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封赏
此时薛宝钗听到伏寿问起她们这个,她便记起秦真的话,于是,她说道:
“奴婢们对以前的事情,都是不怎么记得。只知道忽然就来到了这里。看到董卓老贼,独霸朝政,义愤填膺,这才是想着将他诛杀,还朝政于陛下。眼下的事情,奴婢们虽然记得清楚。但是过去,却实在记不起来。”
伏寿听了,无可如何。
这事,实在透着古怪。
但是,伏寿对此事,疑是疑,却是不惊。
人家虽然来路不明,但是,帮了皇帝多大的忙?建立了多大的功劳?
这个,皇家不能抹杀。
没有他们,皇帝现在能有这样的荣耀?只怕他是一直要在董卓的威压之下,难以挺直腰杆。
她们是对皇帝有恩的,不会威胁到皇帝。皇家得善待她们。
不然,谁知道他们皇家,是否会因此受到什么责罚?
这些事,真的很难说。
伏寿虽然对薛宝钗这样的回答,心有疑虑。
但是,对她们,倒是不敢有恶意。
这个时候,皇家也是要小心谨慎,不可肆意妄为。
“这么说起来,姐姐们的事迹,倒是很有传奇色彩了,真是让人感佩!”
伏寿是说道。
……
……
“我们,只怕……皇家还是会心有疑虑的呀!”
在皇宫里面聊了那么一阵,薛宝钗回到了潇湘宫。
见到秦真,她是这么说道。
潇湘宫本来也是皇宫,秦真他们这些人,本来不是宫里人,按理不应该还住在这里。
但是她们身份特殊,而且,建有大功。皇帝这时候又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对秦真她们,又不敢轻慢。
所以,仍然是让他们先住在这里,然后,慢慢地想办法,再给她们妥善的安排。
反正无论怎样,对秦真她们,皇帝是不敢有一丝的疏忽的。
重建皇权的时候,如果秦真能给皇帝一些很好的建议,刘协本来也愿意将秦真带在身边。
但是,秦真自己能力有限,抓不住这个机会。
如此,皇帝还能如何?
“算了,我们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来到这里,最初面临的问题,是怎么保全自己,让自己生存下去。现在,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而且,荣华富贵,也少不了。”
“这样,我们还要求什么?其它的,随缘吧!倒是董卓的那些败兵,现在都是怎么样了?”
秦真是随便地回答了薛宝钗的话题,然后他又问起了他要贾探春史湘云她们去做的事。
薛宝钗说道:“三丫头做这些事,倒是还有一些手段。董卓贮存的财宝钱粮,现在都是我们接手了,他手下残破的一万多亲军,现在也是被我们安抚招编了下来。有了董卓的钱粮,那些大兵们,只不过是要混口饭吃,跟谁不一样?”
“况且我们手里,早已经有了董卓的几千军兵,这些人如有不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还看到别人都是已经归顺了我们,他们为什么还要顽抗呢?”
“因此,除了一些特别顽劣的,其他人都是已经被我们整编了。这些顽劣的,当然也已经被我们处置。现在我们手里。可是有近一万五千人呢!”
一万五千人,这力量可是也不小了。秦真心里暗自思忖。
“有了这些人马,我们就可以和皇帝做交换了。所以,现在,我们就只要等待就好。等待皇帝给我们荣华富贵。”
秦真是对薛宝钗说道。
对秦真他们这些人来说,这一个结果,已经是很好了。他们最初的理想,也不过就是在这个时代,能够生存。
但是现在,他们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还能活得很好,这样的结果,还不好吗?他们还有什么可不满的?
薛宝钗听到秦真如此说,点头默然。她们好像的确,未来一片光明啊!
她们现在只要等待,看皇帝会对他们怎么封赏吧!
皇帝重新登基的大典,在董卓被诛后第七天,举行了。操办这一切的重臣,是董承,王允那些人。
他们这些人,是朝中的老臣,对这一套天子程仪,门清。
所有的皇家礼节,祭祀程序,他们都是如数家珍,繁琐的一套礼仪下来,能把人弄得头晕。
秦真本来对这些也不懂,看着也觉得繁冗。这些事情,不让他参与,他还有点谢天谢地的感觉。
然后就是封赏惩罚。对于这次事件,有功的人员,都要进行封赏。对秦真来说,这才是重头戏。
其实对朝廷来说,皇帝祭天,昭告天下,皇帝要重掌大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对秦真来说,自己会受到怎么样的封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皇帝家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多关心?
“义民秦真,忠肝义胆,值此奸臣当道,虎狼塞途之际,奋袂而起,扫除奸佞,廓清宇宙。复兴皇室,居功至伟。特此赐封镇国公,邑万户,永受皇恩,世代不替。”
皇帝就在议事殿上,群臣之前,封了秦真一个镇国公!
秦真当时可是连董卓都是给他镇住了的。封秦真镇国公,当之无愧。
皇帝也有让秦真继续镇国之意。
这个时候,皇室衰败,势力微薄,也是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继续镇住国家,这才能够保持皇权的威望。
“义民贾氏,时代书香,忠义两全,值此危难之际,奋不顾身,为皇家驱除虎虏,以妇人之身,立此不世之功,特赐封贾门王氏荣国公,邑万户。永世不替,世受皇恩。”
贾家那边,也封了一个公侯。
因为伏寿这个时候,也搞清楚了,秦真和薛宝钗她们,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秦真只是贾家的……宾客。
但是秦真功劳大,当然也要封赏。所以给了秦真一个镇国公。
但是在汉朝,封王封侯,其实都是封地的。比如韩信,先是齐王,后来是淮阴侯,都是以地名封侯。
封镇国公,没有先例。
但是没有先例,并不是问题。秦真这种事,没有先例,不也是出现了?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微小改变的。
就是汉承秦制,难道一成不变?东汉和西汉的制度,难道都一成不变?
微小的改变,是在所难免的。
“奴婢们对以前的事情,都是不怎么记得。只知道忽然就来到了这里。看到董卓老贼,独霸朝政,义愤填膺,这才是想着将他诛杀,还朝政于陛下。眼下的事情,奴婢们虽然记得清楚。但是过去,却实在记不起来。”
伏寿听了,无可如何。
这事,实在透着古怪。
但是,伏寿对此事,疑是疑,却是不惊。
人家虽然来路不明,但是,帮了皇帝多大的忙?建立了多大的功劳?
这个,皇家不能抹杀。
没有他们,皇帝现在能有这样的荣耀?只怕他是一直要在董卓的威压之下,难以挺直腰杆。
她们是对皇帝有恩的,不会威胁到皇帝。皇家得善待她们。
不然,谁知道他们皇家,是否会因此受到什么责罚?
这些事,真的很难说。
伏寿虽然对薛宝钗这样的回答,心有疑虑。
但是,对她们,倒是不敢有恶意。
这个时候,皇家也是要小心谨慎,不可肆意妄为。
“这么说起来,姐姐们的事迹,倒是很有传奇色彩了,真是让人感佩!”
伏寿是说道。
……
……
“我们,只怕……皇家还是会心有疑虑的呀!”
在皇宫里面聊了那么一阵,薛宝钗回到了潇湘宫。
见到秦真,她是这么说道。
潇湘宫本来也是皇宫,秦真他们这些人,本来不是宫里人,按理不应该还住在这里。
但是她们身份特殊,而且,建有大功。皇帝这时候又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对秦真她们,又不敢轻慢。
所以,仍然是让他们先住在这里,然后,慢慢地想办法,再给她们妥善的安排。
反正无论怎样,对秦真她们,皇帝是不敢有一丝的疏忽的。
重建皇权的时候,如果秦真能给皇帝一些很好的建议,刘协本来也愿意将秦真带在身边。
但是,秦真自己能力有限,抓不住这个机会。
如此,皇帝还能如何?
“算了,我们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来到这里,最初面临的问题,是怎么保全自己,让自己生存下去。现在,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而且,荣华富贵,也少不了。”
“这样,我们还要求什么?其它的,随缘吧!倒是董卓的那些败兵,现在都是怎么样了?”
秦真是随便地回答了薛宝钗的话题,然后他又问起了他要贾探春史湘云她们去做的事。
薛宝钗说道:“三丫头做这些事,倒是还有一些手段。董卓贮存的财宝钱粮,现在都是我们接手了,他手下残破的一万多亲军,现在也是被我们安抚招编了下来。有了董卓的钱粮,那些大兵们,只不过是要混口饭吃,跟谁不一样?”
“况且我们手里,早已经有了董卓的几千军兵,这些人如有不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还看到别人都是已经归顺了我们,他们为什么还要顽抗呢?”
“因此,除了一些特别顽劣的,其他人都是已经被我们整编了。这些顽劣的,当然也已经被我们处置。现在我们手里。可是有近一万五千人呢!”
一万五千人,这力量可是也不小了。秦真心里暗自思忖。
“有了这些人马,我们就可以和皇帝做交换了。所以,现在,我们就只要等待就好。等待皇帝给我们荣华富贵。”
秦真是对薛宝钗说道。
对秦真他们这些人来说,这一个结果,已经是很好了。他们最初的理想,也不过就是在这个时代,能够生存。
但是现在,他们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还能活得很好,这样的结果,还不好吗?他们还有什么可不满的?
薛宝钗听到秦真如此说,点头默然。她们好像的确,未来一片光明啊!
她们现在只要等待,看皇帝会对他们怎么封赏吧!
皇帝重新登基的大典,在董卓被诛后第七天,举行了。操办这一切的重臣,是董承,王允那些人。
他们这些人,是朝中的老臣,对这一套天子程仪,门清。
所有的皇家礼节,祭祀程序,他们都是如数家珍,繁琐的一套礼仪下来,能把人弄得头晕。
秦真本来对这些也不懂,看着也觉得繁冗。这些事情,不让他参与,他还有点谢天谢地的感觉。
然后就是封赏惩罚。对于这次事件,有功的人员,都要进行封赏。对秦真来说,这才是重头戏。
其实对朝廷来说,皇帝祭天,昭告天下,皇帝要重掌大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对秦真来说,自己会受到怎么样的封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皇帝家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多关心?
“义民秦真,忠肝义胆,值此奸臣当道,虎狼塞途之际,奋袂而起,扫除奸佞,廓清宇宙。复兴皇室,居功至伟。特此赐封镇国公,邑万户,永受皇恩,世代不替。”
皇帝就在议事殿上,群臣之前,封了秦真一个镇国公!
秦真当时可是连董卓都是给他镇住了的。封秦真镇国公,当之无愧。
皇帝也有让秦真继续镇国之意。
这个时候,皇室衰败,势力微薄,也是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继续镇住国家,这才能够保持皇权的威望。
“义民贾氏,时代书香,忠义两全,值此危难之际,奋不顾身,为皇家驱除虎虏,以妇人之身,立此不世之功,特赐封贾门王氏荣国公,邑万户。永世不替,世受皇恩。”
贾家那边,也封了一个公侯。
因为伏寿这个时候,也搞清楚了,秦真和薛宝钗她们,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秦真只是贾家的……宾客。
但是秦真功劳大,当然也要封赏。所以给了秦真一个镇国公。
但是在汉朝,封王封侯,其实都是封地的。比如韩信,先是齐王,后来是淮阴侯,都是以地名封侯。
封镇国公,没有先例。
但是没有先例,并不是问题。秦真这种事,没有先例,不也是出现了?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微小改变的。
就是汉承秦制,难道一成不变?东汉和西汉的制度,难道都一成不变?
微小的改变,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