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周村与染坊
邹平县与周村相邻,趁着天气还好,方华吃完了前两天要来的干粮,休息够后,在路上不禁加快了脚程,终于在第二天的正午时分赶到了这个闻名四方的“天下第一村”。()
周村城里有条商业街,叫跑马道街,街上店铺林立,一个小叫花子沿着墙根儿走着,他抱着肩,脚步很快,东张西望。
他有十五六岁的样子,脸有些脏,不过两只眼睛透着机灵。他上身穿着破棉袄,肩和袖口外露,腰系草绳,下身烂单裤,上面已经有着几个孔,不时地灌进些冷风。
没错,这就是刚刚进入周村城的方华正在游览着这座有名的“旱码头”。
街上人来人往,倒是显露出不少周村的繁华,道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青砖大瓦组成两条灰线直直地向远处延伸,道路两旁还有不少小商小贩摆着摊,有的在不停地招手吆喝,有的在与看货的人上下比划,滔滔不绝的讲着,还有的正为了价钱与客人争得面红耳赤,总之是一副繁荣景象。
方华在街上转悠了一个多时辰,转到了织染街,也许是受前世看过的《大染坊》影响,因此将事业的起步定位于周村的染布行业,于是在周村的纺织街寻找着“通和染坊”的踪影,然而在将织染街来来回回转了三遍之后,方华很郁闷的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通和染坊”,仔细一想也是,电视剧虽然是按照现实改编的,但不可避免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既然,没有“通和染坊”,那就找一家发展潜力大、掌柜的好些的染坊吧。
方华找到几个在城墙根上晒太阳的大爷仔细的询问了周村城现在十八家染坊的情况,再加上路上的口粮也都吃完了,终于向着选中的“刘家染坊”走去。
一个店铺的门头上,匾额隶书“周村刘家染坊”,黑底红字,字迹斑驳。()
方华站在店铺门前,冲着院里打量着,院里的西北角上有着三口大缸,其中两口是满的,盛着黑灰色的染料,而剩下的一口则是空的,似乎是用来备用的。而三四个精壮的小伙子在不停地走来走去,有个手里抱着一匹白布,有两个正在往院里晾布的杆子上挂刚染出来的布,还有个大师傅模样的正站在院中间一手拿着烟袋,一手指挥着三人干活。
突然,从院里窜出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打断了方华,小男孩疑惑的望着方华问道:“你是谁呀,在我家门口干嘛呢?”
“你是掌柜的儿子吧,我想在你们这里做工。你问问掌柜的收不收?”
“爹,爹,有人要上我们家做工。”小孩听完后立马冲着院里大声的喊着。
过了不长时间,刘掌柜的、刘太太以及刚才的大师傅一起走出了院门,打量着一身叫花子服饰的方华。
“你想在我这里做工?”刘掌柜的率先开口。
方华立马回道:“是,掌柜的,收下我吧,我什么活都能干。”
“就你这身板,能干什么重活啊?”
“掌柜的,我能干,我不要工钱,您给口饭吃,给个地方住就行了,我保证把活给您干好了。”方华赶紧保证道。
“他爹,今年买卖好,就多供一个人的饭,就先收下吧。”刘太太也开口了。
刘掌柜的望向旁边的中年大师傅,大师傅眨了几下眼,开口道:“这小子看着挺精神的,能给我帮个手。”
刘掌柜见大师傅也同意了,就对方华说:“行了,收拾收拾,进来吧,记住了,我这不养不干活的人,想偷奸耍滑,趁早给我滚蛋。”
“掌柜的放心,我绝对好好干活,不会让您生气的。”方华由此开始了到这个时代的第一份工作。
清晨,天蒙蒙亮,方华便同另外两个伙计开始拿着扫帚打扫着卫生,而剩下的一个小伙计则打水、烧水,伺候着掌柜的一家和大师傅穿衣、洗脸。
吃过棒子面的饼子,便开始干活。正好四个伙计,俩人一口染缸,方华和另一个二十左右叫蒋三的一口染缸,所做的事便是一人抓着一头的白布,两只手伸进缸里,把布提起来,又淹回去,又提起,不住的来回侵染,让布沾染上染缸中的颜料。而马大师傅则不时地用铁舀子舀起一勺染料,放到亮光下观察,时不时的再加进一点点的固体染料。
到了傍晚,天黑后因为没灯,伙计们便收拾收拾,赶到一个窝棚下挤在一盏煤油灯下吃着晚上的棒子面饼,喝上一碗棒子面糊糊。
因为到了冬天,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伙计们便早早的躺到大炕的被窝里聊天打屁。方华便听着他们说的话以便趁此多多了解一下关于这个时代的信息。
“昨天我去李家送货,李家门口站着几个娘们,真他娘的漂亮啊!”
“哪个李家,几个什么样的娘们儿?”
“还有哪个李家,就是后街李家,那几个娘们都长得挺好看,我将来非要娶个那样的婆娘。”
“就你这熊样,还想娶个好婆娘。李家,那可是咱周村城的大户,你等下辈子投个高门大户再想吧!”
“他娘的,赶我有了钱,我非要娶上四五个婆娘,一天晚上睡一个。”
“你就这么点出息,人家张店城的朱老爷家,那可是咱方圆百里内有名的大户人家,从朱老爷的太太爷那辈起就没有娶过小的,谁不佩服,人家那才叫有本事。”
“你说的是把他家大少爷送到花旗国当洋进士的朱老爷?”
“当然,要不还有哪个朱家。”
“还真是,就连咱周村的县令都是朱老爷的亲家,谁敢小瞧了朱老爷啊。”
方华听到这儿,不禁心里一紧,仔细的听着关于张店朱家的一些传闻。
结果,三人仅仅感叹了两句后便转到了其他的话题上了,方华微微有些遗憾,也不怎么在意,想着以后多关注一下,也许能够用得上。
当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几个伙计也就自觉地闭上了嘴,纷纷往被窝里挤了挤,便闭上眼睛睡觉了,以求尽快恢复耗费了一天的精力。
于是,大炕上的四个人便默契的开始睡觉了。
方华闭着眼睛,在心里默默的想着: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掌柜的不怎么和蔼,大师傅也不怎么坏,如今的染坊生意不错,看情况,掌柜的过段时间还可能再招人,和《大染坊》中描述的太不一样了,也不知道从里面学到的几招有没有用?
当再一个天亮后,小染坊又开始了机械重复的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种平凡的气息流淌在这个小环境中。
方华也在一天天的劳作中健壮起来,虽然吃的不算怎么好,但至少能够吃饱,伴随着每天的劳作,身体也一天天的强壮起来,还不能和壮汉相比,也差不多和正常人相当了。
在一天天的劳作中,时间也一天天的过去了,转眼便跨进了腊月,街上已经有了些年味,卖年货的、裁新衣服的也不断的增加着,这一点从刘家染坊便能看得出来,一个大师傅、四个伙计,掌柜的夫妇也时不时的搭把手,如此才能刚刚将新接的活干完,有些不算紧的活都排到了年后,最近几天刘掌柜一贯冷漠的脸上都不停地浮现着笑容。
虽然活有些累,但是掌柜的开恩,吃食这几天管饱,方华在充足的体力下也还能支持的下来。可是几个伙计天天累得半死,到了晚上连拉呱的时间也没了,吃过晚饭,便一头扎进被窝沉沉的睡过去,直到第二天亮再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周村城里有条商业街,叫跑马道街,街上店铺林立,一个小叫花子沿着墙根儿走着,他抱着肩,脚步很快,东张西望。
他有十五六岁的样子,脸有些脏,不过两只眼睛透着机灵。他上身穿着破棉袄,肩和袖口外露,腰系草绳,下身烂单裤,上面已经有着几个孔,不时地灌进些冷风。
没错,这就是刚刚进入周村城的方华正在游览着这座有名的“旱码头”。
街上人来人往,倒是显露出不少周村的繁华,道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青砖大瓦组成两条灰线直直地向远处延伸,道路两旁还有不少小商小贩摆着摊,有的在不停地招手吆喝,有的在与看货的人上下比划,滔滔不绝的讲着,还有的正为了价钱与客人争得面红耳赤,总之是一副繁荣景象。
方华在街上转悠了一个多时辰,转到了织染街,也许是受前世看过的《大染坊》影响,因此将事业的起步定位于周村的染布行业,于是在周村的纺织街寻找着“通和染坊”的踪影,然而在将织染街来来回回转了三遍之后,方华很郁闷的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通和染坊”,仔细一想也是,电视剧虽然是按照现实改编的,但不可避免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既然,没有“通和染坊”,那就找一家发展潜力大、掌柜的好些的染坊吧。
方华找到几个在城墙根上晒太阳的大爷仔细的询问了周村城现在十八家染坊的情况,再加上路上的口粮也都吃完了,终于向着选中的“刘家染坊”走去。
一个店铺的门头上,匾额隶书“周村刘家染坊”,黑底红字,字迹斑驳。()
方华站在店铺门前,冲着院里打量着,院里的西北角上有着三口大缸,其中两口是满的,盛着黑灰色的染料,而剩下的一口则是空的,似乎是用来备用的。而三四个精壮的小伙子在不停地走来走去,有个手里抱着一匹白布,有两个正在往院里晾布的杆子上挂刚染出来的布,还有个大师傅模样的正站在院中间一手拿着烟袋,一手指挥着三人干活。
突然,从院里窜出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打断了方华,小男孩疑惑的望着方华问道:“你是谁呀,在我家门口干嘛呢?”
“你是掌柜的儿子吧,我想在你们这里做工。你问问掌柜的收不收?”
“爹,爹,有人要上我们家做工。”小孩听完后立马冲着院里大声的喊着。
过了不长时间,刘掌柜的、刘太太以及刚才的大师傅一起走出了院门,打量着一身叫花子服饰的方华。
“你想在我这里做工?”刘掌柜的率先开口。
方华立马回道:“是,掌柜的,收下我吧,我什么活都能干。”
“就你这身板,能干什么重活啊?”
“掌柜的,我能干,我不要工钱,您给口饭吃,给个地方住就行了,我保证把活给您干好了。”方华赶紧保证道。
“他爹,今年买卖好,就多供一个人的饭,就先收下吧。”刘太太也开口了。
刘掌柜的望向旁边的中年大师傅,大师傅眨了几下眼,开口道:“这小子看着挺精神的,能给我帮个手。”
刘掌柜见大师傅也同意了,就对方华说:“行了,收拾收拾,进来吧,记住了,我这不养不干活的人,想偷奸耍滑,趁早给我滚蛋。”
“掌柜的放心,我绝对好好干活,不会让您生气的。”方华由此开始了到这个时代的第一份工作。
清晨,天蒙蒙亮,方华便同另外两个伙计开始拿着扫帚打扫着卫生,而剩下的一个小伙计则打水、烧水,伺候着掌柜的一家和大师傅穿衣、洗脸。
吃过棒子面的饼子,便开始干活。正好四个伙计,俩人一口染缸,方华和另一个二十左右叫蒋三的一口染缸,所做的事便是一人抓着一头的白布,两只手伸进缸里,把布提起来,又淹回去,又提起,不住的来回侵染,让布沾染上染缸中的颜料。而马大师傅则不时地用铁舀子舀起一勺染料,放到亮光下观察,时不时的再加进一点点的固体染料。
到了傍晚,天黑后因为没灯,伙计们便收拾收拾,赶到一个窝棚下挤在一盏煤油灯下吃着晚上的棒子面饼,喝上一碗棒子面糊糊。
因为到了冬天,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伙计们便早早的躺到大炕的被窝里聊天打屁。方华便听着他们说的话以便趁此多多了解一下关于这个时代的信息。
“昨天我去李家送货,李家门口站着几个娘们,真他娘的漂亮啊!”
“哪个李家,几个什么样的娘们儿?”
“还有哪个李家,就是后街李家,那几个娘们都长得挺好看,我将来非要娶个那样的婆娘。”
“就你这熊样,还想娶个好婆娘。李家,那可是咱周村城的大户,你等下辈子投个高门大户再想吧!”
“他娘的,赶我有了钱,我非要娶上四五个婆娘,一天晚上睡一个。”
“你就这么点出息,人家张店城的朱老爷家,那可是咱方圆百里内有名的大户人家,从朱老爷的太太爷那辈起就没有娶过小的,谁不佩服,人家那才叫有本事。”
“你说的是把他家大少爷送到花旗国当洋进士的朱老爷?”
“当然,要不还有哪个朱家。”
“还真是,就连咱周村的县令都是朱老爷的亲家,谁敢小瞧了朱老爷啊。”
方华听到这儿,不禁心里一紧,仔细的听着关于张店朱家的一些传闻。
结果,三人仅仅感叹了两句后便转到了其他的话题上了,方华微微有些遗憾,也不怎么在意,想着以后多关注一下,也许能够用得上。
当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几个伙计也就自觉地闭上了嘴,纷纷往被窝里挤了挤,便闭上眼睛睡觉了,以求尽快恢复耗费了一天的精力。
于是,大炕上的四个人便默契的开始睡觉了。
方华闭着眼睛,在心里默默的想着: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掌柜的不怎么和蔼,大师傅也不怎么坏,如今的染坊生意不错,看情况,掌柜的过段时间还可能再招人,和《大染坊》中描述的太不一样了,也不知道从里面学到的几招有没有用?
当再一个天亮后,小染坊又开始了机械重复的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种平凡的气息流淌在这个小环境中。
方华也在一天天的劳作中健壮起来,虽然吃的不算怎么好,但至少能够吃饱,伴随着每天的劳作,身体也一天天的强壮起来,还不能和壮汉相比,也差不多和正常人相当了。
在一天天的劳作中,时间也一天天的过去了,转眼便跨进了腊月,街上已经有了些年味,卖年货的、裁新衣服的也不断的增加着,这一点从刘家染坊便能看得出来,一个大师傅、四个伙计,掌柜的夫妇也时不时的搭把手,如此才能刚刚将新接的活干完,有些不算紧的活都排到了年后,最近几天刘掌柜一贯冷漠的脸上都不停地浮现着笑容。
虽然活有些累,但是掌柜的开恩,吃食这几天管饱,方华在充足的体力下也还能支持的下来。可是几个伙计天天累得半死,到了晚上连拉呱的时间也没了,吃过晚饭,便一头扎进被窝沉沉的睡过去,直到第二天亮再开始新一天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