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华史上十大反间毒计(六)
之十晚清政潮
清光绪三十二年,天津道员段芝贵在给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贝勒办的寿宴上,献出花十万大洋买下的天津名伶大美女杨翠喜,并将其秘密送入载府中当小妾。载振被他的这份重礼弄得心花怒放,作为回报,段芝贵在数月内就由小小的道员升任黑龙江巡抚。这等献美邀宠的案例,古往今来多得去了,玩得好甚至还可以搞出数段名垂千史的风流佳话,然而段芝贵本人也没料到,这次普普通通的献媚居然引发了晚清的一场巨大的政潮,当朝一等一的显赫人物,权势熏天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领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邮传部尚书,慈禧太后的宠臣岑春煊等等都先后卷入其中,甚至事关国运的一场政治改革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段芝贵生平别无他长,只是论起拍马献媚,投机钻营的确称得上是专业人士。他在津门仅仅当一个小小的讲武堂教习的时候,就通过买通袁世凯的师爷得知袁对一名青楼艳妓一直****不忘。当他把那位美人买来送入袁府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升为四品道员,可是人心苦不足,这次载振路过天津,他又故伎重施,终于一跃而成黑龙江巡抚,地道的二品大员。这等火箭般的升速在大清的历史上实在罕见,再加上段芝贵此人一向官声不好,满朝文武都在背后指指点点,以敢于直言弹劾不法权贵,整贪倡廉而名动天下的御史赵启霖上书慈禧太后,狠狠参了段芝贵一本。他虽然顾忌到朝廷脸面,奏折中没有明示幕后的庆亲王父子,慈禧已是勃然大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彻查此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中国几千年历史虽然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却也摸索出一套内部制衡的监察手段,御史制度就是对高高在上的皇权和显赫的权贵的有力制约,以致孙中山先生在草创民国的时候,专门成立了监察院,实际上继承的就是这套行而有效的御史制度。御史官员的品秩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能量相当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甚至直接影响皇帝的裁决。
当然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这些人第一要不好财,第二要不怕死。不好财是因为打铁要身板硬,要惩治贪官当然先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所以充任御史的官员都相当清廉,即使是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那些京城的御史仍是苦守每年数百两银子的微薄俸禄。不怕死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冒险触怒皇帝的,得罪高官并不可怕,如果是皇帝在背后支持甚至还是荣升的好机会,可是直接开罪皇帝本人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了。但他们的口号一向是“武死战,文死谏”,动不动就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有的甚至自虐到巴不得皇上把自己杀了好青史流芳。除了那些个别凶悍的大暴君以外,一般的皇帝对他们也是相当头疼,即使经常被他们弄得灰头土脸,也还轻易杀不得,多数时候还要违心地装出笑脸。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发飙,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想带着军队出关和蒙古人作战,三位内阁大员流泪苦劝都没能劝住,倒是在居庸关被出巡的御史卡死。巡关御史明明知道他是皇帝,照样不买帐,任凭他在关下怎么威胁恐吓就是不开城门,武宗只好怏怏地打马回京,事后也不敢拿他怎样。一般来说,能当好御史的人大概都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岳飞曾感叹过,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财,天下方有太平之日,这些人当真是既不怕死,也不贪财,实在是难找得很。幸好几千年的儒家熏陶,培养出了无数轻生重义的忠直之士,尽管被今人讥为愚忠,书呆子,愣头青等等,也确实勇敢担负起了艰巨无比的监察工作。
赵启霖的参劾奏章不仅吓坏了段芝贵和贝勒载振,更是让真正的大后台庆亲王奕劻坐立不安。段芝贵当不当的成巡抚是小事一桩,即便儿子因徇私罢官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在朝中的政敌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的。当初慈禧太后召四川总督岑春煊入京的时候,岑就在太后面前痛斥奕劻父子贪赃误国,要不是慈禧有意偏袒,奕劻那次就被罢了官。岑春煊原本是个粗鲁的武官,之所以飞黄腾达全拜庚子国难所赐。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惶西狩,一路上岑春煊领兵护卫,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晚上亲自扶着腰刀在寝宫前站岗。慈禧深受感动,此后岑成了她座下第一红人。但是即使是他,那次也没能扳倒奕劻。慈禧精明了得,深知奕劻手脚不怎么干净那是不假,但胜在没有野心,比起忠心不二,易于操控,贪污受贿什么的都是小节了。不过此次情况不同,太后动了真怒,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密切关注此案,如果真的铁证如山慈禧也未必罩得祝
更糟糕的是另一位军机重臣,清流的领袖人物瞿鸿禨也发现这个契机,动员一切力量向奕劻发难。平心而论瞿鸿禨和奕劻本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一直是死对头,这个梁子还是当年戊戌变法袁世凯狠狠摆了光绪皇帝一道时结下的。瞿鸿禨深恨袁世凯两面三刀的小人嘴脸,一直想报复,只是袁世凯甚得慈禧的宠幸,只能暗伏爪牙,等待时机。
当年的那场流血变法,袁世凯当然是负有责任。但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赌徒,不可能幼稚到把宝押在胜率并不大的光绪身上的。身为一代枭雄,他平生行事向来不择手段,能用忠君爱国的理**感召的就用爱国的大旗感召那些热血青年,能用私人情谊笼络的就温情脉脉地笼络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能花钱行贿送美女摆平的更是不吝血本,尤其是为了喂饱这位当朝的首席军机庆亲王,甚至不惜挪用军饷。当然奕劻也是袁世凯在朝中最有力的后援。
瞿鸿禨牢牢咬住此案不松口,正是为了来个一箭双雕,载振是庆亲王的亲儿子,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大红人,再加上此案闹得满城风雨,已经上达天听,实在是为国除去两位巨奸的天赐良机。钦差大臣载沣,孙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将段芝贵一抹到底,但是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奕劻,他们也不敢妄动。当然奕劻也没闲着,一边撒出大把银钱,到处收买证人,一边悄悄的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嘱咐她如何应对盘查。果然再次复查的时候,段芝贵翻供,拒不承认有献美行贿的事情,而杨翠喜也只承认在天津自己侍奉过载振,但并没有到他府上当姨太太。段芝贵当初买杨翠喜的时候就留了个心眼,并不是亲自出面去买,而是让另一个大商人经手的,经手人如今也不认帐,说买过杨翠喜当丫鬟是不假,但并没有将她转手第三方。
所有的证词汇总到两位钦差手中,虽然漏洞百出,他们也只好装糊涂,再加上有人马上送了三万两银票到那些办案人手中,大家都乐得闷声发大财,也就马马虎虎把复奏递了上去。瞿鸿禨一看复奏,气的青筋暴跳,但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奈何。这时有位工于心计的幕僚提醒他,太后看到这样的复奏只怕要被赵启霖气死,不妨您干脆火上浇油,只要激起公愤事情就好办了。瞿鸿禨何等机敏,立时恍然,第二日就在太后盛怒之下召开的军机会议上力主严惩御史赵启霖,甚至警告道赵启霖捕风捉影,诬告亲贵,如不严惩,势必让百官寒心,要是让人效尤,局面就更难收拾了。慈禧本来就有重惩赵启霖的意思,见一向清正的瞿鸿禨居然也不替他说话,就重重地点了点头。其他人眼见形式逆转,和赵启霖同为清流一党的瞿鸿禨都翻脸了,于是各个指摘赵启霖的不是,主张严惩。谁知道老奸巨猾的奕劻反而跳出来替赵启霖说话,力主从轻处罚,他恳切地哀求道,赵御史虽然举奏不实,却对百官仍不失是个警告,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应当从轻发落。慈禧毕竟不是傻子,见此情形顿时也是心明如镜,只是将赵启霖御史一职罢去了事。
瞿鸿禨早就联络好一干人等,只待赵启霖一倒霉就一齐鼓噪喊冤大造舆论,甚至在眼巴巴的盼他被慈禧下令砍了脑袋,谁知道奕劻固然是恨他恨得牙根痒,却也知道分寸,警醒地跳出了圈套。赵启霖敢于上书弹劾,虽说是出于除贪惩腐的公心,并不一定是受了瞿鸿禨的唆使,但至少也是被他默许的,谁知道他们这些清流战友居然指望用他的血来换奕劻的垮台,光想想只怕也是心寒。扳倒大贪官是重要,也不必玩的这么绝吧,差点玩掉了吃饭的家伙,至于自己得以侥幸脱逃全赖一心要扳倒的大奸臣奕劻在慈禧面前说尽好话,事后仔细思量会不会神经错乱?
当然御史中也有聪明人,御史蒋式惺就是看到了奕劻的尴尬处境,狠狠地赚了个名利双收。他逆势而动,上书弹劾庆亲王奕劻收受贿赂,言词激愤,朝野震惊。以赵启霖之刚愎,尚且不敢将矛头直接对准这位亲王,这位蒋御史莫不是发了疯?慈禧太后迫于百官压力,派钦差清查奕劻的家当。奕劻急得汗珠滚滚,正好道员吴某来他家拜访,献上一条秘计,让他把家产折合一下以别人的名义存放在汇丰银行,这样就可以躲过大劫。奕劻欣然从之,清查的结果当然是他一不小心成了大清立国三百年来罕见的清官,蒋式惺所奏不实,被罢去了官职,当然这又是奕劻在慈禧面前求情的结果。蒋御史含恨离职,众人自发把酒相送,一时成了清官的楷模,御史的偶像。奕劻得胜还家,却愕然发现六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被人取走了,知道中计,却也不敢声张,只是暗地伤心呕血。蒋式惺和吴道员一齐设计,骗得巨款,他虽然官职没了,但清名既留,又发了大财,也算是不枉在京城一番苦熬了。
赵启霖劾段芝贵一案虽然收尾,却同时拉开了晚清最后一场大政潮的序幕。奕劻差点被瞿鸿禨设计参倒,痛定思痛,此后当然是和袁世凯结党倾力报复,瞿鸿禨则拉拢了大红人岑春煊和他们抗衡,各出奇计,在慈禧老太后面前极力离间。
首先倒霉的是岑春煊。袁世凯和他都在太后面前得宠,又都是行伍出身,有军方背景,互相争竞得最激烈。袁世凯几次在慈禧面前告发岑春煊和流亡海外的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勾结,意图不轨,可太后对岑恩眷正隆,根本听不进去。当时的照相术发明已久,而且重复曝光的相片合成技术也已经出世,袁世凯找高手伪造了一张康有为和岑春煊的合影给慈禧看,慈禧太后以前见过照相机,知道此物是洋人的奇技淫巧,所摄的东西最真实不过,登时怒发冲冠,把岑春煊赶出京城。
其时大清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慈禧太后有意启动政改,虽没有明示,可袁世凯最善于揣摩上意,于是跳出来主动要求完成十年前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未竞的事业,于是朝野大哗。慈禧问计瞿鸿禨,瞿鸿禨痛栽袁世凯此举根本就是看到太后年事已高在替他自己找后路,企图通过政改架空太后的权利,并和康梁等流亡海外的戊戌余孽勾结,拥立光绪皇帝复位。慈禧又一次气得几乎发狂,撤去了袁世凯的职务,一场真正自上而下的政改成了权利争斗的牺牲品。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瞿鸿禨,都是看透了年迈的慈禧的弱点,一直对当年的那场政变耿耿于怀,最受不得这方面的挑拨。纵使慈禧精明过人,也被他们当工具一样地反复玩弄。年迈老人当政,大多不是愚顽颟顸就是偏执多疑,即便英明如汉武帝,年青的时候何等睿智神武,到老了照样失心疯逼死了太子,慈禧当然也不例外。
至于瞿鸿禨,鉴于以上两位的沉痛教训,真正地做到敏行讷言,不给对方以任何可趁之机。可惜他虽然深沉不露,他的夫人却是位出了名的大嘴巴。有一次慈禧召瞿鸿禨觐见,又一次讨论奕劻的贪墨问题,并说可能加以惩处。瞿鸿禨回家一高兴忍不住和夫人吐露了太后的意图,她夫人和闺中密友私聊时将这个消息传播了出去,居然一直传到香港,不久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这一传闻。英国驻华大使看到后大吃一惊,大清帝国的首席大臣垮台可不是小事,于是请他夫人在宴会上转告了慈禧。慈禧闻听才是真正的大吃一惊,仔细想想依稀记得只和瞿鸿禨密谈过此事。奕劻得知后哈哈大笑,连夜弹劾瞿鸿禨勾结洋人报馆,扰乱国政,第二天瞿鸿禨就被罢免还乡。
瞿鸿禨为官极其清廉,对大清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鉴。大清灭亡后,他和一帮遗老遗少整日把酒浇愁,以泪洒面,死前已然清贫如洗,相比躲在租界里拿着贪墨的大笔钱财舒舒服服作寓公的奕劻,他在道德上的确是高的不可同日而语。他是百分之百的清官,奕劻是不折不扣的贪官,但是说起权谋倾轧,他们的手法就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之分了。
历史是如此的复杂,以致清官和贪官,能吏和庸才,有心为恶与无心为恶,事实作恶与事实上行善经常组合纠缠在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我们历朝历代的万千百姓是善良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是清官,哪怕是无心作恶而确实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有心作恶而确实也做了恶那至少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们也是单纯的,只要贪官得到了惩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即便贪官们是被不名誉的手法如反间毒计整下去也不打紧。至于正义伸张的手段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说从来也没人关注过。
后记
这个帖子说是写反间毒计,实际上是试图在写人性,不过倒不是人性的阴暗面,而是人性的弱点。
有千年不变的月亮,就有千年不变的人性,当然就有千年不变的人性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伟人智者也不例外,问题只在于是否能掩饰得巧妙。酒色财气对于一般人就已经很难抵御,当然光这是远远不够的:
陈平得以离间项羽范增,是因为找到了项羽的弱点,轻易就嫉妒猜疑。
明末的太监们则不过找到了人性的一个共同弱点,即使钢筋铁骨的人物也经不起反复失望,尤其是精神上和**上同时进行的。
王敦中计无非是因为他把人品看得太重。重视道德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仅仅因为人品上的不完美就将这个人全盘否定实在不是成事之道,这点汉高祖刘邦就相当高明,从他放手任用声名狼藉的陈平就可以看出。
相比之下慕容垂就冤枉得很了,他的弱点仅仅在于他和儿子作为刚刚归附的叛臣难免的狐疑心理。尽管这个弱点很难被抓住,但王猛还是充分利用并达到了他的目的。
贾后的弱点在于心太黑。心黑手毒,行事果决本身并不是弱点,但是这种人大多多断少谋,容易被人利用。晋献公的弱点就普通了,对美色的完全占有欲会让大部分男人疯狂的。
严世蕃是个厉害角色,他的最后保命一计一举抓住了所有人的弱点,以前的私党卖主求荣的天性,办案官员欲置己于死地而后快的操切,嘉靖必定要掩饰的自尊,一气呵成,堪称经典。
刘瑾成功地挡住了无数的进攻,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当然他最直接的弱点是一个不相干的人的造反檄文。
苏秦是抓住了凶手的贪功心切,吴起一次次中计的根源在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利狂。
李林甫则是抓人性弱点的全才,几乎是见招拆招,利用了才子的清高耿介,名利之徒的好大喜功等等,当然他抓住的最大弱点毫无疑问是玄宗的盲目自信。
慈禧太后生平最大的弱点在于戊戌变法时架空了光绪帝却没能废得彻底,反而成了一块心病。无数人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除了袁世凯,瞿鸿禨,当年在庚子事变中正是有人利用这一点鼓动她代表大清帝国向全世界宣战,鼓动的方法就是骗她洋人策划要把光绪帝重新扶上皇位。一个人的弱点终于放大成一个民族的悲剧。
一套二十四史几乎就是完整的政治斗争史,无数的权谋机变,匪夷所思的奇谋秘计充斥其间,如果换一个角度再看,所有这些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形形色色的人性的弱点。
世界上只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热衷五花八门的计策了,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能对各种诡计的普及教材《三国演义》说上几句,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们的祖先还总结出复杂的三十六计,以致我们民族的最高智慧象征诸葛亮之所以千古留名,就是因为传说中的他能用各种计策成功地控制住所有他想算计的人。
这一点西方人是不认同的。他们眼中的最高智慧象征是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破解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邱吉尔等等伟人固然是伟人,但是只怕没有西方人认为他们是最有智慧的人。
即使在国人最引以自豪的计策谋略方面,我们似乎也应该有一点点汗颜的必要。当我们在为几千年前的孙子兵法和简单的田忌赛马的博弈模型而欢呼叫好的时候,西方人发展出了真正的博弈论:
1944年,大数学家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问世标志着博弈论的诞生。
1950年,天才数学家纳什的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非合作博弈》给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解决了非零和博弈的难题,博弈论获得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博弈论对经济学,社会学,包括政治学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过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这些理论上的科学巨人,也就是常说的书呆子,哪怕是混在我国最底层的官场中也会被大字都不识的人轻松击败。其实失败的原因他们本人只怕也很清楚,这就是游戏的真正规则,他们永远也弄不明白。
清光绪三十二年,天津道员段芝贵在给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贝勒办的寿宴上,献出花十万大洋买下的天津名伶大美女杨翠喜,并将其秘密送入载府中当小妾。载振被他的这份重礼弄得心花怒放,作为回报,段芝贵在数月内就由小小的道员升任黑龙江巡抚。这等献美邀宠的案例,古往今来多得去了,玩得好甚至还可以搞出数段名垂千史的风流佳话,然而段芝贵本人也没料到,这次普普通通的献媚居然引发了晚清的一场巨大的政潮,当朝一等一的显赫人物,权势熏天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领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邮传部尚书,慈禧太后的宠臣岑春煊等等都先后卷入其中,甚至事关国运的一场政治改革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段芝贵生平别无他长,只是论起拍马献媚,投机钻营的确称得上是专业人士。他在津门仅仅当一个小小的讲武堂教习的时候,就通过买通袁世凯的师爷得知袁对一名青楼艳妓一直****不忘。当他把那位美人买来送入袁府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升为四品道员,可是人心苦不足,这次载振路过天津,他又故伎重施,终于一跃而成黑龙江巡抚,地道的二品大员。这等火箭般的升速在大清的历史上实在罕见,再加上段芝贵此人一向官声不好,满朝文武都在背后指指点点,以敢于直言弹劾不法权贵,整贪倡廉而名动天下的御史赵启霖上书慈禧太后,狠狠参了段芝贵一本。他虽然顾忌到朝廷脸面,奏折中没有明示幕后的庆亲王父子,慈禧已是勃然大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彻查此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中国几千年历史虽然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却也摸索出一套内部制衡的监察手段,御史制度就是对高高在上的皇权和显赫的权贵的有力制约,以致孙中山先生在草创民国的时候,专门成立了监察院,实际上继承的就是这套行而有效的御史制度。御史官员的品秩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能量相当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甚至直接影响皇帝的裁决。
当然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这些人第一要不好财,第二要不怕死。不好财是因为打铁要身板硬,要惩治贪官当然先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所以充任御史的官员都相当清廉,即使是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那些京城的御史仍是苦守每年数百两银子的微薄俸禄。不怕死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冒险触怒皇帝的,得罪高官并不可怕,如果是皇帝在背后支持甚至还是荣升的好机会,可是直接开罪皇帝本人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了。但他们的口号一向是“武死战,文死谏”,动不动就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有的甚至自虐到巴不得皇上把自己杀了好青史流芳。除了那些个别凶悍的大暴君以外,一般的皇帝对他们也是相当头疼,即使经常被他们弄得灰头土脸,也还轻易杀不得,多数时候还要违心地装出笑脸。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发飙,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想带着军队出关和蒙古人作战,三位内阁大员流泪苦劝都没能劝住,倒是在居庸关被出巡的御史卡死。巡关御史明明知道他是皇帝,照样不买帐,任凭他在关下怎么威胁恐吓就是不开城门,武宗只好怏怏地打马回京,事后也不敢拿他怎样。一般来说,能当好御史的人大概都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岳飞曾感叹过,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财,天下方有太平之日,这些人当真是既不怕死,也不贪财,实在是难找得很。幸好几千年的儒家熏陶,培养出了无数轻生重义的忠直之士,尽管被今人讥为愚忠,书呆子,愣头青等等,也确实勇敢担负起了艰巨无比的监察工作。
赵启霖的参劾奏章不仅吓坏了段芝贵和贝勒载振,更是让真正的大后台庆亲王奕劻坐立不安。段芝贵当不当的成巡抚是小事一桩,即便儿子因徇私罢官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在朝中的政敌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的。当初慈禧太后召四川总督岑春煊入京的时候,岑就在太后面前痛斥奕劻父子贪赃误国,要不是慈禧有意偏袒,奕劻那次就被罢了官。岑春煊原本是个粗鲁的武官,之所以飞黄腾达全拜庚子国难所赐。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惶西狩,一路上岑春煊领兵护卫,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晚上亲自扶着腰刀在寝宫前站岗。慈禧深受感动,此后岑成了她座下第一红人。但是即使是他,那次也没能扳倒奕劻。慈禧精明了得,深知奕劻手脚不怎么干净那是不假,但胜在没有野心,比起忠心不二,易于操控,贪污受贿什么的都是小节了。不过此次情况不同,太后动了真怒,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密切关注此案,如果真的铁证如山慈禧也未必罩得祝
更糟糕的是另一位军机重臣,清流的领袖人物瞿鸿禨也发现这个契机,动员一切力量向奕劻发难。平心而论瞿鸿禨和奕劻本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一直是死对头,这个梁子还是当年戊戌变法袁世凯狠狠摆了光绪皇帝一道时结下的。瞿鸿禨深恨袁世凯两面三刀的小人嘴脸,一直想报复,只是袁世凯甚得慈禧的宠幸,只能暗伏爪牙,等待时机。
当年的那场流血变法,袁世凯当然是负有责任。但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赌徒,不可能幼稚到把宝押在胜率并不大的光绪身上的。身为一代枭雄,他平生行事向来不择手段,能用忠君爱国的理**感召的就用爱国的大旗感召那些热血青年,能用私人情谊笼络的就温情脉脉地笼络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能花钱行贿送美女摆平的更是不吝血本,尤其是为了喂饱这位当朝的首席军机庆亲王,甚至不惜挪用军饷。当然奕劻也是袁世凯在朝中最有力的后援。
瞿鸿禨牢牢咬住此案不松口,正是为了来个一箭双雕,载振是庆亲王的亲儿子,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大红人,再加上此案闹得满城风雨,已经上达天听,实在是为国除去两位巨奸的天赐良机。钦差大臣载沣,孙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将段芝贵一抹到底,但是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奕劻,他们也不敢妄动。当然奕劻也没闲着,一边撒出大把银钱,到处收买证人,一边悄悄的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嘱咐她如何应对盘查。果然再次复查的时候,段芝贵翻供,拒不承认有献美行贿的事情,而杨翠喜也只承认在天津自己侍奉过载振,但并没有到他府上当姨太太。段芝贵当初买杨翠喜的时候就留了个心眼,并不是亲自出面去买,而是让另一个大商人经手的,经手人如今也不认帐,说买过杨翠喜当丫鬟是不假,但并没有将她转手第三方。
所有的证词汇总到两位钦差手中,虽然漏洞百出,他们也只好装糊涂,再加上有人马上送了三万两银票到那些办案人手中,大家都乐得闷声发大财,也就马马虎虎把复奏递了上去。瞿鸿禨一看复奏,气的青筋暴跳,但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奈何。这时有位工于心计的幕僚提醒他,太后看到这样的复奏只怕要被赵启霖气死,不妨您干脆火上浇油,只要激起公愤事情就好办了。瞿鸿禨何等机敏,立时恍然,第二日就在太后盛怒之下召开的军机会议上力主严惩御史赵启霖,甚至警告道赵启霖捕风捉影,诬告亲贵,如不严惩,势必让百官寒心,要是让人效尤,局面就更难收拾了。慈禧本来就有重惩赵启霖的意思,见一向清正的瞿鸿禨居然也不替他说话,就重重地点了点头。其他人眼见形式逆转,和赵启霖同为清流一党的瞿鸿禨都翻脸了,于是各个指摘赵启霖的不是,主张严惩。谁知道老奸巨猾的奕劻反而跳出来替赵启霖说话,力主从轻处罚,他恳切地哀求道,赵御史虽然举奏不实,却对百官仍不失是个警告,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应当从轻发落。慈禧毕竟不是傻子,见此情形顿时也是心明如镜,只是将赵启霖御史一职罢去了事。
瞿鸿禨早就联络好一干人等,只待赵启霖一倒霉就一齐鼓噪喊冤大造舆论,甚至在眼巴巴的盼他被慈禧下令砍了脑袋,谁知道奕劻固然是恨他恨得牙根痒,却也知道分寸,警醒地跳出了圈套。赵启霖敢于上书弹劾,虽说是出于除贪惩腐的公心,并不一定是受了瞿鸿禨的唆使,但至少也是被他默许的,谁知道他们这些清流战友居然指望用他的血来换奕劻的垮台,光想想只怕也是心寒。扳倒大贪官是重要,也不必玩的这么绝吧,差点玩掉了吃饭的家伙,至于自己得以侥幸脱逃全赖一心要扳倒的大奸臣奕劻在慈禧面前说尽好话,事后仔细思量会不会神经错乱?
当然御史中也有聪明人,御史蒋式惺就是看到了奕劻的尴尬处境,狠狠地赚了个名利双收。他逆势而动,上书弹劾庆亲王奕劻收受贿赂,言词激愤,朝野震惊。以赵启霖之刚愎,尚且不敢将矛头直接对准这位亲王,这位蒋御史莫不是发了疯?慈禧太后迫于百官压力,派钦差清查奕劻的家当。奕劻急得汗珠滚滚,正好道员吴某来他家拜访,献上一条秘计,让他把家产折合一下以别人的名义存放在汇丰银行,这样就可以躲过大劫。奕劻欣然从之,清查的结果当然是他一不小心成了大清立国三百年来罕见的清官,蒋式惺所奏不实,被罢去了官职,当然这又是奕劻在慈禧面前求情的结果。蒋御史含恨离职,众人自发把酒相送,一时成了清官的楷模,御史的偶像。奕劻得胜还家,却愕然发现六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被人取走了,知道中计,却也不敢声张,只是暗地伤心呕血。蒋式惺和吴道员一齐设计,骗得巨款,他虽然官职没了,但清名既留,又发了大财,也算是不枉在京城一番苦熬了。
赵启霖劾段芝贵一案虽然收尾,却同时拉开了晚清最后一场大政潮的序幕。奕劻差点被瞿鸿禨设计参倒,痛定思痛,此后当然是和袁世凯结党倾力报复,瞿鸿禨则拉拢了大红人岑春煊和他们抗衡,各出奇计,在慈禧老太后面前极力离间。
首先倒霉的是岑春煊。袁世凯和他都在太后面前得宠,又都是行伍出身,有军方背景,互相争竞得最激烈。袁世凯几次在慈禧面前告发岑春煊和流亡海外的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勾结,意图不轨,可太后对岑恩眷正隆,根本听不进去。当时的照相术发明已久,而且重复曝光的相片合成技术也已经出世,袁世凯找高手伪造了一张康有为和岑春煊的合影给慈禧看,慈禧太后以前见过照相机,知道此物是洋人的奇技淫巧,所摄的东西最真实不过,登时怒发冲冠,把岑春煊赶出京城。
其时大清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慈禧太后有意启动政改,虽没有明示,可袁世凯最善于揣摩上意,于是跳出来主动要求完成十年前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未竞的事业,于是朝野大哗。慈禧问计瞿鸿禨,瞿鸿禨痛栽袁世凯此举根本就是看到太后年事已高在替他自己找后路,企图通过政改架空太后的权利,并和康梁等流亡海外的戊戌余孽勾结,拥立光绪皇帝复位。慈禧又一次气得几乎发狂,撤去了袁世凯的职务,一场真正自上而下的政改成了权利争斗的牺牲品。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瞿鸿禨,都是看透了年迈的慈禧的弱点,一直对当年的那场政变耿耿于怀,最受不得这方面的挑拨。纵使慈禧精明过人,也被他们当工具一样地反复玩弄。年迈老人当政,大多不是愚顽颟顸就是偏执多疑,即便英明如汉武帝,年青的时候何等睿智神武,到老了照样失心疯逼死了太子,慈禧当然也不例外。
至于瞿鸿禨,鉴于以上两位的沉痛教训,真正地做到敏行讷言,不给对方以任何可趁之机。可惜他虽然深沉不露,他的夫人却是位出了名的大嘴巴。有一次慈禧召瞿鸿禨觐见,又一次讨论奕劻的贪墨问题,并说可能加以惩处。瞿鸿禨回家一高兴忍不住和夫人吐露了太后的意图,她夫人和闺中密友私聊时将这个消息传播了出去,居然一直传到香港,不久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这一传闻。英国驻华大使看到后大吃一惊,大清帝国的首席大臣垮台可不是小事,于是请他夫人在宴会上转告了慈禧。慈禧闻听才是真正的大吃一惊,仔细想想依稀记得只和瞿鸿禨密谈过此事。奕劻得知后哈哈大笑,连夜弹劾瞿鸿禨勾结洋人报馆,扰乱国政,第二天瞿鸿禨就被罢免还乡。
瞿鸿禨为官极其清廉,对大清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鉴。大清灭亡后,他和一帮遗老遗少整日把酒浇愁,以泪洒面,死前已然清贫如洗,相比躲在租界里拿着贪墨的大笔钱财舒舒服服作寓公的奕劻,他在道德上的确是高的不可同日而语。他是百分之百的清官,奕劻是不折不扣的贪官,但是说起权谋倾轧,他们的手法就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之分了。
历史是如此的复杂,以致清官和贪官,能吏和庸才,有心为恶与无心为恶,事实作恶与事实上行善经常组合纠缠在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我们历朝历代的万千百姓是善良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是清官,哪怕是无心作恶而确实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有心作恶而确实也做了恶那至少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们也是单纯的,只要贪官得到了惩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即便贪官们是被不名誉的手法如反间毒计整下去也不打紧。至于正义伸张的手段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说从来也没人关注过。
后记
这个帖子说是写反间毒计,实际上是试图在写人性,不过倒不是人性的阴暗面,而是人性的弱点。
有千年不变的月亮,就有千年不变的人性,当然就有千年不变的人性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伟人智者也不例外,问题只在于是否能掩饰得巧妙。酒色财气对于一般人就已经很难抵御,当然光这是远远不够的:
陈平得以离间项羽范增,是因为找到了项羽的弱点,轻易就嫉妒猜疑。
明末的太监们则不过找到了人性的一个共同弱点,即使钢筋铁骨的人物也经不起反复失望,尤其是精神上和**上同时进行的。
王敦中计无非是因为他把人品看得太重。重视道德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仅仅因为人品上的不完美就将这个人全盘否定实在不是成事之道,这点汉高祖刘邦就相当高明,从他放手任用声名狼藉的陈平就可以看出。
相比之下慕容垂就冤枉得很了,他的弱点仅仅在于他和儿子作为刚刚归附的叛臣难免的狐疑心理。尽管这个弱点很难被抓住,但王猛还是充分利用并达到了他的目的。
贾后的弱点在于心太黑。心黑手毒,行事果决本身并不是弱点,但是这种人大多多断少谋,容易被人利用。晋献公的弱点就普通了,对美色的完全占有欲会让大部分男人疯狂的。
严世蕃是个厉害角色,他的最后保命一计一举抓住了所有人的弱点,以前的私党卖主求荣的天性,办案官员欲置己于死地而后快的操切,嘉靖必定要掩饰的自尊,一气呵成,堪称经典。
刘瑾成功地挡住了无数的进攻,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当然他最直接的弱点是一个不相干的人的造反檄文。
苏秦是抓住了凶手的贪功心切,吴起一次次中计的根源在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利狂。
李林甫则是抓人性弱点的全才,几乎是见招拆招,利用了才子的清高耿介,名利之徒的好大喜功等等,当然他抓住的最大弱点毫无疑问是玄宗的盲目自信。
慈禧太后生平最大的弱点在于戊戌变法时架空了光绪帝却没能废得彻底,反而成了一块心病。无数人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除了袁世凯,瞿鸿禨,当年在庚子事变中正是有人利用这一点鼓动她代表大清帝国向全世界宣战,鼓动的方法就是骗她洋人策划要把光绪帝重新扶上皇位。一个人的弱点终于放大成一个民族的悲剧。
一套二十四史几乎就是完整的政治斗争史,无数的权谋机变,匪夷所思的奇谋秘计充斥其间,如果换一个角度再看,所有这些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形形色色的人性的弱点。
世界上只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热衷五花八门的计策了,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能对各种诡计的普及教材《三国演义》说上几句,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们的祖先还总结出复杂的三十六计,以致我们民族的最高智慧象征诸葛亮之所以千古留名,就是因为传说中的他能用各种计策成功地控制住所有他想算计的人。
这一点西方人是不认同的。他们眼中的最高智慧象征是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破解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邱吉尔等等伟人固然是伟人,但是只怕没有西方人认为他们是最有智慧的人。
即使在国人最引以自豪的计策谋略方面,我们似乎也应该有一点点汗颜的必要。当我们在为几千年前的孙子兵法和简单的田忌赛马的博弈模型而欢呼叫好的时候,西方人发展出了真正的博弈论:
1944年,大数学家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问世标志着博弈论的诞生。
1950年,天才数学家纳什的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非合作博弈》给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解决了非零和博弈的难题,博弈论获得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博弈论对经济学,社会学,包括政治学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过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这些理论上的科学巨人,也就是常说的书呆子,哪怕是混在我国最底层的官场中也会被大字都不识的人轻松击败。其实失败的原因他们本人只怕也很清楚,这就是游戏的真正规则,他们永远也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