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地火 (续五)
十七号矿井下面道路纵横,其中就有一条秘密的打通了明代的老矿坑。而戴矿长将二十几个矿工私下收买,许以重金,专门干盗挖煤精玉的买卖。
整个计划,戴矿长设计的极其精妙。他秘密的在试验矿旁挖了一个通到明代迷阵的隧洞,又从齐馆长那里弄来了迷阵的阵图,这样,他的二十几个矿工都是从十七号井下井,进入明代老矿坑挖掘煤精玉,之后矿石不走十七号矿井出来,通过试验矿旁的隧洞储藏和向外运输,这样才能在上千人的成家岭矿做到五六年时间,神不知鬼不觉。
小雷听陈医生断断续续地给自己讲述这些,心里不禁有了疑问,既然戴矿长挖煤精玉这事已经有了五六年时间,为什么只是在一个月前才又开始出现矿工自燃的?这自燃到底又是如何产生的?
小雷在黑暗中看不到陈医生的表情,但这个问题,明显让陈医生沉默了下来,不知是他身体虚弱的厉害还是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过了良久,陈医生叹了口气,才告诉小雷,戴矿长曾经对他有恩,最难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帮过他,所以九二年戴矿长请他来矿上帮忙的时候,陈医生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但让陈医生没有想到的是,从他来矿上那年开始,每隔一两年就会有矿工死于非命,而且事情都出在十七号矿井。更让陈医生预料不到的是,戴矿长请他来,就是要他帮忙掩盖矿井下的真相。
在这一点上,戴矿长对陈医生没有丝毫的隐瞒,也让陈医生了解到明代矿坑下到底藏了些什么。
煤精玉这种宝石其实算不上珍贵,应该就是煤的伴生矿而已,山西、辽宁、内蒙甚至是四川都有出产,虽然比原煤值钱的多,但也没有到为几块煤精玉甘愿冒性命危险的程度。真正让戴矿长耗费无数时间、精力、金钱乃至矿工生命的,是那些带有水胆的煤精玉。
鸡蛋大小的一块,在国际市场上出手,就能在内地换一辆汽车。而成家岭的水胆,与其他地方出产的还有不同,更通透,外壁更薄,品相在国际珠宝界首屈一指,属于只要进入国际市场,就有人重金收购的好货,只是极少人知道这水胆出自这里。这种诱惑正是戴矿长疯狂行动的原动力。
但收益往往和风险挂钩,从戴矿长寻找水胆、开采水胆开始,矿工的人体自燃现象就一直困扰着他。慢慢的,戴矿长搞清楚了其中的一些因果关系。
因为成家岭矿水胆的煤精玉外壁较薄,开采过程中,如果对矿石的结构判断出现偏差,很容易出现凿破水胆外壁的情况,而水胆中的油状液体,一遇到空气就会迅速挥发,留下一层奇臭无比的黑渣。如果水胆的个头很大,里面的液体很多,挥发的气体自然会被矿工吸入,吸入的量多了,矿工就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严重的神志开始不清,高烧不退,浑身水肿,短的两三天,长的一周左右,就会发生人体自燃的情况。
但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戴矿长就不清楚了。
所以,戴矿长要求矿工只能开采两公斤以下的煤精玉水胆,大块的再值钱也不要碰。但实际的开采中,总有意外发生。一时的判断失误或是粗心大意,都会断送矿工的性命。而陈医生所做的就是制造各种火灾、矿难、车祸的假现场掩盖矿工的死因。
好在成家岭矿位置偏远,相对封闭,戴矿长不但对矿山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县里有强大的关系网。那些年,矿山安全漏洞很多,私人小煤窑遍地都是,死一些矿工算不上新闻,如果矿主舍得给家属足够数额的赔偿,家属不闹,死人的事根本没人知道。
所以这么多年来,矿上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遇难者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但是,就在一年前,戴矿长真正遇上了大麻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掘后,小块的煤精玉水胆越来越难找到,戴矿长不得不在迷阵中心位置挖掘更多的矿道,但这些矿道无一例外在掘进一米半到两米的距离后,就会撞上一堵煤精玉石墙,掘进不了多久,便发现里面似乎燃烧着熊熊烈焰,温度高的人根本无法靠近。
无论从哪里凿矿洞都会一样,戴矿长终于弄明白了,煤精玉石墙将迷阵的中心完全包裹,像一个玻璃罩子,而里面就是常年燃烧的火焰。
而在挖掘煤精玉石墙时,更多的意外也接连的发生,先是为了挖出一块较大的煤精玉,矿工不慎挖通了煤精玉石壁,当场就有烈焰喷涌而出,那个矿工躲闪不及,烈焰焚身,尸骨无存。戴矿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堵死了那个一米多深的矿洞,才没有让大火吞没整个巷道。
不久之后,有矿工挖着挖着就像中了邪一样,对着石壁发愣,而石壁里竟然会涌出一些半透明的胶状物,进入矿工体内,矿工出井后就会慢慢丧失神志,几天之后自燃而死。
矿工出现这种状况,陈医生最初是按中毒的方式来治疗,发现没有一点效果,后来一次偶然,陈医生给矿工注射了一些抗生素,却发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不能治愈,但却可以延长矿工一周左右的生命。
这个发现让陈医生惊喜不已,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之中,他发现,自古以来,矿道内就有大量的老鼠黄鼬被煤精玉内的不明胶状物所污染,他也在洞里目击过老鼠同样被石壁上的幻影所迷。
他捕捉了不少被污染的小动物,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抑制性的研究,也尝试从试验体身上分离出那些胶状物,但可惜,手术刀一进入动物体内,那些不明物体就像有感知一样,迅速的开始气化,几秒钟后,就烧成了灰烬。
陈医生不得不接受一个他不愿面对的事实,那就是煤精玉水胆里的不明液体很可能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智慧的,他可以通过模拟侵入者,并改变身体形态的方式吸引对方靠近自己,进入它们的身体,控制它们的思维。至少,这也是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的病毒。
陈医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戴矿长,戴矿长也感觉矿道内的状况越来越超出自己的控制,这些年赚的钱已经不少,没必要为多挖几块石头搭上性命。特别是这两年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矿工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想守住这个秘密,瞒天过海的盗挖,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两人就商量着,尽快把十七号井封闭,试验井旁的运输隧道也要封死,再找个理由,大家一个个辞职病退,隐姓埋名去享受富人的生活。
但就在他们准备着执行封矿计划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戴矿长在香港的中间商突然到了矿上,告诉戴矿长有个神秘的卖家,出价两万美金一公斤收购成家岭的煤精玉水胆,但必须是五公斤以上的大块原石。
戴矿长的直觉告诉他应该拒绝,可一想到那个比平时高出五倍的出价,又觉得干完这一票再彻底消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医生并不同意戴矿长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么高的出价本身就不正常,可又实在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戴矿长把这些年跟着他干的矿工招集在一起,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做出最终的决定。但显然,矿工们对那个天价更是没有免疫力,所有人都一致决定最后干一票大的。
但要开采到五公斤以上的煤精玉水胆,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不破坏煤精玉的外壁,又要保证矿工不被阵中的烈火吞没。这就必须进行仔细的探查,但自从挖掘开始,戴矿长他们就麻烦不断,先是地下不断发生轻微的地震,后来,迷阵中心的温度开始逐渐攀升,达到了四十度以上,矿工连续工作一小时,身体就会严重脱水。
自从陈医生提出了煤精玉水胆中可能藏有未知病毒的猜测后,戴矿长就给下井的矿中准备了防毒面具,但因为井下蒸笼般的温度,矿工大多几分钟之后就把防毒面具甩到一边。大家只期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挖出几块煤精玉水胆,换成钱后,早日逃脱升天。
但陈医生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次掏天价购买煤精玉水胆的卖家到底是谁?为什么一定要五公斤以上一块的水胆?煤精玉水胆说到底还是稀有宝石一类,但五公斤左右的一块,注定了无法进行切割、镶嵌和雕刻,一但水胆外壁破裂,液体溢出,矿石也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水胆这东西,原来都是体积小,成色好,可以加工成吊坠、戒面的最值钱。无法加工成珠宝的原石,只有当个摆设。为什么有人要用十倍的价格收购呢?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
整个计划,戴矿长设计的极其精妙。他秘密的在试验矿旁挖了一个通到明代迷阵的隧洞,又从齐馆长那里弄来了迷阵的阵图,这样,他的二十几个矿工都是从十七号井下井,进入明代老矿坑挖掘煤精玉,之后矿石不走十七号矿井出来,通过试验矿旁的隧洞储藏和向外运输,这样才能在上千人的成家岭矿做到五六年时间,神不知鬼不觉。
小雷听陈医生断断续续地给自己讲述这些,心里不禁有了疑问,既然戴矿长挖煤精玉这事已经有了五六年时间,为什么只是在一个月前才又开始出现矿工自燃的?这自燃到底又是如何产生的?
小雷在黑暗中看不到陈医生的表情,但这个问题,明显让陈医生沉默了下来,不知是他身体虚弱的厉害还是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过了良久,陈医生叹了口气,才告诉小雷,戴矿长曾经对他有恩,最难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帮过他,所以九二年戴矿长请他来矿上帮忙的时候,陈医生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但让陈医生没有想到的是,从他来矿上那年开始,每隔一两年就会有矿工死于非命,而且事情都出在十七号矿井。更让陈医生预料不到的是,戴矿长请他来,就是要他帮忙掩盖矿井下的真相。
在这一点上,戴矿长对陈医生没有丝毫的隐瞒,也让陈医生了解到明代矿坑下到底藏了些什么。
煤精玉这种宝石其实算不上珍贵,应该就是煤的伴生矿而已,山西、辽宁、内蒙甚至是四川都有出产,虽然比原煤值钱的多,但也没有到为几块煤精玉甘愿冒性命危险的程度。真正让戴矿长耗费无数时间、精力、金钱乃至矿工生命的,是那些带有水胆的煤精玉。
鸡蛋大小的一块,在国际市场上出手,就能在内地换一辆汽车。而成家岭的水胆,与其他地方出产的还有不同,更通透,外壁更薄,品相在国际珠宝界首屈一指,属于只要进入国际市场,就有人重金收购的好货,只是极少人知道这水胆出自这里。这种诱惑正是戴矿长疯狂行动的原动力。
但收益往往和风险挂钩,从戴矿长寻找水胆、开采水胆开始,矿工的人体自燃现象就一直困扰着他。慢慢的,戴矿长搞清楚了其中的一些因果关系。
因为成家岭矿水胆的煤精玉外壁较薄,开采过程中,如果对矿石的结构判断出现偏差,很容易出现凿破水胆外壁的情况,而水胆中的油状液体,一遇到空气就会迅速挥发,留下一层奇臭无比的黑渣。如果水胆的个头很大,里面的液体很多,挥发的气体自然会被矿工吸入,吸入的量多了,矿工就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严重的神志开始不清,高烧不退,浑身水肿,短的两三天,长的一周左右,就会发生人体自燃的情况。
但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戴矿长就不清楚了。
所以,戴矿长要求矿工只能开采两公斤以下的煤精玉水胆,大块的再值钱也不要碰。但实际的开采中,总有意外发生。一时的判断失误或是粗心大意,都会断送矿工的性命。而陈医生所做的就是制造各种火灾、矿难、车祸的假现场掩盖矿工的死因。
好在成家岭矿位置偏远,相对封闭,戴矿长不但对矿山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县里有强大的关系网。那些年,矿山安全漏洞很多,私人小煤窑遍地都是,死一些矿工算不上新闻,如果矿主舍得给家属足够数额的赔偿,家属不闹,死人的事根本没人知道。
所以这么多年来,矿上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遇难者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但是,就在一年前,戴矿长真正遇上了大麻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掘后,小块的煤精玉水胆越来越难找到,戴矿长不得不在迷阵中心位置挖掘更多的矿道,但这些矿道无一例外在掘进一米半到两米的距离后,就会撞上一堵煤精玉石墙,掘进不了多久,便发现里面似乎燃烧着熊熊烈焰,温度高的人根本无法靠近。
无论从哪里凿矿洞都会一样,戴矿长终于弄明白了,煤精玉石墙将迷阵的中心完全包裹,像一个玻璃罩子,而里面就是常年燃烧的火焰。
而在挖掘煤精玉石墙时,更多的意外也接连的发生,先是为了挖出一块较大的煤精玉,矿工不慎挖通了煤精玉石壁,当场就有烈焰喷涌而出,那个矿工躲闪不及,烈焰焚身,尸骨无存。戴矿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堵死了那个一米多深的矿洞,才没有让大火吞没整个巷道。
不久之后,有矿工挖着挖着就像中了邪一样,对着石壁发愣,而石壁里竟然会涌出一些半透明的胶状物,进入矿工体内,矿工出井后就会慢慢丧失神志,几天之后自燃而死。
矿工出现这种状况,陈医生最初是按中毒的方式来治疗,发现没有一点效果,后来一次偶然,陈医生给矿工注射了一些抗生素,却发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不能治愈,但却可以延长矿工一周左右的生命。
这个发现让陈医生惊喜不已,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之中,他发现,自古以来,矿道内就有大量的老鼠黄鼬被煤精玉内的不明胶状物所污染,他也在洞里目击过老鼠同样被石壁上的幻影所迷。
他捕捉了不少被污染的小动物,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抑制性的研究,也尝试从试验体身上分离出那些胶状物,但可惜,手术刀一进入动物体内,那些不明物体就像有感知一样,迅速的开始气化,几秒钟后,就烧成了灰烬。
陈医生不得不接受一个他不愿面对的事实,那就是煤精玉水胆里的不明液体很可能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智慧的,他可以通过模拟侵入者,并改变身体形态的方式吸引对方靠近自己,进入它们的身体,控制它们的思维。至少,这也是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的病毒。
陈医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戴矿长,戴矿长也感觉矿道内的状况越来越超出自己的控制,这些年赚的钱已经不少,没必要为多挖几块石头搭上性命。特别是这两年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矿工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想守住这个秘密,瞒天过海的盗挖,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两人就商量着,尽快把十七号井封闭,试验井旁的运输隧道也要封死,再找个理由,大家一个个辞职病退,隐姓埋名去享受富人的生活。
但就在他们准备着执行封矿计划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戴矿长在香港的中间商突然到了矿上,告诉戴矿长有个神秘的卖家,出价两万美金一公斤收购成家岭的煤精玉水胆,但必须是五公斤以上的大块原石。
戴矿长的直觉告诉他应该拒绝,可一想到那个比平时高出五倍的出价,又觉得干完这一票再彻底消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医生并不同意戴矿长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么高的出价本身就不正常,可又实在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戴矿长把这些年跟着他干的矿工招集在一起,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做出最终的决定。但显然,矿工们对那个天价更是没有免疫力,所有人都一致决定最后干一票大的。
但要开采到五公斤以上的煤精玉水胆,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不破坏煤精玉的外壁,又要保证矿工不被阵中的烈火吞没。这就必须进行仔细的探查,但自从挖掘开始,戴矿长他们就麻烦不断,先是地下不断发生轻微的地震,后来,迷阵中心的温度开始逐渐攀升,达到了四十度以上,矿工连续工作一小时,身体就会严重脱水。
自从陈医生提出了煤精玉水胆中可能藏有未知病毒的猜测后,戴矿长就给下井的矿中准备了防毒面具,但因为井下蒸笼般的温度,矿工大多几分钟之后就把防毒面具甩到一边。大家只期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挖出几块煤精玉水胆,换成钱后,早日逃脱升天。
但陈医生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次掏天价购买煤精玉水胆的卖家到底是谁?为什么一定要五公斤以上一块的水胆?煤精玉水胆说到底还是稀有宝石一类,但五公斤左右的一块,注定了无法进行切割、镶嵌和雕刻,一但水胆外壁破裂,液体溢出,矿石也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水胆这东西,原来都是体积小,成色好,可以加工成吊坠、戒面的最值钱。无法加工成珠宝的原石,只有当个摆设。为什么有人要用十倍的价格收购呢?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