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妙莲新生
“千翎东渐,照见雾浓,万峰毫立,伶仃客松。(读看 看小说网请记住我们的网址)苍龙沐白,嶙峋骨拥,鳌头何年,卧樵老翁……”
迷迷糊糊中,耳畔有个声音不高不低地在吟唱着,似乎带着他做了一个说长不长的迷梦,洗涤着那初醒时尚且浑浊的思绪。
初冬里的午后,阳光很是温和,叫人恹恹欲睡,但它还是很耐心地分开了青年的眼睑。身下牛车铺着层厚厚的茅草,调皮得轻微颠簸着,令他好没精神。眼神游移到身侧的一剑一弓一枪,熟稔的感觉令他好似抓到了什么,待他一一抚过,却是发现脑海里一贫如洗,就像丢掉了许多重要的物事,翻寻而不得。身上几处包扎的伤口隐隐作着痛,更是叫他莫名其妙。
“老先生,您这是哼的哪里的曲子呀?听着怪是舒服的,要不怎得说你们城里人就是有料呢?”前头赶着牛车的是个皮肤黝黑的憨厚农家汉子,长久务农的身体磨得很是壮实,一举一动里皆都带着朴实劲,叫人不得不心生好感。
“唔,此曲名为《卧松云》,也就是老朽家乡小曲罢了,可惜老朽这两嗓子,可不比你们年轻人咯。”
闻声寻去,青年才发现自己身后正端坐着一位白袍银发的老者,见他面无老纹,也猜不出年纪来。两人眼神一接触,对方投来善意的笑容。不知为何,青年对这老者颇有好感,然而搜遍脑海也不能得其名。苦笑着摇了摇头,青年起身朝着老者颔首作揖,满腹疑问期望他能为自己解答。
才想自报家门却连自己名姓都唤不上来,一股莫名的惊惧油然而生,在脑海里无声地蔓延开来。()狠狠地揉按着自己的脑袋,原先刚到嘴边的问候也变成了一句句自问——我叫什么?却是久久不能自已。
青年的举动似乎没能让老者感到诧异,只听他淡淡道:“经过一番恶战,尚能见到今日的太阳已是庆幸,只是你受伤过重,一时失去些记忆也属正常,加以时日好好调理自然能回复如初的。”顿了顿,似又用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低语了句,“怕只怕做个明白人未必就能高兴得起来呵。”
平静的言语在此刻无疑让青年视为黑夜明灯,以至于后面一句根本没能听进耳朵。青年虽然激动,却不知哪来的沉稳抑制了自己扑将上去扯住老者的冲动,紧了紧拳头里的茅草,他满是希冀地盯着老者,恭恭敬敬又是一揖:“敢问老丈是否知晓小子身份,小子叫甚名姓,来从何处,又为何什么也记不得了?”一时激动,竟有些语无伦次。
摇了摇头,老者从行囊里取出两个面饼及一壶水,递到少年膝盖上,却没回答他的问题:“嘿嘿,你都昏睡了五天五夜了,肚子也该饿坏了吧,来,先吃点东西再说。”
适才被满脑子的疑问弄得手足无措,却是没甚知觉,此刻被老者这么一提起,顿觉胃里空空,胸背相贴,头晕脑旋。尴尬的面色一闪而过,便自接过面饼细嚼起来,却仍不舍把目光从老者身上移开。
老者看在眼里也只是淡淡一笑,兀自收整着宽袖,望向远处农田里忙碌的身影,方始缓缓道来:“数天前,汉将石勒同陈留太守王瓒一战吃了个大败仗。那日,老朽碰巧路经仓垣,偶然将你从城外狼籍中救起。只晓得你经由晋汉两家一场恶战,险些送了命,对于你的出身,老朽却是半点不知啊。”说着话,老者的眼皮不禁意的一颤,把头转了开去。
满是希冀的心随着老者平静的言语也冷淡了下来,人说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美味,此刻面饼嚼在嘴里却不知为何那么不是滋味。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出了奇得平静,嘴角虽是稍显苦涩,半晌,却又释然地呼出一口浊气:“如此,便当轮回一世吧。不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倒也活个逍遥自在。”这些话不知道怎么就说了出口,亦没料到自己哪来的如许洒脱?说着又向老者一揖,“既然小子一条性命仰仗老丈所救,恩同再造,还请老丈赐个名姓,如此小子也算在这世间有个身份。”
不料青年竟是如此豁达,老者倒也吃了一惊,想来他天性沉稳坚韧,却是无法随着记忆而丢却的。思虑稍许,老者指着天外,笑道:“这也好办,你瞧,耀而无光,是为归藏;草木连天,便作无疆。就叫翟莲吧,你看如何?”
“归藏?无疆?翟莲,翟莲。”青年低声念叨了两遍,剑眉微舒,称谢道,“翟莲谢过老丈赐名之恩。适才失态,还望见谅。却未请教老丈如何称呼?”
老者习惯地一捋寸长的白须,道:“老朽姓岑名楼,你就唤我作岑老吧。”
“岑老。”算是正式打过招呼,也不知道再说什么,青年又把眼神投向远天。面上时而淡然,时而惆怅,谁也不知道他再想些什么。
倒是老者颇有深意地看着青年,有意无意地问起:“不知小哥今后有甚打算?”
闻言,青年愣了愣,茫茫天涯不知归处,便是有心找寻自己身世,却苦于没有半点头绪,若说去往老者所说的仓垣问信,却也未必能言祸福。心道,既然改头换面未尝不是天意,莫如不问旧因、一切随缘便是。
摇了摇头,青年随口答道:“盼望如岑老所言,有朝一日恢复旧识,再寻出生不迟,只是此刻我也不知有何去处可往。”这话听来萧条却也洒脱,说到去处却是犯了难,顿了顿又道,“不知岑老从甚营生,可否收容小子些许时日,予些差事,舍一口饭吃?但无他求。”
老者眼角颇有笑意,暗许此子心性绝佳,点了点头,很爽快得答应了下来:“老朽在南山(古时,称秦岭为南山)一隅有处居所,在那里数百口聚作一村,名唤‘百草谷’,大伙儿都颇有些艺业,如若愿意,正好与你见识见识。”
青年正自品味着老者话里意思,忽闻前头汉子高声道:“老先生,那前面就是咱‘青石庄’啦,再往前约摸**里地就是那郿县了。”
看了看近在咫尺的青石庄,老者眯眼眺望起郿县方向,地平线上是一片苍凉,偶有低坡隆起,尚不能阻隔视线。抬手额顶,看了看日头,估摸着傍晚前还能赶到郿县。
老者笑着朝那汉子一揖:“多谢牛老弟送咱这程,若不是你的牛车,我老人家这两条老腿怕是早走不动道咯。那么,咱们就在这分道扬镳了吧。再次多谢多谢。”
青年也向那汉子颔首一笑,算是谢过,便当先跳下牛车去搀扶老者。自始至终,三件兵器都在其无意间珍而重之地收在了身侧,偶尔抚过,仿佛茫然尽去,眼里竟是多了几分坚定。
迷迷糊糊中,耳畔有个声音不高不低地在吟唱着,似乎带着他做了一个说长不长的迷梦,洗涤着那初醒时尚且浑浊的思绪。
初冬里的午后,阳光很是温和,叫人恹恹欲睡,但它还是很耐心地分开了青年的眼睑。身下牛车铺着层厚厚的茅草,调皮得轻微颠簸着,令他好没精神。眼神游移到身侧的一剑一弓一枪,熟稔的感觉令他好似抓到了什么,待他一一抚过,却是发现脑海里一贫如洗,就像丢掉了许多重要的物事,翻寻而不得。身上几处包扎的伤口隐隐作着痛,更是叫他莫名其妙。
“老先生,您这是哼的哪里的曲子呀?听着怪是舒服的,要不怎得说你们城里人就是有料呢?”前头赶着牛车的是个皮肤黝黑的憨厚农家汉子,长久务农的身体磨得很是壮实,一举一动里皆都带着朴实劲,叫人不得不心生好感。
“唔,此曲名为《卧松云》,也就是老朽家乡小曲罢了,可惜老朽这两嗓子,可不比你们年轻人咯。”
闻声寻去,青年才发现自己身后正端坐着一位白袍银发的老者,见他面无老纹,也猜不出年纪来。两人眼神一接触,对方投来善意的笑容。不知为何,青年对这老者颇有好感,然而搜遍脑海也不能得其名。苦笑着摇了摇头,青年起身朝着老者颔首作揖,满腹疑问期望他能为自己解答。
才想自报家门却连自己名姓都唤不上来,一股莫名的惊惧油然而生,在脑海里无声地蔓延开来。()狠狠地揉按着自己的脑袋,原先刚到嘴边的问候也变成了一句句自问——我叫什么?却是久久不能自已。
青年的举动似乎没能让老者感到诧异,只听他淡淡道:“经过一番恶战,尚能见到今日的太阳已是庆幸,只是你受伤过重,一时失去些记忆也属正常,加以时日好好调理自然能回复如初的。”顿了顿,似又用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低语了句,“怕只怕做个明白人未必就能高兴得起来呵。”
平静的言语在此刻无疑让青年视为黑夜明灯,以至于后面一句根本没能听进耳朵。青年虽然激动,却不知哪来的沉稳抑制了自己扑将上去扯住老者的冲动,紧了紧拳头里的茅草,他满是希冀地盯着老者,恭恭敬敬又是一揖:“敢问老丈是否知晓小子身份,小子叫甚名姓,来从何处,又为何什么也记不得了?”一时激动,竟有些语无伦次。
摇了摇头,老者从行囊里取出两个面饼及一壶水,递到少年膝盖上,却没回答他的问题:“嘿嘿,你都昏睡了五天五夜了,肚子也该饿坏了吧,来,先吃点东西再说。”
适才被满脑子的疑问弄得手足无措,却是没甚知觉,此刻被老者这么一提起,顿觉胃里空空,胸背相贴,头晕脑旋。尴尬的面色一闪而过,便自接过面饼细嚼起来,却仍不舍把目光从老者身上移开。
老者看在眼里也只是淡淡一笑,兀自收整着宽袖,望向远处农田里忙碌的身影,方始缓缓道来:“数天前,汉将石勒同陈留太守王瓒一战吃了个大败仗。那日,老朽碰巧路经仓垣,偶然将你从城外狼籍中救起。只晓得你经由晋汉两家一场恶战,险些送了命,对于你的出身,老朽却是半点不知啊。”说着话,老者的眼皮不禁意的一颤,把头转了开去。
满是希冀的心随着老者平静的言语也冷淡了下来,人说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美味,此刻面饼嚼在嘴里却不知为何那么不是滋味。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出了奇得平静,嘴角虽是稍显苦涩,半晌,却又释然地呼出一口浊气:“如此,便当轮回一世吧。不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倒也活个逍遥自在。”这些话不知道怎么就说了出口,亦没料到自己哪来的如许洒脱?说着又向老者一揖,“既然小子一条性命仰仗老丈所救,恩同再造,还请老丈赐个名姓,如此小子也算在这世间有个身份。”
不料青年竟是如此豁达,老者倒也吃了一惊,想来他天性沉稳坚韧,却是无法随着记忆而丢却的。思虑稍许,老者指着天外,笑道:“这也好办,你瞧,耀而无光,是为归藏;草木连天,便作无疆。就叫翟莲吧,你看如何?”
“归藏?无疆?翟莲,翟莲。”青年低声念叨了两遍,剑眉微舒,称谢道,“翟莲谢过老丈赐名之恩。适才失态,还望见谅。却未请教老丈如何称呼?”
老者习惯地一捋寸长的白须,道:“老朽姓岑名楼,你就唤我作岑老吧。”
“岑老。”算是正式打过招呼,也不知道再说什么,青年又把眼神投向远天。面上时而淡然,时而惆怅,谁也不知道他再想些什么。
倒是老者颇有深意地看着青年,有意无意地问起:“不知小哥今后有甚打算?”
闻言,青年愣了愣,茫茫天涯不知归处,便是有心找寻自己身世,却苦于没有半点头绪,若说去往老者所说的仓垣问信,却也未必能言祸福。心道,既然改头换面未尝不是天意,莫如不问旧因、一切随缘便是。
摇了摇头,青年随口答道:“盼望如岑老所言,有朝一日恢复旧识,再寻出生不迟,只是此刻我也不知有何去处可往。”这话听来萧条却也洒脱,说到去处却是犯了难,顿了顿又道,“不知岑老从甚营生,可否收容小子些许时日,予些差事,舍一口饭吃?但无他求。”
老者眼角颇有笑意,暗许此子心性绝佳,点了点头,很爽快得答应了下来:“老朽在南山(古时,称秦岭为南山)一隅有处居所,在那里数百口聚作一村,名唤‘百草谷’,大伙儿都颇有些艺业,如若愿意,正好与你见识见识。”
青年正自品味着老者话里意思,忽闻前头汉子高声道:“老先生,那前面就是咱‘青石庄’啦,再往前约摸**里地就是那郿县了。”
看了看近在咫尺的青石庄,老者眯眼眺望起郿县方向,地平线上是一片苍凉,偶有低坡隆起,尚不能阻隔视线。抬手额顶,看了看日头,估摸着傍晚前还能赶到郿县。
老者笑着朝那汉子一揖:“多谢牛老弟送咱这程,若不是你的牛车,我老人家这两条老腿怕是早走不动道咯。那么,咱们就在这分道扬镳了吧。再次多谢多谢。”
青年也向那汉子颔首一笑,算是谢过,便当先跳下牛车去搀扶老者。自始至终,三件兵器都在其无意间珍而重之地收在了身侧,偶尔抚过,仿佛茫然尽去,眼里竟是多了几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