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战国大司马

第99章:新营新制

    几日后,阳文君赵豹为蒙仲所率信卫新建的军营,便在邯郸城东面的「肥邑」一带建成了。

    肥邑,顾名思义,即赵相肥义的封邑。

    当前几日得知蒙仲希望在邯郸附近建造一座军营时,肥义便提出了善意的建议,邀请信卫军在他封邑的东北方向靠近漳河的位置建造营寨,并笑称“可以顺便保护他的封邑”。

    得到军营建成的消息后,蒙仲先请见了阳文君赵豹,然后在赵豹的带领下,一同去巡视了新军营的情况。

    新军营坐落肥邑的东北侧,在“s”形漳河的西侧,附近有不少树林,还有两座矮丘,地形颇为复杂,很适合用来训练士卒——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蒙仲接受了赵相肥义的善意,将新营定在了这里。

    据赵豹所介绍,这座军营暂时只建造了主营,规模在千人左右,总共动用了五千名役夫。

    但据蒙仲目测,这座营寨的规模却远远不止千人,原因就在于赵豹在主营旁还建造了辅营——那是用来安顿“编外人员”的。

    所谓的编外人员,即指一支军队所属的编外杂兵,这些虽然称作兵但实则与民夫没什么两样的编外杂兵,平日里将负责军营上下的所需与杂事,比如运粮、做饭、种菜,甚至是垦田。

    在中原,但凡驻扎在偏远地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在编制内的士卒安心训练,而编外兵卒则负责编内士卒的一切所需。

    据赵豹所说,这大概是接近一比一的比例,就拿蒙仲的信卫来说,五百名信卫的编制,大约可以得到五百名左右的编外杂兵,这些杂兵一般都是由服役的赵人组成,但也会由少量充军的刑徒来补充,区别在于服役的赵人在满了服役期限后就能离开,而刑徒则会一直留在军中,除非逃亡或者死亡。

    “多谢阳文君,多谢肥相。”

    在巡视过新落成的军营后,蒙仲颇为感激地对阳文君赵豹说道。

    虽然彼此的政治立场有些不同,但不能否认,阳文君赵豹其实并不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难以相与——当然,这仅仅只是蒙仲的观点。

    “无需客气,老夫也想看看,你小子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

    说到这里,阳文君赵豹斜睨着打量了蒙仲几眼,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你小子……真打算训练一批‘赵武卒’么?”

    “君侯是觉得在下不自量力?”蒙仲笑着反问道,其实他近两日也听说了一些消息,比如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都不认为他能办到,正等着瞧他的笑话。

    对此其实蒙仲是很纳闷的:您两位真的闲到这种地步了么?

    “呵。”

    在听了蒙仲的话后,阳文君赵豹摇摇头说道:“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其实并非不能效仿……”

    的确,虽说吴起是名将,但他训练的魏武卒,难道就真的不能复制吗?

    连赵主父这等雄主都不能效仿?

    事实并非如此。

    还记得乐毅在前几日所说,魏武卒的根基,乃是魏国对于武卒的特殊待遇——魏国明文规定,只要是被选入武卒的百姓家庭,整户都能免除税收;倘若是战死的武卒,其亲属每年还能得到国家拨给的抚恤,直到家中的男丁成人。

    正是因为这套优厚的抚恤政策,才使得魏武卒在战场毫无后顾之忧。

    可这条优厚抚恤政策的背后是什么?那是魏国的经济因此被拖累,被越来越多的“武卒户”所拖累,要命的是魏国又不敢收回对魏武卒的优厚待遇。

    是故,包括赵国在内,其他中原国家并非不能复制魏武卒——哪怕达不到吴起时期的魏武卒,七八成至少也能办得到吧?可为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复制魏武卒呢?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武卒制度”的弊端。

    当然了,似今日蒙仲这般,弄五百名士卒效仿魏武卒,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下既然受命为赵主父训练一支近卫,自然也希望训练一支出色些的。”蒙仲笼统地回答道。

    阳文君赵豹上下打量了几眼蒙仲,最后点点头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回到赵豹的军营后,蒙仲告辞了前者,与乐毅一行人带着率下五百名士卒,搬到了他们的新军营。

    正当信卫士卒们在新营内整顿住处时,蒙仲将乐毅、蒙遂、蒙虎等一干小伙伴召到了帅所,与他们商量军中职官的问题。

    军职,天下各国皆有不同,虽然大抵都出自《周礼》,但也少许的不同,且容易出现混乱。

    因此,蒙仲便按照鹖冠子的「天曲日术」,重新规划了军中的编制: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屯,设屯长;二屯为一卒,设卒长(百人将),五卒刚好五百人。

    即采取「五二制」,蒙仲认为这样最简单易记。

    对此,乐毅等人并没有什么意见。

    在确定了五二制作为军中编制后,接下来即要选出五名卒长。

    不过在此之前,蒙仲点了乐毅、蒙遂二人担任他的辅佐,毕竟信卫的待遇,还需要他出面与赵相肥义等赵国的重臣商谈,当他不在军中的时候,乐毅、蒙遂将代替他训练士卒。

    对于乐毅出任「佐军司马」,诸小伙伴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乐毅的祖上出过乐羊、乐舒、乐池等当世名将,且乐毅自由便熟读兵法;至于蒙遂,诸小伙伴就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毕竟彼此关系亲近。

    于是乎,就剩下武婴、蒙虎、华虎、穆武、向缭、乐进、乐续七人,他们将争夺五个卒长之位。

    至于争夺的标准,那自然就是武力呗。

    “我退出。”

    向缭率先表示退出争夺,毕竟他在一干人当中,并不以武艺见长。

    见此,蒙仲便对向缭说道:“阿缭,那你就掌军需吧。”

    所谓军需,即后勤官,即统率那五百名“编外杂兵”的长官,平日里需负责的事物非常繁多,蒙仲认为脑筋灵活的向缭自然能够胜任。

    “交给我吧。”向缭耸耸肩接受了。

    于是乎,还多出一人。

    看了眼沉默不语的武婴,又看了看摩拳擦掌的蒙虎、华虎、穆武三人,乐进、乐续兄弟对视一眼,旋即,乐续也退出了。

    乐续亦有自知之明,知道若比拼武艺,他根本不是武婴、蒙虎、华虎、穆武四人的对手,索性就主动退出。

    见此,蒙仲便任命他为军备官,负责军中器械的保管、维护、修缮等等。

    在向缭、乐续二人退出的情况下,武婴、蒙虎、华虎、穆武、乐进五人,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军中的五名卒长。

    在商量完毕后,蒙仲召集了率下的五百名信卫,在这些士卒面前任命了诸小伙伴。

    不得不说,在蒙仲一干等人当中,目前就只有蒙仲有些威信,其余乐毅、蒙遂、武婴等人,那五百名士卒对他们并没有多少敬意,这也难怪,毕竟这些士卒基本上都在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谁会心甘情愿听命于一群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呢?

    就算是蒙仲,也是凭着他的口才,凭着他「营门立木」的手段,以及赵主父赏赐的五千枚布币以及种种承诺,才勉强让这五百名士卒听从他的命令。

    “先设法取得士卒们的信任吧。”

    蒙仲对武婴、蒙虎、华虎、穆武、乐进五名卒长说道,毕竟他们五人其实最关键,只有让士卒们对他们服气了,乐毅、蒙遂二人的训练才能更加顺利地展开。

    十月二十三日,信卫军在这座新营,开始了首日的操练。

    操练的项目很简单,仍然是对于体能的加强训练,说白了仍是让士卒们每名抗一根圆木在营外跑步。

    而在此期间,蒙仲则带着向缭返回邯郸,与赵相肥义商量信卫军的日需饮食、以及粮饷方面的问题。

    不得不说,对于蒙仲提出的“顿顿食有肉”的要求,肥义也是感到颇为头疼。

    虽然肥义可以理解蒙仲——毕竟蒙仲想要训练出一支精兵,在那般严格的训练下,让士卒们每顿吃肉这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营养跟不上体能消耗,但问题是这样的开销实在不小,更别说蒙仲还要索要额外的粮饷。

    肥义私底下算了算,若按照蒙仲的要求,养活五百名信卫军的开销,或许能养活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

    不过考虑到信卫乃是赵主父的近卫,肥义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蒙仲留下向缭与肥义商量具体的章程,比如几日一次运输粮草等等的问题,而蒙仲自己,则返回了军营。

    而让蒙仲颇感意外的是,待等他回到军营后,却发现鹖冠子竟坐在他的帅帐内等他。

    “仅前辈一人吗?庞煖兄呢?”

    在见礼时,蒙仲好奇地询问鹖冠子道。

    鹖冠子闻言笑着说道:“赵主父命庞煖掌训一支军队,庞煖前往任职去了。”

    平心而论,对此蒙仲早早就有所预料。

    因为在他看来,一心想要重新栽培亲信势力的赵主父,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率下五百名信卫身上,肯定也会任命其他人训练新军。

    但即便明知如此,蒙仲心中仍难免有些失望。

    不过待转念想到,赵主父一系的实力越强,赵宋关系就越稳固,蒙仲心中的那些失望便顿时烟消云散了。

    他笑着对鹖冠子说道:“这么说,我信卫未来的竞争对手,就是庞煖兄训练的新军了?”

    “哈哈哈。”

    鹖冠子笑而不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