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侯(第二更,求支持)
一叶落知天下秋,深秋时的中都秋高气爽。尽管这座城市东西两座新城建筑皆是新建,但是作为大明的京师所在相比于许多城市。无疑双多了几分别样的庄重与威严,尤其位于西北的新城,因为云集着众多的府衙、官厅以及王公勋贵的府邸,自然更显得比寻常地方更为肃穆。
不过,对于许多初来此时的人们来说,往往总会被脚下笔直且宽敞的街道所吸引,少则十几寻(米),多则数十寻的沥青路,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感受。
行走在马牙石铺成的人行道上,踏着枯黄的落叶,望着周围热闹的街市,刘震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成为京师,不过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更难想象这里所有的府邸以及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去年才开始修建。
即便是已经来到了中都半个月了,但是刘震总是会好奇的张望着,张望着街道,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作为大明的藩王,尽管是异姓藩王,但是朝廷对于他的到来,仍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他入朝觐见陛下的时候,陛下赏赐了王府,更是从内库额外赏赐了二十万两——相比于其它的宗室藩王,可以说是极尽恩给。那些宗室藩王所得,除了一座王府之外,不过仅仅只赏了十万两。
除此之外,作为藩王的他们,都没有了王田,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拥有封地,他们就像是官员一样,要靠年俸吃饭,不过只是区区10000两而已,还有就是10000石米。而他刘震,从此之后,也是如此。
当个安乐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皇上给了他20万两,离开广州的时候,晋王给他十万两,再加上这几年的积蓄,林林总总差不多有六七十万两,也许,可以置办一些田产。尽管官田不能私售,但是对于藩王勋贵,总有法外开恩的地方——作为藩王的他可以买五万亩田产。
只是这五万亩田买什么地方的?
南直隶?
那里的地价太贵,而且太过分散。那就京畿,这里的地贫,而且现在官田也不多了。那湖广呢?好像已经有不少勋贵在那里买田了,四川,那里人太少……
就在刘震一边为当个安乐王在那里规划着自己的将来时,他并不知道,他这个“清贵藩王”的到来,对于中都的政局而言,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
“看样子,晋藩是必定会入京了!”
义勇公府上,身为首代义勇伯的张金生,现在一举一动都颇为注意,唯恐失了体统,不过,谁都知道,如果他气极了,必定会爆粗口。就像这会,他的心里却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公爷,晋藩可是知兵之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晋藩入京,陛下必定会以其入五军都督府,毕竟,勋臣主军,可是陛下定策。”
作为张金生的私幕,周昌的出身并不怎么光彩,他原本不过只是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满清显赫者进京,在清虏逃窜后,他便流落到街头,之所以会入张金生府中,完全是因为张金生和他一样都是荆门人,甚至其少时就认识张金生,后来毛遂自荐进入张金生府中,成为他的私幕,为其出谋划策。
勋臣主军。
提及这四个字时,周昌能够从陛下对军队的设置中,看出他与历代与明朝皇帝的不同之外——通过种种部局,彻底斩断文官插手军事的可能。
而这些部局之中的第一点,就是确立“勋臣主军”,重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并以其为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朝廷中枢平行独立,从而将军队独立于朝廷之外,而只有军功勋臣才能进入五军都督府,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这就彻底打消了文官进入五军都督府的可能。
当然,这还不是关键,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兵部的部局上,按现在大明官制,兵部尚书必须是在役武将由五军都督府推荐人选,再由内阁上奏陛下,待陛下下旨委任。兵部尚书是作为军队在朝廷中的代表,受到五军都督府的控制。当内阁侵犯到军方的利益与军方发生冲突时,五军都督府可命令兵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请辞,同时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朝廷六部不完整,这个时候,首辅只能率领内阁辞职。换句话来说,兵部尚书一职,可直接决定阁臣的去留。
正因如此,才没有任何文官敢于轻视武将,因为武将可以决定阁臣甚至文官的命运,但阁臣与文官却左右不了武将。只有一个人能左右武将,就是皇帝陛下本人,因为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都是由陛下亲自任命。军权只掌握于皇帝的手中,不容文官染指,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必然。
“哼,本公是左都,他晋藩来了,难不成本公就要把左都让给他不成?”
张金生的语气中显得有些不满,五军都督府设立左右都督,共同执掌都督府,是陛下本人设计的结构,左都督主掌军队作战、训练,右都督负责情报、军法、后勤等事物,两都互相制约、互相配合。
如果晋藩来了,而且入了都督储,不过只是义勇公的张金生,自然要让出左都的官职。
“难不成,到时候老子要到朝廷里头,像郑泰一样,当个兵部尚书,成天就当个传声筒。”
尽管实际上,兵部尚书并不是传声筒,兵部尚书不仅仅只是在朝廷里递出预算。同时还负责新兵的征召、训练、装备研制以及薪给,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他还要协调朝廷筹集军费、物资。同样也是权责重大。
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兵部尚书,其实就是军队的三条脚缺一不可,只是,现在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忽视兵部尚书,只是将他视为制约文官的工具,五军都督府的传声筒。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制度,是朱明忠精心构建的,需要时间慢慢显现它的力量,只不过在张金生看来,兵部尚书不过就是聋子的耳朵。
“公爷,若是不入五军都督府,那晋藩又能去那?”
周昌看着张金生反问道,尽管已经过去两年,但是他仍然会羡慕张金生的际遇,如果当年他没有走错路,会不会现在也已经入朝为臣?
当然,际遇这种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就像张金生,又岂曾想到,当年被郑家掠为兵卒兵,居然会在阴差阳错间成为大明的义勇公。
“他去那,不重要!”
摇摇头,张金生用颇为不满的语气说道。
“但这都督府执掌我大明四十余万王师,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的交给一个外人,皇上不会这么做的!”
东主的话,让周昌不由一叹。看着张金生时,他甚至感觉这或许就是傻人有傻福。居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看透。
五军都督府执掌天下兵马是不假,看似集中的军权,可是实际上,军权在什么地方?在左右都督下面,还有都督同知,陆军有都督同知,海军也有都督同知。他们分别执掌大明陆海军,左右都督虽说尊贵,可是却不能越过都督同知指挥部队。而且按照大明的军律,是一级指挥一级,绝不容忍越级。身为左都督的张金生,除了五军都督府的卫队之外,甚至连一个大队的兵马都无法调动。
对于军队陛下早就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将军队彻底掌握在其手中,即便是镇守地方的各营主官,也因为有军正以及各级主官的制约不可能率领部队作乱。
进入张府之后,周昌总是会研究大明朝的官制、兵制,每每得出的结论是对那位兴乾皇帝佩服至极,在他看来,那位皇帝绝对是集数千年御臣于大成,文武分立,使得文官不能插手兵事,而以武“束”文,也避免了自宋朝以来的文官一家独大,不会再出现武官地位低下的局面。
而更重要是,通过种种看似无形的环,将军队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最终,无论是文官亦或是武将,不过只是皇帝本人手中工具罢了。
“交给外人……”
周昌苦笑道。
“用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去换晋藩交出兵权,由地方强藩入朝为枢臣,这天底下,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面对东主,周昌并没有丝毫隐瞒,而他的那句“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听到张金生的耳中,让他微微一愣,片刻后才摇头说道。
“培公,这天底下聪明的人太多了,可有时候,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
说罢,张金生端起茶杯,默默的品着茶,他又未尝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但是他不能说,更不能有任何怨言。
“啊……”
东主的话,让周昌整个人不禁傻了眼,就在片刻前他还觉得眼前这人是傻人有傻福,现在看来,他,他知道……
“你要知道,这天下,可是陛下的天下……”
说出这番话后,张金生缓步来到窗边,看着窗外说道。
“我听说,今年北方的收成不太好,不知多少陕西父老又要遭难了……”
不过,对于许多初来此时的人们来说,往往总会被脚下笔直且宽敞的街道所吸引,少则十几寻(米),多则数十寻的沥青路,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感受。
行走在马牙石铺成的人行道上,踏着枯黄的落叶,望着周围热闹的街市,刘震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成为京师,不过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更难想象这里所有的府邸以及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去年才开始修建。
即便是已经来到了中都半个月了,但是刘震总是会好奇的张望着,张望着街道,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作为大明的藩王,尽管是异姓藩王,但是朝廷对于他的到来,仍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他入朝觐见陛下的时候,陛下赏赐了王府,更是从内库额外赏赐了二十万两——相比于其它的宗室藩王,可以说是极尽恩给。那些宗室藩王所得,除了一座王府之外,不过仅仅只赏了十万两。
除此之外,作为藩王的他们,都没有了王田,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拥有封地,他们就像是官员一样,要靠年俸吃饭,不过只是区区10000两而已,还有就是10000石米。而他刘震,从此之后,也是如此。
当个安乐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皇上给了他20万两,离开广州的时候,晋王给他十万两,再加上这几年的积蓄,林林总总差不多有六七十万两,也许,可以置办一些田产。尽管官田不能私售,但是对于藩王勋贵,总有法外开恩的地方——作为藩王的他可以买五万亩田产。
只是这五万亩田买什么地方的?
南直隶?
那里的地价太贵,而且太过分散。那就京畿,这里的地贫,而且现在官田也不多了。那湖广呢?好像已经有不少勋贵在那里买田了,四川,那里人太少……
就在刘震一边为当个安乐王在那里规划着自己的将来时,他并不知道,他这个“清贵藩王”的到来,对于中都的政局而言,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
“看样子,晋藩是必定会入京了!”
义勇公府上,身为首代义勇伯的张金生,现在一举一动都颇为注意,唯恐失了体统,不过,谁都知道,如果他气极了,必定会爆粗口。就像这会,他的心里却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公爷,晋藩可是知兵之人,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晋藩入京,陛下必定会以其入五军都督府,毕竟,勋臣主军,可是陛下定策。”
作为张金生的私幕,周昌的出身并不怎么光彩,他原本不过只是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满清显赫者进京,在清虏逃窜后,他便流落到街头,之所以会入张金生府中,完全是因为张金生和他一样都是荆门人,甚至其少时就认识张金生,后来毛遂自荐进入张金生府中,成为他的私幕,为其出谋划策。
勋臣主军。
提及这四个字时,周昌能够从陛下对军队的设置中,看出他与历代与明朝皇帝的不同之外——通过种种部局,彻底斩断文官插手军事的可能。
而这些部局之中的第一点,就是确立“勋臣主军”,重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并以其为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朝廷中枢平行独立,从而将军队独立于朝廷之外,而只有军功勋臣才能进入五军都督府,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这就彻底打消了文官进入五军都督府的可能。
当然,这还不是关键,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兵部的部局上,按现在大明官制,兵部尚书必须是在役武将由五军都督府推荐人选,再由内阁上奏陛下,待陛下下旨委任。兵部尚书是作为军队在朝廷中的代表,受到五军都督府的控制。当内阁侵犯到军方的利益与军方发生冲突时,五军都督府可命令兵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请辞,同时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朝廷六部不完整,这个时候,首辅只能率领内阁辞职。换句话来说,兵部尚书一职,可直接决定阁臣的去留。
正因如此,才没有任何文官敢于轻视武将,因为武将可以决定阁臣甚至文官的命运,但阁臣与文官却左右不了武将。只有一个人能左右武将,就是皇帝陛下本人,因为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都是由陛下亲自任命。军权只掌握于皇帝的手中,不容文官染指,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必然。
“哼,本公是左都,他晋藩来了,难不成本公就要把左都让给他不成?”
张金生的语气中显得有些不满,五军都督府设立左右都督,共同执掌都督府,是陛下本人设计的结构,左都督主掌军队作战、训练,右都督负责情报、军法、后勤等事物,两都互相制约、互相配合。
如果晋藩来了,而且入了都督储,不过只是义勇公的张金生,自然要让出左都的官职。
“难不成,到时候老子要到朝廷里头,像郑泰一样,当个兵部尚书,成天就当个传声筒。”
尽管实际上,兵部尚书并不是传声筒,兵部尚书不仅仅只是在朝廷里递出预算。同时还负责新兵的征召、训练、装备研制以及薪给,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他还要协调朝廷筹集军费、物资。同样也是权责重大。
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兵部尚书,其实就是军队的三条脚缺一不可,只是,现在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忽视兵部尚书,只是将他视为制约文官的工具,五军都督府的传声筒。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制度,是朱明忠精心构建的,需要时间慢慢显现它的力量,只不过在张金生看来,兵部尚书不过就是聋子的耳朵。
“公爷,若是不入五军都督府,那晋藩又能去那?”
周昌看着张金生反问道,尽管已经过去两年,但是他仍然会羡慕张金生的际遇,如果当年他没有走错路,会不会现在也已经入朝为臣?
当然,际遇这种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就像张金生,又岂曾想到,当年被郑家掠为兵卒兵,居然会在阴差阳错间成为大明的义勇公。
“他去那,不重要!”
摇摇头,张金生用颇为不满的语气说道。
“但这都督府执掌我大明四十余万王师,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的交给一个外人,皇上不会这么做的!”
东主的话,让周昌不由一叹。看着张金生时,他甚至感觉这或许就是傻人有傻福。居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看透。
五军都督府执掌天下兵马是不假,看似集中的军权,可是实际上,军权在什么地方?在左右都督下面,还有都督同知,陆军有都督同知,海军也有都督同知。他们分别执掌大明陆海军,左右都督虽说尊贵,可是却不能越过都督同知指挥部队。而且按照大明的军律,是一级指挥一级,绝不容忍越级。身为左都督的张金生,除了五军都督府的卫队之外,甚至连一个大队的兵马都无法调动。
对于军队陛下早就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将军队彻底掌握在其手中,即便是镇守地方的各营主官,也因为有军正以及各级主官的制约不可能率领部队作乱。
进入张府之后,周昌总是会研究大明朝的官制、兵制,每每得出的结论是对那位兴乾皇帝佩服至极,在他看来,那位皇帝绝对是集数千年御臣于大成,文武分立,使得文官不能插手兵事,而以武“束”文,也避免了自宋朝以来的文官一家独大,不会再出现武官地位低下的局面。
而更重要是,通过种种看似无形的环,将军队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最终,无论是文官亦或是武将,不过只是皇帝本人手中工具罢了。
“交给外人……”
周昌苦笑道。
“用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去换晋藩交出兵权,由地方强藩入朝为枢臣,这天底下,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面对东主,周昌并没有丝毫隐瞒,而他的那句“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听到张金生的耳中,让他微微一愣,片刻后才摇头说道。
“培公,这天底下聪明的人太多了,可有时候,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
说罢,张金生端起茶杯,默默的品着茶,他又未尝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但是他不能说,更不能有任何怨言。
“啊……”
东主的话,让周昌整个人不禁傻了眼,就在片刻前他还觉得眼前这人是傻人有傻福,现在看来,他,他知道……
“你要知道,这天下,可是陛下的天下……”
说出这番话后,张金生缓步来到窗边,看着窗外说道。
“我听说,今年北方的收成不太好,不知多少陕西父老又要遭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