短短一个月中,无数的士子文人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仅仅再局限于《明报》,许多地方报纸上同样也是都是讨论着“华夏天命”的文章。士子文人在那里引经据典的讨论着,而官方更是直接列出夷地资料,告诉他们那里有人丁、有田地,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蛮荒之地,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之中,“昭昭天命”的意识迅速烈火燎原的散布开。
而这种意识的沸腾,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曾经因为科举被废除对皇帝满腹怨言的文人士子,纷纷转移了目光,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两京的宗室,这也让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化解。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天命昭昭”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扩张。但从陛下那番慷慨激昂的说辞中,他们仍然体会到那股于内心升腾出来的“天命”,甚至也为之变得有些激动。只见众臣齐声拱手道。
“臣等誓死追随陛下为我华夏创万事之基业!”
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再用“大明”,而是用“华夏”,因为大明只是一个时代,而“华夏”却是这个民族,而那一天命,正是华夏的天命,而不仅仅只是大明的天命。
“诸位爱卿,想实现这一天命,并非仅仅只是把宗室分封到各地,势必需要招讨当地蛮夷,而且这必定一场旷日持久的征,容不得半点儿急燥。虽说现在还未到我朝向西北全面进军,驱逐清虏、收复陕西的时候,不过夺取安南的时机倒是早就成熟了。”
对于越南从来没有丝毫好感的朱明忠说到这儿,双眼突然闪过了一丝寒光。却见他把目光投向李定国,然后问道。
“晋王,如若以晋藩之兵,夺取安南,你看怎么样?”
啊!
被问到的李定国,睁大眼睛看着陛下,刚刚回到朝中,已经就任兵部尚书的他,瞬间呆住了,他的心底甚至本能的想到了四个字“借刀杀人”。
是应该接受,还是拒绝?
“回陛下,晋藩之兵,亦是大明之兵。陛下如有差遣,晋藩上下又岂敢不从?”
片刻的呆滞之后,李定国回答道。
“臣身为兵部尚书,虽议兵,但用兵之事,必须经由五军都督府谋划。”
李定国的回答,可以说是是无懈可击的,朱明忠听罢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向理藩院尚书李仙根问道。
“李尚书,此次用兵安南,势必会引起各邦恐慌,理藩院可有应对之法?”
大明吞并安南!
必定会在南洋引起恐慌,尤其在缅甸已经为大明吞并的情况下。现在大明如果直接用兵安南,在南洋引起恐慌之后,会不会影响到大明在南洋的计划?
“回陛下,臣以为,南洋土王多有不臣,两年前,理藩院于各邦设置丞院派置丞的圣旨均已发出,但各国鲜少回应朝廷。”
其实,朱明忠凭借着曾经看过的书籍发明的电报,仍然显得极为原始,尽管已经前后用了数年的时间铺设,但远还没有形成的一个网络,并且没有铺设到全国各地。
限制大明电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有线电报的技术远还没有达到成熟。加之相对较高的成本,使得每年新修的电报线路总归有限。不过尽管如此,朱明忠仍然坚定不移的推动着电报线路的铺设,因为他深知对国土辽阔的中国来说,“现代国家的政治组织的技术”还须以技术性地克服国土的空间距离为前提。如果中国试图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同时免蹈欧洲基督教大帝国解体时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的命运,那就要尽快克服国土的空间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跨越式地”利用最先进的通讯和交通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三年间,朱明忠一直在不断的因时制宜的打造着他的集权式的政府,而与此同时,利用百姓的徭役所带来的免费劳力,对全国的官道进行整修。官道的拓宽以及取直,再加上路面因地制宜的使用碎石、石块、砂礓等原料进行硬化,就是在构建交通体系。至于从开封至潼关的铁路,在未来一但马拉列车变成蒸气列车,就意味着先进的交通技术。
当然,相比于还没有多少进展的列车,最先进的通讯——电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投入使用,不过至今不过只是铺设了几条重要的线路。南宁至长沙的电报线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高平莫敬宇献土的奏折,正是通过快马送至南宁,然后又从那里发电报至长沙,从长沙经武昌至少安庆,又转至中都。两天的时间,其实大都是耽误在高平至南宁的这一段路上。
在这封奏折由理藩院报至内阁之后,自然又由内阁上奏陛下,然后在文昭阁就此事进行讨论。
“陛下,莫氏献土,虽说是受郑氏所逼,可如此一来,我大明也就有了发兵安南的借口……”
完全没有任何异议,几乎所有人都赞同吞并安南,之所以赞同,并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天朝的颜面。
三年前,大明成立理藩院,只有所谓的安南拒绝了设置置丞的要求,加上他们又接受了满清的册封,虽然后来遣使谢罪,请求大明册封,但却被陛下拒绝了。
天朝的颜面非常重要。
那怕就是在清虏仍然盘据陕西的时候,也要保全天朝的颜面,否则,天朝必定会为藩国轻视。尤其是在高平早就为大明册封的前提下,郑氏对高平用兵,无疑就是在挑战大明的尊严,如果不加以教训,肯定会影响到大明的声威。
“借口!”
此时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后开口说道。
“朕如欲发后一地,又岂需要什么借口?千百年来,不知多少古之圣君,仅仅只是把目光局限于我华夏九州之地,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之大,于华夏九州之外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我华夏九州若是没有先秦诸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又岂有后来的九州之地?可自周天子之后,我华夏便再无分封,诸夏纷争,天下生灵涂炭,后虽一统,可诸朝贤君却止步于九州,视九州之外皆为蛮夷之地,是瘴疾横行的恶地,如此划地为牢,自困九州。以至于全忘记诸夏初时,我华夏九州又有几处不是居有蛮夷,不是瘴疾横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非诸夏先贤如此,自然无今日之华夏,朕身为大明天子,正是要重寻我华夏之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这正是我华夏之天命,我华夏与被赋予此天命,正百为了让天下蛮夷,受教于华夏,归属于华夏,如此才有天下大同之时。或许这些地方在诸位爱卿眼中只是瘴疾横行之地。但是于朕看来,将我大明教化施于蛮夷之地,正是我大明之天命!当然在吾等这一代还并不能亲见天下大同之日,但却可以重新找回我华夏之天命,令吾等的子孙后代不至于遗忘此等天命。朕需要诸位爱卿同朕一起携手去实现我华夏之天命!”
天命昭昭!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大明上下,几乎所有士绅官员都在谈论着“昭昭天命”,对于这个使命的讨论,甚至盖过的“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的讨论,对于许多士子文人来说,这一天命所带来的冲击,甚至让他们不知如何应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之沸腾。
历史上,千年来,所有的士人都有一个最高梦想——“天下大同”。当然,天下大同只是一个愿景。相比于此,“恢复周制”无疑才是他们愿望。
而现在在朱明忠的策划下,通过清河书院内的学者,他成功的把天命、周制、大同,与扩张联系在一起,而核心的正是天命!
周制与大同,不过只是为了实现天命。
什么是华夏的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就是为了教化四方!
先秦诸夏,不正是通过抚有蛮夷,才令其属于华夏,才奠定了今日的华夏吗?
“天命昭昭”于大明境内所引起的轰动是极为剧烈的,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同样也让无数失意的士子看到了另一个希望——“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意味着诸宗室必定需要大量的官员,而对于因科举废除失去晋身之道的士子文人来说。他们看到了晋身的机会,尽管这与他们想象的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为官,也有可能被派至广西、云南等地,如此相比,南洋夷地,似乎并不怎么远。
当然,这也契和了儒者的精神——教化四方!这不也是圣人所教吗?
一时间,在短短一个月中,无数的士子文人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仅仅再局限于《明报》,许多地方报纸上同样也是都是讨论着“华夏天命”的文章。士子文人在那里引经据典的讨论着,而官方更是直接列出夷地资料,告诉他们那里有人丁、有田地,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蛮荒之地,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之中,“昭昭天命”的意识迅速烈火燎原的散布开。
而这种意识的沸腾,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曾经因为科举被废除对皇帝满腹怨言的文人士子,纷纷转移了目光,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两京的宗室,这也让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化解。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天命昭昭”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扩张。但从陛下那番慷慨激昂的说辞中,他们仍然体会到那股于内心升腾出来的“天命”,甚至也为之变得有些激动。只见众臣齐声拱手道。
“臣等誓死追随陛下为我华夏创万事之基业!”
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再用“大明”,而是用“华夏”,因为大明只是一个时代,而“华夏”却是这个民族,而那一天命,正是华夏的天命,而不仅仅只是大明的天命。
“诸位爱卿,想实现这一天命,并非仅仅只是把宗室分封到各地,势必需要招讨当地蛮夷,而且这必定一场旷日持久的征,容不得半点儿急燥。虽说现在还未到我朝向西北全面进军,驱逐清虏、收复陕西的时候,不过夺取安南的时机倒是早就成熟了。”
对于越南从来没有丝毫好感的朱明忠说到这儿,双眼突然闪过了一丝寒光。却见他把目光投向李定国,然后问道。
“晋王,如若以晋藩之兵,夺取安南,你看怎么样?”
啊!
被问到的李定国,睁大眼睛看着陛下,刚刚回到朝中,已经就任兵部尚书的他,瞬间呆住了,他的心底甚至本能的想到了四个字“借刀杀人”。
是应该接受,还是拒绝?
“回陛下,晋藩之兵,亦是大明之兵。陛下如有差遣,晋藩上下又岂敢不从?”
片刻的呆滞之后,李定国回答道。
“臣身为兵部尚书,虽议兵,但用兵之事,必须经由五军都督府谋划。”
李定国的回答,可以说是是无懈可击的,朱明忠听罢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向理藩院尚书李仙根问道。
“李尚书,此次用兵安南,势必会引起各邦恐慌,理藩院可有应对之法?”
大明吞并安南!
必定会在南洋引起恐慌,尤其在缅甸已经为大明吞并的情况下。现在大明如果直接用兵安南,在南洋引起恐慌之后,会不会影响到大明在南洋的计划?
“回陛下,臣以为,南洋土王多有不臣,两年前,理藩院于各邦设置丞院派置丞的圣旨均已发出,但各国鲜少回应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