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燕、赵之战
魏国正在为灭鲁及蚕食齐国做准备之时,北面的燕国却传来了一个令人错愕的消息。
四月,燕王姬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本意是想与赵国结盟交好。但栗腹只是在赵国逛了一圈之后回到燕国便劝说燕王攻打赵国。
栗腹面见燕王之后劝道:“赵国青壮在长平之战中都已死伤殆尽,微臣一路上路过的赵国城邑、村寨除了老弱,剩余的都是那些青壮的遗孤,现在都还未长大,微臣以为燕国可趁赵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攻打赵国。”
“诸卿以为如何?”燕王虽然有些意动,但还是询问一下众臣的意见。
“微臣赞同相邦的意见,请大王发兵攻赵!”
“请大王发兵攻赵!”
······
群臣一个个站出来支持栗腹的建议。
到了最后唯独昌国君乐间没有站出来,反而反对道:“微臣反对!”
本来见群臣都支持的燕王大为高兴,但却见此时乐间没有站出来赞同不说,还反对攻打赵国,燕王便询问原因。
乐间道:“长平之战后赵国虽有一蹶不振之势,但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士卒战力大增,再加上赵国军民常年和秦国作战,军民熟悉军事,又有名将廉颇坐镇,燕国兵力虽然比赵国要多多,但国内并无大将,军民又没有赵国悍勇,如果贸然进攻赵国的肯定会失败的。”
听了乐间的话后燕王很是不喜,问道:“昌国君这话寡人却不赞同,不说其他人,单单相邦栗腹就有名将之姿。先王时相邦建言攻打胡人,先王从之,从而大败胡人,拓地千里,难道这还不算名将吗?再说我国兵力要比赵国多出很多,即便五个打一个也是搓搓有余,昌国君为何还要反对?”
“大王赞誉了,这些都是微臣该做的。”听到燕王的夸耀,栗腹表面上虽然很谦虚,但心里却得意非常。
乐间还是反对:“先王虽在相邦的建议下大败胡人,但当时为将者并不是相邦本人,再说赵国也不是胡人,大王还需谨慎才是。”
燕王、栗腹二人听后心中更加的不高兴,而后燕王怒斥了乐间一番便说道:“寡人心意已决,即日起发兵六十万,由相邦栗腹为主将进攻赵国,再敢有反对者,如同此案!”说着燕王便拔出腰间的青铜剑向案子砍去。
乐间本欲再反对,见燕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便不再言语,下朝之后闷闷不乐的返回家中。
乐间夫人见乐间始终闷闷不乐,便问其缘故。
乐间道:“今日大王听信栗腹之言,要起全国之兵进攻赵国,只怕燕国会因此大败。大王的本意是想让我为主将,但又见我坚决反对,只怕此次燕军大败之后我会落到白起一样的下场,故而担忧!”
夫人一听急了:“那该如何是好?”
乐间摇头道:“我也不知如何是好,大概只有等死一条路了吧!”
急切的夫人忽然灵机一动道:“听说堂兄乐乘在赵国为将,甚得赵王看中,夫君不如前去投奔?”
“堂兄?”夫人不提醒乐间还差点忘了乐乘是自己族兄这么一回事,想了想之后点头道:“夫人你这就命人秘密打理行装,待栗腹率大军出发之后我便找借口离开蓟都,咱们一同投奔族兄去!”
在乐间的吩咐下,夫人开始秘密打点行装,正在做着美梦的燕王对此毫不知情,而栗腹虽然恼怒乐间,但此时他正忙碌军务,根本就没有闲暇去考虑乐间之事,因而乐乘想要逃奔赵国的消息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
五月,六十万燕军浩浩荡荡的出发而后兵分两路直奔赵国而去,而乐间以回封地修养的借口从蓟都北门出发,之后调头向南扬长而去。
赵国收到燕国大举进攻的消息后经过紧急商议,赵王令廉颇、乐乘为将率领十三万大军前去迎击燕国。
廉颇经过分析思考之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轻敌骄横,外加长途跋涉之后必定人困马乏,于是便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廉颇下令乐乘率军五万前往代地坚守城池以吸引一部分燕军,而自己率领八万在鄗城等待燕军主力的到来。
燕军主将栗腹果然如同廉颇料想那般分兵二十万由不讲卿秦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地,而自己率领四十万燕军主力浩浩荡荡的向鄗城而来。
六月,栗腹率领四十万燕军到达鄗城,廉颇一开始并未与其决战,而是选三万将士为锋进攻燕军,其余五万大军埋伏在后年不远的峡谷处。
三万赵军与燕军接触不久便佯装不敌后退,燕军急追不舍,待到峡谷处,五万赵军齐出,于是廉颇大败四十万燕军,主将栗腹被廉颇斩杀。
而后廉颇直奔代地,和乐乘前后夹击击败卿秦的二十万燕军并俘虏卿秦。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
七月,廉颇与乐乘的十三万大军合兵一处兵临蓟都城下,无奈,燕王只好派使者前往赵国求和。
经过一系列唇枪舌战,燕国以割让五座城池为代价才使得赵王答应停战撤军。
赵国不是不想继续打下去,然而自家人知道自家的情况,眼下的赵国根本就没有实力继续耗下去。如果有的话赵王也不会这么轻易就答应撤军了。
不过这一战却打出了赵国的威风。
通过这一战,赵国向世人宣告了即便经过长平之败,没落赵国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揉捏的对象,如果不服的话,燕国就是最好的下场。
自四月燕国打算进攻赵国开始,到八月赵军兵临蓟都城下燕国被迫割城求和为止,其余五国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场为期不到半年的战争。
其余五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为赵国会这么顺利的击败燕国,但廉颇做到了,赵国做到了!
当听到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之后,意外、震惊,这场战争的结局给世人带来的震撼不一而足,没人敢再小觑赵国了。
即便庞癝心中也不得不感慨: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
四月,燕王姬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本意是想与赵国结盟交好。但栗腹只是在赵国逛了一圈之后回到燕国便劝说燕王攻打赵国。
栗腹面见燕王之后劝道:“赵国青壮在长平之战中都已死伤殆尽,微臣一路上路过的赵国城邑、村寨除了老弱,剩余的都是那些青壮的遗孤,现在都还未长大,微臣以为燕国可趁赵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攻打赵国。”
“诸卿以为如何?”燕王虽然有些意动,但还是询问一下众臣的意见。
“微臣赞同相邦的意见,请大王发兵攻赵!”
“请大王发兵攻赵!”
······
群臣一个个站出来支持栗腹的建议。
到了最后唯独昌国君乐间没有站出来,反而反对道:“微臣反对!”
本来见群臣都支持的燕王大为高兴,但却见此时乐间没有站出来赞同不说,还反对攻打赵国,燕王便询问原因。
乐间道:“长平之战后赵国虽有一蹶不振之势,但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士卒战力大增,再加上赵国军民常年和秦国作战,军民熟悉军事,又有名将廉颇坐镇,燕国兵力虽然比赵国要多多,但国内并无大将,军民又没有赵国悍勇,如果贸然进攻赵国的肯定会失败的。”
听了乐间的话后燕王很是不喜,问道:“昌国君这话寡人却不赞同,不说其他人,单单相邦栗腹就有名将之姿。先王时相邦建言攻打胡人,先王从之,从而大败胡人,拓地千里,难道这还不算名将吗?再说我国兵力要比赵国多出很多,即便五个打一个也是搓搓有余,昌国君为何还要反对?”
“大王赞誉了,这些都是微臣该做的。”听到燕王的夸耀,栗腹表面上虽然很谦虚,但心里却得意非常。
乐间还是反对:“先王虽在相邦的建议下大败胡人,但当时为将者并不是相邦本人,再说赵国也不是胡人,大王还需谨慎才是。”
燕王、栗腹二人听后心中更加的不高兴,而后燕王怒斥了乐间一番便说道:“寡人心意已决,即日起发兵六十万,由相邦栗腹为主将进攻赵国,再敢有反对者,如同此案!”说着燕王便拔出腰间的青铜剑向案子砍去。
乐间本欲再反对,见燕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便不再言语,下朝之后闷闷不乐的返回家中。
乐间夫人见乐间始终闷闷不乐,便问其缘故。
乐间道:“今日大王听信栗腹之言,要起全国之兵进攻赵国,只怕燕国会因此大败。大王的本意是想让我为主将,但又见我坚决反对,只怕此次燕军大败之后我会落到白起一样的下场,故而担忧!”
夫人一听急了:“那该如何是好?”
乐间摇头道:“我也不知如何是好,大概只有等死一条路了吧!”
急切的夫人忽然灵机一动道:“听说堂兄乐乘在赵国为将,甚得赵王看中,夫君不如前去投奔?”
“堂兄?”夫人不提醒乐间还差点忘了乐乘是自己族兄这么一回事,想了想之后点头道:“夫人你这就命人秘密打理行装,待栗腹率大军出发之后我便找借口离开蓟都,咱们一同投奔族兄去!”
在乐间的吩咐下,夫人开始秘密打点行装,正在做着美梦的燕王对此毫不知情,而栗腹虽然恼怒乐间,但此时他正忙碌军务,根本就没有闲暇去考虑乐间之事,因而乐乘想要逃奔赵国的消息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
五月,六十万燕军浩浩荡荡的出发而后兵分两路直奔赵国而去,而乐间以回封地修养的借口从蓟都北门出发,之后调头向南扬长而去。
赵国收到燕国大举进攻的消息后经过紧急商议,赵王令廉颇、乐乘为将率领十三万大军前去迎击燕国。
廉颇经过分析思考之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轻敌骄横,外加长途跋涉之后必定人困马乏,于是便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廉颇下令乐乘率军五万前往代地坚守城池以吸引一部分燕军,而自己率领八万在鄗城等待燕军主力的到来。
燕军主将栗腹果然如同廉颇料想那般分兵二十万由不讲卿秦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地,而自己率领四十万燕军主力浩浩荡荡的向鄗城而来。
六月,栗腹率领四十万燕军到达鄗城,廉颇一开始并未与其决战,而是选三万将士为锋进攻燕军,其余五万大军埋伏在后年不远的峡谷处。
三万赵军与燕军接触不久便佯装不敌后退,燕军急追不舍,待到峡谷处,五万赵军齐出,于是廉颇大败四十万燕军,主将栗腹被廉颇斩杀。
而后廉颇直奔代地,和乐乘前后夹击击败卿秦的二十万燕军并俘虏卿秦。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
七月,廉颇与乐乘的十三万大军合兵一处兵临蓟都城下,无奈,燕王只好派使者前往赵国求和。
经过一系列唇枪舌战,燕国以割让五座城池为代价才使得赵王答应停战撤军。
赵国不是不想继续打下去,然而自家人知道自家的情况,眼下的赵国根本就没有实力继续耗下去。如果有的话赵王也不会这么轻易就答应撤军了。
不过这一战却打出了赵国的威风。
通过这一战,赵国向世人宣告了即便经过长平之败,没落赵国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揉捏的对象,如果不服的话,燕国就是最好的下场。
自四月燕国打算进攻赵国开始,到八月赵军兵临蓟都城下燕国被迫割城求和为止,其余五国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场为期不到半年的战争。
其余五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为赵国会这么顺利的击败燕国,但廉颇做到了,赵国做到了!
当听到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之后,意外、震惊,这场战争的结局给世人带来的震撼不一而足,没人敢再小觑赵国了。
即便庞癝心中也不得不感慨: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