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五章 六司衙门
五月初五,招摇城。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秦王府以及六曹衙门的动迁事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中各处选定了落脚点。
选定的宅院要么本身就是郡衙名下的产业,要么是被查抄家族空出来的宅子或者家产,都是地点极佳的所在。
一些动作快的官吏,甚至连新家都找好了。
新的秦王府选在东城区。
府邸原主人正是显赫一时的孙家,整片宅子占地超过五百亩。
前招摇郡守孙兆林被太虚子杀死,好歹也算英勇就义,奈何孙家后人着实不争气,为了活命,恬不知耻地跟太虚宗沆瀣一气。
太虚宗为了拉拢城中世家,也正需要孙家这一招牌,两者一拍即合。在太虚宗入驻招摇城之后,孙家俨然成了太虚宗的马前卒。
真是丢尽了孙兆林的脸。
随着招摇城光复,孙家人倒也知趣,知道留下来很难有活路,非常光棍地跟着太虚宗突围了。
至于最后有多少人活下来了,就不是乾元要操心的了。
战后,陆炳率领黑衣卫又对孙家旁支残余清洗了一遍,诺大的宅子自然也就空了出来。
因为地段极佳,规模又大,被圈为秦王府。
日前,秦王府正在改造中。
说是改造,其实主要就是对前门、正院进行一番改造,以匹配乾元的秦王规格,至于其他宅院只需收拾一下,即可入住。
再就是藏书楼、内库等一些机要之地,要重新部署。
乾元本就不是讲究之人,让人收拾好一间院子,日前已经搬进去住了。
新的书房中,忠叔正在向乾元汇报,吏曹拟定的六曹衙门升格方案以及知府衙门改制方案,以便展开后续工作。
所谓升格,其实就是将六曹衙门升格为六司衙门,司下设曹,曹下设科,形成司、曹、科三级管理机制。
吏曹升格为吏部司,下设吏曹、司封曹、司勋曹以及考功曹。
礼曹升格为殿中司,下设仪制曹、祠祭曹、外联曹、教育曹以及医卫曹。
兵曹升格为五兵司,下设兵曹、参谋曹、战备曹、军情曹以及军法处,直属机构兵甲司、武库等。
户曹升格为度支司,下设户曹、民政曹、财税曹、商业曹以及招商科。
刑曹升格为都官司,下设治安曹、提刑曹以及典狱曹。
工曹升格为田曹司,下设营缮曹、屯田曹、水利曹、匠作曹、工业曹以及地矿科,直属机构工业研究所。
一司主官为大夫,次之为郎中。
比如刘洪,就由礼曹郎中擢升为殿中司大夫,官至正四品;礼曹员外郎苏秦,擢升为殿中司郎中,官至从四品。
一曹主官为员外郎,一科主官为主事。
随着此番六曹衙门升格,等于给衙门里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吏来了一次集体升职,可谓有荣于焉。
这就是跟着一个新兴势力的好处了,提拔的快。
跟着就是知府衙门的调整。
鉴于秦王府已经统摄全郡,无暇再点对点地管理县城,决定给予知府衙门实质管辖权,准其设立吏曹、礼曹等六曹机构,跟六司衙门一一对应。
其规模,可参照之前的六曹衙门。
于此同时,县衙六房也统一更名为六科。
如此,就在郡、府、县三级衙门,组建起层级清晰、职责稳定的“科层制”官僚机构,一改之前的模糊机制。
所谓科层制,即上下一致、部门分工。
科层制治理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存在一个上下一致的“条条”,而在横向结构中存在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块块”,两者之间构成复杂的矩阵结构。
即所谓的条块治理。
科层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应对常规事务时有极高的效率,各部门和各级衙门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既有效率,也可互相制约。
当然,科层制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由“条块分割”而引起的官僚主义。
但就目前而言,这已经是最先进的体制了。
听完忠叔汇报,乾元满意点头,可见忠叔是真花了心思的,道:“吏部司的方案我大致同意,只提一点要求。”
“殿下请讲。”
忠叔松了口气,总算不负重托。
乾元道:“堂庭府的核心是招摇城,招摇城又是中枢要害之地,是否可以考虑撤销堂庭府编制,将堂庭府知府改为招摇城城守?”
乾元这么做,是要在制度上确立招摇城的核心地位。
“可以。”
提升招摇城的地位,其实就是在变相抬高秦王府的地位,让其脱离普通郡的范畴,隐隐将招摇郡类比为一个独立小王国。
忠叔又怎会不答应?!
“关于招摇城城守以及杻阳府知府人选,还请殿下示下。”忠叔趁机道。
招摇城还好,毕竟有乾元坐镇。
杻阳府就有些急了,前任知府乃太虚宗门人,死在乱军之中。
过去的一个月,杻阳府都处在群龙无首状态,急需新任知府到位,去稳住民心,尽快让杻阳府走上正轨。
再者,杻阳府又跟昆吾郡接壤,太虚宗在此地依旧有着一些影响,尽早任命知府,也能尽早展开肃清工作。
关于官吏调整,乾元心中早有腹稿。
原猨翼府知府裴矩调任招摇城城守,原猨翼府同知刘坤一,擢升为猨翼府知府,算是顺序接班。
裴矩、李卫、苏辙三位知府中,无论是能力才干,还是威望经验,裴矩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甚至就是在修道天赋上,裴矩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就在前不久,裴矩成功突破出窍期瓶颈,顺利迈入引气期,成为封地第三位引气期修士,更是第一位担任实职文官的引气期修士。
就连早早突破至出窍后期的忠叔,都落后裴矩一步。
由裴矩接任招摇城城守一职,可谓水到渠成。
至于刘坤一,在猨翼府划入乾元辖下之前,刘坤一就已经担任了五年的猨翼府同知,对猨翼府的情况极其熟悉。
加上这两年干的也不错,乾元顺势就将刘坤一提拔。
至于杻阳府知府一职,则由原白壁县令陶渊明升任。
相比李卫、苏辙等召唤文官,陶渊明的才干确实要差一些,但是这几年,陶渊明在白壁县令任上很是做了一些事,一扫之前给乾元留下的“隐士”印象。
虽然开拓不足,但守成有余。
相比李卫等人,陶渊明也不是没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更适应修士身份,是跟禹余天大环境最契合的存在。
这让陶渊明在处置跟修士、灵商、灵农等相关事务时,非常得心应手。
因此,考虑再三之后,乾元还是决定提拔自己人,将陶渊明放到杻阳府知府任上历练一番。
至于招摇城下辖四县以及杻阳府下辖诸县的县令人选,乾元已经不再准备干预,由吏部司推荐、考察、任命。
乾元相信忠叔能搞定。
说起来,忠叔执掌封地人事也已有四五年时间,经过此番历练,早已完成蜕变,洗去身上王府管家的痕迹,成了一名官场巨擘。
是真的海阔天空。
加之忠叔一手主导封地吏员选拔考试,门生遍布封地各部门,一手主导官吏考核清查,实在是一位既让人仰慕,又让人忌惮的存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秦王府以及六曹衙门的动迁事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中各处选定了落脚点。
选定的宅院要么本身就是郡衙名下的产业,要么是被查抄家族空出来的宅子或者家产,都是地点极佳的所在。
一些动作快的官吏,甚至连新家都找好了。
新的秦王府选在东城区。
府邸原主人正是显赫一时的孙家,整片宅子占地超过五百亩。
前招摇郡守孙兆林被太虚子杀死,好歹也算英勇就义,奈何孙家后人着实不争气,为了活命,恬不知耻地跟太虚宗沆瀣一气。
太虚宗为了拉拢城中世家,也正需要孙家这一招牌,两者一拍即合。在太虚宗入驻招摇城之后,孙家俨然成了太虚宗的马前卒。
真是丢尽了孙兆林的脸。
随着招摇城光复,孙家人倒也知趣,知道留下来很难有活路,非常光棍地跟着太虚宗突围了。
至于最后有多少人活下来了,就不是乾元要操心的了。
战后,陆炳率领黑衣卫又对孙家旁支残余清洗了一遍,诺大的宅子自然也就空了出来。
因为地段极佳,规模又大,被圈为秦王府。
日前,秦王府正在改造中。
说是改造,其实主要就是对前门、正院进行一番改造,以匹配乾元的秦王规格,至于其他宅院只需收拾一下,即可入住。
再就是藏书楼、内库等一些机要之地,要重新部署。
乾元本就不是讲究之人,让人收拾好一间院子,日前已经搬进去住了。
新的书房中,忠叔正在向乾元汇报,吏曹拟定的六曹衙门升格方案以及知府衙门改制方案,以便展开后续工作。
所谓升格,其实就是将六曹衙门升格为六司衙门,司下设曹,曹下设科,形成司、曹、科三级管理机制。
吏曹升格为吏部司,下设吏曹、司封曹、司勋曹以及考功曹。
礼曹升格为殿中司,下设仪制曹、祠祭曹、外联曹、教育曹以及医卫曹。
兵曹升格为五兵司,下设兵曹、参谋曹、战备曹、军情曹以及军法处,直属机构兵甲司、武库等。
户曹升格为度支司,下设户曹、民政曹、财税曹、商业曹以及招商科。
刑曹升格为都官司,下设治安曹、提刑曹以及典狱曹。
工曹升格为田曹司,下设营缮曹、屯田曹、水利曹、匠作曹、工业曹以及地矿科,直属机构工业研究所。
一司主官为大夫,次之为郎中。
比如刘洪,就由礼曹郎中擢升为殿中司大夫,官至正四品;礼曹员外郎苏秦,擢升为殿中司郎中,官至从四品。
一曹主官为员外郎,一科主官为主事。
随着此番六曹衙门升格,等于给衙门里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吏来了一次集体升职,可谓有荣于焉。
这就是跟着一个新兴势力的好处了,提拔的快。
跟着就是知府衙门的调整。
鉴于秦王府已经统摄全郡,无暇再点对点地管理县城,决定给予知府衙门实质管辖权,准其设立吏曹、礼曹等六曹机构,跟六司衙门一一对应。
其规模,可参照之前的六曹衙门。
于此同时,县衙六房也统一更名为六科。
如此,就在郡、府、县三级衙门,组建起层级清晰、职责稳定的“科层制”官僚机构,一改之前的模糊机制。
所谓科层制,即上下一致、部门分工。
科层制治理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存在一个上下一致的“条条”,而在横向结构中存在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块块”,两者之间构成复杂的矩阵结构。
即所谓的条块治理。
科层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应对常规事务时有极高的效率,各部门和各级衙门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既有效率,也可互相制约。
当然,科层制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由“条块分割”而引起的官僚主义。
但就目前而言,这已经是最先进的体制了。
听完忠叔汇报,乾元满意点头,可见忠叔是真花了心思的,道:“吏部司的方案我大致同意,只提一点要求。”
“殿下请讲。”
忠叔松了口气,总算不负重托。
乾元道:“堂庭府的核心是招摇城,招摇城又是中枢要害之地,是否可以考虑撤销堂庭府编制,将堂庭府知府改为招摇城城守?”
乾元这么做,是要在制度上确立招摇城的核心地位。
“可以。”
提升招摇城的地位,其实就是在变相抬高秦王府的地位,让其脱离普通郡的范畴,隐隐将招摇郡类比为一个独立小王国。
忠叔又怎会不答应?!
“关于招摇城城守以及杻阳府知府人选,还请殿下示下。”忠叔趁机道。
招摇城还好,毕竟有乾元坐镇。
杻阳府就有些急了,前任知府乃太虚宗门人,死在乱军之中。
过去的一个月,杻阳府都处在群龙无首状态,急需新任知府到位,去稳住民心,尽快让杻阳府走上正轨。
再者,杻阳府又跟昆吾郡接壤,太虚宗在此地依旧有着一些影响,尽早任命知府,也能尽早展开肃清工作。
关于官吏调整,乾元心中早有腹稿。
原猨翼府知府裴矩调任招摇城城守,原猨翼府同知刘坤一,擢升为猨翼府知府,算是顺序接班。
裴矩、李卫、苏辙三位知府中,无论是能力才干,还是威望经验,裴矩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甚至就是在修道天赋上,裴矩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就在前不久,裴矩成功突破出窍期瓶颈,顺利迈入引气期,成为封地第三位引气期修士,更是第一位担任实职文官的引气期修士。
就连早早突破至出窍后期的忠叔,都落后裴矩一步。
由裴矩接任招摇城城守一职,可谓水到渠成。
至于刘坤一,在猨翼府划入乾元辖下之前,刘坤一就已经担任了五年的猨翼府同知,对猨翼府的情况极其熟悉。
加上这两年干的也不错,乾元顺势就将刘坤一提拔。
至于杻阳府知府一职,则由原白壁县令陶渊明升任。
相比李卫、苏辙等召唤文官,陶渊明的才干确实要差一些,但是这几年,陶渊明在白壁县令任上很是做了一些事,一扫之前给乾元留下的“隐士”印象。
虽然开拓不足,但守成有余。
相比李卫等人,陶渊明也不是没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更适应修士身份,是跟禹余天大环境最契合的存在。
这让陶渊明在处置跟修士、灵商、灵农等相关事务时,非常得心应手。
因此,考虑再三之后,乾元还是决定提拔自己人,将陶渊明放到杻阳府知府任上历练一番。
至于招摇城下辖四县以及杻阳府下辖诸县的县令人选,乾元已经不再准备干预,由吏部司推荐、考察、任命。
乾元相信忠叔能搞定。
说起来,忠叔执掌封地人事也已有四五年时间,经过此番历练,早已完成蜕变,洗去身上王府管家的痕迹,成了一名官场巨擘。
是真的海阔天空。
加之忠叔一手主导封地吏员选拔考试,门生遍布封地各部门,一手主导官吏考核清查,实在是一位既让人仰慕,又让人忌惮的存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