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那刘伯安果然名不虚传啊,我等费尽心力也没能解决的叛乱,他却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若天下间都是这等官吏,只怕也就不复当前的乱世了吧…”马背上,管亥有些赞叹的道。
跟离开青州时相比,管亥的身上明显多出了许多变化。身上多出了许多条伤疤,其中一条甚至就在咽喉的位置,哪怕只是稍微深上那么一丁点,都有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也不奇怪,管亥的武艺毕竟只是一流的水准,距离赵云七进七出的水平还差了老远,何况乌桓人也绝非一般鱼腩。
其实又何止是管亥,如孙观、周仓等也同样多有受创,甚至就连太史慈也是如此…
“到不奇怪,那刘伯安在幽州本就很有贤名,尤其是对乌桓等外族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先前若不是朝廷把他调离了幽州,只怕这次的乌桓之乱也不会爆发,如今这人回了幽州,又答应不会追究叛逆者,那些乌桓人自然也就老实了…”稍微抓紧了一些马缰,严绍笑着答道。
对刘虞此人,虽然还未见过面,他却是很有好感的,毕竟无论是谁都会喜欢这么一个正直贤明的好官。
孙观看了过来,好奇道。“如此说来,要是刘伯安一直坐镇幽州,岂不是北方便再无忧虑了?”
严绍沉吟了一下,而后摇头道。“你想多了,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天底下也就只有一个刘伯安而已。要说那刘伯安的确值得尊重,一番作为之下,幽州也算是国泰民安,就连那些外族也都十分老实,可是说到底这种怀柔之策是长久不了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要是刘伯安死了,那些外族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他们会感念刘伯安的恩德,却未必会感念他的继任者,最为要紧的是,那些胡人都居住在塞北的苦寒之地,你觉得他们可能会不渴望南边的花花世界吗?”
严绍曾经去过内蒙,深知那里的情况。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回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总算明白为什么那帮游牧民族总是喜欢着往南边跑了’,那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这么一个时代?
“这么说来,岂不是北方永不得安宁?”太史慈有些诧异。
“到也不是,若是某一天我等能如汉武一般,横扫漠北,将那茫茫草原纳为己有,则再也不需担心北方的问题了…”
只是在这么一个时代,想要把那么大一个草原吞并下来,又谈何容易?
毕竟再也没有人比严绍更清楚,北方的那个草原究竟有多么的庞大。
停了严绍的一番话,众人都沉思了起来,不过大军却没有停止,而是依旧沿着道路,朝着青州的方向前行。
既然幽州的乌桓已经被刘伯安安抚住,冀州的乌桓人当然也没有理由继续停留,纷纷北上返回幽州。失去了对手,青州军也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冀州,因此不过休整了两三日,严绍便向贾琮告辞。
对此贾琮并不意外,而且私底下也有些赞同。毕竟万余青州军在冀州的消耗,几乎全部都是由冀州方面提供的。尽管冀州算是天下有数的大州,可是先后被黄巾、乌桓人折腾了这么一番,说实在的也是有些底气不足。
于是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严绍便带着贾琮之前允诺的报酬离开了冀州,踏上了返回青州的道路。沿途或有盗匪之类的,但是看着开拔而来的大军,远远的就已经避开了。
“说来,我也有好久没有见到张宁跟貂蝉了,也不知道她们两个现在如何了。还有那个陆烟儿,那个女人有些不太简单呢,也不知道先前她帮我这么一下子,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就在这时,一骑突然远远奔来。
“报!”
看着那骑士满脸汗水的样子,严绍心中微微一动。“何事?如此惊慌失措。”
“报使君,洛阳传来消息,陛下驾崩了!”或许是因为说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那个骑士甚至就连嗓音都有些嘶哑起来。
“什么?!”听到这话,严绍脸色顿时一变,他身后的众将也都面面相窥。
——————————分割线——————————
即便是在汉代历史上,汉灵帝刘宏也是需要被重重留下一笔的。
因为尽管汉王朝的衰弱已经成为事实,但真正让汉王朝彻底衰亡的,却是这个安于享乐的皇帝。
甚至就连诸葛亮也曾在出师表中评价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刘宏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刘宏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
刘宏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他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和赵忠便成了刘宏宠信的宦官,刘宏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
除了亲近于宦官外,刘宏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官职明码标价的皇帝。
官职者,国家之名器也。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即便是很腐败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操作之,然而刘宏却干的明目张胆。
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如此荒诞的行为,汉王朝会亡于他的手中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
甚至就连董卓也曾经道:“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就连董卓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寻常士人百姓?
可惜的是,正当许多人庆幸着一个昏聩皇帝的离去时,他们却不知道...
假如黄巾之乱算是一道开胃菜,那么灵帝的死便象征着乱世的降临…
跟离开青州时相比,管亥的身上明显多出了许多变化。身上多出了许多条伤疤,其中一条甚至就在咽喉的位置,哪怕只是稍微深上那么一丁点,都有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也不奇怪,管亥的武艺毕竟只是一流的水准,距离赵云七进七出的水平还差了老远,何况乌桓人也绝非一般鱼腩。
其实又何止是管亥,如孙观、周仓等也同样多有受创,甚至就连太史慈也是如此…
“到不奇怪,那刘伯安在幽州本就很有贤名,尤其是对乌桓等外族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先前若不是朝廷把他调离了幽州,只怕这次的乌桓之乱也不会爆发,如今这人回了幽州,又答应不会追究叛逆者,那些乌桓人自然也就老实了…”稍微抓紧了一些马缰,严绍笑着答道。
对刘虞此人,虽然还未见过面,他却是很有好感的,毕竟无论是谁都会喜欢这么一个正直贤明的好官。
孙观看了过来,好奇道。“如此说来,要是刘伯安一直坐镇幽州,岂不是北方便再无忧虑了?”
严绍沉吟了一下,而后摇头道。“你想多了,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天底下也就只有一个刘伯安而已。要说那刘伯安的确值得尊重,一番作为之下,幽州也算是国泰民安,就连那些外族也都十分老实,可是说到底这种怀柔之策是长久不了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要是刘伯安死了,那些外族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他们会感念刘伯安的恩德,却未必会感念他的继任者,最为要紧的是,那些胡人都居住在塞北的苦寒之地,你觉得他们可能会不渴望南边的花花世界吗?”
严绍曾经去过内蒙,深知那里的情况。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回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总算明白为什么那帮游牧民族总是喜欢着往南边跑了’,那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这么一个时代?
“这么说来,岂不是北方永不得安宁?”太史慈有些诧异。
“到也不是,若是某一天我等能如汉武一般,横扫漠北,将那茫茫草原纳为己有,则再也不需担心北方的问题了…”
只是在这么一个时代,想要把那么大一个草原吞并下来,又谈何容易?
毕竟再也没有人比严绍更清楚,北方的那个草原究竟有多么的庞大。
停了严绍的一番话,众人都沉思了起来,不过大军却没有停止,而是依旧沿着道路,朝着青州的方向前行。
既然幽州的乌桓已经被刘伯安安抚住,冀州的乌桓人当然也没有理由继续停留,纷纷北上返回幽州。失去了对手,青州军也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冀州,因此不过休整了两三日,严绍便向贾琮告辞。
对此贾琮并不意外,而且私底下也有些赞同。毕竟万余青州军在冀州的消耗,几乎全部都是由冀州方面提供的。尽管冀州算是天下有数的大州,可是先后被黄巾、乌桓人折腾了这么一番,说实在的也是有些底气不足。
于是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严绍便带着贾琮之前允诺的报酬离开了冀州,踏上了返回青州的道路。沿途或有盗匪之类的,但是看着开拔而来的大军,远远的就已经避开了。
“说来,我也有好久没有见到张宁跟貂蝉了,也不知道她们两个现在如何了。还有那个陆烟儿,那个女人有些不太简单呢,也不知道先前她帮我这么一下子,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就在这时,一骑突然远远奔来。
“报!”
看着那骑士满脸汗水的样子,严绍心中微微一动。“何事?如此惊慌失措。”
“报使君,洛阳传来消息,陛下驾崩了!”或许是因为说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那个骑士甚至就连嗓音都有些嘶哑起来。
“什么?!”听到这话,严绍脸色顿时一变,他身后的众将也都面面相窥。
——————————分割线——————————
即便是在汉代历史上,汉灵帝刘宏也是需要被重重留下一笔的。
因为尽管汉王朝的衰弱已经成为事实,但真正让汉王朝彻底衰亡的,却是这个安于享乐的皇帝。
甚至就连诸葛亮也曾在出师表中评价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刘宏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刘宏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
刘宏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他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和赵忠便成了刘宏宠信的宦官,刘宏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
除了亲近于宦官外,刘宏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官职明码标价的皇帝。
官职者,国家之名器也。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即便是很腐败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操作之,然而刘宏却干的明目张胆。
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如此荒诞的行为,汉王朝会亡于他的手中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
甚至就连董卓也曾经道:“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就连董卓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寻常士人百姓?
可惜的是,正当许多人庆幸着一个昏聩皇帝的离去时,他们却不知道...
假如黄巾之乱算是一道开胃菜,那么灵帝的死便象征着乱世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