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一言不合 三
那些鬼魅凶灵纷纷而退,可一退之后复又攻上,有些强大者只稍避锋芒,便即抢上,毫不减其凶悍之气。
那长髯之人暗叹一声,他师兄虽然为人极为方正,不苟言笑,但心肠却是不够硬,仁义二字使他既容不得半点的奸邪,又待人甚厚。
他说道:“师兄,今日我二人深陷重围,可有不得半点的心慈之念!”
那方正之人点点头,又提笔在空中写了个“死字”。最后一撇写完,那些鬼魅莫名地扑地而亡,死伤一片。其中未死的俱是较强悍者,但饶是如此,也均不可避免地身上带伤,在原地挣扎。
猛地里传来数声咆哮,其音充满了暴戾之气,荡开浓烟,狠狠地直撞在二人的道域上。道域一阵摇晃,二人倏地脸色一白,心脏犹如被一根巨木撞中。
接着数道身影掠了过来,其身形都远较其它鬼魅为大,尤其是头前三个更是壮硕凶猛之极,有如巨灵神一般。
那两人一见,这几个鬼魅全是木魈山怪,狰狞已极,毛发或绿或红,眼里的凶焰直达数尺远,大步踏来,御空如履平地,往自己的道域冲来。到了临近,或出拳,或吐火,甚或执木棒兽骨狠命地砸来。
他二人俱都见多识广,知这些鬼魅凶灵均是由这三人拘来,炼进自己的道域中,平时无形,一旦用时便显化而出,这头前三个只怕就是那勾家三兄弟的本命凶灵,与其本人无异。
那长髯之人不待它们攻到,取了一副长弓在手,张弓搭箭便是三箭齐射,直取那三个木魈山怪。
箭如流星,转瞬即至,那三个精怪不及攻敌,先行御敌,俱举起手中的木棒兽骨去格挡。但见火光直溜,三声同时并作一声,发出“当”地一声巨响,气浪向四周荡开,有如涟漪。
那长髯之人何等眼利,就见箭骨相交之时,那三个精怪的身上,与其手中的木棒兽骨俱泛现出各种符文,大放光芒。
他微一转念便即了悟,这巫教与他儒教大有渊源,很久之前乃系出同门,他儒教有“书”之一艺,巫教有符文也不足为奇。不过这二者之间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书”堂堂正正,神妙莫测,而这符文看起来则有些诡异可怖。看来此乃是他们增强自身及鬼灵,和铸造法器的一大法门。
而与此同时那方正之人也与其余的木魈山怪交上了手,他挥笔连书,不断写出“诛”、“灭”、“绝”、“死”等字。不过这些精怪非之前的那些顽灵可比,他每字写出,这些精怪的身上便是一亮,满身的符文加之本人的凶勇而抵御了下来,只是符文愈渐黯淡而已,却不能使它们退却。
那方正之人蓦地张口唱了起来,其音低徊庄重,似喃喃自语,又似在召唤。那几个精怪一听,不由得一呆,手里的攻击便慢了下来。周围的那些鬼魅听了,更是闻声而舞,到外乱蹿,似想起了前事般,脸上虽然狰狞,却若有所思,似喜似悲,嘴里嗬嗬有声,有如鬼哭,若泣若诉。
就是那为首的三个精怪在听了那方正之人的吟唱之后,也为之一缓,但随即便回过神来,凶焰大炽,叩飞那长髯之人的连珠箭,跟着大声咆哮起来,以图掩盖方正之人的吟唱。
那长髯之人知道师兄乃吟的是召魂之曲,“乐”中本有一篇章是用来祭奠天地之鬼神的,此时用来对付这些鬼魁邪灵正是再恰当不过,于是也张口附和起来。
他们这么一吟唱,鬼灵精怪们便一阵骚乱,似无头苍蝇般乱闯乱撞。好在它们被受控祭炼已久,才没有反戈而击,但这也使得那勾家三兄弟一时间手忙脚乱,忙驭使本命凶灵出声以抗。
巫教亦有歌舞勾通鬼神,当下双方便以啸声与吟唱对抗起来,同时手下的攻击兀自不停。
那三个精怪吼声如雷,似兽叫又拟人声,音节古怪之极,但始终压那两人的吟唱不下,在其雷鸣般的吼声中依然清晰可闻。此便如高亢激昂的古筝中,夹杂着呜呜箫鸣,虽低沉而不绝,又如松涛阵阵,亦难掩小鸟啾啾。
双方便以这样的一高一低,一激昂一柔和的两种声音对抗起来,此情形便如一只苍鹰与一只青雀儿在空中扑翅厮杀。它们一个古朴怪异有如诅咒,一个琅琅宛似咏叹,既泾渭分明地相互对冲,又莫名地和鸣,让人听得激荡不已,似一只耳朵里金鼓齐鸣,一只耳朵里清音杳杳,仿佛脑海要被翻搅得迸裂开了一般。
那二人在吟唱之时,又刻意地用上了“御”字术。“御”之一艺即指御敌,也指驾驭之道。儒家执掌国政,当然讲求心术及用人之道,若无权谋,又何谈驾驭。但这只是其一,驾驭之道还包括对其它种类的控制,不仅指人。就如四灵宫天生就能驱使万兽一样,儒家亦有其手段,巫教能够驱灵役鬼,也便由此而来,他们两家本渊源甚深。
那些鬼灵精怪们夹在他们的中间,甚是痛苦,似两边都在召唤它们,不由挣扎不已。不过这些鬼物精怪们毕竟是由勾家三兄弟祭炼甚久,起始时在那二人的“书”之道、“乐”之道及“御”之道三道并施之下,但觉一股不可抗力驱使得它们不得不从,但时间一久,便在勾家三兄弟的力争中恢复了本性,向那二人冲了过来。
那二人叫苦不迭,情知以他两人之力终非这三人之敌,即便有气运加身,也只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而已。于是一边射箭挥书,一边一改之前的低吟,而声转清越,响遏行云,可裂金石,似在大声斥责,期图将声音远远地传开,突破这三人的包围,而被路过的众人听到了后赶来施援。这里已近鸡鸣寺,想必路过的高手不少。
那三人何尝不知道他们的用意,当下着紧攻击,以在众人知晓之前拿下这二人。便在此时,蓦听得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几位何故在此打斗?何不给小僧一个薄面,就此罢手可好?”
那长髯之人暗叹一声,他师兄虽然为人极为方正,不苟言笑,但心肠却是不够硬,仁义二字使他既容不得半点的奸邪,又待人甚厚。
他说道:“师兄,今日我二人深陷重围,可有不得半点的心慈之念!”
那方正之人点点头,又提笔在空中写了个“死字”。最后一撇写完,那些鬼魅莫名地扑地而亡,死伤一片。其中未死的俱是较强悍者,但饶是如此,也均不可避免地身上带伤,在原地挣扎。
猛地里传来数声咆哮,其音充满了暴戾之气,荡开浓烟,狠狠地直撞在二人的道域上。道域一阵摇晃,二人倏地脸色一白,心脏犹如被一根巨木撞中。
接着数道身影掠了过来,其身形都远较其它鬼魅为大,尤其是头前三个更是壮硕凶猛之极,有如巨灵神一般。
那两人一见,这几个鬼魅全是木魈山怪,狰狞已极,毛发或绿或红,眼里的凶焰直达数尺远,大步踏来,御空如履平地,往自己的道域冲来。到了临近,或出拳,或吐火,甚或执木棒兽骨狠命地砸来。
他二人俱都见多识广,知这些鬼魅凶灵均是由这三人拘来,炼进自己的道域中,平时无形,一旦用时便显化而出,这头前三个只怕就是那勾家三兄弟的本命凶灵,与其本人无异。
那长髯之人不待它们攻到,取了一副长弓在手,张弓搭箭便是三箭齐射,直取那三个木魈山怪。
箭如流星,转瞬即至,那三个精怪不及攻敌,先行御敌,俱举起手中的木棒兽骨去格挡。但见火光直溜,三声同时并作一声,发出“当”地一声巨响,气浪向四周荡开,有如涟漪。
那长髯之人何等眼利,就见箭骨相交之时,那三个精怪的身上,与其手中的木棒兽骨俱泛现出各种符文,大放光芒。
他微一转念便即了悟,这巫教与他儒教大有渊源,很久之前乃系出同门,他儒教有“书”之一艺,巫教有符文也不足为奇。不过这二者之间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书”堂堂正正,神妙莫测,而这符文看起来则有些诡异可怖。看来此乃是他们增强自身及鬼灵,和铸造法器的一大法门。
而与此同时那方正之人也与其余的木魈山怪交上了手,他挥笔连书,不断写出“诛”、“灭”、“绝”、“死”等字。不过这些精怪非之前的那些顽灵可比,他每字写出,这些精怪的身上便是一亮,满身的符文加之本人的凶勇而抵御了下来,只是符文愈渐黯淡而已,却不能使它们退却。
那方正之人蓦地张口唱了起来,其音低徊庄重,似喃喃自语,又似在召唤。那几个精怪一听,不由得一呆,手里的攻击便慢了下来。周围的那些鬼魅听了,更是闻声而舞,到外乱蹿,似想起了前事般,脸上虽然狰狞,却若有所思,似喜似悲,嘴里嗬嗬有声,有如鬼哭,若泣若诉。
就是那为首的三个精怪在听了那方正之人的吟唱之后,也为之一缓,但随即便回过神来,凶焰大炽,叩飞那长髯之人的连珠箭,跟着大声咆哮起来,以图掩盖方正之人的吟唱。
那长髯之人知道师兄乃吟的是召魂之曲,“乐”中本有一篇章是用来祭奠天地之鬼神的,此时用来对付这些鬼魁邪灵正是再恰当不过,于是也张口附和起来。
他们这么一吟唱,鬼灵精怪们便一阵骚乱,似无头苍蝇般乱闯乱撞。好在它们被受控祭炼已久,才没有反戈而击,但这也使得那勾家三兄弟一时间手忙脚乱,忙驭使本命凶灵出声以抗。
巫教亦有歌舞勾通鬼神,当下双方便以啸声与吟唱对抗起来,同时手下的攻击兀自不停。
那三个精怪吼声如雷,似兽叫又拟人声,音节古怪之极,但始终压那两人的吟唱不下,在其雷鸣般的吼声中依然清晰可闻。此便如高亢激昂的古筝中,夹杂着呜呜箫鸣,虽低沉而不绝,又如松涛阵阵,亦难掩小鸟啾啾。
双方便以这样的一高一低,一激昂一柔和的两种声音对抗起来,此情形便如一只苍鹰与一只青雀儿在空中扑翅厮杀。它们一个古朴怪异有如诅咒,一个琅琅宛似咏叹,既泾渭分明地相互对冲,又莫名地和鸣,让人听得激荡不已,似一只耳朵里金鼓齐鸣,一只耳朵里清音杳杳,仿佛脑海要被翻搅得迸裂开了一般。
那二人在吟唱之时,又刻意地用上了“御”字术。“御”之一艺即指御敌,也指驾驭之道。儒家执掌国政,当然讲求心术及用人之道,若无权谋,又何谈驾驭。但这只是其一,驾驭之道还包括对其它种类的控制,不仅指人。就如四灵宫天生就能驱使万兽一样,儒家亦有其手段,巫教能够驱灵役鬼,也便由此而来,他们两家本渊源甚深。
那些鬼灵精怪们夹在他们的中间,甚是痛苦,似两边都在召唤它们,不由挣扎不已。不过这些鬼物精怪们毕竟是由勾家三兄弟祭炼甚久,起始时在那二人的“书”之道、“乐”之道及“御”之道三道并施之下,但觉一股不可抗力驱使得它们不得不从,但时间一久,便在勾家三兄弟的力争中恢复了本性,向那二人冲了过来。
那二人叫苦不迭,情知以他两人之力终非这三人之敌,即便有气运加身,也只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而已。于是一边射箭挥书,一边一改之前的低吟,而声转清越,响遏行云,可裂金石,似在大声斥责,期图将声音远远地传开,突破这三人的包围,而被路过的众人听到了后赶来施援。这里已近鸡鸣寺,想必路过的高手不少。
那三人何尝不知道他们的用意,当下着紧攻击,以在众人知晓之前拿下这二人。便在此时,蓦听得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几位何故在此打斗?何不给小僧一个薄面,就此罢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