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 北征吕布(四)
第164北征吕布(四)诸葛瑾的心思
观今日中国局势:黄河南北,曹操、袁绍,构隙结怨;淮河南北,吕布、袁术,貌合神离;巫山左右,刘璋、刘表,固守本州,可谓群雄各有所图。():。
江淮之间,原有袁术、孙策两位枭雄,袁术强势入主寿春;孙策讨定江东,各有军威。尤其,彼时袁术羁縻孙策,合二为一,破击刘繇,称霸江淮,渐有一统南中国之象。
然则,建安二年下邳、蕲阳两战,袁术根底瞬间输尽,今日虽未败亡,亦无有前途。正如汉家衰弱而有中原诸侯遍野一样,适逢袁术大厦将倾,江淮郡县主官也是各有所谋,或是趁机攫取利益,或是有意取代袁术,称雄扬州。
江淮势力驳杂,但是能入目者,仅有四支:刘繇旧部,虽败不亡,可谓其一;庐江刘勋,宗室勋望,可谓其二;江东孙策,军威称雄,可谓其三;广陵陈登,依托徐土,可谓其四。四人之中,孙策最强,刘勋其次,陈登再次,刘繇旧部最弱。倘若历史不变,自然是孙策东征西讨,一一破击其他三股势力,统一扬州,继承袁术事业。
孰料,就在江淮新旧势力剧烈动荡之际,萧言却横空出世,以八百里巢湖之力,东联陈登,西迫刘勋,南拒孙策,北败袁术,俨然孤秀,为人惊叹。
建安二年时,无数群雄视巢湖为湖匪,与昔日郑宝、张多、许幹、陈策等山贼同属一类,虽是一股势力,但是不成气候,早晚被人讨灭。待建安三年,面临南北威压,萧言率巢湖万名战兵,绝地死战,先入合肥,再陷成德,未几又趁孙策遇刺,横扫江北,兼并大半淮南郡时,无数人连连吸气,不敢置信巢湖竟有这般实力。
以诸葛瑾为例。
合肥城陷时,诸葛瑾念及保全继母、妻子性命,才因陈登之名,勉强暂留巢湖。当时,诸葛瑾根本没有常住巢湖心思,日夜盘算的是如何才能安全逃脱巢湖,或暂避江东,辛苦度日;或远走荆州,投归叔父诸葛玄。哪知,巢湖兵才陷合肥数日,旋即有成德大捷,一夜击溃袁术三万雄兵,间接促使陈简上山为贼。不仅如此,而后袁术三攻合肥而不得,更是令诸葛瑾冷吸一口气,觉察到巢湖不凡,决不可以寻常山贼湖匪相待。()
当然,也只是不可以湖匪相待而已。
诸葛瑾虽然高看巢湖,却认为巢湖事业已至顶峰,到此为止,而后难再继续发展。
不过,因看好萧言才华,因感谢萧言提镌之情,诸葛瑾前时努力推动萧言娶妻袁茉儿,使萧言以萧氏后裔身份,以袁氏女婿身份,融入士族高门。彼时,诸葛瑾口口声声说是结好袁氏,进而往依袁绍,但是诸葛瑾却知,只要有袁氏女婿这层身份在,将来无论孙策称霸江淮,还是陈登、刘勋乃至于刘繇旧部,都会乐意接受巢湖投降,进而接纳萧言,并以袁茉儿身份,安抚袁氏门徒。有这层婚姻保护,只要萧言略知进退,放弃军权,便可一生无忧。
可是,诸葛瑾万万没有想到,孙策总攻巢湖之前,竟然突兀遇刺芜湖,生死不知。孙策刚刚弱冠,唯赖数年征伐,才能赢得人望,他那四位更加年幼的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孙朗,能否安稳继承江东三郡?他们能否折服孙策旧时部属?不说诸葛瑾,怕是孙权本人此时也是惴惴不安。
江淮新旧两强,旧强袁术,众叛亲离,败亡可期;新强孙策,遇刺巢湖,即将崩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江淮无主,英雄诚其时。
与刘勋、陈登、华歆相比,脚踏巢湖七县的萧言,显然更有王霸之象。
尤其,诸葛瑾身在巢湖之中,晓得无论是偷袭成德,还是追逐韩当,巢湖三军非但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反而更因招降纳叛,变得更加强大。外人欺负巢湖初得江北四县,只会碰一头钉子,成为继袁术、孙策后的第三位牺牲品。
大好形势下,诸葛瑾情绪激动:校尉拔我于寒微,今日岂不正是结草衔环之时?
于是,诸葛瑾斟酌一番,一反太史慈、楚永言辞,谋划一条新路,建议萧言北征吕布。只是,诸葛瑾口中说萧言北伐,可安稳巢湖,可立业巢湖,可攫取名望,可结好袁绍,但是诸葛瑾真正所谋,除却兼并袁术之余,还有另外两事。
其一,分化江东。
孙策遇刺,江东不稳,但是三郡军力依旧强盛,非是巢湖能够硬抗。如若巢湖仓猝进击,不仅难以入主江东,反有可能被江东战兵击退,好似前时韩当一路,便曾连续击退萧言追击,直至韩当渡江南归时,才因地势不利被萧言成功偷袭。
韩当一部尚且如此,莫说孙策其他六万步骑。当然,江东军力虽强,诸葛瑾却也不惧:群龙无首,必将内争自残。只要江东动乱,巢湖大可拉一派打一派,招降纳叛,缓缓图谋三郡。
巢湖如欲图谋三郡,江东必先自乱。
因欲使江东自乱,巢湖不可莽撞进击,避免兵败江南,以致使得孙权、孙贲或者其他人,凭借击败巢湖勋功,收揽七万步骑军心,荣登高位。巢湖不渡江,孙权、孙贲亦不敢在缺少水军情况下,来巢湖刷军功。孙权、孙贲等人,刷不来军功,他们便很难真正控制江东七万雄兵。
因为巢湖水军强横,江东三郡虽有七万雄兵,如今却也忧心巢湖来袭。好似韩当,昔日督率步骑一万,之所以不敢固守对战,原因一则是忧心孙策性命,二则是惧怕巢湖水军封锁长江。
因为忧心巢湖,七万雄兵共有一敌,虽然彼此内争,却也必须维持形势一统,才能稳守长江南岸。此种气氛下,萧言如果抽调千数战兵,远离巢湖,北征吕布,宣布没有进取江东心思,江东诸位大将必然长缓一口气,继而开始争权夺利,或是巴结新主,或是投诚他将,或是滋生异心,使三郡不稳定的政局,趋于更加不稳定,进而使得孙策旧时部将迅速分化。
待孙策部将彼此纠缠不清,便是巢湖兼并江东三郡之时。
其二,连横广陵。
巢湖势单,又处四战之地,须有盟友才能安心攻略他地。江左三郡是未来首要攻略之地,不可联盟;庐江刘勋才疏志高,无法联盟;江夏黄祖、豫章华歆,离巢湖太远,联盟无益。比较来,比较去,唯有广陵陈登,才是巢湖联盟最佳人选。
首先,陈登性格骄傲,眼中只存豪杰,轻贱余类,没有君王能容天下事的气度。性格如此,任凭陈登如何厉害,也只能是一时之杰,终不能成就霸业。有这层因素在,巢湖联盟广陵,一则无虑陈登收买巢湖人心,二则无虑陈登反客为主。
再次,巢湖、广陵各有一半江北,唯有彼此联盟,才能完全切断三郡水路。巢湖初建,人员乏缺,联盟广陵遏制孙策,远远优于攻取广陵,拉长战线,独自一人相抗江东数万步骑。
最后,诸葛瑾觉得萧言自有气度,豪杰面前不丧气,流民面前不倨傲,巢湖与广陵联兵,北征吕布,不管未来胜负如何,只有利无有害。北征吕布失败,广陵未来孤居江淮之间,只能依附巢湖求存;北征吕布胜利,巢湖北府兵攫取无数声威之余,又可因萧言不倨傲性格,收揽广陵郡人心,架空陈登。
分化江东、连横广陵、兼并袁术,诸葛瑾不动声色替巢湖布局江淮。
站在诸葛瑾角度来看,萧言北征吕布,利在巢湖万世,哪能容得犹豫。至于萧言所担心的曹操啊,归顺啊,诏书啊,诸葛瑾全没放在心上:汉末黄巾反叛,拒今已有十四年,天下诸侯四起,谁还曾百分之百执行朝廷旨令?
诸葛瑾虽然与太史慈、楚永意见不同,但是他们心思一般无二:以巢湖争江淮,未来袁绍胜,还是曹操胜,全都先放一边。
诸葛瑾话里话外两层意思,萧言有些听明白,有些没听明白,但是从诸葛瑾肆无忌惮的言辞之中,萧言却清晰感受到诸葛瑾的激昂态度。
立足巢湖,谋取江淮,进而观望黄淮战局……这是军阀行径!
体会到诸人心意之后,萧言迟疑了。
是继续归顺曹操,还是举旗自立,继承东吴意志,与曹操、刘备一争雄雌?
军阀之路,有进无退,数数汉末各路军阀,可有谁败而不亡?
且不论公孙瓒、刘表、袁术、袁绍等人悲剧,只说张绣、张鲁两人。
前者犹犹豫豫投降曹操,待攻略袁绍势力完毕,张绣立即“从征乌桓于柳城,未至,甍”。
后者且惧且恐投降曹操,待曹操接收汉中完毕,张鲁立即“次年,羽化,葬邺城东”。
你要信曹操是好人,自然是张绣、张鲁时运不济;你要怀疑曹操人品,敢不冷吸一口气,感慨曹操杀人于无形?
信时一切都好,不信时,问题可就大咯!
观今日中国局势:黄河南北,曹操、袁绍,构隙结怨;淮河南北,吕布、袁术,貌合神离;巫山左右,刘璋、刘表,固守本州,可谓群雄各有所图。():。
江淮之间,原有袁术、孙策两位枭雄,袁术强势入主寿春;孙策讨定江东,各有军威。尤其,彼时袁术羁縻孙策,合二为一,破击刘繇,称霸江淮,渐有一统南中国之象。
然则,建安二年下邳、蕲阳两战,袁术根底瞬间输尽,今日虽未败亡,亦无有前途。正如汉家衰弱而有中原诸侯遍野一样,适逢袁术大厦将倾,江淮郡县主官也是各有所谋,或是趁机攫取利益,或是有意取代袁术,称雄扬州。
江淮势力驳杂,但是能入目者,仅有四支:刘繇旧部,虽败不亡,可谓其一;庐江刘勋,宗室勋望,可谓其二;江东孙策,军威称雄,可谓其三;广陵陈登,依托徐土,可谓其四。四人之中,孙策最强,刘勋其次,陈登再次,刘繇旧部最弱。倘若历史不变,自然是孙策东征西讨,一一破击其他三股势力,统一扬州,继承袁术事业。
孰料,就在江淮新旧势力剧烈动荡之际,萧言却横空出世,以八百里巢湖之力,东联陈登,西迫刘勋,南拒孙策,北败袁术,俨然孤秀,为人惊叹。
建安二年时,无数群雄视巢湖为湖匪,与昔日郑宝、张多、许幹、陈策等山贼同属一类,虽是一股势力,但是不成气候,早晚被人讨灭。待建安三年,面临南北威压,萧言率巢湖万名战兵,绝地死战,先入合肥,再陷成德,未几又趁孙策遇刺,横扫江北,兼并大半淮南郡时,无数人连连吸气,不敢置信巢湖竟有这般实力。
以诸葛瑾为例。
合肥城陷时,诸葛瑾念及保全继母、妻子性命,才因陈登之名,勉强暂留巢湖。当时,诸葛瑾根本没有常住巢湖心思,日夜盘算的是如何才能安全逃脱巢湖,或暂避江东,辛苦度日;或远走荆州,投归叔父诸葛玄。哪知,巢湖兵才陷合肥数日,旋即有成德大捷,一夜击溃袁术三万雄兵,间接促使陈简上山为贼。不仅如此,而后袁术三攻合肥而不得,更是令诸葛瑾冷吸一口气,觉察到巢湖不凡,决不可以寻常山贼湖匪相待。()
当然,也只是不可以湖匪相待而已。
诸葛瑾虽然高看巢湖,却认为巢湖事业已至顶峰,到此为止,而后难再继续发展。
不过,因看好萧言才华,因感谢萧言提镌之情,诸葛瑾前时努力推动萧言娶妻袁茉儿,使萧言以萧氏后裔身份,以袁氏女婿身份,融入士族高门。彼时,诸葛瑾口口声声说是结好袁氏,进而往依袁绍,但是诸葛瑾却知,只要有袁氏女婿这层身份在,将来无论孙策称霸江淮,还是陈登、刘勋乃至于刘繇旧部,都会乐意接受巢湖投降,进而接纳萧言,并以袁茉儿身份,安抚袁氏门徒。有这层婚姻保护,只要萧言略知进退,放弃军权,便可一生无忧。
可是,诸葛瑾万万没有想到,孙策总攻巢湖之前,竟然突兀遇刺芜湖,生死不知。孙策刚刚弱冠,唯赖数年征伐,才能赢得人望,他那四位更加年幼的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孙朗,能否安稳继承江东三郡?他们能否折服孙策旧时部属?不说诸葛瑾,怕是孙权本人此时也是惴惴不安。
江淮新旧两强,旧强袁术,众叛亲离,败亡可期;新强孙策,遇刺巢湖,即将崩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江淮无主,英雄诚其时。
与刘勋、陈登、华歆相比,脚踏巢湖七县的萧言,显然更有王霸之象。
尤其,诸葛瑾身在巢湖之中,晓得无论是偷袭成德,还是追逐韩当,巢湖三军非但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反而更因招降纳叛,变得更加强大。外人欺负巢湖初得江北四县,只会碰一头钉子,成为继袁术、孙策后的第三位牺牲品。
大好形势下,诸葛瑾情绪激动:校尉拔我于寒微,今日岂不正是结草衔环之时?
于是,诸葛瑾斟酌一番,一反太史慈、楚永言辞,谋划一条新路,建议萧言北征吕布。只是,诸葛瑾口中说萧言北伐,可安稳巢湖,可立业巢湖,可攫取名望,可结好袁绍,但是诸葛瑾真正所谋,除却兼并袁术之余,还有另外两事。
其一,分化江东。
孙策遇刺,江东不稳,但是三郡军力依旧强盛,非是巢湖能够硬抗。如若巢湖仓猝进击,不仅难以入主江东,反有可能被江东战兵击退,好似前时韩当一路,便曾连续击退萧言追击,直至韩当渡江南归时,才因地势不利被萧言成功偷袭。
韩当一部尚且如此,莫说孙策其他六万步骑。当然,江东军力虽强,诸葛瑾却也不惧:群龙无首,必将内争自残。只要江东动乱,巢湖大可拉一派打一派,招降纳叛,缓缓图谋三郡。
巢湖如欲图谋三郡,江东必先自乱。
因欲使江东自乱,巢湖不可莽撞进击,避免兵败江南,以致使得孙权、孙贲或者其他人,凭借击败巢湖勋功,收揽七万步骑军心,荣登高位。巢湖不渡江,孙权、孙贲亦不敢在缺少水军情况下,来巢湖刷军功。孙权、孙贲等人,刷不来军功,他们便很难真正控制江东七万雄兵。
因为巢湖水军强横,江东三郡虽有七万雄兵,如今却也忧心巢湖来袭。好似韩当,昔日督率步骑一万,之所以不敢固守对战,原因一则是忧心孙策性命,二则是惧怕巢湖水军封锁长江。
因为忧心巢湖,七万雄兵共有一敌,虽然彼此内争,却也必须维持形势一统,才能稳守长江南岸。此种气氛下,萧言如果抽调千数战兵,远离巢湖,北征吕布,宣布没有进取江东心思,江东诸位大将必然长缓一口气,继而开始争权夺利,或是巴结新主,或是投诚他将,或是滋生异心,使三郡不稳定的政局,趋于更加不稳定,进而使得孙策旧时部将迅速分化。
待孙策部将彼此纠缠不清,便是巢湖兼并江东三郡之时。
其二,连横广陵。
巢湖势单,又处四战之地,须有盟友才能安心攻略他地。江左三郡是未来首要攻略之地,不可联盟;庐江刘勋才疏志高,无法联盟;江夏黄祖、豫章华歆,离巢湖太远,联盟无益。比较来,比较去,唯有广陵陈登,才是巢湖联盟最佳人选。
首先,陈登性格骄傲,眼中只存豪杰,轻贱余类,没有君王能容天下事的气度。性格如此,任凭陈登如何厉害,也只能是一时之杰,终不能成就霸业。有这层因素在,巢湖联盟广陵,一则无虑陈登收买巢湖人心,二则无虑陈登反客为主。
再次,巢湖、广陵各有一半江北,唯有彼此联盟,才能完全切断三郡水路。巢湖初建,人员乏缺,联盟广陵遏制孙策,远远优于攻取广陵,拉长战线,独自一人相抗江东数万步骑。
最后,诸葛瑾觉得萧言自有气度,豪杰面前不丧气,流民面前不倨傲,巢湖与广陵联兵,北征吕布,不管未来胜负如何,只有利无有害。北征吕布失败,广陵未来孤居江淮之间,只能依附巢湖求存;北征吕布胜利,巢湖北府兵攫取无数声威之余,又可因萧言不倨傲性格,收揽广陵郡人心,架空陈登。
分化江东、连横广陵、兼并袁术,诸葛瑾不动声色替巢湖布局江淮。
站在诸葛瑾角度来看,萧言北征吕布,利在巢湖万世,哪能容得犹豫。至于萧言所担心的曹操啊,归顺啊,诏书啊,诸葛瑾全没放在心上:汉末黄巾反叛,拒今已有十四年,天下诸侯四起,谁还曾百分之百执行朝廷旨令?
诸葛瑾虽然与太史慈、楚永意见不同,但是他们心思一般无二:以巢湖争江淮,未来袁绍胜,还是曹操胜,全都先放一边。
诸葛瑾话里话外两层意思,萧言有些听明白,有些没听明白,但是从诸葛瑾肆无忌惮的言辞之中,萧言却清晰感受到诸葛瑾的激昂态度。
立足巢湖,谋取江淮,进而观望黄淮战局……这是军阀行径!
体会到诸人心意之后,萧言迟疑了。
是继续归顺曹操,还是举旗自立,继承东吴意志,与曹操、刘备一争雄雌?
军阀之路,有进无退,数数汉末各路军阀,可有谁败而不亡?
且不论公孙瓒、刘表、袁术、袁绍等人悲剧,只说张绣、张鲁两人。
前者犹犹豫豫投降曹操,待攻略袁绍势力完毕,张绣立即“从征乌桓于柳城,未至,甍”。
后者且惧且恐投降曹操,待曹操接收汉中完毕,张鲁立即“次年,羽化,葬邺城东”。
你要信曹操是好人,自然是张绣、张鲁时运不济;你要怀疑曹操人品,敢不冷吸一口气,感慨曹操杀人于无形?
信时一切都好,不信时,问题可就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