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试点
虽然安东经过舅父和表兄两代数十年经营,可说家大业大,但是经过最近的折腾,也差不多丢了半数家当,已是伤到了元气。原本欣欣向荣的景象荡然无存,此时我才感悟曾经自己是多么的急功近利,百姓受我劳累以至如斯,竭泽而渔的恶果确实不好吞。
有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次的民生败坏于百害之间却尚有一利。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经济框架逐渐崩溃,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官家的收入基本断绝,安东府自是无幸例外,近日虽有煤税的强力支持,但于根本症结却于事无补,为维持现状重智早就动了老本,现如今更是彻底玩儿完。
对于我来说,正是天赐良机重操老本行(错了,是李兆立的),以安东为试点,先在这里实验一下后世的把戏是否玩的转,也好为将来打下基础。
第一步:奖励垦荒。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广加招徕;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土地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因值此乱世各地流民不断,安东的情况虽不如中原藩镇严重,但百姓也是不断的大批汇集于州府,乡下村郭多有废弃。行此法既能安顿农民,又开垦荒田造福后世,正是一举两得。
接着,改赋税的两税制为摊丁入亩。本朝立国以来,赋税先为租调庸制,即丁男每年捐米、织物,还要无偿为国服劳役两旬,但随着均田制的逐渐失效,赋税也越发难于征集;有鉴于此,德宗朝遂改为两税制,即一年收税两次,因其分为户税和地税两类,富豪、地主常营私造作,以至偷漏地税成风;另外寸土全无的贫民却要受两税所累,苦乐不均。渐渐的两税制继而失效。
故此重定审法,即刻度量安东境内田亩实数,三年一举,田增而赋亦随之;至于无田的商人,视其经营何物,分等级课税,但最高不得超过十五课一。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从此取消丁税。既便于征调,确保财政税收;又可缓解贫民逃亡、稳定政局,避免产去税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状况,使富户再难投机取巧,大大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更有利于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设定耗余归公和高额养廉钱。所谓耗余,是指补偿实际损耗后多出的盈余。官家征收赋税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损耗,征粮有鼠雀耗,征盐有盐耗,就连铸钱尚有火耗。为弥补损耗,征收正赋时要多收一部分损耗费。以往这种额外征无固定数额,多余的耗余不上交,支用也无章程。地方州府官吏从中中饱私囊,上下默认,视为成例。近年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重者每贯至四五文”,甚至“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也属常见。
为收聚耗余为国用,特颁此法:严格控制耗余率,一般每贯钱不得超过二文火耗。另以严令警告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收没家产,重治其罪。
所谓与其州府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府。养廉钱的数额远比正俸丰厚,按本朝律令,朝廷尚书、侍中的月料钱各一百二十贯,侍郎一百贯,左右仆射八十贯,余下各职依此类推,逐级递减。养廉钱也是如此,从高到底,三公、宰相可得千贯(当然安东是没有这几位爷),县令至少也能拿到五十贯,可达正俸数十倍甚至百多倍以上。行文强调,发放养廉钱后,“倘再有私收规礼者,必置之重典;其所属之长官,亦从重治罪!”养廉钱数额虽然庞大,但实际上百姓没有额外支出,并未加重负担,也没有加大官家开支,只是把原先地方官巧取滥收中饱私囊的耗余,在对数额加以限制后通过正式途径合法征收,并按官员职务高低、公务繁简、开销大小,酌量公开支付,然后重刑责以清廉。其结果必定致使征收总额比以前毫无节制的狂征滥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耗余归公后,除去支付养廉银外,结余部分成为官家收入,库存激增自是意料之中得事儿,如此官府和百姓两头获益,可谓皆大欢喜。
第四项鼓励生产创造,安东境内的任何新式发明一旦通过官家评定,其所有者可授封赏,该技术也可卖与官家,由安东府统一变卖或发行。自古人们就视手工艺者为不学无数,对其技术刻意贬低,大大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若是此法一出,从根本上就表明安东府支持态度,提高手艺人的地位。有了官府的表态,地方上的风气定是为之转变。
众人听完我的观点,惊愕莫名,即惊讶愈于我敢打破旧制的勇气,也佩服这个策略的绝妙。当然最后免不了又是一番歌功颂德。
安静下来之后,王建和朴在宪一同起身施礼,由朴在宪问道:“殿下,我和王大哥还有一疑问,不知当不当说。”
我疑问道:“哦?咱们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你说。”
“经过昨天的分析,河北道以北早晚都是殿下的,殿下一定志不在此,我们想问殿下的志向是什么?以后如何对待新罗?”朴在宪说得倒是直截了当,身在曹营心在汉,新罗的利益永记心头。
其实最了解我的就是老师和大哥,我对新罗根本没什么感觉,安东的势力发展从来就没涉及到新罗,倒不是故意忽视,而是我心里早就有个决定只要崔家在新罗一天,那里就一天不能动。
“你俩先坐下,我也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你们心里大唐或者说当今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憋很久了,我是大唐的王子,自然对自家天下感情深厚,可其他人又是如何想呢?我立志中兴大唐,身边的人也能自愿么?我是不是强加意志给他们?
杨再海倒不吝惜辞藻,率先赞道:“本朝乃天朝上国,万民瞩目……”
“停下,我问的是你心里话,谁要听这种屁话,再说这种话你以后不用来见我了。”我严肃地呵斥道,这种赞歌我听得耳朵都磨出茧了。
杨再海嘎然而止,不停地擦拭头上豆大的汗珠,第一次见我生气,心里揣揣不安。王建三人刚到嘴边的话又吞回肚子里了,重新低头思考起来。
注:经济改革是参照清朝康乾盛世时得经济政策修改而成。因唐、清同属封建社会,其经济政策有很大相似。唐前期是一人为本,后期改为以田为本,虽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因为地主阶级是新生阶级,故此唐朝官府做得不够彻底;清朝经济政策是建立在明朝的以田为本的基础上,并将至完善,其法于封建社会可说的上是终结版本了。
因本小说乃是千多年前的故事,不可能如同类小说回到明清的几本大作般彻底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故此至少在李禔收尽九州之前基本还是要保持在封建统治的框框里。
有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次的民生败坏于百害之间却尚有一利。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经济框架逐渐崩溃,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官家的收入基本断绝,安东府自是无幸例外,近日虽有煤税的强力支持,但于根本症结却于事无补,为维持现状重智早就动了老本,现如今更是彻底玩儿完。
对于我来说,正是天赐良机重操老本行(错了,是李兆立的),以安东为试点,先在这里实验一下后世的把戏是否玩的转,也好为将来打下基础。
第一步:奖励垦荒。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广加招徕;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土地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因值此乱世各地流民不断,安东的情况虽不如中原藩镇严重,但百姓也是不断的大批汇集于州府,乡下村郭多有废弃。行此法既能安顿农民,又开垦荒田造福后世,正是一举两得。
接着,改赋税的两税制为摊丁入亩。本朝立国以来,赋税先为租调庸制,即丁男每年捐米、织物,还要无偿为国服劳役两旬,但随着均田制的逐渐失效,赋税也越发难于征集;有鉴于此,德宗朝遂改为两税制,即一年收税两次,因其分为户税和地税两类,富豪、地主常营私造作,以至偷漏地税成风;另外寸土全无的贫民却要受两税所累,苦乐不均。渐渐的两税制继而失效。
故此重定审法,即刻度量安东境内田亩实数,三年一举,田增而赋亦随之;至于无田的商人,视其经营何物,分等级课税,但最高不得超过十五课一。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从此取消丁税。既便于征调,确保财政税收;又可缓解贫民逃亡、稳定政局,避免产去税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状况,使富户再难投机取巧,大大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更有利于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设定耗余归公和高额养廉钱。所谓耗余,是指补偿实际损耗后多出的盈余。官家征收赋税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损耗,征粮有鼠雀耗,征盐有盐耗,就连铸钱尚有火耗。为弥补损耗,征收正赋时要多收一部分损耗费。以往这种额外征无固定数额,多余的耗余不上交,支用也无章程。地方州府官吏从中中饱私囊,上下默认,视为成例。近年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重者每贯至四五文”,甚至“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也属常见。
为收聚耗余为国用,特颁此法:严格控制耗余率,一般每贯钱不得超过二文火耗。另以严令警告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收没家产,重治其罪。
所谓与其州府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府。养廉钱的数额远比正俸丰厚,按本朝律令,朝廷尚书、侍中的月料钱各一百二十贯,侍郎一百贯,左右仆射八十贯,余下各职依此类推,逐级递减。养廉钱也是如此,从高到底,三公、宰相可得千贯(当然安东是没有这几位爷),县令至少也能拿到五十贯,可达正俸数十倍甚至百多倍以上。行文强调,发放养廉钱后,“倘再有私收规礼者,必置之重典;其所属之长官,亦从重治罪!”养廉钱数额虽然庞大,但实际上百姓没有额外支出,并未加重负担,也没有加大官家开支,只是把原先地方官巧取滥收中饱私囊的耗余,在对数额加以限制后通过正式途径合法征收,并按官员职务高低、公务繁简、开销大小,酌量公开支付,然后重刑责以清廉。其结果必定致使征收总额比以前毫无节制的狂征滥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耗余归公后,除去支付养廉银外,结余部分成为官家收入,库存激增自是意料之中得事儿,如此官府和百姓两头获益,可谓皆大欢喜。
第四项鼓励生产创造,安东境内的任何新式发明一旦通过官家评定,其所有者可授封赏,该技术也可卖与官家,由安东府统一变卖或发行。自古人们就视手工艺者为不学无数,对其技术刻意贬低,大大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若是此法一出,从根本上就表明安东府支持态度,提高手艺人的地位。有了官府的表态,地方上的风气定是为之转变。
众人听完我的观点,惊愕莫名,即惊讶愈于我敢打破旧制的勇气,也佩服这个策略的绝妙。当然最后免不了又是一番歌功颂德。
安静下来之后,王建和朴在宪一同起身施礼,由朴在宪问道:“殿下,我和王大哥还有一疑问,不知当不当说。”
我疑问道:“哦?咱们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你说。”
“经过昨天的分析,河北道以北早晚都是殿下的,殿下一定志不在此,我们想问殿下的志向是什么?以后如何对待新罗?”朴在宪说得倒是直截了当,身在曹营心在汉,新罗的利益永记心头。
其实最了解我的就是老师和大哥,我对新罗根本没什么感觉,安东的势力发展从来就没涉及到新罗,倒不是故意忽视,而是我心里早就有个决定只要崔家在新罗一天,那里就一天不能动。
“你俩先坐下,我也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你们心里大唐或者说当今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憋很久了,我是大唐的王子,自然对自家天下感情深厚,可其他人又是如何想呢?我立志中兴大唐,身边的人也能自愿么?我是不是强加意志给他们?
杨再海倒不吝惜辞藻,率先赞道:“本朝乃天朝上国,万民瞩目……”
“停下,我问的是你心里话,谁要听这种屁话,再说这种话你以后不用来见我了。”我严肃地呵斥道,这种赞歌我听得耳朵都磨出茧了。
杨再海嘎然而止,不停地擦拭头上豆大的汗珠,第一次见我生气,心里揣揣不安。王建三人刚到嘴边的话又吞回肚子里了,重新低头思考起来。
注:经济改革是参照清朝康乾盛世时得经济政策修改而成。因唐、清同属封建社会,其经济政策有很大相似。唐前期是一人为本,后期改为以田为本,虽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因为地主阶级是新生阶级,故此唐朝官府做得不够彻底;清朝经济政策是建立在明朝的以田为本的基础上,并将至完善,其法于封建社会可说的上是终结版本了。
因本小说乃是千多年前的故事,不可能如同类小说回到明清的几本大作般彻底变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故此至少在李禔收尽九州之前基本还是要保持在封建统治的框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