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两百披甲城兵便步而行,起伏不一的队伍看上去有点散乱。此时并不需要给谁长脸,所以他们也不需要故意将脚步合在一处。这样的行走要随意许多,而且也可以让制造出来的声音特征不是很明显。
再稍远一些就会觉得声音模糊成了一团,听上去也就不容易同军阵联系在一起了。只有他们携带的武器会时不时的同护甲碰撞在一起,这才会将掩藏的狰狞泄露出一些。
不过就算他们刻意低调行事,但在队列行进中还是充满了力量之感。
青铜制成的戈头闪耀着金色光泽,在反射阳光时更是显得金光灿灿。列装的步戈都是等身高,在行军中被斜向后地搭在肩头。这种姿势较为省力,同时还会将戈头树立在高于头盔的空中。在远处看去就如同是落日时的河面,下方的头盔则如同是浅滩下的许多圆石。
城兵们装备了进攻武器,同时也配发了提供防御的盾牌。这些盾牌都是包蒙了皮革木盾,在作战中通常装备在左手上。撑起后可以为头胸提供相当程度的防护,能够抵挡部分兵刃矢石的杀伤。
在每人的背后还背负着三根短梭镖,可以用来补充投射能力的不足。在队列中另有披甲军官二人,他们每人指挥一个百人队,故而并不用承担太多的战斗任务,所装备的只有盾牌和腰间的金剑。
但有城兵出动,县令冯潮必会在队中跟随,以此强调他对这支武装的指挥。
只是他全身金甲金盔带金刀,威风凛凛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流着汗水,在士气上似乎起到了负面作用。这么重的全套装备显见是极大的负担,所以唯一的骑马待遇便由他来享受。
在城兵之后便跟着一队捕快,再之后则是一队衙役。
他们俱都是装备齐整志气扬,顾盼得意心气足,如同是即将去立功得赏一般。不过在他们看来也差不多了,有这么多城兵在前面压场子,还有谁敢炸刺?捉拿那些捣乱之人自然是妥妥的,功劳稍微捡一捡的不就有了?
行在队列最后的则是一些吏员,他们也被带出了公门。
这些人虽然说都是文员,但是却没有谁是柔弱之人。平时处理的文牍都是许多沉重的竹简,每天需要搬来搬去的都不轻松,相当于轻体力活。而且全城军训的时候他们也不能落下,所以在配发棍棒后也能有一战之力。
可问题就在于他们都是空手的,只能尴尬地跟在队伍后方。在得令离开公门时没人给他们发下棍棒,也没有人去问他们是否需要武装,似乎是被遗忘了一般。
故而在这支队伍中便有很多人都面色凝重,心情好不起来便都阴沉着脸。与前方的城兵及捕快衙役的跃跃欲试相比,他们要显得垂头丧气一些。
那不过是许多人在殴斗罢了,哪里需要这么大的阵仗?不论是哪边获胜都得对公门保持尊敬,一队捕快喝令缴纳罚金便足矣。
若是胜者忘乎所以地不敬捕快,那就是不敬捕快身后的公门,然后便可以出动城兵做弹压,这样才说得过去。可现在却是未作任何接触便要动手!不仅是公门齐出,就连城兵都被县官给带了出来,这竟是打算直接就要强力弹压了!
不按规矩的行事就显得非常粗暴,让他们都在心生反感的同时有些惴惴。这说明冯潮要搞出点不同一般的事情,难不成他是胃口大开,打算把两边都给一起烩了?
识字的人不是从地里头长出来的,文吏这个群体虽然身处公门,不过他们大都是城中大户供养出来的,所以自然是更加倾向大户们的利益。故而许多吏员们想到糟糕处都是心情沉重,在行走中也鼓不起多少的气势。
姚浦泽也在这其中随众而行,不过他的心情却是有好有坏。
因为自家族长作出了主动回避的举动,所以并未使得姚家卷入其中,那么此次的板子也就打不到自家身上。不过看这冯潮的吃相可真不咋地,怕是血盆大口一张就会撕扯下不少的肉来。
也难说等获得许多罚金抄没以后,县令会不会食髓知味更加贪婪,以致转头再冲着自己家下嘴。到那时其余大户都已受损,固然是趴在地上喘息挣命,可说不定就更会乐见姚家也遭殃,恐怕届时一个相助的都不会有。
家中避过了此次打击的尚是如此心情,就更不用说那些家中即将待宰的人了。
这些吏员们各有心思,跟在大队的后面还时不时地在窃窃私语。但他们毕竟是一盘散沙,同城兵相比既不能结阵而战,也没有拧成一股绳,所以就只能跟在后面相随,全由前者在县令的驱策下带着走。
此时前方已进入了一处较为宽阔的主街,先行的城兵却在带队军官的引导下过而不行,而是在横穿之后另择了一条偏街行走,继续进行较为隐蔽的移动。
按说主街最为宽阔,能容更多人同时并行,而且还较为平坦少杂物,在其中行走自然能获得更高的速度。不过冯潮在出动前已经清楚交待过,此次行动重在突袭,千万不可将那些要对付的人给惊走。而主街的宽阔通畅恰恰不方便隐蔽,大队行走其上容易被远远地望见,故而只能特意避开。
故意选择偏街行走虽然会多绕几个弯,但是只要能做到突然袭击就算达成了目的。试想直到快要动手前才让队伍现身,想必在出其不意上就能惊住许多人了。
大户们阳奉阴违、消极抵抗的事情早让冯潮不满了,甚至敢于在城内主动挑起群殴之事。这正说明他们是非常狂妄的,若是尝到甜头了又会不会挑衅公门呢?
当然坏事也能变好事。这么大的动静全城都能听到,正好借此由头将两边都一起给整治了。任谁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做辩解,而且还能让府库变得更加充盈,何乐而不为呢?
再稍远一些就会觉得声音模糊成了一团,听上去也就不容易同军阵联系在一起了。只有他们携带的武器会时不时的同护甲碰撞在一起,这才会将掩藏的狰狞泄露出一些。
不过就算他们刻意低调行事,但在队列行进中还是充满了力量之感。
青铜制成的戈头闪耀着金色光泽,在反射阳光时更是显得金光灿灿。列装的步戈都是等身高,在行军中被斜向后地搭在肩头。这种姿势较为省力,同时还会将戈头树立在高于头盔的空中。在远处看去就如同是落日时的河面,下方的头盔则如同是浅滩下的许多圆石。
城兵们装备了进攻武器,同时也配发了提供防御的盾牌。这些盾牌都是包蒙了皮革木盾,在作战中通常装备在左手上。撑起后可以为头胸提供相当程度的防护,能够抵挡部分兵刃矢石的杀伤。
在每人的背后还背负着三根短梭镖,可以用来补充投射能力的不足。在队列中另有披甲军官二人,他们每人指挥一个百人队,故而并不用承担太多的战斗任务,所装备的只有盾牌和腰间的金剑。
但有城兵出动,县令冯潮必会在队中跟随,以此强调他对这支武装的指挥。
只是他全身金甲金盔带金刀,威风凛凛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流着汗水,在士气上似乎起到了负面作用。这么重的全套装备显见是极大的负担,所以唯一的骑马待遇便由他来享受。
在城兵之后便跟着一队捕快,再之后则是一队衙役。
他们俱都是装备齐整志气扬,顾盼得意心气足,如同是即将去立功得赏一般。不过在他们看来也差不多了,有这么多城兵在前面压场子,还有谁敢炸刺?捉拿那些捣乱之人自然是妥妥的,功劳稍微捡一捡的不就有了?
行在队列最后的则是一些吏员,他们也被带出了公门。
这些人虽然说都是文员,但是却没有谁是柔弱之人。平时处理的文牍都是许多沉重的竹简,每天需要搬来搬去的都不轻松,相当于轻体力活。而且全城军训的时候他们也不能落下,所以在配发棍棒后也能有一战之力。
可问题就在于他们都是空手的,只能尴尬地跟在队伍后方。在得令离开公门时没人给他们发下棍棒,也没有人去问他们是否需要武装,似乎是被遗忘了一般。
故而在这支队伍中便有很多人都面色凝重,心情好不起来便都阴沉着脸。与前方的城兵及捕快衙役的跃跃欲试相比,他们要显得垂头丧气一些。
那不过是许多人在殴斗罢了,哪里需要这么大的阵仗?不论是哪边获胜都得对公门保持尊敬,一队捕快喝令缴纳罚金便足矣。
若是胜者忘乎所以地不敬捕快,那就是不敬捕快身后的公门,然后便可以出动城兵做弹压,这样才说得过去。可现在却是未作任何接触便要动手!不仅是公门齐出,就连城兵都被县官给带了出来,这竟是打算直接就要强力弹压了!
不按规矩的行事就显得非常粗暴,让他们都在心生反感的同时有些惴惴。这说明冯潮要搞出点不同一般的事情,难不成他是胃口大开,打算把两边都给一起烩了?
识字的人不是从地里头长出来的,文吏这个群体虽然身处公门,不过他们大都是城中大户供养出来的,所以自然是更加倾向大户们的利益。故而许多吏员们想到糟糕处都是心情沉重,在行走中也鼓不起多少的气势。
姚浦泽也在这其中随众而行,不过他的心情却是有好有坏。
因为自家族长作出了主动回避的举动,所以并未使得姚家卷入其中,那么此次的板子也就打不到自家身上。不过看这冯潮的吃相可真不咋地,怕是血盆大口一张就会撕扯下不少的肉来。
也难说等获得许多罚金抄没以后,县令会不会食髓知味更加贪婪,以致转头再冲着自己家下嘴。到那时其余大户都已受损,固然是趴在地上喘息挣命,可说不定就更会乐见姚家也遭殃,恐怕届时一个相助的都不会有。
家中避过了此次打击的尚是如此心情,就更不用说那些家中即将待宰的人了。
这些吏员们各有心思,跟在大队的后面还时不时地在窃窃私语。但他们毕竟是一盘散沙,同城兵相比既不能结阵而战,也没有拧成一股绳,所以就只能跟在后面相随,全由前者在县令的驱策下带着走。
此时前方已进入了一处较为宽阔的主街,先行的城兵却在带队军官的引导下过而不行,而是在横穿之后另择了一条偏街行走,继续进行较为隐蔽的移动。
按说主街最为宽阔,能容更多人同时并行,而且还较为平坦少杂物,在其中行走自然能获得更高的速度。不过冯潮在出动前已经清楚交待过,此次行动重在突袭,千万不可将那些要对付的人给惊走。而主街的宽阔通畅恰恰不方便隐蔽,大队行走其上容易被远远地望见,故而只能特意避开。
故意选择偏街行走虽然会多绕几个弯,但是只要能做到突然袭击就算达成了目的。试想直到快要动手前才让队伍现身,想必在出其不意上就能惊住许多人了。
大户们阳奉阴违、消极抵抗的事情早让冯潮不满了,甚至敢于在城内主动挑起群殴之事。这正说明他们是非常狂妄的,若是尝到甜头了又会不会挑衅公门呢?
当然坏事也能变好事。这么大的动静全城都能听到,正好借此由头将两边都一起给整治了。任谁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做辩解,而且还能让府库变得更加充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