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发案前夕
孔夫子曰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
转眼间又到了第二场招覆发案的日子,赵彦这次等到下午才去看,见自己的座位号只是在内圈中游,倒也不以为杵。
二月十八,忌伐木作梁、动土安床,宜嫁娶祭祀、祈福求嗣。
今日乃是县试的最后一场,考的是经史时务策一道、应物诗一首。
策问又称策题,是策试的考试题目,始于西汉。
最初是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考问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直言极谏之士,要求其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并藉以简拔官员的考试。
汉武帝以后,策问又成为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通晓经学、选拔任用的考试方式,及至如今,依旧作为大明朝科举考试的一道关卡,若是只通八股而不通世事,想要作好也是很难的。
策问的内容很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
当然,那些天下大事离如今连秀才都不是的考生们比较远,所以李知州很体贴的没有出那些分量很重的题目,而是直接让考生们写一写,如果他们是李知州的话,应该如何才能将深州治理的更好。
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人物,其中不乏目光敏锐,富有远见卓识的英才,其中有些人早就看李知州的施政举措不顺眼了,如今能有机会代其‘治理’州县,自然将自己心中所想洋洋洒洒、一条一条的写了出来。
赵彦看过题目后,却暗地里对李知州啐了一口,这明显是个坑,埋得就是那些看李知州不顺眼的考生。
这李知州贪财诡诈,靠溜须拍马混到如今的位置上,此次做为‘抡才小典’的主考官,会这么大方的让人写文章批评自己吗?
政客不是政治家,他们永远是世上思想最诡异的人,没有之一,而李知州绝对称不上政治家,只能算是一名政客。
想通了这一点,那这篇策论如何写,赵彦心中已然有数了,无非是拍李知州马匹罢了,赵彦对此没有心理负担,打好腹稿后,一篇马屁文章便一挥而就。
至于最后那首应物诗,李知州给出的题目是以‘竹’为题,让考生们作一首咏物诗词,诗也可,词也可。
好嘛,李知州前边让人写时务策拍他的马屁,后面又借竹子来隐喻他的清高,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也真是没谁了。
竹子是什么?竹子是草不是树,这当然是一句废话……
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到了明代又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们喜欢作诗作文歌颂的一种植物,有高洁、坚贞、正直之类的寓意。
若是说起明代以前与竹子相关的诗词,那真是不胜枚举,可惜赵彦知道的别人也知道,自然不能照抄,而明清时期咏竹的诗词,他也只记住了一首,便是清代郑板桥的《竹石》。
这首《竹石》与于谦的《石灰吟》一并收录进了小学课本里,因这两首诗风骨魁奇、词句出众,其中深意一目了然,所以赵彦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于谦此时还没有成为民族英雄,自然也没有被英宗朱祁镇杀害,他正巡抚山西、河南,声望日隆,而那首《石灰吟》据说是他十二岁的时候作的,年纪那么小就知道咏物言志,想来绝对会让大部分人汗颜。
对于于谦这位仁兄的大名,赵彦自然是如雷贯耳,不过此时他在考试,多想无益。
郑板桥的《竹石》若是写出来肯定能得李知州青睐,不过这么明目张胆抄袭‘后辈’的诗词,赵彦心里还真有点别扭。就算这首诗没作好,应该也不影响自己通过县试,赵彦想到这儿便打消了抄袭的念头,决定自己作一首蒙混过去。
《咏竹》,青竹幽幽多茎节,参天成林思无邪……勉强作了一首七言诗,时间看起来还早,却已有人起身开始交卷了。
赵彦不愿久等,便也跟着起身将卷子放到李知州桌案上,这次李知州倒是没给他使什么眼色,只是略微点了点头,之后便闭上眼睛开始养神,想必还未从腹泻的痛苦中回复过来。
这第三场考完之后,也是过两天才会发案,不过这次发案全部用真实姓名,称之为‘长案’,那第一名自然便是县试案首。
赵彦在第一场做的文章,默写之后已然交由李夫子阅览,凭李夫子的经验来看,想要通过县试不成问题,只是就算过了县试,后面还有府试以及院试,李夫子依旧不看好赵彦,除非他能得了案首。
因为一旦成为县试案首,按照惯例,成为生员便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两天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这次发案公布的是县试的最终成绩,心中忐忑的考生们一早便自发聚集在州学门口,等待‘最终审判’的到来,成则获得府试的通行证,败则只能等明年再来考。
赵彦刚来到州学门口时,便被刘景的家丁请到了时运楼的二楼上,此时楼上临街的几张桌子已然围着坐满了人,赵彦扫了一眼,却也只认识与自己互结的刘景、钱良才、李循、王显四人。
四个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前,同桌的还有一名少年,这少年眉目清秀、气质斯文,年纪看起来要比赵彦大个两三岁。
刘景见赵彦上得楼来,便招呼着他坐到自己这一桌,随后为其介绍道:“赵贤弟,这位便是为兄之前曾与你说起的枣科神童张贤弟。张贤弟,这位是赵贤弟,你二人俱都年不及弱冠,却是一般的年少有为,可要好好亲近亲近。”
赵彦闻言忙道:“见过张兄,在下赵彦,生于宣德六年,尚未有表字。此前便曾听刘兄提起过张兄才思敏捷、能过目成诵,幸会幸会。”
那张文渊也不托大,闻言起身抱拳道:“在下张文渊,家中大人赐表字‘好学’,生于宣德三年。刘兄之言实是过奖了,不过些许薄名罢了,不提也罢。”
刘景见两人一个捧一个谦,哈哈一笑伸手将二人按坐下,道:“今日我等是来看发案的,两位贤弟勿要再说客套话了。”
与王大户有亲戚关系的王显是个闷葫芦,只是坐在那里微笑不语,李循与钱良才二人就要活泼的多,见离发案还要有段时间,两人便提议做些游戏打发时间,刘景喜欢热闹,自然一口答应下来,张文渊与王显也没有反对,便只剩下赵彦一个人未发声了。
赵彦对于这时代文人之间的游戏还真没接触过,心里有些发虚,只是其他几个人都应下了,他若是说不玩,那显然驳了几个人的面子,只能试探道:“不知几位贤兄想玩什么游戏?小弟庶竭驽钝,就怕搅了几位贤兄的兴致。”
钱良才与赵彦比邻而坐,他平日除了读书,还经常跟着父亲问诊,医术虽然不怎么样,阅人的本事倒是练出来了,见了赵彦的样子已知其心中所想,笑道:“咱们对对子如何?我先出个上联,我右首的刘兄对下联,对不上来的话罚酒一杯,对得上来则不罚,而后刘兄再出个上联,由刘兄右首的李兄对下联,最后轮到赵贤弟。赵贤弟与张贤弟年不及弱冠,不宜饮酒,便以茶代酒,如何?”
对对子相对于藏头诗、回文诗之类的文字游戏,已经算得上是比较简单的,赵彦倒是不怕,而且就算对不上来也只需喝一杯茶而已,闻言欣然同意,其余几人也没有意见,这游戏便从钱良才处开始。
钱良才也不拖沓,径自说道:“我这上联是‘二三四五’,刘兄请对下联。”
刘景平日没少与人做些文字游戏,闻言笑道:“钱兄这上联缺了个‘一’,有‘缺衣’之意,我对‘六七八九’,少了个‘十’,正好凑成缺衣少食。”
钱良才闻言道了声不错,随后让刘景出下联。
刘景沉思片刻,突然坏坏一笑,对其右首的李循说道:“李兄,我这上联你且听好了,是‘寂寞寒窗空守寡’,你对吧。”
李循摇头失笑,想了一会儿才道:“刘兄,在下之前还真就听说过这副上联,苦苦想了一整天,倒是勉强想出一副下联。我对‘俊俏佳人伴伶仃’,如何?”
赵彦在旁边心中默念,发现刘景上联里面的字都是宝盖头,而李循对的下联里面的字都是单人旁,工整对仗,意思勉强也能说得过去,不由暗地里点了点头。
“便算你对上了,且出上联吧。”刘景扫见几人面前分毫未动的酒杯,又笑道:“美酒当前却不得饮用,下次我便刻意对不上钱兄的上联,总要过过酒瘾。”
几个人哈哈一笑,便由李循出上联,其旁边的张文渊对下联。
转眼间又到了第二场招覆发案的日子,赵彦这次等到下午才去看,见自己的座位号只是在内圈中游,倒也不以为杵。
二月十八,忌伐木作梁、动土安床,宜嫁娶祭祀、祈福求嗣。
今日乃是县试的最后一场,考的是经史时务策一道、应物诗一首。
策问又称策题,是策试的考试题目,始于西汉。
最初是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考问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直言极谏之士,要求其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并藉以简拔官员的考试。
汉武帝以后,策问又成为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通晓经学、选拔任用的考试方式,及至如今,依旧作为大明朝科举考试的一道关卡,若是只通八股而不通世事,想要作好也是很难的。
策问的内容很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
当然,那些天下大事离如今连秀才都不是的考生们比较远,所以李知州很体贴的没有出那些分量很重的题目,而是直接让考生们写一写,如果他们是李知州的话,应该如何才能将深州治理的更好。
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人物,其中不乏目光敏锐,富有远见卓识的英才,其中有些人早就看李知州的施政举措不顺眼了,如今能有机会代其‘治理’州县,自然将自己心中所想洋洋洒洒、一条一条的写了出来。
赵彦看过题目后,却暗地里对李知州啐了一口,这明显是个坑,埋得就是那些看李知州不顺眼的考生。
这李知州贪财诡诈,靠溜须拍马混到如今的位置上,此次做为‘抡才小典’的主考官,会这么大方的让人写文章批评自己吗?
政客不是政治家,他们永远是世上思想最诡异的人,没有之一,而李知州绝对称不上政治家,只能算是一名政客。
想通了这一点,那这篇策论如何写,赵彦心中已然有数了,无非是拍李知州马匹罢了,赵彦对此没有心理负担,打好腹稿后,一篇马屁文章便一挥而就。
至于最后那首应物诗,李知州给出的题目是以‘竹’为题,让考生们作一首咏物诗词,诗也可,词也可。
好嘛,李知州前边让人写时务策拍他的马屁,后面又借竹子来隐喻他的清高,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也真是没谁了。
竹子是什么?竹子是草不是树,这当然是一句废话……
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到了明代又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们喜欢作诗作文歌颂的一种植物,有高洁、坚贞、正直之类的寓意。
若是说起明代以前与竹子相关的诗词,那真是不胜枚举,可惜赵彦知道的别人也知道,自然不能照抄,而明清时期咏竹的诗词,他也只记住了一首,便是清代郑板桥的《竹石》。
这首《竹石》与于谦的《石灰吟》一并收录进了小学课本里,因这两首诗风骨魁奇、词句出众,其中深意一目了然,所以赵彦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于谦此时还没有成为民族英雄,自然也没有被英宗朱祁镇杀害,他正巡抚山西、河南,声望日隆,而那首《石灰吟》据说是他十二岁的时候作的,年纪那么小就知道咏物言志,想来绝对会让大部分人汗颜。
对于于谦这位仁兄的大名,赵彦自然是如雷贯耳,不过此时他在考试,多想无益。
郑板桥的《竹石》若是写出来肯定能得李知州青睐,不过这么明目张胆抄袭‘后辈’的诗词,赵彦心里还真有点别扭。就算这首诗没作好,应该也不影响自己通过县试,赵彦想到这儿便打消了抄袭的念头,决定自己作一首蒙混过去。
《咏竹》,青竹幽幽多茎节,参天成林思无邪……勉强作了一首七言诗,时间看起来还早,却已有人起身开始交卷了。
赵彦不愿久等,便也跟着起身将卷子放到李知州桌案上,这次李知州倒是没给他使什么眼色,只是略微点了点头,之后便闭上眼睛开始养神,想必还未从腹泻的痛苦中回复过来。
这第三场考完之后,也是过两天才会发案,不过这次发案全部用真实姓名,称之为‘长案’,那第一名自然便是县试案首。
赵彦在第一场做的文章,默写之后已然交由李夫子阅览,凭李夫子的经验来看,想要通过县试不成问题,只是就算过了县试,后面还有府试以及院试,李夫子依旧不看好赵彦,除非他能得了案首。
因为一旦成为县试案首,按照惯例,成为生员便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两天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这次发案公布的是县试的最终成绩,心中忐忑的考生们一早便自发聚集在州学门口,等待‘最终审判’的到来,成则获得府试的通行证,败则只能等明年再来考。
赵彦刚来到州学门口时,便被刘景的家丁请到了时运楼的二楼上,此时楼上临街的几张桌子已然围着坐满了人,赵彦扫了一眼,却也只认识与自己互结的刘景、钱良才、李循、王显四人。
四个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前,同桌的还有一名少年,这少年眉目清秀、气质斯文,年纪看起来要比赵彦大个两三岁。
刘景见赵彦上得楼来,便招呼着他坐到自己这一桌,随后为其介绍道:“赵贤弟,这位便是为兄之前曾与你说起的枣科神童张贤弟。张贤弟,这位是赵贤弟,你二人俱都年不及弱冠,却是一般的年少有为,可要好好亲近亲近。”
赵彦闻言忙道:“见过张兄,在下赵彦,生于宣德六年,尚未有表字。此前便曾听刘兄提起过张兄才思敏捷、能过目成诵,幸会幸会。”
那张文渊也不托大,闻言起身抱拳道:“在下张文渊,家中大人赐表字‘好学’,生于宣德三年。刘兄之言实是过奖了,不过些许薄名罢了,不提也罢。”
刘景见两人一个捧一个谦,哈哈一笑伸手将二人按坐下,道:“今日我等是来看发案的,两位贤弟勿要再说客套话了。”
与王大户有亲戚关系的王显是个闷葫芦,只是坐在那里微笑不语,李循与钱良才二人就要活泼的多,见离发案还要有段时间,两人便提议做些游戏打发时间,刘景喜欢热闹,自然一口答应下来,张文渊与王显也没有反对,便只剩下赵彦一个人未发声了。
赵彦对于这时代文人之间的游戏还真没接触过,心里有些发虚,只是其他几个人都应下了,他若是说不玩,那显然驳了几个人的面子,只能试探道:“不知几位贤兄想玩什么游戏?小弟庶竭驽钝,就怕搅了几位贤兄的兴致。”
钱良才与赵彦比邻而坐,他平日除了读书,还经常跟着父亲问诊,医术虽然不怎么样,阅人的本事倒是练出来了,见了赵彦的样子已知其心中所想,笑道:“咱们对对子如何?我先出个上联,我右首的刘兄对下联,对不上来的话罚酒一杯,对得上来则不罚,而后刘兄再出个上联,由刘兄右首的李兄对下联,最后轮到赵贤弟。赵贤弟与张贤弟年不及弱冠,不宜饮酒,便以茶代酒,如何?”
对对子相对于藏头诗、回文诗之类的文字游戏,已经算得上是比较简单的,赵彦倒是不怕,而且就算对不上来也只需喝一杯茶而已,闻言欣然同意,其余几人也没有意见,这游戏便从钱良才处开始。
钱良才也不拖沓,径自说道:“我这上联是‘二三四五’,刘兄请对下联。”
刘景平日没少与人做些文字游戏,闻言笑道:“钱兄这上联缺了个‘一’,有‘缺衣’之意,我对‘六七八九’,少了个‘十’,正好凑成缺衣少食。”
钱良才闻言道了声不错,随后让刘景出下联。
刘景沉思片刻,突然坏坏一笑,对其右首的李循说道:“李兄,我这上联你且听好了,是‘寂寞寒窗空守寡’,你对吧。”
李循摇头失笑,想了一会儿才道:“刘兄,在下之前还真就听说过这副上联,苦苦想了一整天,倒是勉强想出一副下联。我对‘俊俏佳人伴伶仃’,如何?”
赵彦在旁边心中默念,发现刘景上联里面的字都是宝盖头,而李循对的下联里面的字都是单人旁,工整对仗,意思勉强也能说得过去,不由暗地里点了点头。
“便算你对上了,且出上联吧。”刘景扫见几人面前分毫未动的酒杯,又笑道:“美酒当前却不得饮用,下次我便刻意对不上钱兄的上联,总要过过酒瘾。”
几个人哈哈一笑,便由李循出上联,其旁边的张文渊对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