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所谓军政兼通
在东北,小陈御驾亲征基本上算是取得了比较圆满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成建制的歼灭了列强的一个整编军。请记住我)而在小陈干的漂亮的同时,被小陈从山西提拔起来的刘光才也是谱写了他军政兼通的传奇。
和小陈之前的喜欢多路铺开,进行声势浩大的变革不同,刘光才采用了低调发展的策略。他到任之后先是拿出官府的库存银请了福州布政司等闽浙两省的六品以上官员大吃了一顿。这使得闽浙两省一开始对这个空降来的总督的戒心大大下降了。而接下来,他开始干活了。
裁撤掉闽浙两省的厘金机构确实不好弄。刘光才使用了很艺术的手法,他进行了区别对待,所有的税厘局(各省的厘金机构的名称不一,福建的叫税厘局)的头头们都得到了优待,发遣散银不说,之前的俸禄还照发。而对于厘金机构的下层小吏,这个刘光才是大笔一挥,少的可怜的遣散银一发就彻底打发了。
看似复杂的问题就这样被刘光才轻松搞定。刘光才推行改革的条件远远不如小陈便利,小陈裁撤掉的那几个省的厘金局基本都是驻有小陈的嫡系部队的。比如山东驻防着第五作战师,(现在应该叫第五军了),河南驻防着鹰翼军,直隶驻防着第四军(前身是第四作战师),湖南则有陈宝箴一手练起来的部队。而刘光才一个空降过来的大员,带来的本部兵马只有数千人。贸然行动的话势必事倍功半,而现在这些税厘局的头头脑脑们已经指挥不动原来的部属了,至于将来嘛,谁规定他一定要长期发给这些头头脑脑们俸禄了?要是小陈知道刘光才的想法的话,肯定会说:真是一脑子农民式的狡猾。(请记住读 看看小说网的网址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遣散银根本就不是从官府的库银中拨出来的。这个刘大总督亲自去拜访了浙江有名的富豪大户张静江的家。那时张静江才二十三岁。双方(刘光才和张静江的父亲)相谈甚欢,最后刘光才断断续续的说自己要裁掉闽浙两省的税厘局,就是资金上暂时有点紧张。向张静江的父亲感叹要是朝廷不拨出专项银两的话自己裁撤税厘局的的计划又要搁置了。
张静江的父亲一听赶紧表示,需要的银两张家和庞家(张静江的外祖父家)一起包了。这搞掉税厘局对于大商人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好事。就这样,刘光才不但顺利地不费一辆银子的完成了小陈下派的改革任务,还和南浔四象(江南家产超过百万两白银的大户人家称为“象”)之一的张家牵上了线。
而更加难得的是,刘光才一个陆军出身的将领,对海军异常地感兴趣。他在从军生涯中,多次看到外国列凭借船坚炮利欺辱我国,这回到了闽浙,隔海望去就是被日本鬼子强占的台湾,他岂会甘心。
于是,刘光才三天两头就往福州船政局那里跑。这可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造船厂,天津的机器制造局到现在生产的海军舰艇还是单纯的潜艇。而这个福州船政局则主要以生产海上军舰为主。
而在海军和造船的问题上,刘光才表现的就不光是聪明,而是胆大了。在中国将德国佬从山东赶出之后,在德国在中国的问题上站在了英法一条船的情况下,刘光才竟然和德国领事谈的不亦乐乎。
参与和德国领事谈判的幕僚认为刘光才简直是不想混了。而刘光才却并不这么认为。首先,刘光才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只有美国一个态度暧昧的伪盟友是不对的,如今的国际社会显然已经从单挑进化到了群殴的时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你一个人一个团队再厉害,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啊。
而德国很显然是比较适合做中国的盟友的。这个后起的工业强国和中国一样想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谋求更大层次的发展。而谁规定盟友之间不能开战了,通过战争让双方更加了解对方的实力,反而使双方能够实际的看待问题。
通过交流,刘光才向德国领事及德国领事背后的威廉皇帝传达这么一个信息,让中国和德国敌对起来是不明智的,这样做只能让英法看笑话。
对德国来说,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可以牵制住俄国,使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的相当一部分力量消耗在亚洲。而中国和英法的矛盾更可以使德国在扩张时可以放开手脚。同时中国的市场对德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同时通过战争,德皇本身已经认识到,自己强力或者联合其他国家征服中华民族并不现实,那样只会消耗自身在英帝国面前本来就单薄的海外力量。而一味的想追回中国在原来的条约中向德国的借款更会使双方所有想要联合的努力化为乌有。作为一个精明严谨而且相当现实的民族来说,德国很快就抛开了曾经对中国敌视的想法,决定扩大两个国家的合作。
而那个对刘光才本人相当忠诚的幕僚所不知道的是,刘光才和德国佬接触交流是没有瞒着小陈的。而小陈本人也乐得刘光才和德国人接触。因为小陈对现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并不是完全放心。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陈宝箴都曾是在地方呼风唤雨的封疆大吏,他们本身就和洋人打得交道多。而在外交方面,完全交给这个小陈的嫡系力量没有渗透进去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让小陈的心还是有些不舒服,天知道什么时候张之洞再搞一个**互保呢?
一个帝王,一个领袖,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所以小陈默许了刘光才和德国人的接触,并对张之洞守口如瓶。
而刘光才和德国人接触的本意就是搞好福州船政厂,建设好海军。于是一批德国造船工业的专家来到了福建,而一批批留学生和考察团也搭载在德国商船上去了德国。天下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得到了商品出口到福建只收百分之三的关税的承诺。
很快刘光才就感觉到了德国专家的带来的红利,这些专家们并不是所谓的坐而论道的顾问,而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亲自动手示范具体的建造流程,亲自画图给中国的技术工人讲解,一个个问题也在这样的合作中被攻克了。
当然刘光才也不是万能的,很快他就享受到了他请来的德国专家劳可司的劈头痛斥。为什么这个轻质钢管的加工不能完全达到规定的误差标准?这样的问题我已经指出两次了,为什么不能认真的对待?刘光才被说的晕头转向的,他也没过英语四六级,就听到这个德国人竹筒倒豆子的一通批评,还好刘光才再请德国专家来之前就找了个京师同文馆毕业的翻译,他们二人好说歹说,把这个德国专家安抚了下来
.随后刘光才就找来了相关参加制造的人员问详情.问了半天,刘光才搞明白了,原来是这三个技工认为这个轻质钢管做的已经够好的了,而德国专家非要达到标准设计规格。
爱生活今天忙完手头的事又去洗了个澡,然后就吃饭,在电脑前查资料码字,今天的更新只能这么多了。我太累了。
和小陈之前的喜欢多路铺开,进行声势浩大的变革不同,刘光才采用了低调发展的策略。他到任之后先是拿出官府的库存银请了福州布政司等闽浙两省的六品以上官员大吃了一顿。这使得闽浙两省一开始对这个空降来的总督的戒心大大下降了。而接下来,他开始干活了。
裁撤掉闽浙两省的厘金机构确实不好弄。刘光才使用了很艺术的手法,他进行了区别对待,所有的税厘局(各省的厘金机构的名称不一,福建的叫税厘局)的头头们都得到了优待,发遣散银不说,之前的俸禄还照发。而对于厘金机构的下层小吏,这个刘光才是大笔一挥,少的可怜的遣散银一发就彻底打发了。
看似复杂的问题就这样被刘光才轻松搞定。刘光才推行改革的条件远远不如小陈便利,小陈裁撤掉的那几个省的厘金局基本都是驻有小陈的嫡系部队的。比如山东驻防着第五作战师,(现在应该叫第五军了),河南驻防着鹰翼军,直隶驻防着第四军(前身是第四作战师),湖南则有陈宝箴一手练起来的部队。而刘光才一个空降过来的大员,带来的本部兵马只有数千人。贸然行动的话势必事倍功半,而现在这些税厘局的头头脑脑们已经指挥不动原来的部属了,至于将来嘛,谁规定他一定要长期发给这些头头脑脑们俸禄了?要是小陈知道刘光才的想法的话,肯定会说:真是一脑子农民式的狡猾。(请记住读 看看小说网的网址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遣散银根本就不是从官府的库银中拨出来的。这个刘大总督亲自去拜访了浙江有名的富豪大户张静江的家。那时张静江才二十三岁。双方(刘光才和张静江的父亲)相谈甚欢,最后刘光才断断续续的说自己要裁掉闽浙两省的税厘局,就是资金上暂时有点紧张。向张静江的父亲感叹要是朝廷不拨出专项银两的话自己裁撤税厘局的的计划又要搁置了。
张静江的父亲一听赶紧表示,需要的银两张家和庞家(张静江的外祖父家)一起包了。这搞掉税厘局对于大商人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好事。就这样,刘光才不但顺利地不费一辆银子的完成了小陈下派的改革任务,还和南浔四象(江南家产超过百万两白银的大户人家称为“象”)之一的张家牵上了线。
而更加难得的是,刘光才一个陆军出身的将领,对海军异常地感兴趣。他在从军生涯中,多次看到外国列凭借船坚炮利欺辱我国,这回到了闽浙,隔海望去就是被日本鬼子强占的台湾,他岂会甘心。
于是,刘光才三天两头就往福州船政局那里跑。这可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造船厂,天津的机器制造局到现在生产的海军舰艇还是单纯的潜艇。而这个福州船政局则主要以生产海上军舰为主。
而在海军和造船的问题上,刘光才表现的就不光是聪明,而是胆大了。在中国将德国佬从山东赶出之后,在德国在中国的问题上站在了英法一条船的情况下,刘光才竟然和德国领事谈的不亦乐乎。
参与和德国领事谈判的幕僚认为刘光才简直是不想混了。而刘光才却并不这么认为。首先,刘光才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只有美国一个态度暧昧的伪盟友是不对的,如今的国际社会显然已经从单挑进化到了群殴的时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你一个人一个团队再厉害,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啊。
而德国很显然是比较适合做中国的盟友的。这个后起的工业强国和中国一样想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谋求更大层次的发展。而谁规定盟友之间不能开战了,通过战争让双方更加了解对方的实力,反而使双方能够实际的看待问题。
通过交流,刘光才向德国领事及德国领事背后的威廉皇帝传达这么一个信息,让中国和德国敌对起来是不明智的,这样做只能让英法看笑话。
对德国来说,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可以牵制住俄国,使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的相当一部分力量消耗在亚洲。而中国和英法的矛盾更可以使德国在扩张时可以放开手脚。同时中国的市场对德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同时通过战争,德皇本身已经认识到,自己强力或者联合其他国家征服中华民族并不现实,那样只会消耗自身在英帝国面前本来就单薄的海外力量。而一味的想追回中国在原来的条约中向德国的借款更会使双方所有想要联合的努力化为乌有。作为一个精明严谨而且相当现实的民族来说,德国很快就抛开了曾经对中国敌视的想法,决定扩大两个国家的合作。
而那个对刘光才本人相当忠诚的幕僚所不知道的是,刘光才和德国佬接触交流是没有瞒着小陈的。而小陈本人也乐得刘光才和德国人接触。因为小陈对现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并不是完全放心。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陈宝箴都曾是在地方呼风唤雨的封疆大吏,他们本身就和洋人打得交道多。而在外交方面,完全交给这个小陈的嫡系力量没有渗透进去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让小陈的心还是有些不舒服,天知道什么时候张之洞再搞一个**互保呢?
一个帝王,一个领袖,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所以小陈默许了刘光才和德国人的接触,并对张之洞守口如瓶。
而刘光才和德国人接触的本意就是搞好福州船政厂,建设好海军。于是一批德国造船工业的专家来到了福建,而一批批留学生和考察团也搭载在德国商船上去了德国。天下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得到了商品出口到福建只收百分之三的关税的承诺。
很快刘光才就感觉到了德国专家的带来的红利,这些专家们并不是所谓的坐而论道的顾问,而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亲自动手示范具体的建造流程,亲自画图给中国的技术工人讲解,一个个问题也在这样的合作中被攻克了。
当然刘光才也不是万能的,很快他就享受到了他请来的德国专家劳可司的劈头痛斥。为什么这个轻质钢管的加工不能完全达到规定的误差标准?这样的问题我已经指出两次了,为什么不能认真的对待?刘光才被说的晕头转向的,他也没过英语四六级,就听到这个德国人竹筒倒豆子的一通批评,还好刘光才再请德国专家来之前就找了个京师同文馆毕业的翻译,他们二人好说歹说,把这个德国专家安抚了下来
.随后刘光才就找来了相关参加制造的人员问详情.问了半天,刘光才搞明白了,原来是这三个技工认为这个轻质钢管做的已经够好的了,而德国专家非要达到标准设计规格。
爱生活今天忙完手头的事又去洗了个澡,然后就吃饭,在电脑前查资料码字,今天的更新只能这么多了。我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