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彷徨
在即将期末之际,《独唱团》第二刊正式发售了。
首印三十万本,这个印刷数量很大,可以说目前市面上能够达到三十万大刊的杂志寥寥无几,而且定价18元一本在这个年代也稍显贵了些,杂志社都建议顾北把价格调低一点,但顾北顽固的很,就要定这个价。
多年以前,顾北还在南华日报工作的时候,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一个神迹,他们南华日报下辖的一本文摘杂志仅仅用半年时间,缔造了21世纪中国的第一本百万大刊,这本杂志的名字叫做《特别周刊》。
《特别周刊》虽然隶属南华日报,但他们的团队一点不豪华,比《独唱团》还差,就那么几杆枪,什么前报社清洁工,前钢厂锅炉工,前失意的经济记者,已经退休的老校对,性格不好的前法院工作人员,还没有毕业的中文系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只杂牌军,打造出来的《特别周刊》从九万份起步,用了19个月,就达到了200万的发行量,一点不掺水的发行量,每期印刷厂的账单贴在编辑部的小白板上,到后面,《特别周刊》每期实销300多万册,是除了《读者》之外全中国发行最大的杂志,被世界期刊协会评选为成长速度最快的杂志。
因为同属南华日报,又和《特别周刊》的主编赵剑华是好友,顾北很好奇《特别周刊》是怎么做到这件事情的,于是跑去问赵剑华,赵剑华的回答特别朴实无华,他说尊重市场,做好内容,掌握发行渠道,没事的时候多去书摊书店走走,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顾北始终谨记赵剑华的话,可惜,那时的他没有机会掌控一本杂志。
这辈子有了,顾北作为一名重生者,他不需要经过市场调查也知道未来杂志的流行趋势,清楚现在的读者喜欢什么,他拥有奢侈的顶级作家阵容,七堇年、饶雪漫、李傻傻等等,每一个拎出去都是青春文学界的一方大员;他拥有后世现象级的青春文学作品,《鬼吹灯》、《远镇》等等;他拥有西泽大学出版社强大的发行渠道,他凭借《鬼吹灯》的魅力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一轮强横的口碑营销,网络阅读量是千万级的。
在这么多优势下,如果顾北连三十万《独唱团》都卖不出去,那真的是丢老友赵剑华的脸,丢了他那份混迹传媒行业十多年履历的脸。
发行的那几天,整个编辑部都很忙碌,连期末考试都顾不上,不过忙是忙了点,过程还算顺利,林国栋没在发行上给顾北使绊子,现在的林国栋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和学校辅导员于晓玲搞婚外情的内幕掀出去了,他老婆赵凤玲听到风声,两口子爆发了一场世界大战,全西泽的人都知道了,传的很远。
林国栋的脸丢尽了。
具体的情况顾北不清楚,他也不怎么关心,因为这点花边新闻显然扳不倒林国栋,顶多恶心恶心林国栋,顾北清楚的意识到想要彻底把林国栋拉下马来,必须要有更凌厉的杀招,眼下事儿多,他就把精力放在了《独唱团》上。
元月2号,《独唱团》发刊的第二天,顾北带着李雨笙特地去了一趟晴川市图书城。
“部长,我们去图书城干嘛?”坐在别克车里,李雨笙问。
顾北笑笑:“我们是做杂志的,要做好一本杂志除了扎实的编辑、刻苦不要命的工作,还有就是市场,我们一定要摸清楚市场,有强烈的市场观念,尊重最终把自己的产品摆上销售台的小商小贩,而不是坐在写字楼里空想。”说这番话是教李雨笙做杂志的要点,以后他没多少时间管《独唱团》。
来到晴川图书城,顾北带着李雨笙一家一家书店观察,刚刚放假,书城买书的人特别多,各种各样年龄段的人都有,而在杂志区,顾北发现年轻人居多,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是消费主力。
在杂志区很显眼的位置,顾北找到了《独唱团》,围在这个区域的人最多,看来销售情况很不错,而且都是高中生,其中有两个背着书包十五六岁的的学生,正坐在地板上,捧着《独唱团》看得津津有味。
顾北随手抽出一本,捧在手里,深蓝色的封面,最上方有《独唱团》三个黑色大字,下面标有内容目录和总编顾北的字眼。
“雨笙,你去问问柜台,《独唱团》卖了多少本。”
“好。”
等李雨笙走了,顾北蹲下来,蹲在看书的两个高中生旁边,小声的问:“哎,同学,这本《独唱团》好看吗?”
高中生抬起头,戴着一副眼镜,点头说:“好看。”
另一个矮个子高中生也说:“特别好看,里面的故事都很青春很热血也很通俗,不像其他杂志那么死气沉沉的,合我的口味。”
顾北笑道:“你们最喜欢那个故事呀?”
矮个子高中生立马说:“《鬼吹灯》呀,这个故事第一刊的时候我就在追了,眼巴巴的等了快两个月了,昨天听说这本杂志发刊,今天就跑过来看了,看的可真是爽呀!”
顾北心里高兴起来,问道:“你们以前看过这类盗墓故事吗?”
矮个子学生摇摇头:“没,刚开始我还以为这个《鬼吹灯》是鬼故事呢,没想到是个盗墓的,我从来没看过,看起来很新鲜很带劲,尤其喜欢故事里面的那个胖子,太有趣了。诶,对了你也喜欢看盗墓故事吗,我推荐你买这本,我要是零花钱多,我就买回去看了。”
顾北心情顿时开朗:“这本杂志也不贵呀,不需要很多零花钱吧?”
矮个子学生说:“是不多,我兜里有三十块本来是要买《独唱团》的,不过现在不打算买了,就在这里看完算了,零花钱准备捐出去。”说到这里,矮个子学生把《独唱团》翻到最后面,指了指上面的照片说:“这个叫花花的弃婴可真可怜,才七八岁大,又没爸爸妈妈,还有先天性心脏病,我打算把零花钱捐给她。”
听到这话,顾北心里特别的温暖,他翻到《独唱团》最后一页,这一页是他搞的孤儿院公益广告,上面配有芙蓉街孤儿院的具体情况和捐款联系方式,以及顾北一个月前替花花拍摄的照片。
照片占了整整一个封面,黑白色的,阴暗的老房子里,有一缕碎光穿过布满蜘蛛网的窗户落在,落在那个坐在狭窄凌乱的床上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很瘦小,脸蛋干瘪瘪的,穿着宽大老旧的印花棉衣,身体缩成一团,仰着头,张着嘴吧,眼眶里涌出泪水。
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顾北自己。
每次看到照片上的花花,顾北就会记起自己还是小孩的经历,大概八九岁的时候,他在农村和奶奶一起住,奶奶是传统农村妇女,年复一年的劳作,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却又无声无息,像家里的一张桌子或者是一张椅子,时时依赖却完全忽略。
记得有一次,顾北和奶奶去湖里放鸭子,风浪又急又大,百来只鸭子被暴风骤雨打散,顾北就和年迈的奶奶坐着一个竹筏追赶,一个浪头打过来,竹筏颠着往水里沉,他在竹筏的这一头,奶奶在那一头。
顾北记得当时他很快要被湖水淹没了,没救了,他想喊奶奶,但是喊不出来,他知道奶奶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但是她的爱也无能为力了,在那短暂的时刻,顾北感到命运的无助和恐慌,后来湖水淹没腰际,竹筏又浮了上来,但那种被淹没的恐慌一直无法散去。
亦如此刻,封面上的那个女孩的感受。
花花和当年那个被湖水淹没的他是心灵相通的,充满了无助和恐慌,张着嘴巴,想要说话,却说不出来,绝望和对爸爸妈妈的想念充斥在那双流着泪的眼睛里面,这个可怜的孤儿稚嫩的内心在挣扎,在无声的呐喊!
于是顾北把她无声的呐喊写了下来,写在封面上: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
你是否愿意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
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
如果我问你什么;
你是否听到,我梦中的呐喊。
如果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孤儿,你会不会用善良擦去她眼角的泪水?
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她酣睡,不再彷徨!ps:重要通知,读者必须要看。
明天我要搬家,没时间更新,后天飞yn出差,五天时间,也就是说我要腊月二十七才能回来,回来之后要马不停蹄的赶回老家过年。
时间非常的赶。
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自己有没有时间码字。
如果没有,那么可能要年后才能更新,不过我会尽可能的找出时间码字。
抱歉。
年前实在太忙,天天加班。
首印三十万本,这个印刷数量很大,可以说目前市面上能够达到三十万大刊的杂志寥寥无几,而且定价18元一本在这个年代也稍显贵了些,杂志社都建议顾北把价格调低一点,但顾北顽固的很,就要定这个价。
多年以前,顾北还在南华日报工作的时候,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一个神迹,他们南华日报下辖的一本文摘杂志仅仅用半年时间,缔造了21世纪中国的第一本百万大刊,这本杂志的名字叫做《特别周刊》。
《特别周刊》虽然隶属南华日报,但他们的团队一点不豪华,比《独唱团》还差,就那么几杆枪,什么前报社清洁工,前钢厂锅炉工,前失意的经济记者,已经退休的老校对,性格不好的前法院工作人员,还没有毕业的中文系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只杂牌军,打造出来的《特别周刊》从九万份起步,用了19个月,就达到了200万的发行量,一点不掺水的发行量,每期印刷厂的账单贴在编辑部的小白板上,到后面,《特别周刊》每期实销300多万册,是除了《读者》之外全中国发行最大的杂志,被世界期刊协会评选为成长速度最快的杂志。
因为同属南华日报,又和《特别周刊》的主编赵剑华是好友,顾北很好奇《特别周刊》是怎么做到这件事情的,于是跑去问赵剑华,赵剑华的回答特别朴实无华,他说尊重市场,做好内容,掌握发行渠道,没事的时候多去书摊书店走走,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顾北始终谨记赵剑华的话,可惜,那时的他没有机会掌控一本杂志。
这辈子有了,顾北作为一名重生者,他不需要经过市场调查也知道未来杂志的流行趋势,清楚现在的读者喜欢什么,他拥有奢侈的顶级作家阵容,七堇年、饶雪漫、李傻傻等等,每一个拎出去都是青春文学界的一方大员;他拥有后世现象级的青春文学作品,《鬼吹灯》、《远镇》等等;他拥有西泽大学出版社强大的发行渠道,他凭借《鬼吹灯》的魅力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一轮强横的口碑营销,网络阅读量是千万级的。
在这么多优势下,如果顾北连三十万《独唱团》都卖不出去,那真的是丢老友赵剑华的脸,丢了他那份混迹传媒行业十多年履历的脸。
发行的那几天,整个编辑部都很忙碌,连期末考试都顾不上,不过忙是忙了点,过程还算顺利,林国栋没在发行上给顾北使绊子,现在的林国栋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和学校辅导员于晓玲搞婚外情的内幕掀出去了,他老婆赵凤玲听到风声,两口子爆发了一场世界大战,全西泽的人都知道了,传的很远。
林国栋的脸丢尽了。
具体的情况顾北不清楚,他也不怎么关心,因为这点花边新闻显然扳不倒林国栋,顶多恶心恶心林国栋,顾北清楚的意识到想要彻底把林国栋拉下马来,必须要有更凌厉的杀招,眼下事儿多,他就把精力放在了《独唱团》上。
元月2号,《独唱团》发刊的第二天,顾北带着李雨笙特地去了一趟晴川市图书城。
“部长,我们去图书城干嘛?”坐在别克车里,李雨笙问。
顾北笑笑:“我们是做杂志的,要做好一本杂志除了扎实的编辑、刻苦不要命的工作,还有就是市场,我们一定要摸清楚市场,有强烈的市场观念,尊重最终把自己的产品摆上销售台的小商小贩,而不是坐在写字楼里空想。”说这番话是教李雨笙做杂志的要点,以后他没多少时间管《独唱团》。
来到晴川图书城,顾北带着李雨笙一家一家书店观察,刚刚放假,书城买书的人特别多,各种各样年龄段的人都有,而在杂志区,顾北发现年轻人居多,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是消费主力。
在杂志区很显眼的位置,顾北找到了《独唱团》,围在这个区域的人最多,看来销售情况很不错,而且都是高中生,其中有两个背着书包十五六岁的的学生,正坐在地板上,捧着《独唱团》看得津津有味。
顾北随手抽出一本,捧在手里,深蓝色的封面,最上方有《独唱团》三个黑色大字,下面标有内容目录和总编顾北的字眼。
“雨笙,你去问问柜台,《独唱团》卖了多少本。”
“好。”
等李雨笙走了,顾北蹲下来,蹲在看书的两个高中生旁边,小声的问:“哎,同学,这本《独唱团》好看吗?”
高中生抬起头,戴着一副眼镜,点头说:“好看。”
另一个矮个子高中生也说:“特别好看,里面的故事都很青春很热血也很通俗,不像其他杂志那么死气沉沉的,合我的口味。”
顾北笑道:“你们最喜欢那个故事呀?”
矮个子高中生立马说:“《鬼吹灯》呀,这个故事第一刊的时候我就在追了,眼巴巴的等了快两个月了,昨天听说这本杂志发刊,今天就跑过来看了,看的可真是爽呀!”
顾北心里高兴起来,问道:“你们以前看过这类盗墓故事吗?”
矮个子学生摇摇头:“没,刚开始我还以为这个《鬼吹灯》是鬼故事呢,没想到是个盗墓的,我从来没看过,看起来很新鲜很带劲,尤其喜欢故事里面的那个胖子,太有趣了。诶,对了你也喜欢看盗墓故事吗,我推荐你买这本,我要是零花钱多,我就买回去看了。”
顾北心情顿时开朗:“这本杂志也不贵呀,不需要很多零花钱吧?”
矮个子学生说:“是不多,我兜里有三十块本来是要买《独唱团》的,不过现在不打算买了,就在这里看完算了,零花钱准备捐出去。”说到这里,矮个子学生把《独唱团》翻到最后面,指了指上面的照片说:“这个叫花花的弃婴可真可怜,才七八岁大,又没爸爸妈妈,还有先天性心脏病,我打算把零花钱捐给她。”
听到这话,顾北心里特别的温暖,他翻到《独唱团》最后一页,这一页是他搞的孤儿院公益广告,上面配有芙蓉街孤儿院的具体情况和捐款联系方式,以及顾北一个月前替花花拍摄的照片。
照片占了整整一个封面,黑白色的,阴暗的老房子里,有一缕碎光穿过布满蜘蛛网的窗户落在,落在那个坐在狭窄凌乱的床上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很瘦小,脸蛋干瘪瘪的,穿着宽大老旧的印花棉衣,身体缩成一团,仰着头,张着嘴吧,眼眶里涌出泪水。
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顾北自己。
每次看到照片上的花花,顾北就会记起自己还是小孩的经历,大概八九岁的时候,他在农村和奶奶一起住,奶奶是传统农村妇女,年复一年的劳作,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却又无声无息,像家里的一张桌子或者是一张椅子,时时依赖却完全忽略。
记得有一次,顾北和奶奶去湖里放鸭子,风浪又急又大,百来只鸭子被暴风骤雨打散,顾北就和年迈的奶奶坐着一个竹筏追赶,一个浪头打过来,竹筏颠着往水里沉,他在竹筏的这一头,奶奶在那一头。
顾北记得当时他很快要被湖水淹没了,没救了,他想喊奶奶,但是喊不出来,他知道奶奶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但是她的爱也无能为力了,在那短暂的时刻,顾北感到命运的无助和恐慌,后来湖水淹没腰际,竹筏又浮了上来,但那种被淹没的恐慌一直无法散去。
亦如此刻,封面上的那个女孩的感受。
花花和当年那个被湖水淹没的他是心灵相通的,充满了无助和恐慌,张着嘴巴,想要说话,却说不出来,绝望和对爸爸妈妈的想念充斥在那双流着泪的眼睛里面,这个可怜的孤儿稚嫩的内心在挣扎,在无声的呐喊!
于是顾北把她无声的呐喊写了下来,写在封面上: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
你是否愿意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
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
如果我问你什么;
你是否听到,我梦中的呐喊。
如果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孤儿,你会不会用善良擦去她眼角的泪水?
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她酣睡,不再彷徨!ps:重要通知,读者必须要看。
明天我要搬家,没时间更新,后天飞yn出差,五天时间,也就是说我要腊月二十七才能回来,回来之后要马不停蹄的赶回老家过年。
时间非常的赶。
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自己有没有时间码字。
如果没有,那么可能要年后才能更新,不过我会尽可能的找出时间码字。
抱歉。
年前实在太忙,天天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