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红颜祸水
守城知府见二人不动声色,对敌人所言毫不在乎的模样。
待回到元帅的屋内,才道出心中疑惑:陆元帅,关于敌将所言,你怎么看?
陆元帅道:不必理会就是。
知府道:可若他们攻城了怎么办?
陆元帅道:三日之后,才会攻城。
知府问道:那三日一过,该怎么办?
陆元帅看着那知府,一会儿后才道:三日之后,援军一到,就算攻城,我军还怕他们不成。
许是被气势震慑到,但知府大人是见过大场面的,有关生死之事可丝毫不能退让。只听他说道:边关离皇城有几千里,就算快马加鞭地赶,来去亦要五六日,而大军所行又要慢上许多,照时日算来,大军也许还未出发,三日是到不了边关的。到时,陆元帅又怎么守住这座城池?
此话言之有理,知府也有了气焰。
胡光威听着,亦觉着有理,却相信着陆元帅,遂站在一旁不语。
只见陆元帅正坐在首座,望着前方,面色严肃。思量片刻后,抬首看向站在桌前的知府,说道:大人说的是。三日后,若援军未到,本帅便会亲自率领大军冲出城门,与敌军一决生死!
听此,知府大人却笑了起来。听他说道:元帅何必出言生死。不伤一兵一卒,又能退敌的好法子不是就在眼前吗?
陆元帅问道:大人所说何意?
知府又笑了一笑,道:那敌将所说的,元帅也听到了。只要元帅书写一封急报,派人送往皇城,交到皇上手中就是了。
陆元帅看着他,不知所谓。
那知府倒不怪罪,接着道:信中,元帅只需将那敌将所言,详细记下,关键是有关皇后与边关城池的性命关系要详明写清。一座城池重要,还是一个女人重要,就由皇上跟百官来做决定罢。
胡光威压下怒火,冲着知府说道:知府大人莫不是忘了那些喊骂声不成?现竟然去听从敌军的胡言乱语,辱我国威!
知府睁圆了双眼看去,仔细瞧了一眼他,继而岔笑道:这位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我堂堂知府大人,会辱没国威?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成了败军之将,躲在城内想不出法子抗敌,倒奚落起本官来!
又转向陆元帅道:陆元帅,你手下的人出言不逊,该好生看管起来才是。这在战事如何与我何干!本官身为父母官,舍不得这一城的百姓流离失所,血流遍地才不得不如此。而后,还请元帅快快写好书信才是,莫要耽误了时辰。
知府说完话后,就转身离开了。
见人走了,胡光威便道:元帅,要写信让他自个写去,您不必听他所言。
陆元帅道:那些话不写,但信一定要写。
说完,手早提起毛笔,奋笔疾书地写了起来。不出片刻,信写好被装入信封,仔细封好,盖上帅印。陆元帅拿起信封起身来,走出桌子,将信交到胡光威的手上,说道:派人连夜送去,坐骑就用我的千里马,务必尽快送到皇宫。
胡光威扣手道:末将这就去。
说完,人已疾步奔走而去。
话说守城知府回了自家府邸,左思右想今日所发生的事,再想陆元帅及胡光威二人的品性模样,怎么着觉着想心里不踏实。他这知府虽不能如陆元帅所写的战报能直接被呈给皇上,但无论如何,这一道奏折必不可少,只要加上保密的封条,奏折便能一路往上呈交给皇上。想毕,知府大人一路疾步来至书房,茶都未喝上一口,便提起纸笔书写起来。
陆元帅的战报被送入御书房的一日后,知府大人的加密奏折被呈上了御桌。而巧妙之处在于,身在皇城的官员,竟相继收到一封简书,上面仅几个字,大人们却已心中明了。文官善用心心机,那守城知府便是一个好例子。
至次日早朝。
朝堂之上不言其他,只为边关战事。先言战况紧迫,户部、兵部亦早在两日前便派出援军和粮草物资,可何时能送到边关,城池能否守住,无人能担保一二。
那几个字确起了极大的作用。
有人出来问话:不知皇上可看过边关守城的知府大人所写的奏折?
大人们已在送信的来人口中得知,知府大人已将事情具明在奏折中呈了上去。
听此一问,宇轩明白,这奏折里写的事情,这些大人们看来也都知晓了。既然如此,便无需隐瞒,道:朕已看过。
那人听了,说道:既然如此,臣便斗胆一问,不知皇上如何处置?
宇轩道:此人目无尊卑,以下犯上。理应革去官职,贬为庶民,再不禄用。
说完,不待他人言语,又道:三仁,即刻拟旨下去。退朝!
话毕,人已起身,三仁紧随其后,步出朝堂,往乾清宫走去。
此事并未就此罢了,百官无一例外皆上书了奏折,大同小异,全在劝解皇上下旨让皇后去往边关,以保江山社稷。虽言语和缓,意思却明摆着在逼迫宇轩废黜卿晴的皇后之位,让其流放于边关。
那些奏折,宇轩一概不以理会。不只因卿晴为他所爱,他更相信自己的军队不会轻易败给那些蛮族,军中还有胡光威一员猛将,敌军要想攻破城池,可没那么简单。
可满朝的文武百官可不会去相信已然丢却铠甲武器被退入城的军队,敌军的攻城之日已到,援军至少还要几日才能赶到。而敌将所言,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事的起始皆由皇后引起,若不是生得勾人魅惑,又怎会引得塞外藩使说出那番话来,本是求和的,却变成了迎战。这会要想免去战事,还是指向皇后。
由此,他们便明白一点,皇后就是这西凤大国的红颜祸水,若不除去,恐江山社稷不保。呈上的奏折,皇上一字未看。既如此,大人们便想出了连书,书写‘皇后乃红颜祸水,恐伤社稷,恳求皇上废黜皇后,流放边关。’几个字,再在连折上,大人们依次签上各自的姓名。
待回到元帅的屋内,才道出心中疑惑:陆元帅,关于敌将所言,你怎么看?
陆元帅道:不必理会就是。
知府道:可若他们攻城了怎么办?
陆元帅道:三日之后,才会攻城。
知府问道:那三日一过,该怎么办?
陆元帅看着那知府,一会儿后才道:三日之后,援军一到,就算攻城,我军还怕他们不成。
许是被气势震慑到,但知府大人是见过大场面的,有关生死之事可丝毫不能退让。只听他说道:边关离皇城有几千里,就算快马加鞭地赶,来去亦要五六日,而大军所行又要慢上许多,照时日算来,大军也许还未出发,三日是到不了边关的。到时,陆元帅又怎么守住这座城池?
此话言之有理,知府也有了气焰。
胡光威听着,亦觉着有理,却相信着陆元帅,遂站在一旁不语。
只见陆元帅正坐在首座,望着前方,面色严肃。思量片刻后,抬首看向站在桌前的知府,说道:大人说的是。三日后,若援军未到,本帅便会亲自率领大军冲出城门,与敌军一决生死!
听此,知府大人却笑了起来。听他说道:元帅何必出言生死。不伤一兵一卒,又能退敌的好法子不是就在眼前吗?
陆元帅问道:大人所说何意?
知府又笑了一笑,道:那敌将所说的,元帅也听到了。只要元帅书写一封急报,派人送往皇城,交到皇上手中就是了。
陆元帅看着他,不知所谓。
那知府倒不怪罪,接着道:信中,元帅只需将那敌将所言,详细记下,关键是有关皇后与边关城池的性命关系要详明写清。一座城池重要,还是一个女人重要,就由皇上跟百官来做决定罢。
胡光威压下怒火,冲着知府说道:知府大人莫不是忘了那些喊骂声不成?现竟然去听从敌军的胡言乱语,辱我国威!
知府睁圆了双眼看去,仔细瞧了一眼他,继而岔笑道:这位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我堂堂知府大人,会辱没国威?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成了败军之将,躲在城内想不出法子抗敌,倒奚落起本官来!
又转向陆元帅道:陆元帅,你手下的人出言不逊,该好生看管起来才是。这在战事如何与我何干!本官身为父母官,舍不得这一城的百姓流离失所,血流遍地才不得不如此。而后,还请元帅快快写好书信才是,莫要耽误了时辰。
知府说完话后,就转身离开了。
见人走了,胡光威便道:元帅,要写信让他自个写去,您不必听他所言。
陆元帅道:那些话不写,但信一定要写。
说完,手早提起毛笔,奋笔疾书地写了起来。不出片刻,信写好被装入信封,仔细封好,盖上帅印。陆元帅拿起信封起身来,走出桌子,将信交到胡光威的手上,说道:派人连夜送去,坐骑就用我的千里马,务必尽快送到皇宫。
胡光威扣手道:末将这就去。
说完,人已疾步奔走而去。
话说守城知府回了自家府邸,左思右想今日所发生的事,再想陆元帅及胡光威二人的品性模样,怎么着觉着想心里不踏实。他这知府虽不能如陆元帅所写的战报能直接被呈给皇上,但无论如何,这一道奏折必不可少,只要加上保密的封条,奏折便能一路往上呈交给皇上。想毕,知府大人一路疾步来至书房,茶都未喝上一口,便提起纸笔书写起来。
陆元帅的战报被送入御书房的一日后,知府大人的加密奏折被呈上了御桌。而巧妙之处在于,身在皇城的官员,竟相继收到一封简书,上面仅几个字,大人们却已心中明了。文官善用心心机,那守城知府便是一个好例子。
至次日早朝。
朝堂之上不言其他,只为边关战事。先言战况紧迫,户部、兵部亦早在两日前便派出援军和粮草物资,可何时能送到边关,城池能否守住,无人能担保一二。
那几个字确起了极大的作用。
有人出来问话:不知皇上可看过边关守城的知府大人所写的奏折?
大人们已在送信的来人口中得知,知府大人已将事情具明在奏折中呈了上去。
听此一问,宇轩明白,这奏折里写的事情,这些大人们看来也都知晓了。既然如此,便无需隐瞒,道:朕已看过。
那人听了,说道:既然如此,臣便斗胆一问,不知皇上如何处置?
宇轩道:此人目无尊卑,以下犯上。理应革去官职,贬为庶民,再不禄用。
说完,不待他人言语,又道:三仁,即刻拟旨下去。退朝!
话毕,人已起身,三仁紧随其后,步出朝堂,往乾清宫走去。
此事并未就此罢了,百官无一例外皆上书了奏折,大同小异,全在劝解皇上下旨让皇后去往边关,以保江山社稷。虽言语和缓,意思却明摆着在逼迫宇轩废黜卿晴的皇后之位,让其流放于边关。
那些奏折,宇轩一概不以理会。不只因卿晴为他所爱,他更相信自己的军队不会轻易败给那些蛮族,军中还有胡光威一员猛将,敌军要想攻破城池,可没那么简单。
可满朝的文武百官可不会去相信已然丢却铠甲武器被退入城的军队,敌军的攻城之日已到,援军至少还要几日才能赶到。而敌将所言,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事的起始皆由皇后引起,若不是生得勾人魅惑,又怎会引得塞外藩使说出那番话来,本是求和的,却变成了迎战。这会要想免去战事,还是指向皇后。
由此,他们便明白一点,皇后就是这西凤大国的红颜祸水,若不除去,恐江山社稷不保。呈上的奏折,皇上一字未看。既如此,大人们便想出了连书,书写‘皇后乃红颜祸水,恐伤社稷,恳求皇上废黜皇后,流放边关。’几个字,再在连折上,大人们依次签上各自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