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忠臣(第一更,求支持)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千百年来,这潼关不知见证了多少的王朝兴衰,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沧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又一次,置身于潼关的城墙上,凝视着远物的黄河,头戴红顶子,身着青色官袍的汤斌却是神情凝重的吟起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待吟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候,他的神情中尽是一副落寞更多的却又是何惜,最后又长叹道。
“这贼寇为一已之私,不顾天下万民福祉,造反生事,实是可恨至极,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今日圣天子在位,便是天下万民之福吗?”
这声感叹之后,凝视着已经尽落入贼手的中原大地的汤斌,那神情中尽是心痛的模样。
尽管他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曾追随高皇帝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于顺治九年出仕满清,自从七年前出任潼关道元之后,这七年他于潼关任上可谓是任劳任怨,因为官清廉在潼关一带也是颇有名望。
只是于他来说,他是清官,但更是大清之官,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屡次拒绝楚王等人的招降。
于潼关任上,汤斌最喜欢的就是于城墙上欣赏这古关口的雄伟险奇。一边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边是滔滔黄河,而他脚下则是朴拙厚实的古城,每当身于此处,他总能够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当然他还喜欢民风淳朴,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
只不过,现在,对于这城内外的百姓,他却并不怎么信任,因为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就地于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就像现在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这些人……心在明朝啊!
想到最近几月来,这潼关内越发浮燥的情绪,汤斌的心里不禁就有些担忧,不过想到关内的六百满洲大兵,心底旋即松下一口气来。只要有满洲大兵在,那些人便翻不出花来。
“大人,抓到一个贼寇的奸细!”
突然兵士的传报,让汤斌的眉头一锁。
奸细?
尽管心下有些疑惑,但他还是走下了城墙,尽管他只是潼关道员,本来按理并不需要属理地方事务,但是因为潼关县令弃印逃跑,这潼关县一直无人属理,所以才由他暂时代理。
来到了衙门里,坐在堂上,在衙役门的“威武”声中,他总算是看清楚了所谓的奸细,是两个穿着明式衣裳,头上已经留出数尺短发的百姓。从两人那丝质的衣赏上看去,这两位家境应该颇为殷实。并不是寻常百姓,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贼寇的奸细。
“啪!”
猛然一拍惊堂木,汤斌问道。
“堂中所跪何人!”
“回巡道,在下潼关县张益宗(郭明臣)。”
堂中跪着的张益宗和郭明臣齐声答道。
“尔等可知为何被拿于衙门?”
“回巡道,在下与友人于相聚时被官兵拿下,实是不知为何。”
张益宗完全是一副不知为何的模样,汤斌的眉头一锁,这人当真是不知道为何吗?
“尔等为何不遵朝廷发制法度,难道不知我大清自有法度在,发制、衣冠皆须遵守本朝之制?”
汤斌大声喝问道,他并没有直接将这两人定为“奸细”,而只是指责他们未能遵守朝廷法度。
“念尔等亦只是一时间糊涂,不过只是初犯,立即剃发从本朝之发制,罚银十两,若是再犯必定严惩不贷!”
汤斌的宽容倒是出乎跪于堂中的那两人的意料,他们更是诧异抬起头来,看着这台上的道员。
“这,这……”
跪于地上张益宗,听着汤斌的斥责,虽是有些诧异,先是深吸一口气,然后抬起头来说道。
“巡道,你如此惜老,在下理应之,可若是在下安受,就必须剃头,弘光元年,清虏入寇,剃发易服,我潼关百姓为护几缕发丝,死者岂止万余?在下当日惜命,剃发从虏,今日若是再行剃发,又岂能对得起家祖,家祖当年追随高皇帝起兵反元,为的是我汉家儿郎不为蒙鞑之奴,当初在下为保性命,不惜苟且偷生,剃发从虏,今日若是再剃了这头发,只怕便是死,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了,倒是大人您……”
汤斌愈听眉头皱得愈紧,那心头更是猛颤着,见这人猛的把话锋指向自己,一时心虚的他居然只觉得心头一慌。
“你祖上亦曾随高皇帝起兵,汤家世代为我大明之官,可为我大明阀阅旧族,沐皇恩之重远甚于我等,今日却甘愿助纣为虐,为清虏驱使,如此,又焉能对得起祖宗?”
面对这样的反问,汤斌一怔,嘴角嚅动了一下他的嘴唇和喉咙嚅动着,频频摇头却说不出一句话。
此时堂上堂下顿时僵住,谁都没有想到这张益宗会如此的大胆,居然敢在这堂上如此训斥大人。
从脊背间泛出一股冷意,汤斌眈眈怒视着张益宗,尽管他人的训斥让他面红耳赤,坐立不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刻只能咬牙横心往下挺。
“哼哼,本官原念尔等只是初犯,还想要放你一条生命,可你这贼子,不知报效朝廷恩典,反倒甘心从贼,实是可恶——难道,你就不怕本官砍你的脑袋,以正国法。”
听到要砍脑袋,原本还有些害怕的张益宗,反倒是平静了下来,原本跪着的他站起身,自嘲道。
“这跪久了,膝盖也软了,今日,张某却是不能再跪了,再跪,可是在辱没祖宗的。”
说罢,他直视着汤斌,平静的说道。
“死何惧?”
看着正气凛然的张益宗,汤斌舔舔嘴唇,他几乎是不知所措地看着这人,就在此时,他看到跪在地上的郭明臣此时颤抖得十分厉害,那颤惹抖筛的模样,更是让他的心头一动,立即喝问道。
“郭明臣,你是欲于此人一同赴死,还是欲报效我大清?”
被这么一问,原本就已经胆战心惊的郭明臣忽然伏地,然后便葡伏不起了。张益宗见状,忙上前扶起好友,厉声激励道。
“杰林,你我先祖皆随高皇帝起兵蒙元,当日剃发已经蒙羞,有辱先人,难道今日还要辱没先人名声吗?今日天下已经重归大明,这清虏又岂能长久,我二人今日一同身死,自有颜再见先祖,真正是大丈夫平生应做之事,又何需如此气沮!”
被好友这么一说,郭明臣的两行热泪扑簌簌地滚到又黄又瘦、带着很深的皱纹的脸颊上,又滚迸的花白胡子里。
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互相望着彼此,他们原本只是因为想到这天下即将光复才心有所想,穿上放于箱中的衣裳去祭祖告慰先祖,可谁曾想却于半路碰到满洲大兵,然后被拿到官府之中,现在却要赔上性命。
“罢、罢、罢……”
摇摇头,郭明臣只是苦笑道一下。
“今日便与兄一同成仁取义吧!”
好友的话让张益宗感到一点宽心,
“尔等本为良民,奈何从贼!既然尔等一意寻死……”
汤斌单手按桌站起身来,伸出手臂取令箭时,嘴中说道。
“本官便成全尔等!尔等需记得,非是本官不仁,而是而等执迷不悟!”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目光躲避着面前这两人,尤其是在看到张益宗那脸上的嘲讽时,他的心头更是为之一乱,但也只是那一瞬间,然后他却又迎着对方看去,那神情中原本的慌乱也在这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来人,将两贼押下去!”
令箭扔在地上时,汤斌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
“押往法场,立时行刑!”
衙役便把这两人押出了堂中,然后打上枷锁,往法场押去。
看着被押上囚车的两人,汤斌不由的长叹口气,
“本官不意杀人,只可惜尔等为何不异性命?”
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千百年来,这潼关不知见证了多少的王朝兴衰,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沧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又一次,置身于潼关的城墙上,凝视着远物的黄河,头戴红顶子,身着青色官袍的汤斌却是神情凝重的吟起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待吟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候,他的神情中尽是一副落寞更多的却又是何惜,最后又长叹道。
“这贼寇为一已之私,不顾天下万民福祉,造反生事,实是可恨至极,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今日圣天子在位,便是天下万民之福吗?”
这声感叹之后,凝视着已经尽落入贼手的中原大地的汤斌,那神情中尽是心痛的模样。
尽管他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曾追随高皇帝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于顺治九年出仕满清,自从七年前出任潼关道元之后,这七年他于潼关任上可谓是任劳任怨,因为官清廉在潼关一带也是颇有名望。
只是于他来说,他是清官,但更是大清之官,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屡次拒绝楚王等人的招降。
于潼关任上,汤斌最喜欢的就是于城墙上欣赏这古关口的雄伟险奇。一边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边是滔滔黄河,而他脚下则是朴拙厚实的古城,每当身于此处,他总能够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当然他还喜欢民风淳朴,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
只不过,现在,对于这城内外的百姓,他却并不怎么信任,因为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就地于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就像现在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这些人……心在明朝啊!
想到最近几月来,这潼关内越发浮燥的情绪,汤斌的心里不禁就有些担忧,不过想到关内的六百满洲大兵,心底旋即松下一口气来。只要有满洲大兵在,那些人便翻不出花来。
“大人,抓到一个贼寇的奸细!”
突然兵士的传报,让汤斌的眉头一锁。
奸细?
尽管心下有些疑惑,但他还是走下了城墙,尽管他只是潼关道员,本来按理并不需要属理地方事务,但是因为潼关县令弃印逃跑,这潼关县一直无人属理,所以才由他暂时代理。
来到了衙门里,坐在堂上,在衙役门的“威武”声中,他总算是看清楚了所谓的奸细,是两个穿着明式衣裳,头上已经留出数尺短发的百姓。从两人那丝质的衣赏上看去,这两位家境应该颇为殷实。并不是寻常百姓,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贼寇的奸细。
“啪!”
猛然一拍惊堂木,汤斌问道。
“堂中所跪何人!”
“回巡道,在下潼关县张益宗(郭明臣)。”
堂中跪着的张益宗和郭明臣齐声答道。
“尔等可知为何被拿于衙门?”
“回巡道,在下与友人于相聚时被官兵拿下,实是不知为何。”
张益宗完全是一副不知为何的模样,汤斌的眉头一锁,这人当真是不知道为何吗?
“尔等为何不遵朝廷发制法度,难道不知我大清自有法度在,发制、衣冠皆须遵守本朝之制?”
汤斌大声喝问道,他并没有直接将这两人定为“奸细”,而只是指责他们未能遵守朝廷法度。
“念尔等亦只是一时间糊涂,不过只是初犯,立即剃发从本朝之发制,罚银十两,若是再犯必定严惩不贷!”
汤斌的宽容倒是出乎跪于堂中的那两人的意料,他们更是诧异抬起头来,看着这台上的道员。
“这,这……”
跪于地上张益宗,听着汤斌的斥责,虽是有些诧异,先是深吸一口气,然后抬起头来说道。
“巡道,你如此惜老,在下理应之,可若是在下安受,就必须剃头,弘光元年,清虏入寇,剃发易服,我潼关百姓为护几缕发丝,死者岂止万余?在下当日惜命,剃发从虏,今日若是再行剃发,又岂能对得起家祖,家祖当年追随高皇帝起兵反元,为的是我汉家儿郎不为蒙鞑之奴,当初在下为保性命,不惜苟且偷生,剃发从虏,今日若是再剃了这头发,只怕便是死,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了,倒是大人您……”
汤斌愈听眉头皱得愈紧,那心头更是猛颤着,见这人猛的把话锋指向自己,一时心虚的他居然只觉得心头一慌。
“你祖上亦曾随高皇帝起兵,汤家世代为我大明之官,可为我大明阀阅旧族,沐皇恩之重远甚于我等,今日却甘愿助纣为虐,为清虏驱使,如此,又焉能对得起祖宗?”
面对这样的反问,汤斌一怔,嘴角嚅动了一下他的嘴唇和喉咙嚅动着,频频摇头却说不出一句话。
此时堂上堂下顿时僵住,谁都没有想到这张益宗会如此的大胆,居然敢在这堂上如此训斥大人。
从脊背间泛出一股冷意,汤斌眈眈怒视着张益宗,尽管他人的训斥让他面红耳赤,坐立不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刻只能咬牙横心往下挺。
“哼哼,本官原念尔等只是初犯,还想要放你一条生命,可你这贼子,不知报效朝廷恩典,反倒甘心从贼,实是可恶——难道,你就不怕本官砍你的脑袋,以正国法。”
听到要砍脑袋,原本还有些害怕的张益宗,反倒是平静了下来,原本跪着的他站起身,自嘲道。
“这跪久了,膝盖也软了,今日,张某却是不能再跪了,再跪,可是在辱没祖宗的。”
说罢,他直视着汤斌,平静的说道。
“死何惧?”
看着正气凛然的张益宗,汤斌舔舔嘴唇,他几乎是不知所措地看着这人,就在此时,他看到跪在地上的郭明臣此时颤抖得十分厉害,那颤惹抖筛的模样,更是让他的心头一动,立即喝问道。
“郭明臣,你是欲于此人一同赴死,还是欲报效我大清?”
被这么一问,原本就已经胆战心惊的郭明臣忽然伏地,然后便葡伏不起了。张益宗见状,忙上前扶起好友,厉声激励道。
“杰林,你我先祖皆随高皇帝起兵蒙元,当日剃发已经蒙羞,有辱先人,难道今日还要辱没先人名声吗?今日天下已经重归大明,这清虏又岂能长久,我二人今日一同身死,自有颜再见先祖,真正是大丈夫平生应做之事,又何需如此气沮!”
被好友这么一说,郭明臣的两行热泪扑簌簌地滚到又黄又瘦、带着很深的皱纹的脸颊上,又滚迸的花白胡子里。
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互相望着彼此,他们原本只是因为想到这天下即将光复才心有所想,穿上放于箱中的衣裳去祭祖告慰先祖,可谁曾想却于半路碰到满洲大兵,然后被拿到官府之中,现在却要赔上性命。
“罢、罢、罢……”
摇摇头,郭明臣只是苦笑道一下。
“今日便与兄一同成仁取义吧!”
好友的话让张益宗感到一点宽心,
“尔等本为良民,奈何从贼!既然尔等一意寻死……”
汤斌单手按桌站起身来,伸出手臂取令箭时,嘴中说道。
“本官便成全尔等!尔等需记得,非是本官不仁,而是而等执迷不悟!”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目光躲避着面前这两人,尤其是在看到张益宗那脸上的嘲讽时,他的心头更是为之一乱,但也只是那一瞬间,然后他却又迎着对方看去,那神情中原本的慌乱也在这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来人,将两贼押下去!”
令箭扔在地上时,汤斌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
“押往法场,立时行刑!”
衙役便把这两人押出了堂中,然后打上枷锁,往法场押去。
看着被押上囚车的两人,汤斌不由的长叹口气,
“本官不意杀人,只可惜尔等为何不异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