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本事过大的靠山
差点忘记说了,朋友们,儿童节快乐~
通风报信也是投名状的一种,不过王海的消息多半都是猜测出来的,没什么实据,所以对于总督府的反应,他也没什么信心,要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可就抓瞎了。
而且在来五岛的路上,王海也在九州岛停靠了一段时间,对船队中的其他人,只说是刺探情报。实际上,他也确实是为了摸摸底,以便能在见到马昂前,就对此行的收获在心里有个数。
结果自然令他大吃一惊,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九州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首先就体现在倭人的态度上。
早先之时,倭人对海商也还算是客气,不过那种客气都是流于表面的,连人带船一起被抢了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而且还很多。正因如此,海商们才不愿意开辟航路,而是一直维持着和几家固定商业伙伴的关系。
长崎的繁荣,除了地理原因之外,也同样因为安全问题。
无论是因为看到了海商的规模,因而有所忌惮;还是思虑长远,总之,松浦党做事还算讲究,懂得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交易的过程中也秉持了公平的原则,所以,海商们一直对长崎情有独钟。
虽然近年来,不少大名也懂得了这个道理,不过,从骨子里来讲,倭人态度并没有多大改变,王海能感觉得到,对方看着自己这些海商的眼神,依然是狼看羊的眼神,只不过算是有理智的狼而已。
可这次到了岛津家,对方的态度却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转变,眼神中的凶狠不见了,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谦卑和谄媚,若不是王海和岛津家主忠昌打过几次交道·他几乎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到的不是倭国,而是其他什么地方。
其实,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王海很清楚倭国人的性格,尽管也算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可却和华夏人尊崇的不卑不亢不同,他们凶狠,同时也很怯懦,对强者,尤其是让他们吃过苦头的强者·他们会表现得极为恭顺。
倭国对唐宋的尊崇,说到底就是因为白村江海战的惨败,那场海战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卑躬屈膝了八百多年。要不是元蒙酋长忽必烈的征日失败,明朝初年也不会有什么倭寇,更不会有日后的甲申援朝之战了。
所以,王海对岛津忠昌的变化很不适应。
他不知道唐宋之时,倭人对中原来客的态度究竟如何·可他很清楚,这种恭顺的表现,恐怕只有老人们传说的·三宝太监纵横大洋的时候才会发生,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一天也能享受这种待遇。
虽然已经投靠了谢宏,可王海跟北方的海商却没有任何接触,他当然不会知道,那些人在倭国其他地方也享受了差不多的待遇。不过,他心中的感触却不是那些北方海商能够体会得到的,毕竟那些人是第一次跟倭国人打交道。
以王海的精明,他当然不会贸然反问,不过旁敲侧击之下·他很快就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就在毛利家仗着刘七的蒙古骑兵奋迅之际,九州岛这边也没消停。得知下关港被焚毁,关门海峡被封锁的消息后,龙造寺胤荣一个激灵跳起来老高,一改之前被大内家压着打的局面,迅速展开了反击。
大内家的军队人数多些·不过他们的根本却在长门、周防二国,关门海峡被封锁的消息传到之后,军队的士气变得极为低落,面对肥前联军的攻击,他们只能步步后退。
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猴子率领的千余骑兵,士气低迷,又有铁骑突出,大内家的军队迅速崩溃,继毛利家之后,原本默默无闻的龙造寺家成了第二颗彤彤升起的新星,龙造寺胤荣也被喻为肥后之熊,成了雄霸北九州的强豪。
九州的大名侧目之余,自然也是无比羡慕,其中以岛津家最甚。因为谢宏之前已经派人和他接触过了,可由于岛津忠昌的迟疑,也是由于地理位置过于靠南,因此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展开。
看到龙造寺的风光,岛津忠昌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懊悔无时不刻的折磨着他的心灵,知耻而后勇,知悔而后恭,于是,对明国的态度,他也同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成了王海见到的这样。
弄明白前因后果之后,王海的心情也很复杂。
喜悦是肯定的,侯爷的手段有覆雨翻云之能,短短不到一年内,把半个倭国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让狼变成了羊,这等手段,已经超出王海所能理解的范畴,只能归结为天纵之才,神人下凡之类的了。
因为自己见事明快,及时弃暗投明,得到了这样一个神奇无比的靠山,王海当然很高兴。
不过,靠山的本事越大,实力越强,他投靠的意义也就越轻,能发挥的作用也越小。从最初预计的>送炭变成了通风报信,现在看来,可能通风报信都没什么价值了,就算倾江南之力,不,哪怕是天下之力,又怎么可能伤到侯爷分毫?
所以,离开萨摩,再次来到福江岛时,看着港外船来船往的繁荣景象,王海怅然若失,而且当他在总督府见到了这位正在坐陪的旧识之后,他的失落感就更强了。
“呵呵,海子,真是没想到啊,当日你跑的那么快,我以为你已经回江南,再也见不到了呢,可没想到你也弃暗投明了。从前有人说你伶俐,俺还有些不服气,可现在看来,你这份见事的眼力,我的确是望尘莫及啊。”
嘴里说着佩服,可郑龙满面红光的样子却分明很自得,而他自得的原因也很明显,王海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他身上的服色。
“老郑,你这是高升了吧?难不成……是千户?”王海迟疑着问道,他对军中事务不是很熟悉,不过还是能分辨一二的。
“托侯爷的洪福,总督大人的厚恩,看在我有点苦劳的份上,赐了我一个千户的出身,让我负责越后一带的商路,以及维系和当地大名的关系,以我这点微末才干,负责这等重任,还真是有些战战兢兢的呢。”郑龙美滋滋的说着,完全看不出哪里战战兢兢了。
“老郑你才是精明人啊,王某这点鼠目寸光,真是,真是···…唉!”王海越看越眼热,继而更是开始懊悔,最后深深的叹息了一声。
也许还真是不应该回江南呢,若是悄悄留在倭国,以自己的航海本事和对倭国的熟悉,再加上当时带着的十几艘船,地位怎么也不会比现在的郑龙低吧?
毕竟这位旧识做的,不过是做了个托儿,然后跑了趟越后而已,比起自己接下的差事,无论在风险上面,还是难度上面,都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自己才是个百户,人家却已经是个千户了,看着这势头,还在上升当中,王海怎么能不眼热呢?
做内应立功,现在想起来,这个选择真是自己异想天开了,也不看看投靠的是什么人,那可是前知五百年,后晓三百载的冠军侯!连倭国这种偏僻地方,他都了如指掌,这世上还能有他不知道的东西?哪里用得着什么内应啊!
自己的选择果然很笨,跟在侯爷手下,只需要好好的听命立功就是了,动那些小心思干嘛呀!
至于家人,嘿,这边有了着落之后,只要派人悄悄把家眷接出来就是了,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家眷又有谁会盯着不成?
王海越想越悔,在这一刻,他完全体会到了岛津忠昌的心理变化,错失良机,追悔莫及,惆怅甚至冲淡了他心中的忐忑,连郑龙后面的话都没太听进去,直到对方又提起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海子,你也别灰心,总督大人和侯爷都讲究有功必赏,就拿那个杨敏来说吧,虽然他当日见事没我这么快,更比不上你的精明,可是,他现在也受了重任,正在石见负责银山的开采,以及整个山阳地区的攻略呢。”
“石见银山,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大银山吗?”
“可不,听说那里的银矿都是露在外面的,连矿道都不用挖就能开采,听说用的还是侯爷传下的新开采办法····`·”
郑龙口中啧啧赞叹有声,摇头晃脑的说道:“啧啧,咱们这些人跑了这么多年海,结果愣是不知道,人家侯爷安坐辽东却能知晓万里之外的事儿,以前听评书说什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事,原本觉得是读书人吹牛,可现在这么一看,这话说的不就是咱们侯爷吗?”
“郑兄说的不错······”王海也是连连点头。
石见有大银山的传说,他以前也听说过一些,不过石见附近没有大港口,当地的大名又把持得严,他一直也只是当做传说逸闻听的,并没有确认的消息,可谁曾想从来没出过海的侯爷,居然直接奔着那里就去了,这不是先见先知是什么?
夺了大银山的同时,还搅动了倭国的局势。
如今,就算江南那边全力反攻,在倭国这边将总督府的舰队打退,也不可能夺回倭国航路了,除非他们不上岸,否则,有了这些地头蛇的合作,侯爷想收拾几个海盗、海商还不容易。
想到这里,王海突然心念一动,一个很不错的主意慢慢的浮现在了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他脸上的惶惑神色渐渐消去,代之的是一丝微笑。
正这时,忽听外面一阵纷乱,随即郑龙满脸喜色的站起身来。
“总督大人回来了。”纟
通风报信也是投名状的一种,不过王海的消息多半都是猜测出来的,没什么实据,所以对于总督府的反应,他也没什么信心,要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可就抓瞎了。
而且在来五岛的路上,王海也在九州岛停靠了一段时间,对船队中的其他人,只说是刺探情报。实际上,他也确实是为了摸摸底,以便能在见到马昂前,就对此行的收获在心里有个数。
结果自然令他大吃一惊,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九州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首先就体现在倭人的态度上。
早先之时,倭人对海商也还算是客气,不过那种客气都是流于表面的,连人带船一起被抢了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而且还很多。正因如此,海商们才不愿意开辟航路,而是一直维持着和几家固定商业伙伴的关系。
长崎的繁荣,除了地理原因之外,也同样因为安全问题。
无论是因为看到了海商的规模,因而有所忌惮;还是思虑长远,总之,松浦党做事还算讲究,懂得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交易的过程中也秉持了公平的原则,所以,海商们一直对长崎情有独钟。
虽然近年来,不少大名也懂得了这个道理,不过,从骨子里来讲,倭人态度并没有多大改变,王海能感觉得到,对方看着自己这些海商的眼神,依然是狼看羊的眼神,只不过算是有理智的狼而已。
可这次到了岛津家,对方的态度却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转变,眼神中的凶狠不见了,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谦卑和谄媚,若不是王海和岛津家主忠昌打过几次交道·他几乎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到的不是倭国,而是其他什么地方。
其实,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王海很清楚倭国人的性格,尽管也算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可却和华夏人尊崇的不卑不亢不同,他们凶狠,同时也很怯懦,对强者,尤其是让他们吃过苦头的强者·他们会表现得极为恭顺。
倭国对唐宋的尊崇,说到底就是因为白村江海战的惨败,那场海战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卑躬屈膝了八百多年。要不是元蒙酋长忽必烈的征日失败,明朝初年也不会有什么倭寇,更不会有日后的甲申援朝之战了。
所以,王海对岛津忠昌的变化很不适应。
他不知道唐宋之时,倭人对中原来客的态度究竟如何·可他很清楚,这种恭顺的表现,恐怕只有老人们传说的·三宝太监纵横大洋的时候才会发生,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一天也能享受这种待遇。
虽然已经投靠了谢宏,可王海跟北方的海商却没有任何接触,他当然不会知道,那些人在倭国其他地方也享受了差不多的待遇。不过,他心中的感触却不是那些北方海商能够体会得到的,毕竟那些人是第一次跟倭国人打交道。
以王海的精明,他当然不会贸然反问,不过旁敲侧击之下·他很快就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就在毛利家仗着刘七的蒙古骑兵奋迅之际,九州岛这边也没消停。得知下关港被焚毁,关门海峡被封锁的消息后,龙造寺胤荣一个激灵跳起来老高,一改之前被大内家压着打的局面,迅速展开了反击。
大内家的军队人数多些·不过他们的根本却在长门、周防二国,关门海峡被封锁的消息传到之后,军队的士气变得极为低落,面对肥前联军的攻击,他们只能步步后退。
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猴子率领的千余骑兵,士气低迷,又有铁骑突出,大内家的军队迅速崩溃,继毛利家之后,原本默默无闻的龙造寺家成了第二颗彤彤升起的新星,龙造寺胤荣也被喻为肥后之熊,成了雄霸北九州的强豪。
九州的大名侧目之余,自然也是无比羡慕,其中以岛津家最甚。因为谢宏之前已经派人和他接触过了,可由于岛津忠昌的迟疑,也是由于地理位置过于靠南,因此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展开。
看到龙造寺的风光,岛津忠昌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懊悔无时不刻的折磨着他的心灵,知耻而后勇,知悔而后恭,于是,对明国的态度,他也同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成了王海见到的这样。
弄明白前因后果之后,王海的心情也很复杂。
喜悦是肯定的,侯爷的手段有覆雨翻云之能,短短不到一年内,把半个倭国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让狼变成了羊,这等手段,已经超出王海所能理解的范畴,只能归结为天纵之才,神人下凡之类的了。
因为自己见事明快,及时弃暗投明,得到了这样一个神奇无比的靠山,王海当然很高兴。
不过,靠山的本事越大,实力越强,他投靠的意义也就越轻,能发挥的作用也越小。从最初预计的>送炭变成了通风报信,现在看来,可能通风报信都没什么价值了,就算倾江南之力,不,哪怕是天下之力,又怎么可能伤到侯爷分毫?
所以,离开萨摩,再次来到福江岛时,看着港外船来船往的繁荣景象,王海怅然若失,而且当他在总督府见到了这位正在坐陪的旧识之后,他的失落感就更强了。
“呵呵,海子,真是没想到啊,当日你跑的那么快,我以为你已经回江南,再也见不到了呢,可没想到你也弃暗投明了。从前有人说你伶俐,俺还有些不服气,可现在看来,你这份见事的眼力,我的确是望尘莫及啊。”
嘴里说着佩服,可郑龙满面红光的样子却分明很自得,而他自得的原因也很明显,王海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他身上的服色。
“老郑,你这是高升了吧?难不成……是千户?”王海迟疑着问道,他对军中事务不是很熟悉,不过还是能分辨一二的。
“托侯爷的洪福,总督大人的厚恩,看在我有点苦劳的份上,赐了我一个千户的出身,让我负责越后一带的商路,以及维系和当地大名的关系,以我这点微末才干,负责这等重任,还真是有些战战兢兢的呢。”郑龙美滋滋的说着,完全看不出哪里战战兢兢了。
“老郑你才是精明人啊,王某这点鼠目寸光,真是,真是···…唉!”王海越看越眼热,继而更是开始懊悔,最后深深的叹息了一声。
也许还真是不应该回江南呢,若是悄悄留在倭国,以自己的航海本事和对倭国的熟悉,再加上当时带着的十几艘船,地位怎么也不会比现在的郑龙低吧?
毕竟这位旧识做的,不过是做了个托儿,然后跑了趟越后而已,比起自己接下的差事,无论在风险上面,还是难度上面,都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自己才是个百户,人家却已经是个千户了,看着这势头,还在上升当中,王海怎么能不眼热呢?
做内应立功,现在想起来,这个选择真是自己异想天开了,也不看看投靠的是什么人,那可是前知五百年,后晓三百载的冠军侯!连倭国这种偏僻地方,他都了如指掌,这世上还能有他不知道的东西?哪里用得着什么内应啊!
自己的选择果然很笨,跟在侯爷手下,只需要好好的听命立功就是了,动那些小心思干嘛呀!
至于家人,嘿,这边有了着落之后,只要派人悄悄把家眷接出来就是了,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家眷又有谁会盯着不成?
王海越想越悔,在这一刻,他完全体会到了岛津忠昌的心理变化,错失良机,追悔莫及,惆怅甚至冲淡了他心中的忐忑,连郑龙后面的话都没太听进去,直到对方又提起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海子,你也别灰心,总督大人和侯爷都讲究有功必赏,就拿那个杨敏来说吧,虽然他当日见事没我这么快,更比不上你的精明,可是,他现在也受了重任,正在石见负责银山的开采,以及整个山阳地区的攻略呢。”
“石见银山,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大银山吗?”
“可不,听说那里的银矿都是露在外面的,连矿道都不用挖就能开采,听说用的还是侯爷传下的新开采办法····`·”
郑龙口中啧啧赞叹有声,摇头晃脑的说道:“啧啧,咱们这些人跑了这么多年海,结果愣是不知道,人家侯爷安坐辽东却能知晓万里之外的事儿,以前听评书说什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事,原本觉得是读书人吹牛,可现在这么一看,这话说的不就是咱们侯爷吗?”
“郑兄说的不错······”王海也是连连点头。
石见有大银山的传说,他以前也听说过一些,不过石见附近没有大港口,当地的大名又把持得严,他一直也只是当做传说逸闻听的,并没有确认的消息,可谁曾想从来没出过海的侯爷,居然直接奔着那里就去了,这不是先见先知是什么?
夺了大银山的同时,还搅动了倭国的局势。
如今,就算江南那边全力反攻,在倭国这边将总督府的舰队打退,也不可能夺回倭国航路了,除非他们不上岸,否则,有了这些地头蛇的合作,侯爷想收拾几个海盗、海商还不容易。
想到这里,王海突然心念一动,一个很不错的主意慢慢的浮现在了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他脸上的惶惑神色渐渐消去,代之的是一丝微笑。
正这时,忽听外面一阵纷乱,随即郑龙满脸喜色的站起身来。
“总督大人回来了。”纟