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科举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
所谓的察举征辟制,即是由地方举荐,经中央或者地方官员考察后征用。相比更早之前的世袭制,这无疑算的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有句话说的对:规矩是好的,坏的是人心。
举荐人推举出来的既有可能是贤良,也有可能是个混蛋。
汉朝经历了400年的岁月洗礼,人情、师生、利益关系的纠缠使得官场中的依附关系极其严重。这也是世家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最上层的灵帝宠信宦官十常侍公然买官卖官时,他或许觉得他和世家私底下做的没什么两样,却不知已经把这棵大树的腐朽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天下人面前。
灵帝、十常侍虽然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覆灭了,但察举征辟制早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世家手中的现实并没有改变。
官府中大多数职位上坐着的人不是世家出身,就是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举贤唯亲,考核受贿。
有言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也不是说世家出身就没有良才,有,而且很多。
但这依然无法掩饰它巨大的弊端,天下人都渴望着改变!
因此,江东的这次科举变成了一场空前的盛会。
“领上各自的号牌,保管好这些写上你们名字的号牌,考试成绩出来后,这些号牌就是你们的凭证。”
考场入口前,工作人员指挥着考生做登记,领他们依次进入考场。
说实话,季书和周瑜都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士子参加,因此不得不紧急抽调人手布置,就这样会试还是推迟了一天。
除了江东各郡的大多数世家士子在抵制科举外,寒门士子都是踊跃参加,甚至还有荆州、扬州、徐州等各地的世家、寒门士子前来,人数近6千人。
看着如潮水一样的洪流涌入考场,季书由衷欣喜。他们太需要人才了,世家的影响力太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决策。
而世家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肆意妄为这一点,季书更是深有体会。
例如持续至今才渐渐平息的米价风波,它波及了整个江东,严重影响了孙策的威信。你说,百姓每天要担心自己能不能吃上饭,他能对你满意吗?
还有陈家煽动的罢官风波,一夜间建业郡中就有四分之一的官员或辞官,或称病不出。把地方政务当做儿戏,拿来当威胁孙策的筹码!即使有周瑜、鲁肃、张纮、张昭这样的人物来统筹局面,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业也曾一度进入半瘫痪状态。
更别说后面还搞了什么罢工罢市。
到了这种地步,孙策能忍吗?反正季书是忍不了。
那曾经的汉王朝已经腐朽。现在正是该改变他的时候了。
在笔试的会场,数千名考生如棋盘般分布开来,依次入座,打开了考卷。
【新政的“开设工厂”中有一项:广招妇女,教授纺织,共同生产绸缎、布匹,材料、场地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销售,保障休息时间,按月发放工钱。】
【1.很好(好在哪里:----------)2.很差(差在哪里:---------)3.欠缺(不足在哪里:-------)】
······
满目净是这样的选择、解释题,好像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只是考察考生们的见识和理解。青衣士子微微点头,翻到考卷的最后一页。
【若你成为江东高层,你觉得发布什么样的政令才能让江东迅速强大起来呢?】
往下是长长的空白,静待考生书写。
青衣士子看到这里,露出了一个玩味、挑衅的笑容,他翻到第一页开始提笔应答。
······
“他叫诸葛瑾?”
远处季书指着那名青衣士子,一脸惊诧的问道。
身边的小吏闻言抬头往那里又看了一眼,这才肯定的点点头回答道:“是的,大人。那人报名时,确实用的是‘诸葛瑾’的名字。”
季书心头微微震动,这个名字他一点也不陌生。
诸葛瑾在历史上虽然并没有可以流芳百世的功绩,可他的存在却让人无法忽视。
首先,他是诸葛亮的兄长,那个近乎于神的诸葛亮。历史上,他出仕江东后曾多次劝说诸葛亮入仕江东。
可惜诸葛亮只认准了刘备,不然恐怕就没有后来曹操的北魏、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汉三国争霸了。
其次,他的弟弟是蜀汉的丞相,照理说诸葛瑾应该会被猜忌。但他依然被孙权重用,官至大将军,可见此人的忠诚和才干绝无虚假。
这是一个大才!
季书摸摸自己的下巴,却有点心虚。
不管怎么说,自己可是把诸葛亮的老婆给抢了!
自不自豪?
自豪!但是,季书有点害怕。
季书愁眉苦脸地眺望着诸葛瑾,心情有些复杂。
这个诸葛瑾该不会和季大人有些关系吧?
一旁的小吏心中凛然,暗自思量,看来我得多关照下这人,混个脸熟,日后说不得······
“笔试结束后,你把他的卷子拿来给我看看。”季书饶有兴致地说道。
小吏正心不在焉地想着事情,顺口就答道。
“大人,按规矩考卷要封存,等全部审阅结束后才能······”
说到这里,小吏回过神来差点就要用手打自己嘴巴。
忤逆大人的意思,这不是作死吗?
“瞧我这记性。”季书一拍脑门,尴尬不已。
他是主考官之一,这么做可有作弊之嫌。
他也是一时兴起,倒真忘了当初和周瑜等人一起为了笔试公正定下的规矩。
“那,你待会请他过来,我有点话想和他谈一谈。”
小吏见季书没有怪罪,顿觉现在这些官老爷还真和江东以前的官老爷们有些不一样。
难道以后真的认规矩,不认人了?
“是,大人!”
不过这次他可不敢只顾着瞎想,应了一声,连忙领命而去。
······
一个时辰后,季书终于和诸葛瑾正式见面了。
诸葛瑾说不上英俊,却让人感觉一股书生正气扑面而来。
“大人找我何事?”诸葛瑾拱手一礼,不卑不亢的问道。
季书回一礼,摆手示意诸葛瑾坐下:“先生请坐,来尝尝我这的香茶。”
诸葛瑾道了一声谢,坐了下来抿了一口茶,问道:“还没请教,大人是?”
“哦,失礼了!”
“在下姓季,名书,字子渊。”
季书认真回道:“诸葛先生,可是来自荆州诸葛家?”
“在下确实是荆州诸葛家的人。”
诸葛这个姓氏虽然少见,但没想到能这么快就摸清楚了自己的底细,诸葛瑾暗自心惊江东的探子如此厉害,闻言他很干脆的承认了。
实际上,他一听到季书的名字,便也明白了两人的渊源。
没想到往昔家族痛恨的那人现在就站在自己面前,还是自己的考官。
他笑了笑,心中却没有任何畏惧。
好奇的打量了季书几眼,他别有深意地说道:“没想到会在这里相见。”
季书站起来躬身抱拳,郑重道歉道:“月英的事,当时也是情急下没有办法了,诸葛兄见谅。”
诸葛瑾微微一愣,原以为会被故意刁难,没想到季书竟然向他道歉。
他微微点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心中不由对江东军高看了一眼,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
“大人言重了,一来这是你和黄小姐,还有家弟的私事;二来,家弟也没有怪你。”
诸葛亮没记恨我?诸葛瑾的话让季书惊诧不已。
“诸葛兄,不介意的话叫我子渊即可。”
诸葛瑾也不客套,说道:“那子渊兄叫我子瑜吧。”
两人相视一笑,距离忽然拉近了许多。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
季书忽然问道:“那子瑜兄你这次来江东,到底是自己的决定,还是家族的决定?”
诸葛瑾微微苦笑,他知道季书的意思。
世家就是如此,左右逢源,少有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初月英的黄家不愿意只坐刘表这艘破船,恐怕诸葛家也是一样。
“生我、养我之家,岂能不听?”
诸葛瑾将茶一饮而尽。
“不过这既是家族的意思,也是我自己的意思。我来看看,江东有没有值得我辅佐的君主?”
所谓的察举征辟制,即是由地方举荐,经中央或者地方官员考察后征用。相比更早之前的世袭制,这无疑算的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有句话说的对:规矩是好的,坏的是人心。
举荐人推举出来的既有可能是贤良,也有可能是个混蛋。
汉朝经历了400年的岁月洗礼,人情、师生、利益关系的纠缠使得官场中的依附关系极其严重。这也是世家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最上层的灵帝宠信宦官十常侍公然买官卖官时,他或许觉得他和世家私底下做的没什么两样,却不知已经把这棵大树的腐朽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天下人面前。
灵帝、十常侍虽然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覆灭了,但察举征辟制早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世家手中的现实并没有改变。
官府中大多数职位上坐着的人不是世家出身,就是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举贤唯亲,考核受贿。
有言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也不是说世家出身就没有良才,有,而且很多。
但这依然无法掩饰它巨大的弊端,天下人都渴望着改变!
因此,江东的这次科举变成了一场空前的盛会。
“领上各自的号牌,保管好这些写上你们名字的号牌,考试成绩出来后,这些号牌就是你们的凭证。”
考场入口前,工作人员指挥着考生做登记,领他们依次进入考场。
说实话,季书和周瑜都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士子参加,因此不得不紧急抽调人手布置,就这样会试还是推迟了一天。
除了江东各郡的大多数世家士子在抵制科举外,寒门士子都是踊跃参加,甚至还有荆州、扬州、徐州等各地的世家、寒门士子前来,人数近6千人。
看着如潮水一样的洪流涌入考场,季书由衷欣喜。他们太需要人才了,世家的影响力太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决策。
而世家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肆意妄为这一点,季书更是深有体会。
例如持续至今才渐渐平息的米价风波,它波及了整个江东,严重影响了孙策的威信。你说,百姓每天要担心自己能不能吃上饭,他能对你满意吗?
还有陈家煽动的罢官风波,一夜间建业郡中就有四分之一的官员或辞官,或称病不出。把地方政务当做儿戏,拿来当威胁孙策的筹码!即使有周瑜、鲁肃、张纮、张昭这样的人物来统筹局面,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业也曾一度进入半瘫痪状态。
更别说后面还搞了什么罢工罢市。
到了这种地步,孙策能忍吗?反正季书是忍不了。
那曾经的汉王朝已经腐朽。现在正是该改变他的时候了。
在笔试的会场,数千名考生如棋盘般分布开来,依次入座,打开了考卷。
【新政的“开设工厂”中有一项:广招妇女,教授纺织,共同生产绸缎、布匹,材料、场地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销售,保障休息时间,按月发放工钱。】
【1.很好(好在哪里:----------)2.很差(差在哪里:---------)3.欠缺(不足在哪里:-------)】
······
满目净是这样的选择、解释题,好像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只是考察考生们的见识和理解。青衣士子微微点头,翻到考卷的最后一页。
【若你成为江东高层,你觉得发布什么样的政令才能让江东迅速强大起来呢?】
往下是长长的空白,静待考生书写。
青衣士子看到这里,露出了一个玩味、挑衅的笑容,他翻到第一页开始提笔应答。
······
“他叫诸葛瑾?”
远处季书指着那名青衣士子,一脸惊诧的问道。
身边的小吏闻言抬头往那里又看了一眼,这才肯定的点点头回答道:“是的,大人。那人报名时,确实用的是‘诸葛瑾’的名字。”
季书心头微微震动,这个名字他一点也不陌生。
诸葛瑾在历史上虽然并没有可以流芳百世的功绩,可他的存在却让人无法忽视。
首先,他是诸葛亮的兄长,那个近乎于神的诸葛亮。历史上,他出仕江东后曾多次劝说诸葛亮入仕江东。
可惜诸葛亮只认准了刘备,不然恐怕就没有后来曹操的北魏、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汉三国争霸了。
其次,他的弟弟是蜀汉的丞相,照理说诸葛瑾应该会被猜忌。但他依然被孙权重用,官至大将军,可见此人的忠诚和才干绝无虚假。
这是一个大才!
季书摸摸自己的下巴,却有点心虚。
不管怎么说,自己可是把诸葛亮的老婆给抢了!
自不自豪?
自豪!但是,季书有点害怕。
季书愁眉苦脸地眺望着诸葛瑾,心情有些复杂。
这个诸葛瑾该不会和季大人有些关系吧?
一旁的小吏心中凛然,暗自思量,看来我得多关照下这人,混个脸熟,日后说不得······
“笔试结束后,你把他的卷子拿来给我看看。”季书饶有兴致地说道。
小吏正心不在焉地想着事情,顺口就答道。
“大人,按规矩考卷要封存,等全部审阅结束后才能······”
说到这里,小吏回过神来差点就要用手打自己嘴巴。
忤逆大人的意思,这不是作死吗?
“瞧我这记性。”季书一拍脑门,尴尬不已。
他是主考官之一,这么做可有作弊之嫌。
他也是一时兴起,倒真忘了当初和周瑜等人一起为了笔试公正定下的规矩。
“那,你待会请他过来,我有点话想和他谈一谈。”
小吏见季书没有怪罪,顿觉现在这些官老爷还真和江东以前的官老爷们有些不一样。
难道以后真的认规矩,不认人了?
“是,大人!”
不过这次他可不敢只顾着瞎想,应了一声,连忙领命而去。
······
一个时辰后,季书终于和诸葛瑾正式见面了。
诸葛瑾说不上英俊,却让人感觉一股书生正气扑面而来。
“大人找我何事?”诸葛瑾拱手一礼,不卑不亢的问道。
季书回一礼,摆手示意诸葛瑾坐下:“先生请坐,来尝尝我这的香茶。”
诸葛瑾道了一声谢,坐了下来抿了一口茶,问道:“还没请教,大人是?”
“哦,失礼了!”
“在下姓季,名书,字子渊。”
季书认真回道:“诸葛先生,可是来自荆州诸葛家?”
“在下确实是荆州诸葛家的人。”
诸葛这个姓氏虽然少见,但没想到能这么快就摸清楚了自己的底细,诸葛瑾暗自心惊江东的探子如此厉害,闻言他很干脆的承认了。
实际上,他一听到季书的名字,便也明白了两人的渊源。
没想到往昔家族痛恨的那人现在就站在自己面前,还是自己的考官。
他笑了笑,心中却没有任何畏惧。
好奇的打量了季书几眼,他别有深意地说道:“没想到会在这里相见。”
季书站起来躬身抱拳,郑重道歉道:“月英的事,当时也是情急下没有办法了,诸葛兄见谅。”
诸葛瑾微微一愣,原以为会被故意刁难,没想到季书竟然向他道歉。
他微微点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心中不由对江东军高看了一眼,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
“大人言重了,一来这是你和黄小姐,还有家弟的私事;二来,家弟也没有怪你。”
诸葛亮没记恨我?诸葛瑾的话让季书惊诧不已。
“诸葛兄,不介意的话叫我子渊即可。”
诸葛瑾也不客套,说道:“那子渊兄叫我子瑜吧。”
两人相视一笑,距离忽然拉近了许多。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
季书忽然问道:“那子瑜兄你这次来江东,到底是自己的决定,还是家族的决定?”
诸葛瑾微微苦笑,他知道季书的意思。
世家就是如此,左右逢源,少有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初月英的黄家不愿意只坐刘表这艘破船,恐怕诸葛家也是一样。
“生我、养我之家,岂能不听?”
诸葛瑾将茶一饮而尽。
“不过这既是家族的意思,也是我自己的意思。我来看看,江东有没有值得我辅佐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